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黄兴、蔡锷等湘军人物
- 格式:ppt
- 大小:741.50 KB
- 文档页数:8
民族英雄黄兴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黄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
在中国遭受外侮和内忧的黑暗年代里,黄兴站了出来,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
他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中国革命和近代化进程中,更是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兴于1865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从小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切的思考。
后来,他去了日本留学,在那里接触到了井上毅和正岛兼三等革命先驱,开始了他为中国寻求独立和自由的道路。
回国后,黄兴立即加入了同盟会,这是中国大革命的前身组织。
他积极参与了多次起义和抗争活动,包括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建立了新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黄兴不仅是一个崇高的思想家,还是一个富有行动力的领导者。
他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士气,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反抗外来侵略。
他的领导和激励使得中国人民的斗志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关键一环。
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黄兴也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坚信,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中国才能够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他积极倡导科学与工业的发展,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政治和军事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念。
作为一个领导者,黄兴注重思想的传承和人民教育。
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章,如《革命宣言》、《抗议和议》等,这些文章有力地指出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还积极发起了对农民和士兵的教育运动,提高了人民素质和认识水平,使得广大群众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黄兴去世后,他的思想和贡献被广泛传承和赞扬。
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中国民族独立和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黄兴的事迹和精神应该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与坚韧精神黄守愚诸位同学,诸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有幸与诸位一起讨论湖湘文化,分享快乐,我甚感欢喜。
我讲的,仅属个人心得体会,挂一漏万,未必是推之四海而准的“真理”,因此有所不妥,敬请批判,也请诸位宽恕。
我讲的主题是“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与坚韧精神”,可以大致用八个字概括:“自尊、自信、自力、自信”。
首先解题,什么是湖湘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地域文化,在湖南这片土地上的历代各色人等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所谓湖湘精英人物,指的是曾经在湖南这一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少数的出类拔萃的人才,譬如蔡伦、周敦颐、胡安国、胡宏、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黄兴、杨昌济、毛泽东等人。
本题所说的“四百年来湖湘精英人物”,应该从王船山讲起。
坚韧,指的有韧性,百折不饶,坚持到底。
王船山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家。
他早年中过举人,明朝灭亡后,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志向,在南明王朝做过小官,一生颠沛流离,躲避追捕,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下,著书立说。
他头戴斗笠,表示不顶清朝的天,脚踏木屐,表示不踩清朝的地,闭门不出,不与官员来往,不接受官方的馈赠,所以很穷,连写字的纸都没有,全靠学生送纸给他,才能进行写作。
他的故居叫“湘西草堂”,房子很小,三间茅草屋。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理想,趋炎附势换取富贵,安心读书写作,因为这种安于贫苦的坚韧精神,王船山写出了八百万字的著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伟人,所谓清初三大儒。
再说曾国藩,他有句话叫“打脱牙齿和血吞”,意思是要坚韧,吃亏也不抱怨,于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
现在的人讲曾国藩当了如何大的官,譬如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其实,曾国藩一辈子生活得很痛苦,没快乐过几天,疲于应付官场的斗争与处理各色事务,打战经常打败仗,至少有三次准备要自杀,没死成,这是他英雄气短的时候。
可见,他总是感到压力很大,焦虑,但是挺过来了,李鸿章解释为“挺”,市场的书叫“挺经”。
罗泽南,湘军领袖。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领导潮流,叱咤风云,那是在近代的事了。
两次湖南人才在中国政坛的集体亮相,日破云涛,月临星汉,让湖湘文化大放异彩。
