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51 KB
- 文档页数:3
老舍想北平读后感《老舍想北平》是一部描写北平的小说,作者老舍以自己的视角,描绘了北平的风土人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在小说中,老舍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北平的街巷、人物和生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北平,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们的心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有感触,对北平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老舍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北平的描写非常真实,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老舍以自己的视角,描绘了北平的街巷、建筑、人物和生活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北平。
通过对北平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
这种真实的描写让人对北平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老舍通过对北平的人物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坚韧不拔,有的憨厚善良,有的机智灵活,有的心地善良,有的固执倔强。
这些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小说的语言平实而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老舍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北平的街巷、人物和生活,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们的心态。
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人对北平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老舍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之,《老舍想北平》是一部描写北平的小说,通过对北平的描写、人物形象和语言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人对北平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老舍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人生的感悟,值得一读。
老舍作品《想北平》赏析老舍作品《想北平》赏析【一、老舍作品《想北平》原文】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散文《想北平》赏析郭晓芳 09汉(1) 20093007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
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出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
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儿。
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民俗风情画。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这篇短小的散文中作者用朴实而又真挚的话语描写出了他对北京那种亲如母亲的感情。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胸有成竹的说倘若以北平为背景搞创作他是不至于害怕的。
但就如何表现北平,作者又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得太少了”,他又不愿单纯的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
但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太爱北平,所以才会忧心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北平的名胜风景太少了,担忧会因此而无法将北平的种种:古迹、风景、历史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怕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
第二段一开头作者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
”但他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文章中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让人读于此,忍不住要闭上眼睛用心去体味老舍先生对北平那种“说不出”的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把他对北平的感情看是对一座城的热爱,而是把它缩小化:把它看作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并且指明这种爱不在于各种枝节形式,而在于心灵的感受。
北平这个地方,有与他心灵相粘合的历史,是他梦中的牵挂,那种思念是戒不掉的。
所以第三段中作者渴望自己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紧接着又感叹强调他不是诗人,正因为他不是诗人所以他道不出他心中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我想老舍先生并不是并不是达不到诗人的高度,他只是想用一种平凡朴素的文字来诠释他对北平的感情和热爱。
句句写真字字含情——老舍《想北平》赏析句句写真字字含情羁旅在外,思念故土,这是人之常情。
老舍的《想北平》以其平淡的笔触,为读者描写了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北平”,表现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开始,作者连续用了四个“说不出”表达了对北平的爱。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说不出。
”“可是我说不出来!”“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这里作者反复强调“说不出”,说明爱而不可名,其实正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法,他不愿意重走以往文人抒写思念之情的老路,而是独辟蹊径。
为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将北平比喻成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比喻看似普通,却把对北平深沉的爱展袒露了出来,足见北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有多么高,比喻愈深,感人愈切。
可是,北平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历史久远,面积甚大,可写的内容很多,倘若写出他的全部恐不现实,写出他的某一个细节,又觉“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那么,写北平要写什么?作者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定位在“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上,即属于自我“心中的北平”。
这就把偌大的北平风景压缩在一个“点”上,北平是作者心中的北平,作者心中的北平是最美的,理所当然是作者最喜爱的。
究竟北平美在什么地方?他有哪些特点?作者将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作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
欧洲四大都城虽是驰名世界,但与北平相比却有着明显的缺陷。
北平有着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的优点:胡同院落有树木,建筑四周有空闲,墙上墙根长着牵牛茉莉,再加上乡下人从四面八方运来的瓜果蔬菜,他与乡村间几乎没有距离。
此外,北平虽是大都市,内无冒烟工厂,外与园林菜圃相连,既保住了乡野的幽静,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爽宜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轻松、舒畅,没有窒息的感觉,难怪老舍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呼唤:“真想念北平呀!”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语言通俗、简洁、亲切,通篇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文中将北平比作母亲,这样的比喻虽是妇孺皆知,但咀嚼之后却感到饱含深情,这正是作者对北平爱的体现。
