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42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论文篇1:《浅谈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摘要:基于对中国与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对比分析,期望以国际上先进的保护经验作为参照来认识自身的不足,使我国能吸取经验,并根据我国目前的保护现状,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方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到:“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老建筑对街道和街区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种必需,人们离不开他们提供的方便和亲近的人际关系”。
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留存城市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的,是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1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
人们对历史保护的认识水平还普遍很低,尤其是某些城市领导者的认识还有些欠缺与模糊。
尽管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发现一些古镇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进行保护,但是,有些地方仍然把保护历史环境看成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而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将保护纳入地方建设的规划中;某些城市把文化遗产仅作为吸引大量游客的资本,旅游业的不恰当与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
这些不利于保护的现象,都源于没有以全面、长远的观点来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对环境发展的策略造成误导,致使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继续遭受着人为的破坏。
虽然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高,但理论的探讨却并未用以指导政策的制定。
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大全简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份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大全,它将带您领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精华,让您更好地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进一步认识人类的历史和发展。
1.中国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留下了许多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 长城: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象征之一。
- 故宫: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建筑风格精美独特。
- 秦始皇陵:具有世界级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是欧洲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许多文化遗产在欧洲甚至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罗马竞技场:古罗马时期最著名的竞技场之一,是古代文明的宝库。
-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和浓缩城市文化的广场之一。
- 佛罗伦萨的奎科宫:这座古老宫殿曾经是被选为马基雅维利对话的地方,现在是乔治·卡拉塞洛斯基金会的所在地。
3.法国法国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媲美的文化遗产。
- 巴黎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最为著名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上瞩目的建筑之一。
- 凡尔赛宫:是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之作,展现了欧洲封建王族的奢华生活。
- 阿尔卑斯山脉:这里有维多利亚峰和蒙布朗峰,是欧洲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区。
4.美国美国虽然年轻,但其文化遗产也是独具特色、非常珍贵的,它们代表了美国奋斗、沉淀和发展的历程。
-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象征着美国的民主和自由。
- 自由女神像博物馆:这里陈列了许多与自由女神像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让您更深入地了解自由女神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其保存的艺术品与文化遗产世界任何角落的博物馆都无法媲美,它的藏品范围极广,涵盖了数十个文化领域,除此之外还有近60万件文物藏品。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也伴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
出现该局面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为此,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起来,从起初的典籍、器物的保存,到现在的遗址、建筑物保存,内容越发广泛。
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政Z性,需要对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才能够达到社会文化发展共识。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就开始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
最先起源的是考古研究所的成立,于1922年XX大学成立;紧接着,我国在1929年成立了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于是1年后,我国开始出台了第一步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条文,在国民政F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17条以及《实施细则》中均有体现。
经过了1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诞生,是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于1948年主持编写的,全篇共计450余条,是作为我国后续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性依据存在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我国国务院颁布,对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公布,将其作为“文明保护单位”,并制定了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制度,目前,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超过1500余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对24个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首批,创立了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于个。
紧接着,我国相继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城市法规划》等,据初步统计,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均已经超过12个。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中,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结合其固有属性采用针对性的保护方式,为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要分层次进行,从而全面落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历史遗产保护和规划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历程1.从“风格复原”到保护“真实性”2, 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开始于十九世纪。
从保护古玩器物发展到保护建筑物、遗址,从保护宫殿、府邸、教堂、寺庙等建筑精品扩大到见证平民生活的普通建筑,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古迹扩大到成片历史街区,乃至一座完整的古城。
二.国际组织的有关宪章1.关于文物古迹保护及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年全文分六节:定义保护修复遗址发掘出版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还包括历史的环境;它不仅包括建筑艺术的精品,也包括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普通建筑。
.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们处的环境,一般不得迁移。
修复要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修补要和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不可以假乱真。
要保护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对遗址要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而不应重建。
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真实性原则,最少干预;可读性原则,保存历史叠加物;可识别原则,修复添加物与历史原物相区别;可逆性原则,修复添加物不损坏原物;连同环境一体保护。
2,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有了保护历史地区的概念1962年法国颁布《马尔罗法》该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保护区”,制定保护和继续使用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严格管理。
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维修、改建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国家的资助,并享受若干减免税的优惠。
1975年日本修改《文物保护法》增加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条款包括传统商业街、传统住宅区、手工业作坊区、近代外国风格的“洋馆”区等。
法律规定“传统建筑集中、与周围环境一体形成历史风貌的地区”应定为“传统建(构)筑群保存地区”。
沛县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沛县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沛县:面积:1349平方千米,人口:125万人,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东靠微山湖、昭阳湖,与山东省微山县毗连,西北与山东省鱼台县接壤,西邻丰县,南界铜山区。
全境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
沛县境内无山,全部为冲积平原,海拔由西南部的41米到东北部降至31.5米左右。
境内有9条骨干河流,属淮河流域泗水水系中的南四湖水系。
气候:沛县数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年平均日照2307.9小时,年平均气温13.8度,一般年平均降水量766毫米。
水资源:境内水资源较丰富,东西走向的主要河道有杨屯河、沿河、路口河等,南北流向的主要河道有大沙河、姚楼河、龙口河、徐沛河、顺堤河等。
地下水储量约22.19亿立方米。
矿产:境内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煤田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为23.7亿吨,具有煤层多、煤层厚、储量大、煤质好、分布稳定而有规律等特点。
龙固镇:在“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江苏沛县,最具有龙文化色彩的地方便是龙固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真龙天子的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义之后,便在龙固打响了消灭暴秦的第一仗。
历史地理:沛县,因古有“沛泽”而得名。