第一次是晚清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势利在中国军政舞台上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湖南人才半国中”,“无湘不成军”,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挽救了儒教,延缓了清朝的寿命。
第二次是在民国时期,为代表的湖南将帅在新中国军政舞台上的崛起,文官武将人才泉涌,外平美帝,内平蒋家,史册写满湘人,挽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湖湘文化在国难之时,民族危亡之际,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厚积突发,顺势崛起,呈现了超强的爆发力。
曾左胡而湘军起,黄蔡宋而民国张,厚泽方,巨手挽颓势,普润芝露,弱国放强光,有文有化,风云卷湖湘。
纵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蔡锷、这些湖湘文化的代表,我们发现了这些领头都是清一色的书生,奋斗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以德才兼备的天纵之姿,胸怀日月,眼纳乾坤,气压风云,对抗流俗和浮誉,反抗腐朽和堕落,道德文章,嘉言懿行,艰苦卓绝,勇猛精进,乃至最后能做大事,做大官,成大业,享大名,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前死后两荣光的辉煌人生。
君子德风,风行草偃,无疑,他们也成为了湖湘文化的象征、名片,也成为了三湘儿女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前进。
HUNAN UNIVERSITY辛亥革命援鄂民阵亡将士公墓论文班级:11级工程力学1班指导老师:2012年11月11日组长:罗通 学号:20111201121 组员:张达适 20111201107 夏泽华 20111201112 刘涛 20111201137 张晨晖 20111201138 陈硕琛 201112011231,考察主题:探访历史遗存,追寻先辈足迹,彰显革命传统2,活动意义及目的:湖南是中国近代以来才人辈出的省份,特别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雄居全国之冠,给中国近现代史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伴随他们的历史活动,湖南留下了许多极富特色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
通过这次活动,让湖大的莘莘学子在探访历史遗存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湖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加深课堂理论学习的认识,进而激励其追寻先辈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投身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之中去。
这次活动,对我们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考察地点:长沙市岳麓山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4,考查方式:实地考察5,具体分工:观点提出:张达适计划方案:夏泽华图片拍摄:罗通、刘涛论文执笔:罗通文字核查:张晨晖后期工作:陈硕琛2012年11月10号下午三点,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进烈士沉重的缅怀之情,来到了岳麓山脚下,尽管已经有过无数次游玩岳麓山的经历,但是此刻,我们才感觉到了岳麓山的名副其实,她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在她的上面,不再是停留着一种让人放松的气息,她能带入你跨越时空,走向那段中国心酸的历史。
迈着沉重的脚步,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看着这些墓碑,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一种仰慕之情,不错,这是我们中国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生活在这个这个和平的环境中,免受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以及中国官僚阶级的三重压迫。
从杨度、蔡锷和章太炎给黄兴的挽联中看黄兴挽联是哀悼死者,祭祀治丧时的专用对联,挽联不同于对联就在于他的真实性,是真实的评价逝者一生功过的对联。
我们往往能从挽联中看出写挽联的人对逝者功过的评价。
本文要讲述的是黄兴。
黄兴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孙中山的第一知交,辛亥革命又叫孙黄革命。
黄指的就是黄兴。
一九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黄兴于上海病故。
按照当时的传统,他的一些朋友或者熟悉他的人要送上挽联以表达他们的哀思。
黄兴剧照被称为帝王之术最后的传人的杨度给黄兴写下挽联: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
杨度与黄兴在日本是同学,日后孙中山和黄兴的结合还是杨度从中穿针引线的结果,而杨度是君主立宪派,黄兴是革命党,他们的政见分歧极大,但是抛开政见还是挚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黄兴和杨度的品质,政见归政见,情谊归情谊。
下联写的是黄兴是一个革命实干家,作战勇敢。
孙中山应该是属于思想家,先行者,具体操作还是要看黄兴的。
但是命运多穿,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黄兴指挥的战斗大部分失败。
杨度剧照重病中的蔡锷在得知黄兴去世后,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这幅挽联不仅写了黄兴的勇,而且写了黄兴的品格之高,黄兴一生从不与人争名夺利。
蔡锷还联想到了自己的卧病之身。
不久,蔡锷也因病去世,二人同葬于麓山。
蔡锷和小凤仙骂人无数被称为章疯子的章太炎对黄兴也是赞誉有加,他写下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章疯子章太炎这是对黄兴的极高评价。
可惜,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课本几乎见不到黄兴了。
岳麓山红色人物事迹众多,以下是其中几位著名人物的事迹简介: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克强,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现黄兴镇)。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创建人之一。
