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92.91 KB
- 文档页数:2
·102·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l.2005 Vol.12 No.7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崔剑巍,胡义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 201203)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7-0102-03 古代医家对饮酒引起的机体损害有较为明确而深入的认识,并将其归纳在“伤酒”、“酒病”、“饮酒中毒”、“胁痛”、“酒癖”、“酒疸”、“酒臌”等论述中。
现代研究证实,酒精在人体内主要由肝脏代谢,其造成的损害也以肝脏损害为多,故将其统称为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轻症酒精性肝病[1],其过程呈进行性发展。
由于酒精性肝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及其后期肝硬化的难治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也是研究的热点。
1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酒为大热有毒之品,过饮之必伤及脾胃肝胆而引发疾病。
《本草纲目》曰:“少饮则和气血,……多饮则杀人顷刻。
”《诸病源候论》认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
”《景岳全书》曰:“少年饮酒无节,多成水臌。
盖酒为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
”《症因脉治》有“酒胆之因,其 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胆之症成矣”;《张氏医通》曰:“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
胃虽受谷,脾不运输,故成痞胀。
” 综合历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可概括为:过量饮酒之后,湿热毒邪蕴结体内,损伤肝脾,致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职,肝郁脾虚,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积块(酒癖)。
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2-02【摘要】:通过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诊断及中医临床疗效研究,为医师和患者提供参考,制定治疗方案。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脂肪肝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发,病理表现为肝脏出现脂肪性变化。
肝脏对人体消化和内分泌有重要作用,肩负着消化、吸收、气化、分解及转化脂肪等任务,使脂肪动态保持平衡状态。
肝脏内的脂肪在正常状态下,只占肝脏总湿重的 4%~7%,其中含卵磷脂和少量的胆固醇,约占50%,其余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
若出现异常情况,肝脏脂肪含量增多,轻度脂肪肝脂肪含量为5%~ 10%,中度脂肪肝脂肪含量为10%~25%,脂肪含量超过25%则为重度。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脂肪肝属于胁痛、积聚、痞满等中医疾病范畴。
进食肥甘味重、肥胖症、嗜酒、感受湿热疫毒或情绪郁闷,会使肝脾受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痰浊内生,肝胆疏泄不正常,严重时升降失职,痰浊气阻,留而成瘀,形成脂肪肝。
现代医学将其大致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占大多数,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有以下致病因素:内分泌失调及代谢性失常,具体病症表现为糖尿病、库欣综合征及高血脂,有时肥胖、营养不良、妊娠、化疗和激素治疗也可引发此病。
2 脂肪肝的诊断b超检测对脂肪含量为30%以上的脂肪肝有效。
根据诊断学标准进行b超检测:①肝实质点状高回声;②后场回声衰竭;③肝内脉管不清晰1。
弥漫性非均质性脂肪肝b超检测表现为肝脏高回声不均,边缘不规整,肝脏内夹杂的肝组织正常或近于正常,呈现出岛状相对低回声。
ct检测对脂肪肝的诊断优于b超。
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技术最优,适用于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2。
3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脂肪肝在中医学中无确切名称,因此将其称为胁痛、积聚、痞满等中医性疾病。
进食肥甘味重、肥胖症、嗜酒、感受湿热疫毒或情绪郁闷,会使肝脾受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痰浊内生,肝胆疏泄不正常,严重时升降失职,痰浊气阻,留而成瘀,形成脂肪肝。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通过对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从病因病机研究、肝病机制研究、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中医药治疗对于延缓酒精性肝病的进展,改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有重要作用,更高质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对于临床上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1]。
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对近几年来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尽管临床指南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但酒精性肝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却经常与饮酒量不成正相关。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并且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其病因病机显得十分必要[2]。
《黄帝内经》记载“酒性苦热”,《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以酒为浆,半百而衰”,《新修本草》指出“酒,味苦,大热有毒”,《诸病源候论》认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症因脉治·内伤黄疸》有:“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疸之证成矣”,指出了酒疸的成因及病理。
