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9.41 KB
- 文档页数:1
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分析报告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方法 (4)第2章农业科技推广概况 (4)2.1 推广体系概述 (4)2.2 推广政策与法规 (4)2.3 推广现状分析 (5)第3章农业科技推广关键因素分析 (5)3.1 技术因素 (5)3.1.1 研发水平 (5)3.1.2 技术成熟度 (5)3.1.3 技术适应性 (5)3.1.4 技术服务 (6)3.2 经济因素 (6)3.2.1 生产成本 (6)3.2.2 经济效益 (6)3.2.3 投资回报 (6)3.3 社会因素 (6)3.3.1 社会认知 (6)3.3.2 社会支持 (6)3.3.3 教育培训 (6)3.4 政策因素 (6)3.4.1 政策支持 (7)3.4.2 政策导向 (7)3.4.3 政策实施 (7)第4章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7)4.1 传统推广模式 (7)4.1.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7)4.1.2 技术培训与示范 (7)4.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4.2 现代推广模式 (7)4.2.1 信息化推广 (7)4.2.2 产业链推广 (8)4.2.3 多元化推广 (8)4.3 创新型推广模式 (8)4.3.1 平台化推广 (8)4.3.2 个性化推广 (8)4.3.3 众筹式推广 (8)4.3.4 国际合作推广 (8)第五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分析 (8)5.1 转化机制与过程 (8)5.1.1 转化机制 (8)5.1.2 转化过程 (9)5.2 转化效率评价 (9)5.2.1 评价指标 (9)5.2.2 评价方法 (9)5.3 影响因素分析 (9)5.3.1 政策环境 (9)5.3.2 市场需求 (9)5.3.3 科技创新能力 (9)5.3.4 产学研合作 (9)5.3.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0)5.3.6 农民素质 (10)第6章农业科技推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0)6.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0)6.1.1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农业科技推广效果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1、农业推广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1.1运行机制不完善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制依旧受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是从上至下的运行模式。
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是考核推广机构的主要指标。
在人事管理中,都是按照资历来排列辈份。
而在分配形式上则是平均主义。
在评价体制上,脱离了服务对象,也就是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并不能参加推广机构的评价,这样一来,推广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无法保障,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1.2农业推广经费不足统计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经费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而统计发展中国家,可以看到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大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5%。
但是我国的农业推广技术经费却不到0.2%。
真正用在农业推广项目上的资金少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数的20%,而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少。
因为资金不够,所以部分服务设施都是20世纪60—70年代购置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因为建设资金太少而导致配套设施不足、落后、老化。
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一些推广机构经常将有偿的服务技术放在首位,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农民有利。
1.3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因为我国县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合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知识也不能与时俱进,推广人员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太少,无法及时地掌握相关信息,有关的专业培训机构也不多。
更重要的是,工作条件差,待遇不高,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因此,留不住人才,也影响到了推广的效率。
2、对策2.1创新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能够更好地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稳定地发展。
应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体制,每个岗位的责任制度要明确,招聘适合岗位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以岗位的要求来决定招聘要求。
并将有管理经验、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调整到农业部门的领导岗位,让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对不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
建立考评制度,除了基本工资之外,其他部分与绩效挂钩,拉开档次,提高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现代农业技术是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指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至农村的一种方法和组织形式。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通过政策法规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
该模式的优点是推广效果显著,但缺点是农民的积极性有限。
2.市场驱动模式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商家销售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等产品,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该模式的优点是市场逐利性强,可以有效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但缺点是该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3.差异化推广模式根据地区和农民特点进行分析,区别对待不同农民,针对性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较为精准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但由于需求的差异化可能会导致技术推广成本的增加。
1.政策支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并提供扶持资金,建立起技术支持、培训和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2.技术创新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技术性能和适应性,为推广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3.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机制,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模式,加强市场营销和服务功能,提高推广效率和质量。
4.对农民需求的关注深度了解农民的需求和生产实际情况,推出具备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实力。
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完善对策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越发受到关注。
科技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完善对策。
本文将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完善对策进行讨论。
一、现状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但各地区和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还存在不足。
2. 科技推广体系服务意识不够强。
一些科技推广人员只是单纯地将科技成果介绍给农民,而忽视了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和问题的解决。
3. 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投入有限,科技推广活动的经费也比较紧张,这限制了科技推广活动的开展。
4. 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一些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甚至存在着对科技推广工作的抵触心理。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完善对策为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4. 提升农民科技意识。
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意愿,消除对科技推广工作的抵触心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科技成果。
5.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激励机制。
建立起以农民为中心的科技成果分享和激励机制,激励农民参与到科技推广中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
通过以上对策的完善,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三、结语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仍存在不少问题,急需完善对策。
只有通过改进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加经费投入、提升农民科技意识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共同努力,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技服务农技推广·169·2017,34(2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作机制冯希霞(庙子镇人民政府,山东 青州 262503)[摘要]生态农业属于当前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模式,其特殊的属性决定了传统的推广技术不符合生态农业推广的要求。
所以,笔者以传统的推广技术为基础,制定了详细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并建立了生态农业技术的监督管理机制。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推广模式;管理体系经过长时间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建设和探索,当前已经有了较高的效果,呈现出逐年扩大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比较完善的县和村已经达到了3000多个,其中包括300多个生态建设的县,600多个标准建设县,100多个国家旅游景点,200多个国家示范景点。
尤其是10个重点发展区,被誉为“全球500佳示范基地”。
整个生态农业面积约为1500万hm 2,甚至达到了全国7.2%的耕地面积。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进度缓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限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主要原因是传统农业推广模式不符合生态农业推广的要求。
根据这一主要原因,作者在传统农业推广技术为基础,制定了详细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并建立了生态农业技术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的发展。
1 为新型的生态农业建设制定新规划生态农业新规划的制定符合农业科技发展的新目标,即:在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第一要树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加速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效在科技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使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制定详细、高效的生态农业建设新规划。
第二是完善产于学的新制度,将产于学相关的科研人员和农户结合起来,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进步。
第三是农业保障体系的实施,科技成果的实验过程具有公开性和普遍性,容易发生技术的泄漏,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发展农业。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越来越完善,为农业高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还应在未来发展中致力于创造新的推广路径,快速实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我国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努力和贡献。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模式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推广模式:①示范基地。
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将农业新技术展示在示范基地,供广大农民参观了解。
农民在参观过程中对新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促进农业科研的成功转化和推广。
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这种推广模式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推广效果也比较明显。
②政府、产业和教育相结合的推广模式。
推广工作主要由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承担。
三方需要共同努力,将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推广过程中,三方应明确各自的责任。
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支持。
企业和科研机构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到位,配合政府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同时,科研机构应提出建设性意见,不断优化推广机制和模式,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农业技术推广优势体系所具备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中,优势体系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推广形式多样。
在推广中,首先是劳动群众的参与,他们将被吸收到农业技术学习团队中,使劳动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技术和应用方法。
针对不同的问题,相关推广人员应与劳动群众一起分析解决问题,使农业技术真正落到劳动群众手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其次,推广工作应以相关推广人员为主导,细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内容,针对每个推广人员。
同时,加强意见反馈平台的建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平台给予真实的反馈,并将工作人员的反馈与发起人的工作表现直接挂钩,从而提高相关发起人的劳动效率,使发起人的工作更加严谨;最后是学习先进技术和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