黄兴在1902年赴日留学,后与陈天华、宋教仁等创建华兴会,1905年与孙中山一同创建中国同盟会。
他积极参与并指挥了多次起义,包括震撼中外的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担任战时总司令,为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黄兴在1916年因病去世,享年42岁,1917年被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市洞口县)人。
他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蔡锷在1916年因病去世,年仅34岁。
次年,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他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焦达峰、陈作新:他们都是清末湖南浏阳人,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在辛亥革命中,他们领导了湖南新军起义,建立了湖南军政府。
然而,不久后焦达峰、陈作新被反动势力杀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此外,在岳麓山红色人物中还有张辉瓒等人。
张辉瓒在1930年与红军作战时兵败被俘并被处决,国府追授他为上将并在岳麓山择地落葬。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张辉瓒通常被视为反面教材。
以上仅是岳麓山红色人物事迹的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革命党两大伟人之一———黄兴黄兴,字克强,原名轸。
1874年10月25日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早年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戊戌变法之年(1898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今武汉音乐学院至紫阳路湖北医学院大片范围)学习深造。
在这里,他读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新书刊,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学说,对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十分关心。
戊戌变法失败的严酷事实,使他对改良保皇的道路产生了怀疑,开始倾向反清革命,为他坚定地走上武装反清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2年赴日本留学,从此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黄兴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称于世,被尊为革命党两大伟人,是一位深受革命党人崇敬的卓越军事指挥家。
在保卫武昌首义成果的阳夏之战中,他的光辉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武汉三镇。
1911年10月18日武昌起义成功,使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惊恐万状,立即把清延最精锐的北洋陆军主力调遣到湖北,把全部海军都调到武汉江面,对武汉形成水陆合围之势,企图扑灭武昌起义的熊熊烈火。
由于整个战役在汉口(原称夏口)和汉阳进行,所以武汉保卫战也称为"阳夏之战"。
10月18凌晨3时,起义民军1300多人向盘踞在汉口刘家届一带的2000名清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开了阳夏之战的序幕。
起义民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力歼清军数百人,攻下刘家庙火车站,首战告捷。
清军为了夺回失地,不断增兵湖北,他们以刘家庙为主攻目标,兵分三路进逼武汉,在刘家庙一带与起义民军形势激烈的拉锯战。
清王朝见汉口屡攻不下,不得不满足袁世凯的欲望,让他以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的名义南下,亲自指挥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北洋军。
此后,北洋军大大加强了水上和陆上的攻势。
10月26日,清军在四艘巡洋舰的重炮掩护下,大举进攻刘家庙,民军在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北洋军的猛攻下,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守汉口大智门一带。
在此紧要关头,民军汉口总指挥张景良畏敌叛逃,使清军进攻得逞,民军失守刘家庙。
⼀群湖南⼈,半部近代史,⼀起来看看近代湖南出了哪些名⼈?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确实是⼀个令⼈肃然起敬的地⽅,⽽湖南⼈也确实是⼀群令⼈肃然起敬的群体。
湖南⼈才在近代形成了⼀个令⼈惊异的井喷效应,他们在近代历史舞台上纵情驰骋,上演⼀幕幕慷慨悲歌,撑起了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
今天就给⼤家盘点近代史上的⼗⼤湖南⼈。
NO.10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中国⾸位驻外使节。
1875年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后遭朝⾂攻讦,迫于压⼒回国。
此后郁郁不得志,1891年病逝。
NO.9杨度(1875—1932)湖南湘潭⼈,清末⽴宪派和改⾰派⼈⼠。
早年接受康梁改良派思想,清末新政期间极⼒促进宪政,曾作《中国宪政⼤纲应吸收东西各国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是清末宪政运动的主要推进者。
民国期间参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32年逝世。
NO.8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之⼀。
早年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主办《湘报》。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被杀,年仅33岁。