沛县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向有“汉汤沐邑”、“明先世家”和“千古龙飞地”之称。
文化:沛县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地。
从古至今,沛县共走出两皇帝,一皇后,十二诸侯王,二十三诸侯,八大元勋,五大宰相;这里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因此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之美誉。
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沛县文化遗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泗水亭、歌风台、高祖原庙、射戟台等历史景点驰名中外。
较高价值的文物藏品2xxx多件,其中大风歌碑、汉化石像、汉代陶器等均为国家稀有文物。
沛县民风淳厚刚毅,崇文尚武,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唢呐之乡。
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迈入21世纪以来,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在此期间也产生了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受限、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难以平衡等矛盾。
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更新;2021年3月,城市更新行动被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亦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求得平衡。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倡导保护文物、珍惜文物,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2]。
进一步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内外部价值的显隐性效应,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生[3]。
1袁州古城墙遗址概况1.1项目背景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古称“袁州”,其建城史可追溯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迄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
唐代文豪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誉袁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虽历经时代风雨变迁,但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不在少数,全市共登记有不可移动文物4 533处,其中有以袁州谯楼为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难禅阁、袁州会议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文化遗产资源丰厚。
2019年,宜春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 687.57亿元[4],城市发展进入了由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当代人,更属于子孙万代。
“十四五”规划时期,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双重背景之下,肩负延续城市文脉、继往开来大任的规划工作者该如何让历史照进今时,创造古今交融的协奏,以期更好地为文化遗产和城市服务。
洛阳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洛阳”,自古位处天下之中,“山河控戴,形胜甲于天下”。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从夏代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建都洛阳。
5000年文明史、4000年城市发展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使之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厚重、最丰富的内容。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华夏文明的源头、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
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洛阳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9000余处;馆藏文物40 余万件(套);现有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遗产两个文化街区;14个中国传统村落、28个河南省传统村落。
全市现有博物馆60座,文物开放单位10余个。
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形成“五都贯洛”的恢宏气势。
附近还有宜阳韩都故城和邙山陵墓群等大遗址。
洛阳大遗址分布密度之高、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洛阳作为千年帝都而享誉国内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遗址的存在。
这些价值突出的大规模遗存,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重要的物证,直接揭示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同时,许多的帝王、名人在这里生活过,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对后世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发明创造、文学作品、传说典故等等。
一、龙门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它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南部龙门镇伊河两岸的山体崖壁上,南北绵延长约1公里。
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水历其间而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称“伊阙”。
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遗产的积累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是人们认识本国历史文化、传承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历史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破坏和侵蚀。
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第一步是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之源,只有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开展有益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活动,讲述传统文化的故事,举办相关的比赛、展览等活动,这些都能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二、吸引人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专业的人才。
在当代社会中,需要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去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目前,国内外都存在人才短缺的情况,尤其是急需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来,打造高水平、多元化、专业化的专业团队。
三、强化法律制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在国家层面,可以通过立法来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在地方层面,也可以采取相关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来实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实践中,要加强对相关法律规定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所有人的责任。
加强公众参与可以提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力度。
公众可以通过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信息、参加各种活动、实现自我保护等方式来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也可以加强公众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使他们带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共同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镇的资料会安是15世纪到19世纪东南亚保存完好的传统贸易港,其建筑和街道样式,受到土洋结合风格的影响,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整个遗址的建筑中。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镇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镇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镇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会安古镇的基本概述公元5世纪,会安是古代占婆国的著名海港,名为“大海口”。
也就是说,会安作为一个海港城市,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古代会安港的发展经历了形成-发展-全盛-衰落等四个阶段。
其中,发展与全盛阶段是会安港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里,来自中国、日本、东南亚及南亚各国的商船都在会安港进行贸易交流,会安港则名列当时东方各大港的前茅。
同时,该港还是古代占婆国使节前往中国进行朝拜的启航港。
从公元15世纪起,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在会安港设立商站。
各国商船经常出入会安港口。
其中,尤以中国的商船最多,有时一次竟多达上百艘。
中国商船带来的商品有锦缎、纸张、毛笔、铜器、瓷器、陶器、银器、金币、银锭、铝、铅、硫磺,而从会安则购回胡椒、糖、木材、香料、鱼翅、燕窝、犀牛角、象牙、黄金、蚕丝等当地土特产。
后来,随着商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中国商人就在会安购买地皮,建筑房屋,作为销售商品和收购货物的场所。
会安是最早出现旅越华侨的城市。
在会安城中,中国式的建筑物到处可见,而且保存得很完整。
既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也没有因为修建高楼大厦而拆迁。
城里有完整的华人聚居的街道,亦称唐人街。
唐人街里建有观音庙、关帝庙等中国式的庙宇。
其中最突出的是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潮州会馆、琼府会馆、客家会馆和五帮会馆。
这些会馆建筑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古色古香。
会安城里的街道和各民族风格的建筑物颇具特色,这些建筑一般都是由参差不齐的山墙、彩色鸳鸯的瓦盖顶、用硬木做成的柱椽、门扇建成的房屋组成的深宅大院,而且大多前门通街道,后门边河岸停泊码头。
一.历史文化名城定义根据《》,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2个。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
二.历史文化名城分类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地方及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概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
2.简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从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文物管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保护这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保护政策,加强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
意大利的威尼斯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法国巴黎旧城区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布局。
美国恢复和保护了18世纪殖民地时期的古镇。
苏联在1949年公布了历史名城名单,把这些城市置于建筑纪念物管理总局的特殊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