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中国与亚洲金融危机共3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36
亚洲金融危机的导因、影响与中国的对策亚洲金融危机:中美两国的观点 研讨会综述王 勇由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部联合主办的 亚洲金融危机:中美两国的观点 中美双边研讨会于1998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
本次研讨会得到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以及亚洲协会的大力支持。
美国泛达管理(亚洲)有限公司(V an Eck G lobal)与全国保险公司(N ationw ide Insurance)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赞助。
与会代表85名,分别来自政府、工商界、学术界与新闻界。
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袁明教授,中心高级顾问、美国前驻尼泊尔大使张之香女士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会议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讨:一、危机的成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罗伯特 斯卡拉皮诺在题为 危机的成因及对美国的影响 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没有人预测到金融危机,因此也不可能有速效的良方。
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经济发展有错误的认识,误认为发展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结果导致经济的过分扩张;存在不受规制的经济体制,政客与工商巨头沆瀣一气,腐败严重;经济体制缺乏透明度,存在规模巨大的 第二经济 。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主任黄育川(Huang Y ukon)指出,韩国经济在危机前各项指标都很好,但最终还是崩溃了,为什么?日本政府与工商界之间紧密的关系既是经济成功的原因,又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监管。
韩国超大型企业财团一向任用近亲经营,金融市场对之缺乏必要的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公司需要对全球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
尽管大企业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私人的,但是对政府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由于其规模大,对经济有重要影响,政府往往在决定关闭时犹疑不决。
亚洲经济奇迹结束了,因为促进大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充满企业家精神的、规模较小的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全球市场的变化,它们将是经济竞争的胜利者。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前言在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危机中,大多数东亚经济的货币和资产价值大幅度下降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
这场金融危机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专家总结为以下三大点:直接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直接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
外在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我国的应对政策1998年我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内部环境同样严峻,一是南方严重的水灾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方面等的问题,国有企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工人大规模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