NO.7宋教仁(1882—1913)湖南常德⼈,伟⼤的民主⾰命先⾏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被誉为中国“宪政之⽗”。
1904年在长沙组建华兴会,⽴志反清。
1905年辗转赴⽇,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并创办《民报》。
⾟亥⾰命后,任唐绍仪内阁农林部长,随后领导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第⼀次国会选举中取胜。
1913年在上海遇刺⾝亡,年仅31岁。
NO.6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
早年考中秀才,进⼊长沙时务学堂,接受新思想。
1899年赴⽇本留学,1904年回国,1911年参与⾟亥⾰命,策动云南起义。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返回云南,组织护国军,再造共和。
1916年因喉癌去世。
NO.5黄兴(1874—1916)湖南长沙⼈,中国近代民主⾰命家,⾟亥⾰命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创建者之⼀,与孙中⼭先⽣并称“孙黄”。
谈湘军唐浩明对湘军的发展脉络进行探索,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
对湘军的探索不停留在清末的湘军,将前湘军与后湘军串起来把脉,很有意义。
湖南人是应该有责任来深入研究湘军的。
生存在这片火热土地上的湖南人研究湘军也更有优势。
既然是研究,做学问,就要有创造性,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墨守成规。
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独创性,如果讲究四平八稳是出不了学问的。
因此,我们鼓励年轻人大胆地探索,只要你有充足的论据和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就不要怕别人说你哗众取宠。
本书作者提出了经制湘军的概念,我认为很有意思。
但如果把明线定为经制湘军,我个人认为这种提法还不够明朗。
在清末,朝廷的经制之师只有绿营与八旗部队。
曾国藩的湘军开始只是团练。
湘勇最初还只是民兵组织。
拉到长沙训练的时候,其经费来源一部分由省财政解决,一部分靠自筹。
由省财政支撑的这一块是否可以称之为有编制的湘军?至少到曾国藩打下金陵,湘军的陆军一直没有进入国家编制,湘军水师也是后来才进入的。
湘军出省作战,军饷主要由湖南省财政负责,“厘金”是曾国藩争取到国家政策,在战争地区临时征收,不能叫吃皇粮。
因此,总体上来说,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民间部队,不是经制之师是,是民间的团练在特殊时期担当国家正规军所做的事情。
而平捻、平西时的湘军,西北和左宗棠湘军,成了国家的经制之师。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湘军也是一样。
辛亥革命的湘军是清廷的在编部队反正,援鄂的湘军由反正部队与新招人员组成。
之后的湘军与它各省如川军、鄂军、桂军一样,是各省的地方武装,是地方军团阀部队。
因此,明线的湘军只能说是吃省财政饭的。
对于湘军的脉络,单纯地以时间为序;可以按照这本书的做法,将湘军分为三个部分,清末湘军,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湘军,走向共和时期的湘军。
我认为,如果从时间和湘军的性质来划分,是更科学的做法。
具体地讲,湘军的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体系。
第一个体系,从曾国藩到左宗棠到刘坤一,湘军由民兵组织(也可以叫民众组织)转为经制之师,这时期的湘军维护的是一个封建王朝,湘军由兴起而强盛到衰败,脉络明显。
黄兴生平事迹黄兴(1865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字升之,号芙蓉山人,湖南湘潭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革命先驱、军事将领和教育家,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
黄兴一生曾经领导过多次革命和起义,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为奋斗终身,是中国革命先驱之一。
黄兴自幼聪明才智,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青年时期曾经在湘军高级军官学堂学习军事学和外语,18岁时曾经留学日本,在那里接受了近代国家的现代化思想教育。
1903年,回国后加入同盟会,成为一名积极的民主革命家。
1904年,黄兴前往上海,参加了同盟会的成立大会,被推选为总理。
同年九月,他和孙中山、卢作孚等人在东京开会,共同决定进行以推翻清朝为目标的农民暴动。
1905年,以黄兴为首的维新派在湖南开始发动起义,是为“茶陵起义”,这次起义是继义和团运动之后中国反清斗争发展的又一高潮。
起义虽然失败,但其运动意义深远,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篇章。
1911年,黄兴带领着自己的部队从广州进入湖南,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黄兴被孙中山任命为武昌军政府陆军部长,参与了南北议和的谈判,成为革命的重要代表。
辛亥革命后,黄兴一直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主化改革。
他曾经担任过湖南督军、教育部长等职务,在这些职务中,他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倡导普及教育,推广近代科学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黄兴的辛亥革命精神和民族意识、爱国情怀是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的生平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才能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永不止息的力量。