老舍《想北平》赏析
《想北平》赏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
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文本解读:1、《想北平》是作家老舍羁旅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
他抒写的是北平最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
在他的笔下,对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对母亲的本能的爱,老舍正是像写自己熟悉而深爱的母亲一样写出北京这座人们心目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让人在平实的文字里理解、分享了他对北平的热爱。
2、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类比、反复、比喻等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但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爱,情感深厚却表露得朴实自然。
语言“京味儿”浓郁,纯朴简洁却内蕴丰厚,极富感染力。
一、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赏析本文比较和比喻手法的运用艺术,体会自然、质朴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学习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特点,培养学生自我鉴赏课文的能力2、品味文本语言,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独特而强烈的主观情感及其表现方式,提升他们对作品情感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篇饱含真情的想北平。
二、解题1、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作者不在北平。
【结合背景,体悟感情】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
2、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而文章中多处提到“说不出”,或者改成“说北平”,不也挺好吗?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
•••••••••••••••••想北平课文鉴赏想北平课文鉴赏《想北平》是老舍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想北平课文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段):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
第1小节作者交待自己对如何写北京的考虑。
第2、3两小节正面反映作者对北京特殊的爱。
第二部分(4—7段):通过对比等方法写出北京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京的喜爱。
第三部分(第8段):用直接抒发想念北平的感情作结。
【语篇脉络梳理】爱北平但说不出来(1—3)动中有静(4)人为之中显自然(5)宁静和布置匀调想北平颂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6)景致美(7)物产丰富、贴近自然再次表达对北平的思念之情(8)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段):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
第1段:写自己对北平的特殊感情。
[品味]“我的北平”打上了非常个人化的印记。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独特感情。
[体会]先比较把北平作为小说背景和直接写北平的不同,再说自己知道的少,以便引出下文爱北平但“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
第2段:抒写自己对北平“要说而说不出的爱”。
[品味]开头两句点明本段中心。
接下来以爱母亲但无法言传作类比,说明这种爱源自内心、现诸行动,很难用语言或文字表达。
“ 我所爱的北平。
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表明作者爱的是整个北平,不光是地域,还包括历史文化内涵。
这一点是难写的,也是作者将在下文写的。
“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与《我心归去》中“故乡比任何旅游风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有更深广的内涵,更朴实明白的表达。
举重若轻,真正是大师的语言。
反复说“说不出”,是因为作者对北平爱的深沉,虽然“说不出”,但将自己的心完全地融入。
[体会]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想北平课文分析【文本分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是“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一篇。
这一板块中的文章重在阐释人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本文作者老舍先生运用质朴流畅的语言,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作者与故乡那亲如母子的关系,传递了对故乡浓浓的相思之情。
文章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自然中流露真情,特别是其文章中的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和“言有尽而意无情”的散文结尾,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基本掌握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对散文这种充满情感的文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
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语言的方法来达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学到如何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目标阐述】知识和能力1.能够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精妙之处。
2.能够找出文章中何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过程和方法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有感情地出声读和快速默读的方法。
2.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2.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和相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质朴流畅的语言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在行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国首都北京在建国之前并不叫北京,而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叫北平。
现在的北京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那个时候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吧。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想北平》,看看老舍先生心目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请同学说说再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深入体会?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涵?四、三读课文,说说精彩请三至四位同学读出他们认为的文章写得比较精彩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五、四读课文,赏析精彩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老舍《想北平》赏析《想北平》赏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