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周正龙;汪静【摘要】脂肪肝是指因某种或多种病因导致肝脏动态平衡失衡和脂质代谢紊乱,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主要包括了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学将脂肪肝称为“肝癖”,现将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4页(P140-143)【关键词】脂肪肝;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肝癖【作者】周正龙;汪静【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病科,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在传统医学中,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其命名也各不相同,如《古今医鉴》:“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立度,冷热失调……皆能为痛。
”《诸病源候论·积聚候》中云“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疟,连岁月不已”。
目前有的医家认为脂肪肝可归为“胁痛”“积证”“积聚”等范畴[2-3]。
另有认为脂肪肝属于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肥气”“痰浊”“肝积”证相似[4]。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说:“肝之积,曰肥气。
”并且《难经·五十六难》中提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脂肪肝的中医命名各不相同,通过查阅文献,目前在用的病名主要集中在“胁痛”“癥瘕”“积聚”“痰浊”“肥气”中,“积聚”“癥瘕”“肥气”在现代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又相对最多,是目前最常见的中医病名[5],但在《中医诊断学杂志》中,将脂肪肝的中医病名命名为“肝癖(痞)”[6]。
由此可见,“肝癖(痞)”虽作为国家标准病名,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故脂肪肝的中医病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多责之于起居无常、情志失调,或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少劳安逸,或饮酒过度,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热痰瘀结于肝所致,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为主。
第11卷 第3期 2009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No. 3Mar .,2009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病理学定义为:肝脏脂肪含量(主要是甘油三酯)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根据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3型,根据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脂肪肝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形成和脂肪代谢障碍有关,通常认为是肝细胞脂肪合成增加和氧化减少所致。
脂肪肝虽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及静止的病变,但可在较短期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8.0%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1],因此积极防治脂肪肝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和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古文献中并无与“脂肪肝”相对应的病名 ,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认为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瘕、积聚、肝痞、胁痛、痰浊、肥气、臌胀等范畴 。
现代医学目前对脂肪肝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传统的中医药学在本病的防治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非常活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针灸三方面就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包括酒精性和非酒精性)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单味药物防治脂肪肝的研究1.1酒精性脂肪肝的单味药物防治的研究 丹参是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抗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物。
实验研究证实丹参能降低机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减轻酒精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以及抑制三酰甘油含量的增高,有明显的防护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2]。
水飞蓟素是中药水飞蓟的有效成分,研究证实其能够直接清除活性氧而对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O的产生;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优先抑制5'-脂氧合酶;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再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中国乡村医药中医外治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唐徐杰 茹清静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为临床常见疾病,传统的定义需排除饮酒、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
目前,国际专家共识小组提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新定义,只要肝组织活检、影像学或脂肪肝指数等判别模型提示脂肪肝,再合并有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等任一条件的患者即可诊断[1]。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日常饮食结构逐渐发生改变,NAFLD患病率增长迅速,已取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成为第一大慢性肝病。
NAFLD起病隐匿,初期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导致疾病进展。
而随着疾病进展,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也显著增加,尽早干预十分必要。
西医缺乏治疗NAFLD的特效药物,而中医在防治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1 NAFLD中医认识NAFLD为现代医学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等所概括出的较为客观的定义,在传统中医文献中并无“脂肪肝”病名,但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肝癖”“肥气”“痞满”等范畴。
