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861.00 KB
- 文档页数:42
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由于肾前因素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致肾血流量灌注不足引起的肾功能损害。
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小管对尿素氮、水和钠的重吸收相对增加,病人血尿素氮升高、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肾前性急性肾衰病人的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保持完整,当肾脏血流灌注恢复正常后,肾小球滤过率也随之恢复。
但严重的或持续的肾脏低灌注可使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发展至急性肾小管坏死。
(1)有效血容量减少①出血创伤、外科手术、产后、消化道等。
②消化液丢失呕吐、腹泻、胃肠减压等。
③肾脏丢失应用利尿剂、糖尿病酸中毒等。
④皮肤和黏膜丢失、烧伤、高热等。
⑤第三腔隙丢失挤压综合征、胰腺炎、低清蛋白血症等。
(2)心输出量减少包括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等。
(3)全身血管扩张败血症、肝功能衰竭、变态反应、药物(降压药、麻醉剂等)(4)肾脏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的应用、肝肾综合征。
(5)影响肾内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
2.肾后性急性肾衰竭(1)输尿管阻塞①腔内阻塞结晶体(尿酸等)、结石、血块等。
②腔外阻塞腹膜后纤维化、肿瘤、血肿等。
(2)膀胱颈阻塞前列腺肥大、膀胱颈纤维化、神经源性膀胱、前列腺癌等。
(3)尿道阻塞狭窄等。
3.肾性急性肾衰竭(1)肾小管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
病因分肾缺血和肾中毒。
①肾缺血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病因未及时解除。
②肾中毒常见肾毒性物质,如药物、造影剂、重金属、生物毒素、有机溶剂、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轻链蛋白、高钙血症等。
(2)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3)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过敏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败血症、严重感染等。
(4)肾微血管疾病原发性或继发性坏死性血管炎、恶性高血压肾损害。
(5)急性肾大血管疾病肾脏的双侧或单侧肾动脉/肾静脉血栓形成或胆固醇结晶栓塞;夹层动脉瘤出血,肾动脉破裂。
(6)某些慢性肾脏疾病在促进慢性肾衰竭恶化的因素作用下,导致慢性肾衰竭急性加重出现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精品文档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为:
1.主要症状:早期往往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
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腰部酸痛、倦怠、乏力、夜尿增多、少尿或无尿等。
2.体征:(1)高血压;(2)水肿或胸、腹水;(3)贫血。
综合考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区别:
(1)病期长短是区分急、慢性肾衰竭的基础。
(2)目前国内已普及用B超测量肾脏大小。
一般认为肾脏体积增大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体积缩小见于慢性肾衰。
(3)贫血。
是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之一,作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慢性肾衰竭鉴别点之一,抽样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患者贫血的检出率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过去我们曾报道20例急进性肾炎,其中半数出现贫血。
此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出现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急性扩容可导致轻、中度贫血。
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炎时因促红素产生下降也可表现为贫血。
(4)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是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中有半数尿比重低于1.015,肾活检组织有明显小管间质病变,这一现象可解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尿比重下降。
(5)尿细胞学及其他有形成分检查在临床诊断中不容忽视。
尿沉渣中肾小管细胞总数、坏死细胞数、管型数及类别,常提示肾小管坏死;其数量愈多病情愈严重,肾功能愈差;急性间质性肾炎急肾衰时尿沉渣中出现嗜酸细胞;尿中大量红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肾炎引起急肾衰。
(6)急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尿酶、刷状缘抗原,尿腺苷结合蛋白水平上升也利于鉴别诊断。
故本题答案选C.慢性肾功能不全。
.。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鉴别诊断大家好,好兽医学院将于2019年2月4日至10日春节期间停止推送文章。
此外,由于员工过年回家,平台上的课程和售书服务将在新年期间暂停,新年后正常进行。
请理解!1、急性肾衰竭它是指由急性损伤引起的肾功能的快速和逐渐丧失,这种损伤可能是由肾前、肾后、毒素或直接损伤肾脏(肾源性)的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
临床综合征的特点是无贫血症状的猫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快速升高,尿残留活跃。
2、慢性肾衰竭是指肾功能从几个月到几年的进行性永久性丧失,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表现为烦渴、食欲下降、呕吐、嗜睡等轻度症状。
临床综合征的特征是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值从几个月到几年缓慢增加,猫通常表现为贫血,没有明显的尿残留。
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鉴别诊断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症状的发生不久的将来长期(1)全身状况满意的糟糕的尿量低(2)高的红细胞正常的贫血血清钾值高(可能正常)低(可能正常)(3)尿渣活跃的满意的对支持疗法的反应恢复(4)无法恢复肾脏大小正常/变大变小(5)肾脏生化检查坏死纤维化/萎缩注释:(1)许多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猫仍然可以维持体内平衡,只有少数症状,直到代偿功能下降时才出现,此时症状可能看起来很急性。
(2)某些形式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引起多尿。
(3)最近猫粮中加入了更多的钾离子,使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猫不太容易出现低钾血症。
(4)如果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严重,就没有希望回到原则上来。