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出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
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
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意象的选择细索而真切。
作者选取什刹海的蜻蜓、苇叶上的嫩蜻蜓、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等,这些意象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的直觉形象,尽管作者没怎么进行具体的描绘,但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驰骋的舞台,这些简单而常见意象的组合仿佛给人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之美,在这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里,难怪作者自己就说“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即使就是描写大一点的城市布局,也没有站到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枯燥的描绘,而是采用简单的对比手法,抓住了近处的“院子与树”以及远处的“北山和西山”,简单的几个意象就把“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等特点自然地描绘了出来。
意境的创设清新而自然。
作者在文中说:“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
”这里面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乐趣,作者没再展开细致的描绘,这就给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其中不仅只有视觉的景象,不仅有动静的结合,甚至还有几声青蛙的名叫,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只是画了几只小小的蝌蚪,在这里,老舍的语言描绘与齐白石的色彩组合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让人叫绝。
浅析老舍的《想北平》
《想北平》是著名作家老舍于1944年出版的散文作品,是他的代
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由多个以北平为例子,发展出去探访这座城市的
想法。
文章首先描绘了北平饱满的街道、三大河和繁花似锦的生活,
反映了文字之美,也反映了老舍对于北平宝贵记忆的珍视;其次,随
着文章的叙述,老舍把他的情感绑在了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里,唤起了
人们内心更深处最美好的记忆;最后,老舍用了大量的叙事方式表达
他的感情,用肖像画的形式,把那些熟悉的地方和活动描绘的淋漓尽致,打动了读者的心,令读者可以想象起当时的北平。
《想北平》显示出老舍沉淀与勇气,把具有深刻思想和情感层次的话
语融入他得过的宝贵人生经历,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更加弘扬了文
学精神,让人们重新提升自我和文明,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肯定与喝彩。
如何说出对北平的爱——老舍《想北平》分析摘要: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虽四次说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但实际上通过无理而有情、类比、夸赞和设想四种方式,不但说出了他对北平的深沉的爱,甚至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高妙艺术境界。
而对这样的文学经典篇目的分析,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
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穷尽他人对本篇目的理解和分析,发现他人分析的有益和不足的地方,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研究分析的价值。
关键词:无理而有情类比夸赞设想老舍的《想北平》是一篇怀念故都的名篇。
在这篇名作中,老舍充分表现出了他对北平的深爱。
这一点,人无疑义。
但是,究竟老舍是如何说出他对北平的爱的?或者,还是真的如老舍自己在文中说的这种爱“说不出”呢?这一问题,一直以来似乎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老舍自己在文中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确实,爱本身是一种很抽象的感情,要将它用文字表现出来,难免会觉得言不达意。
可是,老舍这里用了“几乎”二字,也就是说,他曾经面对着“说不出”的困难,差一点没有说出他对北平的爱,最后,毕竟还是说出来了。
但怎么用言语说明他是爱北平的呢?用文中的话说,“怎样爱?”每个读者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也大同小异。
在许多的赏析文章里,我们很多的读者都是简单的从文中老舍正面抒写这种爱的句子中找根据,比如第二段开头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认为这里正面抒写了作者对北平特殊的爱。
或者又看到文中举出爱母亲的例子,并且说“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便认为“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
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①这两处地方当然也是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爱,可是,仅仅这两条,充其量也只是达到了一个高中生的水平而已,要想成为现代散文中的名篇,还远远不够。
况且,作者是否是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也还有商榷的余地。
《想北平》课文解析一、课文:老舍《想北平》二、难点(重点):《想北平》是老舍先生1936年在青岛教书时的一篇怀乡之作作者用朴实而舒缓的文字,表达了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感情纯朴而深厚,作者羁旅青岛,他梦魂萦绕的是北平城,这里的“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心中最美的景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全文拙朴而“俗”,“俗”而雅致本文的美并不来自美景美物,而是动情眼光下的细微平淡的“小世界”因此,本文作者以平民视角而抒写的平民情感,成为本文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这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三、解析:1、对“平民意识”的解析: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老舍的儿子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他早年丧父,母亲没有奶水,靠往浆子里加一点糕干把他喂大母亲百般无奈中,常把没有血色的脸贴在他的小脸上,连连吻着他说:“你不会投生到个好地方去吗?”母亲和小姐姐一天到晚忙着替人家做活洗衣服孤独、寂寞和清苦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小羊圈和小羊圈东南角上的那个小院子便是他唯一的活动场所院外的大槐树,院内的石榴树和歪歪扭扭的枣树是他不会说话的好伙伴他没有玩具,南屋里翻出来的染了红颜色的羊拐子和几个磕泥饽饽的模子成了他仅有的宝贝小羊圈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深深地溶进他的血液里,以至多少年后,无论在哪里,只要一闭眼,小羊圈和那个小院子就真真地回到眼前他脑子里从来没出现过紫禁城高大的红墙和整齐的宫殿,代替它们的永远是小羊圈里的破门楼、石榴树和垂丝而下的槐树虫!他永远也忘不了贫苦的童年和可敬可爱而又可怜的亲人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种平民意识是与他的生命意识相契合的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在他的笔下有: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自然的城市布置、平凡的花草、贴近土地的果蔬等等,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与平常人相比,老舍有着更加敏锐的在普通事物中捕捉美的能力他愿意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快快乐乐的作一个普通的北平百姓,充分享受这只有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带给人的乐趣这种乐趣实实在在,随时随地可以寻的着因此,一般作家所不屑的,诸如极普通的花,草,果子才能进入他的视线看他写在北平的院子里种花,这可能是北平乃至中国许多城市中最最平常的画面然而,用老舍那风味儿十足的语言写出来,却又有别一种滋味“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也而足以招来蝴蝶呀!”,“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是可爱呀”这两个“呀”,把那种世俗人家的对生活小小的满足感全都表露出来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有蝴蝶在那些个普普通通,但是热热闹闹的院子里飞舞,那是多么令人感到满足的尘世画面啊!