“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协作组将NAFLD的中医病名确定为“肝癖”。
“肝癖”指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
临床以疏肝健脾、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
2 中医外治法清·吴师机《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中医外治法是在与内治法相同的辨病辨证前提条件下,通过口服药物外的各类途径刺激经络、腧穴、皮肤、筋肉等来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特色疗法。
外治法有见基金项目: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医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YWJKJJHKYJJ-G17028)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唐徐杰);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茹清静)通信作者:茹清静,·综述·效快、局部疗效更优、高性价比等特点。
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摘要:酒精性肝损伤是引起稳定性慢性肝病患者急性恶化的主要原因。
本文对国内近年来关于酒精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涵盖了酒精性肝损伤的机制探讨和相关药物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酒精性肝损伤;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R247.1 文献标识码:A酒,在人类文明上涂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进入我们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
随着酒的盛行,它的种类发生千变万化。
它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据调查,2019年我国白酒销量达到了700万吨。
但是,长期饮酒给我们身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也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据卫生组织统计发现,我国因饮酒诱导的各种疾病发生率在剧烈增长。
酒精性肝损伤是所有疾病中最严重,最容易被诱导的疾病。
且影响身体的各个器官。
已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
长期饮酒是慢性酒精性发生的主要原因。
肝是主要的代谢器官,在肝脏中将酒精经多个途径代谢成乙醛,进一步代谢成乙酸。
[1]肝细胞因为这些中间产物的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损伤,最后甚至引发细胞凋亡。
美国公共卫生研究所报道,酒精对女性的影响远高于男性,可能是因为女性的体制导致其分解酒精的速度低于男性。
1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且酒精性肝损伤呈发展趋势。
从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各种刺激引发肝炎,到肝纤维化导致肝硬化,最后甚至演化成肝癌。
现有的研究发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机制:①乙醛等乙醇代谢产物对肝脏的影响②氧化应激③免疫和炎症机制④营养缺乏1.1乙醇代谢产物进入体内的酒精,大多数由小肠吸收,然后进入肝脏经乙醇脱氢酶(ALDH)脱羧生成中间产物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脱羧酶代谢成乙酸,最后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成CO2,H2O和能量。
上述过程是酒精在肝中主要的代谢途径。
乙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具有明显的肝毒性,广泛影响糖,蛋白质的分解合成以及脂质的代谢。
·135·2021年第5卷第8期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中药治疗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进展梁晓晓1, 2,袁 林1, 2(1.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部,湖北 恩施 445099;2.风湿性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恩施 445000)摘要:酒精性肝损伤主要是由长期饮酒或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酒精引起的病症,酒精在代谢过程中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与西药相比具有不良反应较少的优势。
为深入研究中药对于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现就酒精性肝损伤机制、概况、与中药治疗的保护作用和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酒精性肝损伤 ; 损伤机制 ; 中药 ; 保护机制 ;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1.08.0135.04作者简介:梁晓晓,2018级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药作用机理研究。
通信作者:袁林,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药作用机理研究。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代谢酒精的量占人体所摄入酒精总量的90%~98%。
因而摄入过多酒精会对人体肝脏造成严重损害[1]。
随着酒精性肝损伤病例的增加,肝癌、病毒性肝炎和肝脏等疾病随之增加,进而促使硬化症的发病率升高。
目前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代谢所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发生伤害、细胞因子的释放及细胞死亡的影响有重大关系[2]。
研究表明,中药椇葛方具有保护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作用,很少发现患者存在不适或者后期发生不良反应,以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3]。
中药有着“标本兼治”的特点,特别在改善肝功能水平方面,其能够减少氧化应激损伤,调节乙醇和脂质代谢,起到抗炎护肝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治疗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现报道如下。
1 酒精性肝损伤1.1 肝损伤概述 肝脏作为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血供系统丰富,同时对维持机体能量和稳定生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酒精性;肝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我国酒文化比较浓烈,故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几率比较高,此疾病因患者长期饮酒所致,酒精中的毒性会对患者有很大的伤害,长期毒性作用造成对肝脏极大的损伤。
