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章
- 格式:docx
- 大小:972.69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的概念(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3、区域产业结构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5、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第一课时四大地区[生活链接] 2018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区域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
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及其发展差异。
理解:我国四大地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各自发展战略。
应用:学会利用区位分析理论比较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区域景观图、区域图及文字叙述,说明区域差异的表现、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旅游、野外实践活动,观察地理环境特征,并与自己的家乡形成对比,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四大地区101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1)02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台1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03鄂、湘、04皖、赣6个省区。
(3)05云、贵、川、藏、桂12个省(市、区)。
(4)06黑、吉、辽3省。
[自我探究] 有人说,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四大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吗?[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国四大地区差异是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101差异突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02崛起、西部地区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03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
2.具体表现(1)产业结构差异地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04第三产业相对发达05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以06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轻型或07综合型产业为主具有08过渡性特征以09重型工业为主(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①东部、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10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11滞后;东部地区工业产值12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②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13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14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类城市。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了解区域的分类,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4.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区域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区的界线;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的界线。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方法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既可以是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的相似性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
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功能上有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差异性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开放性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的完全一致性,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章导学●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是在第一册讲述自然地理和第二册讲述人文地理两个必修模块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模块内容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于区域地理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初中地理就是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学习,但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布的具体描述,即“在哪里”,“那里怎么样”等;而模块三则是从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区域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首先引入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其中“区域差异”既是最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的三个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为例,介绍如何分别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
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引入“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角度分别认识陆地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再认识海洋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时,不仅要使学生以陆地、海洋两个角度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刻。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讲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基本原理,然后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第二、三节的学习可看出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重的,即相互作用的,明确了这种双重关系之后,就会为下一章理解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
本章内容体系如下: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其人类活动的差异。
(重点+难点)3.运用图表有关数据,结合景观图,学会分析东部季风区内南北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第一讲区域差异与发展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
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本专题考查点集中在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表现及原因等方面结合实例学习区域的含义,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掌握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区域的含义[基础知识填充]1.含义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1)整体性: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差异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3)可变性: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4)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开放性: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具有联系.[学考真题对练](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B[黄河流域属于河流流域的划分;东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寒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A项错误;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项错误。
热带和温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江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C 项错误;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都属于干湿地带的划分,应属于同一类指标进行的归类,故选B。
]区域相对一致性的含义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非是区域内部地理要素的绝对相同,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区域内部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惠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回答1~2题.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材P4探索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时,常用到区域的概念,有些习惯性的称谓反映了区域差异。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是一个可变量的实体。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
教材P5思考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教材P7填表
教材P9思考
东部季风区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日均气温≥10 ℃,积温在4 500 ℃以上,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 ℃,年降水量>800 mm。
北方地区反之。
教材P12思考
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联系: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中,整个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及西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都处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都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及青藏高寒区。
教材P13思考
教材P15活动
教材P15复习题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存在差异,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东部季风区强烈,青藏高寒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微弱;东部季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两大自然区。
3.在东部季风区内部,南北自然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外在形态上,北方民居多以平顶屋为主,南方民居多斜顶屋。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交通通达性的影响。
总体来讲,东部季风区交通便利,道路密集且通达性好,是铁路和干线公路的主要分布地区。
其中,南方地区由于河流众多,内河运输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5)矿产资源的南北地域差异使北方经济以重工业为主,而南方的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
(2)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P16探索
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逐渐增大,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
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教材P17思考
(1)早期农业起源地区的共同区位优势: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都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①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②农业社会阶段,早期人类栽培植物活动的开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2)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而生存,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
例如,有的地区因气候干旱,森林退化为草原,农业生产也就由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化。
古巴比伦和中国楼兰古城的兴衰就是区域地理环境变化引起人类活动变化的例证。
教材P23思考
从案例中可知,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是农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而农业生产方式则是决定性条件。
教材P23复习题
1.
2.因为科学技术一方面可以改变局部的区域环境,如在温室内种植的作物几乎不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类活动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利用高科技培育出对地理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的作物品种。
这两方面都可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区域进行描述。
描述地理环境应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入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讨论。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P24探索
(1)从自然方面看,小山坡是一块不毛之地,可见,小山坡的自然条件较差,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只能长期荒芜。
(2)从人文方面看,该小山坡上无常住人口,交通不便,但距离城市较近,当地政府在此小山坡上建大学后,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
荒地变为建筑用地,人口增多、交通便利,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昔日荒芜的小山坡焕然一新,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材P25思考
中国还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资源跨区域调配类型。
教材P26思考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水源调出区带来的影响:使调出区流量减少,影响灌溉、航运等;若调出区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可能造成海水倒灌、水质下降。
对调水沿途流经地区的影响:使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教材P29填图
教材P31讨论
教材P31复习题
1.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改造,
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影响区域地理环境。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会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人类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改造了自然环境,造福了人类,引起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人类在利用资源过程中违背了自然规律,引起地理环境的恶化,产生负面影响。
3.由于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发达地区,结果,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就产生了差距。
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使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也使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会使移入地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使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移出地转移到移入地。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就会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4.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要着重注意生态问题,如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中线工程的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形势的影响;西线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