还有新鲜的瓜果蔬菜,那种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野趣,也只有在愿意溶入世俗生活的老舍的眼里,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吧一个有着一颗平民的心,却有着一双天才的慧眼的人,才能够体味到“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那“诗似的美丽”,还有果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的妙处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他对平民深切的关怀,不仅在于老舍独特的底层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对平民大众立场的执著与热爱的情结另外,宗教的影响和他内心深处对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承载等方面,也是他“平民情感”形成的原因2、对“想说而说不出”的理解:文章第二段中写道“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在本段结尾处又说“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后文还写道“可是我说不出来”,如何理解作者反复表达出来的这种对故乡的情感?当然可以说是因为作者对故乡爱得太深、爱得太浓造成的这样回答未免太简单化了本文一开始作者就用前三段来直抒其爱,且情感浓烈从第四段开始才慢慢述说爱的理由,即具体地写北平城文章结构上前后部分似乎是因果关系,根据这一结构,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解读:爱在反思中:老舍并没有像通常回忆性散文一样,开篇便描绘故乡的山水草木以及风土人情,而是在审视自己对北平的爱之后,郑重地承认:这是一份说不出的爱首先,知道得太少无法说老舍开篇便说:“要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有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如此着笔,一显真挚,二则有自责和遗憾之意其次,爱得浓烈无从说老舍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是的,爱是个情感词,是兼杂感性和理性的,只言片语是难以道清言明的但老舍还是说了,他在反复的体验中感悟到这种爱正如爱自己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这里作者运用了类比法,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再次,言语贫乏无能力说老舍似乎在以一种自责的口吻批判自己,责怪自己无法言说这份挚热的情感在深沉的反思之后,他捶打着自己的灵魂,并表明了一个热切的愿望:“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他又说:“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然后,他又面带愧色,遗憾地说自己辜负了北平其实,老舍并非没有美好的言语,而是诗意地表达了自己对北平的爱爱在倾诉中:老舍在经过反复的咀嚼与思忖之后,情感的闸门已经积蓄到不得不开放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意:选择平凡的事物,在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等世界名城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品味着北平的滋味这份爱是自我的、偏执的,在老舍的眼中连草花儿、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这些平常得几乎被人们忘却的东西,都胜过了其他城市他说“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他甚至强烈而固执地说“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在他看来北平城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人为之中显自然,花朵菜多果子多,舒适、自由、自然他没有写故宫、颐和园、紫禁城,而是选择了生活,更是选择了平凡与真实,因为爱是生活的,也是活生生的爱在断想中:老舍在回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诉说着绵绵的爱意,当他由衷地感叹道“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时,他的思绪凝固了,可这清福又在哪里呢?当时老舍正在在青岛教书,身在异乡无法享受北平带来的清福更为糟糕的是,当时日寇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国家危如累卵,北平危在旦夕,假如家园沦陷了,又如何享受这份朝思暮想的清福呢?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阵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让读者回味无穷3、对情感高潮的分析:任何一篇好的抒情散文,都会有一定的情感的波澜,要使品读本文更上一个台阶,还需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体会作者情感的潮水是如何曲折奔流的,高潮在那里?本文从头至尾都是表达作者对北平的思念,但细细体会,作者这种思念之情的倾诉还是有涟漪泛起的,由“欲说而无言”到“絮絮而自语”,“由絮絮而自语”到“无言而落泪”当作者提笔要描述自己的故乡时,情绪是难以控制的,等到情绪稍似平静,作者的笔下才有了理性的比较和具体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又慢慢积蓄,作者最后只好长叹一声:“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为全文的结尾,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只能用泪水来表达,因为只有泪水才是无声的最爱的表达(关于这一点的分析是和本文第二点相照应的)这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
想北平
设若让我写一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
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想北平》赏: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
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出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
他最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
《想北平》是一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
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
”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
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
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
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 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
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
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
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
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
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
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这最后一句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
通白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关于的语言问题》)纯净、简洁同样也*千锤百炼。
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