湖湘C13教育联盟·2023年12月初中教学质量抽检语文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本试卷共10页,27题,考试用时12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红晕.(yùn)骈.进(pián)端详.箪.食壶浆B.剖.(pōu)析撩.(liāo)逗濡养红妆.素裹C.恣.(zī)睢愧赧.(nǎn)遁词.扭.怩作态D.逞.能(chěng)佝偻.(lǒu)潮讯.形销.骨立2.下面是初三某同学写的毕业留言,其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微信公众号:益阳家长)面对茫无涯际的知识海洋,我们初三学生切不可畏难退缩、自暴自弃....、砥砺前行,拿....,而要前仆后继出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学习,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A.自暴自弃B.前仆后继C.孜孜不倦D.持之以恒3.下面是某同学观看《经典咏流传》后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语病的一项是()近日,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根据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创作的音乐作品《观溪》,唱出了苏轼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人们说到苏轼,第一反应多是他的经典诗词,以及豁达的人生态度,是时候强化一下他的另一个身份了——“美食博主”。
①据悉,苏轼关于吃的作品大约有1200篇左右,他不仅爱吃,还在美食中洞察了关于生活的秘诀。
黄兴简介辛亥革命重要人物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黄克强,原名轸,字克强,后改为黄兴。
在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之为克强。
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出生。
早年一直在长沙读书,直至1898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武昌两湖书院学习。
因在两湖书院的突出表现,黄兴受到张之洞和梁鼎芬的赏识,1902年被选派去日本留学,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到日本不久,兴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
1903年,日本留学生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掀起拒俄运动,黄兴积极参与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先后改名为学生军和军国民教育会)。
随后黄兴被推派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主要负责两湖地区的革命斗争。
回国后,在上海、武汉广泛联系革命志士,秋天回湖南策划反清革命。
为表示志向,改名黄兴,改号黄克强,以示兴我中华、克复强暴的决心。
1904年11月4日,正值黄兴生日,趁机邀集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张继、谭人凤等参加宴会,决定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对外则采用“华兴公司”的名义。
华兴会成立后,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随后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取得联系。
他们决定于慈禧太后70岁生日在长沙起义,后因事机泄露,起义失败,黄兴被迫避走日本。
1905年,经日人宫崎寅藏介绍,黄兴与孙中山见面,黄兴支持孙中山的倡议,共同发起成立同盟会,黄兴被推为庶务(相当于协理)。
同盟会成立后,黄兴非常注意在留日军校学生中的工作,尽可能多地吸收他们入会,并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组成更严密的团体“铁血丈夫团”,这些人在随后的革命活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日本勒令孙中山出境,1907年孙、黄两人集于河内,共同策动革命起义。
9月,在广西发动钦廉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两次起义均失败。
1908年3月27日,黄兴等率越华革命党人及钦州民军200余人起义,起义军纵横于钦廉、上思一带,当向广州宣化前进时,因弹药匮乏,只能退回城市。
湖湘文化的精髓: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蜿蜒,滋润着一代代湖湘儿女又为一代代湖湘人物所发扬和光大。
掩卷之下,魏先生演讲稿里提到的那些湖湘代表人物渐次从遥远的过去走来.那是屈原、贾谊、辛弃疾渴望政治清明、崇尚独立人格孤独、忧愤的身影;那是周敦颐、王夫之经世致用、倡导湘学呕心沥血的身影;那是魏源、左宗棠、谭嗣同放眼全球、抗御外侮、反对帝制忧国忧民的身影;那是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翻身闹革命、建设新中国孜孜以求的身影。
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古称三苗,一度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文物教化曾经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是,到了近代,湖湘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部分,一代代湖湘子弟受其熏陶,成就了种种“敢为人先"的业绩。
湖湘文化的孕育和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似乎可以遥望到湖湘文化久远的薪火: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贾谊怀才不遇但并不妥协的文人情怀;辛弃疾词章的豪爽、忧伤以及组建“虎儿军”的雄迈、抗击金军的坚定.。
.。
在这些与湖南人相关联的先贤身上,我们不难找到湖南人性格的肇始。
从屈原到辛弃疾,湖湘文化原本已渐具其形,但是,那还是一个苗蛮之属的湖南,湖湘文化的最初薪火还显得微弱。
历史远去,在屈、贾、辛的时代,湖南显得是那么忧伤,那么无奈,湖南人穿着蛮族的盔甲,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留给后世可以谓之文化的,似乎只能找见一个与祭祀相关的端午节。
寻找最早对湖湘文化产生影响的人物,道县人周敦颐可能算一个,他以理学家的身份,对湖湘文化做出过贡献。
湖湘文化最终得以形成,由他开始的湘学显然是立有头功的.但贡献最大的,当属明末清初的湖南人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正逢改朝换代,船山先生闭门40载,形成了为学、处世、治军、施政等一系列治国安帮、经世致用之道,属于湖湘文化的理论归依。
自此,湖湘文化找到了生命的依托,一批湖湘子弟子弟受其熏染,从湖南走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