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图形旋转》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图形的旋转》教学主评稿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并内化学习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
《图形的旋转》是新课程改革后增加的内容,是大家公认的教学难点,最难的地方就是画出较复杂图形经过旋转后的图形。
上午第一节课聆听了曾老师教学的《图形的旋转》一课,感受颇多以下几点值得我深入研究和学习。
一、复习引入,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了数学的抽象与数学的应用。
曾老师从钟表指针的旋转这一孩子熟知的生活实例切入复习教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明确了旋转的三要素:绕什么点;顺(逆)时针;多少度。
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给予学生生活经验的支撑点。
二、注重引导,由浅入深,自主构建知识。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这节课上曾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的思路清晰,利用猜测验证三步曲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三要素,让学生在电脑出示的三个验证的具体情境表述旋转关系,突出了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在引导表述时注意表述有序。
如:表述验证一时,曾老师让学回答后,又指出“把赖珍珍和高原星说得结合起来,谁会?”这样表述的完整性得到培养。
三、注重引导语和评价语的导向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学时,曾老师注重运用评价用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曾老师在欣赏环节时,让学生猜想旋转与什么有关时,表扬学生“敢于猜想就是好学生。
”“图D是怎样得到的?”(验证一)这句话引导语激起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说出了多种答案突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熟练,学生学起来效果好。
曾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掌握,学习效果好。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聆听了李老师所呈现的精彩的数学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使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由课前指针旋转,到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经历图形以定点顺逆旋转90度的方法,教学层次分明,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建立数学认知数学——生活紧密相连,《旋转》便成了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
张三民老师提供多中实际生活素材,例如:转盘、时钟、公平秤,使学生在生活表象中明确并抽象出“定点”的具体含义。
接着从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动态情境,思考“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旋转了多少度”,接着启发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哪一种方向是与顺时针方向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关键要素“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和角度”的含义。
2、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首先李老师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旋转的关键要素:定点、方向、角度的具体含义。
在学生对旋转方向和角度有了明确的认识后,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的旋转便有了现实的基础。
接着通过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学的层次性尤为突出。
例如: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三个要求:(1)请同学们将材料袋中的三角板在格子图上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看看它会旋转到哪个位置。
(学生动手操作并仔细观察)(2)将三角板再绕A点旋转90度,较长的直角边到达了哪个位置?(要求只能动脑,不能动手操作)(3)将三角形逆时针旋转90度,画出逆时针旋转后的位置。
这三点要求:观察操作——想象思考——动手实践,从借助实物旋转——徒手旋转——动手画一画。
不但体现教学中鲜明的层次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空间想象的思维。
3、实际操作,突破难点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要突破难点的关键法宝便是实际操作。
在这一环节,张三民老师并不是急于求成,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和想象的时间。
(1)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顺时针旋转90度。
缺点是指人的缺点和不足,它们与优点相对立。
缺点是与同类事物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关键是要认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变。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图形的运动评课优缺点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图形的运动评课优缺点篇1《图形的旋转》评课稿神木第六小学李海霞《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刘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刘老师用教案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教案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然后教案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
刘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图形的旋转》点评
这节课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主要体现是:
1、联系生活,构建概念。
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体会陀螺的旋转,观看风扇、钟表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直观感受旋转,体会旋转的三要素,并及时地抽象出旋转的概念,揭示出旋转概念及其本质属性,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用获得的初步认识来解决实例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巧妙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2、动态操作,深化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中反复体会,逐步获得对旋转的清晰认识。
引领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真正领会了旋转的美妙,知道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来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
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发展了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图形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他们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方法得当、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角的始边与终边,掌握寻找旋转角的方法。
同时紧扣这一方法进一步让学生归纳出图形旋转的性质,不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路清晰,还使得整节课的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有法可循、迎刃而解。
总之,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图形的运动——旋转》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尤其感谢王老师和张老师为我们带的这两节精彩的示范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王群老师这节课的收获。
王老师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她那灿烂般的笑容是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一些温暖的动作给学生身心带了身心愉悦(如摸摸头、拍拍肩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愿意学,课堂氛围活跃。
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老师用同学们熟悉的旋转木马音乐盒导入新课,优美的音乐声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类似的物体运动现象,从而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的探究中。
2.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上王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如用手臂一起转一转,复习钟表上指针旋转,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然后再由在方格纸上画出一条线段按要求旋转后的图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三角尺图的旋转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是本课的难点,这里王老师不是自己直接说,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从而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3.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