伤害可导致患者肝脏发生病理性改变,可导致肝硬化、肝炎、脂肪肝,上述情况可合并发生。
患者可出现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腹水、黄疸、呕吐、恶心、大便稀、乏力、疼痛等临床症状。
1 发病机理此疾病致病原因明确,均因饮酒而导致。
但此疾病的致病机制现今还没有研究明确。
其和酒精的毒性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和病毒的叠加作用、遗传多态性、内毒素、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免疫介导、氧化应激也有一定的关系。
祖国医学对此疾病很早就有很多阐述,这和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大关系。
《金匮要略》中就有对此疾病的详细阐述,对此疾病的辩证论治有很详细的表述。
另外《症因脉治》、《景岳全书。
肿胀》、《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都对此疾病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对各项文献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此疾病的病因可有如下情况。
患者在大量饮用酒后会出现肝脾的损伤,这是由于体内蕴结毒邪湿热所致。
肝脾的损伤会导致脾运化、肝的疏泄作用下降,从而导致脾虚肝郁之症,患者的气血、痰浊互相搏结且停留子啊患者的胁下部位,从而产生积块的表现,其又可称为酒癖。
长时间影响则导致患者的肾、脾、肝的各项功能都出现了下降的表现,患者体内的水、血、气三者互相搏结,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臌胀的情况发生。
此疾病的病机可有如下分析情况。
患者有血瘀、气滞、气血不和、水湿内停、痰湿内阻、脾胃气虚等病症。
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患者过度饮酒伤及肝脾,长时间产生的湿气会聚结产生痰症,致使患者发病。
患者的本质脾胃虚弱、素体禀赋不足的情况也是致病的因素。
现今,很多学者根据此疾病的发展过程等情况,把疾病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中期,后期。
在患者疾病初期可列入到伤酒阶段,患者肆意饮酒对其脾胃有很大的伤害,且可牵连到患者的肝脏,导致其出现胁部疼痛或胀满得表现。
・90・塞盟生丛医结佥I晦废至QQ!生至月簋里鲞箍上翅脂肪肝的中医治疗进展郑春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级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29)关键词:脂肪肝;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671・4040(2009)01—0090—03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困所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理变化。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对脂肪类的消化、吸收、气化、分解和转化等起着重要作用,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有较少量的脂肪,一般只占肝脏总湿重的4%~7%,其中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占50%左右,其余为卵磷脂和少量的月Fl固醇。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会增加,当脂肪含量超过5%时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时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时为重度脂肪肝。
l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虽无“脂肪肝”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胁痛”、“肝着”、“积证”、“痞满”、“痰痞”等病证范畴,认为与肝郁痰湿贮积有关。
如《金医要略》说:“心下嵯,大如旋盘……枳术汤主之。
”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中说?‘故凡脏腑十一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鼓午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积聚、痞满、眩晕……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
”因而指出,肝胆气化失常,是引起气郁、血癖、痰饮等病证之关键。
古代名家在其所述痰证中的四肢倦怠,体肥身重,七情抑郁,胸胁痞满,眩晕头风,纳呆食少等,多与脂肪肝患者所表现的证候有相似之处。
故其病冈病机,一般多认为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而致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贮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交结,内郁于肝胆而发为本病。
而某些肝炎病人,因病后过食肥甘,过分强调休息,亦可滋生痰浊;或冈胁痛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不能及时排除,羁留于体内,痰浊瘀血滞留于肝脏,从而形成脂肪肝病证。
2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2.1辨证分型治疗范杰华等fl】采用降脂复肝汤(柴胡、白芍、白术、茯苓、泽泻、丹参、虎杖、陈皮、半夏、海藻、昆布、决明子、生山楂,兼口黏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者加白豆蔻、砂仁:胸闷不舒,善太息者加青皮、莱菔子;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者加龙月只.草、山栀子;胁痛、舌有瘀斑者加郁金、五灵脂;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腰膝冷痛者加淫羊藿、菟丝子)治疗脂肪肝65例,与口服东宝肝泰片治疗40例比较,结果两组各治愈33、10例,显效13、9例,有效14、4例,无效5、17例,总有效率92.3%、5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筹异(P<0.05)。
中医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5-13T15:36:24.0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继海王剑[导读]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指由于过量乙醇摄入导致的肝脏损害及其一系列病变。
王继海王剑(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湖北荆门 448000)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指由于过量乙醇摄入导致的肝脏损害及其一系列病变。
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提出的酒精性肝病病理学诊断标准,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等3种类型。
