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7 KB
- 文档页数: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出处和背景。
(2)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和意义。
(3)学会运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2)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和意义。
(2)学会运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引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2. 学习新课(1)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出处和背景。
(2)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和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谈如何运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能够运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以及如何改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导学案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自学生字、词。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3、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读一读。
二、量学1、我会写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2、我会读帝国主义伯父租界振奋模范闯进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妇女疑惑不解惩处灯红酒绿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崛起3、我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三、小组合作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讲了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课文第几件事是写周恩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的?四|、测学:小灵通25课的第1、2、3、4、5题。
第二学时一、复习导入课文讲了周恩来的哪三件事?二、小组合作学习提示:1、仔细阅读课文,把能体现中华不振的词或句子勾画下来,谈谈你的感受。
2、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要想——就要————)三、导学1、汇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联系全文引导学生总结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3、拓展,介绍有关资料,体会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1、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
”2、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3、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在国内也同样,要是能多几个像周总理这样的领袖,国家就会很好了。
”测学:小灵通49页第10题、50页的第1、2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研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资料补充等多种阅读方法,揣摩人物内心世界,进而体会文章内容。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3、厚积薄发,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抓主线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生齐读课题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3、指读课文,回答问题,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知因果(一)组内合作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出示阅读方法:读书时要一想二画三批注)2、组内交流(二)研读课文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哪里)1、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洋洋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和背景。
2.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3. 掌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 师生共读“《为中华之崛起》开篇”的文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第二步:了解作者和背景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介绍。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步:阅读理解1. 学生自主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全文。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第四步:重点词语解析1. 指导学生查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出现的词语,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
2. 全班讨论,共同理解以下词语:崛起、悲叹、字里行间。
第五步:语言表达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表达方式,进行模仿创作:以“读书”为主题,写一段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
第六步:课堂总结1. 让学生回答导学目标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提示学生将导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他们多读书。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广泛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名著或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中的主题和观点。
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演讲比赛,展示自己对读书和中华崛起的理解。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的阶段,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上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针对上堂课内容的回答情况。
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读书和中华崛起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可以带出本课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步:了解作者和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鲁迅的介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首要在于深入理解并体会作者所传达的爱国情怀与求知精神。
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更是为了国家的崛起与发展。
我们要树立起为国家、为民族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求知热情,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努力奋斗。
二、学习重难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的重难点主要在于深入理解少年ZNL立志读书的背景与深层原因。
一方面,需要把握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欺凌的悲惨现实,体会ZNL目睹这一切后内心的震撼与觉醒。
另一方面,要深入剖析ZNL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理解他为何将个人的读书与国家的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还需关注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攻克这些重难点,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求知热情。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讲述了______少年时期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欺辱的情景,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______而读书的事情。
2.文章通过描写ZNL的______和______,表现了他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描述?()A.外国人欺凌中国巡警B.中国人在租界里不能随便走动C.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热情款待D.伯父告诉ZNL“中华不振”2.少年ZNL立志读书的原因是什么?()A.为了个人的前途B.为了国家的崛起C.为了家人的期望D.为了逃避现实三、简答题1.请简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ZNL目睹了哪些让他深感痛心的事情?2.谈谈你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知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素质和学识,更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本次导学案将结合近年来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导学案范文,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为中华之崛起贡献力量。
二、认识主题1. 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意义2. 探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智慧支撑3. 分析个人如何通过阅读努力提升,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三、个人阅读的重要性1.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扩展视野和认识2. 通过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 阅读能够提升个人的情商和认知水平四、具体行动计划1. 制定阅读计划,每日坚持阅读一定量的书籍2. 多元化选择读物,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3. 建立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收获4. 参加读书分享会或线上阅读交流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之重要性。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砥砺前行,持续不断地读书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愿我们都成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弄潮儿!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背景和著作背景。
2.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和意义。
3.探讨如何以读书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导学内容:一、作者背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是周恩来,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曾经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总理。
周恩来一生致力于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他深知只有通过教育和知识才能让中华民族获得强大和繁荣。
二、著作背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1938年写的一篇文章,当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周恩来希望借助这篇文章,激励更多的人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导学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崛、范、魏”等生字,会写“肃、晰、振”等生字,理解“崛起、抱负、胸怀”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阅读和讨论,初步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是为了获取知识,有的同学可能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人少年时代的读书故事,他读书的目的与众不同,他就是周恩来,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2、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的时代,为理解他的志向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崛、范、魏、晰、效、淮、惑、斥。
(2)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
(3)理解词语:崛起、抱负、胸怀、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左顾右盼。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了哪几件事?(1)学生默读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教师总结: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二是周恩来初到奉天,听闻伯父说“中华不振”;三是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习第一件事(1)指名朗读第 1-6 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如“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体会周恩来的志向远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第1篇】一、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近代历史,了解我们的先辈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坚定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信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二、活动准备:1、让学生收集我们先辈努力学习,顽强奋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
并在活动时讨论。
2、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
三、活动过程:1、由主持人读一段话,引入班会的主题。
女主持: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国家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60年前,我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在经过许多先辈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才终于结束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男主持:经过了众多有志之士的多年奋战,才使我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齐读:我们需要继承先辈遗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二)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主持:首先请听这个有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吧。
(张沁同学)2、分组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男主持: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正是在众多的先辈共同努力下,才把祖国有如今的成就,现在,请同学们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都举出两个例子来。
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3、歌唱《大刀进行曲》4、诗朗诵(两位男生:顾豪君刘泽轩)——《灵魂》女主持: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豪情到国歌声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悲壮男主持: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挠到王昭君“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民族团结,都凝结着这些伟人的苦苦追求。
下面请听诗朗诵《灵魂》。
5、小品《阿q外传》〉表演者:朱海晓徐佳艺女主持:的确,人常常为着理想去苦苦追寻。
可就在我们的周围却还有少数同学仍没有醒悟学习的重要性,为此也在生活和学习中闹出不好的笑话。
上课班级四(4)班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教师胡梦玲副备教师上课时间 2014 年 12 月 8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自助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背景
教学难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法运用默读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生答
3、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回顾思考,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名人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小组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自由读课文,划出课后的生字,然后小组交流怎么记住字音字形,理解字义学习课后的生字,会组词,并知道重点词语的意思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四)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小组交流汇报,并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写字音,组词,其他同学认真看黑板,当小老师,帮他们改一改是否写对了学习生字,字音,对重点,难点字词重点指导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比一比再组词
旁()租()震()
帝()祖()振()拿出稿纸自己在稿纸上做一做,然后再请同学上台交流巩固生字词,区别形近字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感受到“中华不振”在一次修身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决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