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王群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的数学课。
《图形的旋转》听评课记录周娟:我设计的《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各种条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下面恳请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提出宝贵建议。
袁玉芹:周老师的《图形的旋转》一课,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在课堂上提醒到位。
周老师的课,探索新知过程循序渐进,观察并思考钟表时针的顺逆旋转后用微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并指导学生条理表述旋转过程,再用实物验证,课件动画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
最后学有所用,说出风车图案的旋转方法后,尝试画出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全课小结过程也很好地梳理了知识,升华认识,效果比较好。
高欣欣:周老师的《图形的旋转》一课中,讲授的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两种不同的方向,学生感悟的比较好,利用钟表指针的旋转演示,带着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这样感受会更深刻。
谭晓燕:《图形的旋转》一课中,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周老师利用制作的微课程教授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微课程设计的条理清晰,学生掌握的这一知识点扎实、有效。
从而可以看出,利用微课程这种新颖的方式教学,不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愿学习,而且教学效果好,学生掌握知识扎实、有效,一举多得啊!高文娟:周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并且前后多次用三角板作实例,让学生在形象的实物演示中比较、发现,从而让学生在感官的引导下轻松地接受知识。
孙国强:数学是形象与抽象结合的过程,旋转的知识太丰富了!教学重点部分(画出直角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教师引导到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教师都有相应的指导,而且指导细致,让学生很好地通过实物的旋转,抽象到图形的旋转。
数学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数学教学,也只有这样的“层层深入”,才能让学生纵深发展!邓禄萍:数学知识是系统的,而教材编排时又必须将这些系统知识化整体为部分,周老师将这节课所学的旋转知识与学生前面遇到过解决问题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并形成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技能。
《图形的旋转》听课点评(一)
授课教师:李维娜评课教师:王烟丽
一、优点:
1、本节课目标设计明确、具体,重难点把握准确,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如:认识含义,探索特征和性质,描述过程等。
2
1
2
去观察、去发现,教师能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及时点拨。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批注的习惯、合作的习惯、展
示的习惯等。
二、问题:
对学生“五姿”的培养不够明确,不仅要在屏幕的右下角显示五姿的重要性,
还要用语言强调。
三、建议:
应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展示。
基本图形的旋转评课稿基本图形的旋转评课稿《基本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
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本节课孙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
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教法符合学法。
与学法相适应。
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
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
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孙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1,用好基本题,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基本图形的运动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
在出示基本题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孙教师在复习了三种基本图形的运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这三种图形运动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对图形的运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对于有思维量的题,注重由浅入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聆听了周老师的课。
下面就周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旋转》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这堂课紧凑有序,首先创设以观察钟表的时针从3转到5和风车转动的风轮为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运动的共同点,引出旋转的概念。
周老师坚持概念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及时做练习题,判断问题的正误、紧扣概念,从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对应点等方面进一步学习旋转的概念。
至此初中阶段的三种基本变换(平移、对称、旋转)已介绍完毕,周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对比平移和对称再学习旋转的概念及性质。
在应用新知环节,学生在正方形中初步运用旋转,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旋转图形的关键点,进而发现其对应点,最终勾勒出旋转后的图形。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在初二上全等三角形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旋转的概念,本次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设计具体的题目供学生回忆识记,浪费了一次使用情景教学的机会。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王均石
本节课教师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入手设计,视角独特,立意高,各方面教学关系处理得当,体现了成熟的教学风格,是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有以下方面特点:
一、体现教学的整体性。
教者把旋转放在相同属性的知识中去考虑,让学生去鉴别,发现规律,即,从图形的运动的平移和轴对称入手,建立和旋转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感悟由于运动机制的不同造成运动结果的不同,从而发现其性质。
二、运用类比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旋转同平移都图形的运动,从知识上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隐含在背后的研究方法是形同的。
教师以平移为基础,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对比,观察,猜想,验证的时机,这个过程恰巧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和谐高涨。
不同内容的需求,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把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感官并升华到理性。
四、静态知识动态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旋转本身就是动态的过程,加上教师巧妙的构思,建立同类知识平移和折叠的不同运动方式对比,建构知识网络,几何画板的验证运用,都使得课堂生动活泼。
总之,本节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充分发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新理念,是值得推广的学习典范。
五年级《图形旋转》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五年级《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傅xx老师上的《图形的旋转》一课,令我受益匪浅。
人教版五下《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傅xx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眼力大考察、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上课伊始,傅老师用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开门见山,复习引入:这节课来学习旋转。
接着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眼力大考察,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傅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直观演示:
1、用一根笔直观演示相反方向的旋转。
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2、用一根笔直观演示旋转90°和180°。
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是有角度的。
3、用一根笔的两端为中心分别直观演示旋转360°。
通过学生眼力大考察明确旋转是有中心的。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
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中很自然的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在学生不断的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这样的环节设计可谓一举多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体感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