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liver,AFL) 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向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发展,可危及生命。
“脂肪肝”之名未见于中医古代文献中,一般认为脂肪肝属于中医的“积聚”、“痰痞”、“‘痞满”、“瘀血”、“胁痛”、“酒癖”、“酒疸”、“酒臌”、“伤酒”、“黄疸”、“黑疸”等范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当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
目前西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仍以降脂为主,效果不甚满意。
中医学是一部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科学,其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具有独特优势,现将近5年来中医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与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酒为体湿性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入心、肝、肺、胃经,少量饮酒可活血通脉驱寒,有益身体,长期大量饮酒则有害。
《诸病源候论》指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而生诸病”。
“酒者,水谷之精气也,其气剽悍而有大毒,入胃则酒胀气逆,内熏于肝胆,故气肝浮胆横”。
“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
故毒热之气渗溢经络,浸溢脏腑而生诸病也。
”《新修本草》谓“酒,味苦,大热有毒”。
《本草纲目》谓“少则和气血,多饮则杀人顷刻”。
《谢映庐医案?酒毒内结》案云:“夫少饮未必无益,过饮暗中损命,多饮则乱血,恣饮则注肝,且酒后食必少,中必虚。
饮入于胃,中虚未能施化,其浊质虽注于小肠,则烈性必集乎肝经,……肝胃受伤,气血多乱,由于乱血乱气,随酒性而溢于络,其气血酒性,交互凝结,势难分解,傍依肝胃之膜,藏于隐微之中,结成囊癖。
”《本草求真》也认为:“酒性种类极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
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热……若悠饮不节,则损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湿热生病,殆不堪言。
”可见,酒之为病总不离“湿热”二字也。
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是长期大量饮酒,由此而产生“内湿”。
湿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受累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胆。
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可概括为:过量饮酒之后,湿热毒邪蕴结体内,损伤肝脾,致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职,肝郁脾虚,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积块(酒癖)。
其病机归纳为:脾胃气虚、痰湿内阻、水湿内停、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等。
其中,酒伤肝脾、聚湿生痰为发病之关键,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
[1]2.辨证论治尽早戒酒为治疗本病的根本, 而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尤其重要。
尽管大多数脂肪肝患者通过节制饮食、增加运动以及戒酒等非药物治疗就可有效控制, 然而改变生活方式并非万能, 部分患者往往还需加用各种中西药物以促进疾病康复。
中药的降脂作用:一是中药能抑制脂质的吸收, 可通过促进肠道蠕动, 阻止类脂质沉积滞留以减少吸收, 如大黄、决明子、何首乌、丹参、茵陈等。
二是中药可以促进脂质的转运和排泄, 能使体内的脂肪加速转化、分解和排泄, 如人参、马齿苋、天麻、钩藤、大黄、女贞子、沙苑子、虎杖、山楂、泽泻、牛膝等。
三是抑制体内脂质的合成,如山楂、泽泻、葛根、荷叶、菊花等。
[2] 张素义[3]运用古方葛花解酲汤加减( 组成: 姜半夏10g,葛花15g,白豆蔻15g,山楂15g,砂仁15g,木香5g,神曲15g,陈皮10g,丹参30g,白术10g,青皮6g,白茯苓10g,泽泻10g,猪苓9g,西洋参5g,甘草5g)治疗酒精性脂肪肝45 例,并与脂必妥片45例组对照。
结果表明,有效率治疗组为88.89%,对照组为71.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王春靖等[4]将72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应用降酶及保肝药物(包括:肝太乐、维生素C、维生素E、复方益肝灵片等)基础上,加用古拉定联合三七脂肝丸治疗。
结果显示,采用古拉定联合三七脂肝丸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的临床有效率。
同时,治疗组ALT、AST、PCⅢ以及HA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王大明[5]应用自拟降脂饮(丹参、山楂、荷叶、海藻、泽泻、制首乌、山药、薏苡仁、扁豆、郁金)治疗脂肪肝,并将脂肪肝分为5种证型。
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健脾、活血降脂,方用降脂饮合逍遥散加减;痰热内蕴型,治宜运脾化湿、祛痰降脂解毒,方用降脂饮合胃苓散加减;肝肾亏虚型,治宜滋补肝肾、祛瘀降脂,方用降脂饮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痰湿阻络型,治宜祛湿化痰、通络降脂,方用降脂饮合二陈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降脂饮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降脂饮治疗脂肪肝是作者近30年的临床总结,其体会是在治疗中不要拘泥于某一证型,应在随症候演变过程中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灵活运用。
帅建珍[6]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90例。
治疗组以疏肝健脾法建立基本方:姜半夏12g,党参、白术、郁金、生麦芽各15g,白芍、香附、茵陈蒿各25g,丹参、决明子各20g,泽泻、生山楂各30g。
脾胃积热,痰浊偏盛者以基本方选加黄连、黄芩、藿香、佩兰、苍术、瓜蒌之类。
肝郁气滞、血脉瘀阻、瘀滞偏重者选加川芎、三棱、莪术、王不留行、木香、青皮、厚朴、枳壳之类,酌减泽泻、姜半夏、茵陈蒿的用量或不用。
同时联合服用西利宾胺4片/次,3次/d。
对照组单纯口服西利宾胺4片/次,3次/d。
两组均以1月为1疗程。
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高于对照组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贾庆宇[7]将78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
2组均禁酒,均应用肝泰乐、肌苷护肝治疗。
治疗组加服曲灵双葛汤(神曲、威灵仙、葛花、葛谷、丹参、郁金、胡黄连、山楂、青皮、陈皮等组成)150ml/次,2次/d, 60d为1个疗程。