(5)多种形式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可引起肾脏增大,如多囊肾病。
肾衰竭的病因1、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学肾前性低血容心血管衰竭脱水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出血内毒素血症非甾体抗炎药低白蛋白血症;低清蛋白血过度麻醉低钠血症;低钠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源性毒素其他乙二醇儿茶酚胺血钙过多氨基甙类抗菌素顺式氯铵钠肾盂肾炎放射造影剂重金属血管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红素蛋白甲氧基氟烷麻醉中暑两性霉素b钩端螺旋体病肾后性粘液结晶栓子尿道结石2、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学大型肾(3.2lengthofL2)小型肾(2.3lengthofL2)多囊肾病(非常大)慢性系统性肾炎(1)不可逆急性肾衰竭后淋巴肉瘤(1)自发性丝状球体的硬化肾积水(1)肾盂肾炎淀粉样变性(1)膜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1)淀粉样变性病(尤其是红阿比猫)(1)注:(1)肾脏也可以是正常大小的慢性肾衰竭致病机制1.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代谢性骨病的机制2.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贫血的机制如何订阅宁夏医科大学【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支持急性肾损伤依据:
1.病程短,短期内(一般3天~1周)发病。
2.时间>3月前的检验结果显示肾功能正常。
3.肾前性肾衰竭尿量明显较少,出现少尿、无尿,尿常规为浓缩尿,一般无血尿、蛋白尿等,液体及时补足后尿量逐渐恢复。
肾后性肾衰竭一般是突发尿量减少,出现少尿、无尿,尿常规可出现明显血尿、少量蛋白尿。
肾实质性肾衰竭尿常规可出现低比重、尿钠增多,尿糖阳性,或尿蛋白1+等。
急性肾炎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改变。
4.肾脏体积正常或增大。
超声改变:肾皮质、髓质分界清楚,肾动脉阻力增加,血流加速,也可出现血流信号减少报告。
支持慢性肾脏病的依据:
1.慢性病史,既往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病史。
多次检查肾功能异常,病程超过3月。
2.超声、CT等证实肾脏萎缩,超声肾皮质、髓质分界不清,血流信号减少、模糊不清甚至消失等。
3.贫血。
4.尿常规提示蛋白尿、血尿等。
注意: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
慢性肾脏病有可能短期好转。
急性肾损伤转慢性。
部分患者不好鉴别,可按照急性对待,避免加重肾损伤因素,密切观察。
病程超过2~3个月,考虑按慢性对待,规划长期肾脏替代。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一、引言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肾脏疾病,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
二、急性肾衰竭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急性肾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突然下降,造成氮质废物积聚和水电解质紊乱的一种疾病。
2. 分类根据病理生理特点,急性肾衰竭分为前肾性、后肾性和中间型。
其中前肾性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引起;后肾性是由于尿路梗阻或排尿障碍等而引发;中间型则是前两者的混合形式。
三、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依据1. 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无明显原因持续或进行性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水肿等症状。
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伴有明显的尿量减少或无尿现象。
2. 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指标。
诊断时还应注意评估患者的液体状态,如测量中心静脉压力和肺动脉楔压,并进行超声心动图及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3.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或CT扫描可帮助确定可能的梗阻性原因。
四、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1. 根据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对前肾性急性肾衰竭,应首先纠正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并给予积极液体复苏。
对于后肾性急性肾衰竭,则需要解除尿路梗阻。
中间型急性肾衰竭则需综合考虑治疗策略。
2. 引流措施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若存在尿液潴留、排尿困难等情况,应进行引流措施。
常用的引流方式包括导尿管置入和经皮穿刺引流。
3.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感染性急性肾衰竭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药物过敏所致者需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等。
4. 支持性治疗重视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监测血压、心率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产前干预。
五、急性肾衰竭的并发症与预后1. 并发症急性肾衰竭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等。
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并最终进展至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1.评估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史中应包括患者是否有肾脏疾病、近期是否有使用肾毒性药物、暴露于肾毒性物质等。
临床表现包括低尿量、浮肿、高血压等。
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液常规等。
2.确定肾衰竭的分期。
急性肾衰竭的分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级,分别为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丧失和终末期肾病。
根据患者血肌酐水平、尿量和尿液成分等,确定肾衰竭的分期。
治疗:1.基础治疗:保持水电解负平衡,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根据患者的尿量和输液量调整水的摄入量,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针对酸碱平衡紊乱,可使用碳酸氢钠、乳酸钠等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使用钙剂、胰岛素、葡萄糖等。
2.病因治疗:根据可能的病因进行治疗。
