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新人教版__教材.课标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4.49 MB
- 文档页数:29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
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
有四种知识技能点,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
另外,在基础知识点中,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
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每一个探究活动点,在《课程标准》中用“经历(探究)”来要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一、说课标解读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社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说教材分析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说教法、学法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重点: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难点: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教具: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原子结构模型、水、形状不同的杯子等第二节质量两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及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一种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铁钉,钢尺,钢钉,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盒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第三节密度两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并用来鉴别物质,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新课标rj物理八年级上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是针对中国初中物理教学的一套系统教材。
它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以下是对教材内容的概述:第一章:机械运动- 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学习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第二章:声现象- 探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三章:光现象- 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第四章:物态变化- 探讨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介绍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基本组成;- 学习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通过实验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第六章:电压和电阻- 探讨电压的作用和测量方法;- 学习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第七章:欧姆定律- 学习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通过实验验证欧姆定律;- 学习如何使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电功和电功率- 介绍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 学习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电能的转换和利用。
教材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活动和探究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和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号召下,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物理分为上下两册,在初中阶段已经推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新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材的编排上学科逻辑更加合理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做了较大的改动。
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人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
如: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为以后学到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打下了相应的基础。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
而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中的难点,新教材将“物态变化”安排在光学前,以延后难点的学习。
将“重力”“弹力”内容提到了“二力平衡”之前,以便学习二力平衡内容时所提及的例子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具体内容。
在新教材中有“测量摩擦力”的实验,直接放在“二力平衡”后一节,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计算摩擦力,又巩固二力平衡。
将“功和机械能”放在“简单机械”之前,可以为学生计算使用滑轮、斜面的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2.适当删减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根据课标要求删去“颜料的混合”的内容。
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内容删去,因为在生物教材中重点讲解,物理新教材里将该节与其他内容整合后放入“科学世界”中。
原教材有一节“看不见的光”,新教材将其删去,部分内容放在“光的色散”一节中。
又如原教科书在讲摩擦力之后,安排了“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的练习题,该题的缺点是开放度太大,学生完成此类问题的课业负担较重,但优点是能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新教材将此题改成“如果上课时教室内的摩擦力突然消失10s,我们身边的情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描述两个可能出现的场景。
第一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主要特点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2. 贴近学生的生活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改革评价体系一.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1)什么是“学科本位”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2)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例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标准》的这些要求,在我们进行物理时,要时刻记在心上。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例: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例如能量的概念可以贯穿始终,通过能的转移和转化认识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对螺线管的磁场没有终结性要求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不是“焦耳定律”)“电压”要求不高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三篇第1篇: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1.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2.可进行实验模拟,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物理课堂中,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利用现有的器材和条件很难实现。
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例如电流方向的判断及大小计算在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虽然课本中有许多幅相关的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电荷有移动的感觉。
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软件则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体中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
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在教学中,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适当,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
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