结果表明,2组在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变化及B超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黄俊敏等[8]运用山楂降脂丸(组成:茵陈30g,山楂20g,茯苓20g,泽泻10g,决明子20g,菊花10g,丹参20g,当归20g,川芎10g,枸杞子10g,大黄20g,何首乌20g)联合耳压法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0例,取得100%有效率。
且治疗组肝功能等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虞海红等[9]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0g、甘草10g),随症加减,治疗146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总有效率为84.9%。
朱凤丽等[10]运用自拟醒酒消脂汤(葛花9g、黄芪15g、茯苓12g、泽泻12g、白芍10g、牡蛎15g、丹参15g、昆布10g、郁金10g、决明子12g、何首乌15g、三七粉(冲服)3g)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0例,总有效率90.0%及B超分度均显示较常规治疗组效果明显。
吕建楠等[11]应用益肝乐胶囊(主要由云芝多糖、垂盆草、柴胡、郁金、板蓝根、五味子等组成)治疗酒精性脂肪肝60例,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48.4%,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殷锡香等[12]以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肝损害41例,取得了92.7%的总有效率。
3.实验研究长期过度饮酒超过机体代谢能力,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还原型辅酶I,一方面促进脂肪的合成,另一方面抑制线粒体内脂肪酸的氧化,从而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相妍笑等[13]发现安络化纤丸可明显降低AFL大鼠血清ALT、AST及TC和TG水平,降低肝组织TG水平,提高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降低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
肝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安络化纤丸可显著改善AFL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损害。
牛术仙等[14]发现肝脂清(由黄连、黄芩、枳实、陈皮、白蔻、半夏、丹参、甘草等组成)可降低AFL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MDA含量,SOD升高,肝组织CYP2E1表达分布发生变化。
实验表明肝脂清能减轻肝脏炎症及过氧化损伤,改善肝内脂肪蓄积,对酒精性脂肪肝有治疗作用。
罗华丽等[15]发现双葛解酲丸(由葛花、葛根、枳椇子、白茅根等组成)能使AFL 大鼠血清GGT、ALT、AST、UA、AKP等指标改善,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记分显著下降。
结果表明双葛解酲丸能加速肝内乙醇代谢,减轻乙醇对肝细胞及大分子蛋白的损害,减轻脂肪在肝脏的蓄积从而保护肝脏功能,对AFL确有疗效。
李丹等[16]发现郁芝胶囊低、中、高剂量组AFL大鼠血清GPT、GOT、TC、TG和MDA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SOD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其对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小结与展望中医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角度,在治疗AFL的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主要从去除病因、调肝气、清湿热、化瘀血、护脾肾等方面治疗本病,这与现代医学所采用的抑制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肾功能等治疗思路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其治疗效果却优于现代医药,且极少见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中医中药治疗AFL仍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如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与对照、中医证型不规范、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对治疗机制和药理作用环节的深入研究等。
在今后的临床与科研中,广大中医药界同仁还需不断努力和提高,使祖国的中医药瑰宝更好的为人民大众造福。
参考文献[1]刘平.现代中医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72-276.[2]张玉国.中医如何辨治脂肪肝[J].中医杂志,2004,15(7): 553.[3]张素义.葛花解酲汤治疗酒精性脂肪肝45例[J].河南中医, 2011,31(6):613.[4]王春靖等.古拉定联合三七脂肝丸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29.[5]王大明.降脂饮治疗脂肪肝[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 313.[6]帅建珍.酒精性脂肪肝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对照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7):5-6.[7]贾庆宇.曲灵双葛汤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287.[8]黄俊敏等.山楂降脂丸联合耳压法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0例[J].中医杂志,2012,53(15):1325-1326.[9]虞海红等.四君子汤加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286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29-730.[10]朱凤丽等.醒酒消脂汤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101-102.[11]吕建楠等.益肝乐胶囊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768-1770.[12]殷锡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4):242-243.[13]相妍笑等.安络化纤丸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6):440-443.[14]牛术仙等.肝脂清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2):97-98.[15]罗华丽等.双葛解酲丸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2):125-129.[16]李丹等.郁芝胶囊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