如肾血管阻塞引起的肾衰竭,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或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肾衰竭,则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肾衰竭,需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
3.肾脏替代治疗:对于严重肾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是必要的。
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替代治疗方式。
预防:1.合理使用肾毒性药物,并监测肾功能。
在使用可能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时,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定期监测患者的肾功能。
如果发现肾功能下降,要及时停用这些药物。
2.避免暴露于肾毒性物质。
一些化学物质、重金属和药物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尽量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3.定期体检。
及早发现肾脏疾病的征兆,有助于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
总之,急性肾衰竭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早进行诊断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预防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接触肾毒性物质等措施,可以减少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
慢性肾衰竭
1.急性肾衰竭
(1)肾前性少尿:患者发病前有容量不足,体液丢失等病史,体检发现皮肤和粘膜干燥,低血压,颈静脉充盈不明显,应首先考虑肾前性少尿,可试用输液或高渗液或可注射袢性利尿药,如果血压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则支持肾前性少尿诊断。
(2)肾后性尿路梗阻:患者有结石,肿瘤或前列腺肥大病史,突发完全无尿或间歇性无尿,超声显像和X线检查等可帮助确诊。
(3)肾性急性肾衰竭:肾性急性肾衰竭可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以及全身性疾病的肾损害如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此外,系统性血管炎、血栓性微血管病、恶性高血压等也会引起,通常根据各种疾病所具有的特殊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异常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出鉴别诊断,肾活检可帮助鉴别。
2.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患者有慢性肾衰竭的基础病变,当遇到容量不足,体液丢失,感染,劳累,应用肾毒性药物等诱因后肾功能在短期内急骤恶化。
3.多种病因可以导致慢性肾衰竭:
(1)糖尿病肾病致慢性肾衰竭: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后期并发慢性肾衰竭。
(2)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进一步导致肾实质缺血及肾单位不断减少,并发慢性肾衰竭。
(3)肾小球肾炎致慢性肾衰竭:患者有多年肾炎病史,病变缓慢进展至慢性肾衰竭。
(4)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等)致慢性肾衰竭;患者有多年肾小管间质病变病史,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
(5)肾血管病变致慢性肾衰竭:长期肾脏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等。
可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如B 超,CT等)或肾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如双肾明显缩小,或肾图提示慢性病变,则支持该诊断。
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一、急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1.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肾小球滤过率可以通过测量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和尿肌酐清除率来评估。
急性肾衰竭的特征是血肌酐和尿素氮的迅速上升,尿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
慢性肾衰竭的特征是血肌酐和尿素氮缓慢上升,尿肌酐清除率逐渐降低。
2.肾小管功能的变化:肾小管功能可以通过测量尿液的浓度和稀释能力来评估。
急性肾衰竭时,由于肾小管的损伤,尿液浓度下降,尿液稀释能力降低。
慢性肾衰竭时,尿液浓度正常或略高于正常范围,尿液稀释能力正常或轻度降低。
通过综合分析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的变化,可以进行急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二、急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1.对原发病的治疗:2.营养支持:肾衰竭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吸收障碍和代谢紊乱,营养支持对于维持患者营养平衡和肾功能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建议采用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盐、低磷的饮食,避免过度肠内外蛋白质丧失。
3.液体管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控制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
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通常需要控制液体摄入量,防止液体负荷过重;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通常需要考虑补液和利尿的平衡,注意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4.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急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5.透析治疗: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尤其是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急性透析治疗,以帮助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维持体液平衡。
而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以取代肾脏的排泄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急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主要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的变化入手;对于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对原发病的治疗、营养支持、液体管理、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透析治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