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的治疗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29.89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病因分析和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原理和方法的介绍,探讨了该治疗方法在缓解肢体肿胀方面的作用机制。
通过病例分析,验证了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方面的有效性。
结论表明,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领域提供了借鉴。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多关注中医治疗在骨伤后期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和疗效稳定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通过这项研究对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病因分析、治疗效果、病例分析、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骨折或其他骨伤愈合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恢复进程。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但长期以来存在效果不佳、易复发等问题。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一种,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治疗效果的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
研究显示,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流动,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从而有效减轻肢体肿胀情况。
尽管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具体治疗原理和方法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并结合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中的治疗效果,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了解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揭示其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中的作用机制;分析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病因,探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通过对多个病例的分析,评估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总结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方面的疗效,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在骨折后或手术治疗后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可以通过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手段来缓解肢体肿胀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下面将具体介绍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
1.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促进淤血和瘀血的排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肢体的肿胀。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等,可以通过药膏外敷或口服的方式应用。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局部淋巴流动和代谢功能的恢复,从而减轻肢体肿胀。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扎刺针、温针和电针等。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特点,适用于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
4.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和肢体功能的改善,进一步减轻肢体肿胀。
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主被动关节活动、肢体功能锻炼和平衡感训练等。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减轻肿胀症状。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术后肿胀与疼痛在现代医学中,手术是治疗骨伤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术后常常会出现肿胀与疼痛等问题,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中医骨伤科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术后肿胀与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
一、中医对术后肿胀与疼痛的认识中医认为,术后肿胀与疼痛的发生主要与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手术创伤会导致局部气血受损,血溢脉外,形成瘀血。
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从而引起疼痛。
同时,气血凝滞,津液输布失常,聚而为湿,导致肿胀。
此外,手术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尤其是脾胃的运化和肝肾的气血生化,进一步加重肿胀与疼痛。
二、中医骨伤科学治疗术后肿胀的方法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选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中药方剂。
如桃红四物汤加减,其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泽泻、茯苓、猪苓等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通过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津液代谢,达到消肿的目的。
2、中药外敷将具有消肿作用的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散,敷于肿胀部位。
常用的中药有芒硝、大黄、黄柏、侧柏叶等。
中药外敷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3、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选取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针灸还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起到止痛的效果。
4、推拿按摩在术后适当的时间进行推拿按摩,手法宜轻柔舒缓。
通过推、拿、揉、按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
同时,按摩还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三、中医骨伤科学治疗术后疼痛的方法1、中药内服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
常用的方剂有复元活血汤、身痛逐瘀汤等。
其中,延胡索、乳香、没药等中药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2、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趁热熏洗患处。
中药的热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常用的中药有艾叶、红花、花椒、伸筋草等。
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的防治对策。
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患者,在治疗期间将其随机的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在治疗实践中,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而实验组总有效率则为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肾损伤、呼吸困难、静脉红肿等。
而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促进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成效,以尽早促成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防治研究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骨科创伤成为其中较为常见的事故后遗症。
骨科创伤或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是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创伤及术后,机体的全身或者局部因素刺激,会导致血管内外的体液狡猾失调,这就是肿胀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下肢肿胀,则极有可能导致患肢的局部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患者下肢组织缺氧而产生关节骨质变化、骨间肌萎缩或者是关节粘连等。
进而整体上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水平,尤其是肢体的长期制动,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残疾,最终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因此,做好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的防治就显得极为有必要了,此次研究以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为研究时段,尝试分析中西医治疗法和传统治疗法在治疗该疾病时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该次研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80例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患者,在治疗期间将其随机的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进行治疗。
骨折病人伤肢肿胀的护理对策前言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损伤,常见于各个年龄层。
骨折后肢体肿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肢体肿胀越重,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影响也就越大。
因此,对于骨折病人,应加强护理,防止和减轻肢体肿胀,促进康复。
肢体肿胀的原因骨折病人肢体肿胀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为以下几种原因:1.血液循环障碍:骨折后组织损伤严重,局部出现肿胀、疼痛、红、热等症状,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引起肢体肿胀。
2.淋巴回流障碍:骨折后组织坏死,静脉回流受到影响,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肢体肿胀。
3.组织损伤的炎症反应:骨折后组织受到损伤,免疫细胞进入组织后引起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和淋巴回流压力,导致肢体肿胀。
护理对策针对以上原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帮助骨折病人减轻肢体肿胀,促进康复。
下面是具体的护理对策:1. 合理的休息和关节活动刚发生骨折时,需要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充分休息。
不过,在恢复期间,适当的关节活动很有必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关节活动应由医生或者护士指导,不要过度活动或者运动。
2. 冷热疗法采用冷热疗法也是减轻肢体肿胀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你感到骨折部位肿胀和疼痛时,用冰袋敷在骨折部位,持续15到20分钟,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和淋巴液回流压力。
当肿胀稍微缓解后,可以采用热敷法,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
3. 加强早期康复护理骨折发生后,病人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这包括肌肉训练、按摩、理疗、电疗等,可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和疼痛。
此外,病人也需要把床垫调得比较高,以促进淋巴液回流。
4. 药物治疗病人在骨折过程中也需要药物治疗,以减轻疼痛和肢体肿胀的症状。
药物治疗也因人而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合理的饮食良好的饮食也有助于减轻肢体肿胀。
饮食应注意选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豆腐、蘑菇等。
结论总之,减轻肢体肿胀对于骨折病人康复极其重要。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骨伤是指骨骼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损伤,常见的骨伤类型包括骨折、骨裂、骨挫伤等。
骨伤后,常伴随着肢体肿胀的症状,这是因为骨折或其他骨伤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水肿现象。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将详细介绍其效果。
1.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中医骨科重视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代谢物的排除,减轻肢体肿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火罐、拔罐等,通过刺激穴位、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代谢,清理淤积物,有助于缓解肢体肿胀。
2. 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中医骨科治疗中注重调理脾胃,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等方式,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肢体肿胀的缓解。
3. 养阴清热、解毒消肿:中医骨科综合治疗中常采用药物疗法,通过中药的养阴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纠正机体阴阳失调,改善局部炎症反应,减轻肢体肿胀。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花蛇舌草、地鸡肾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4. 外敷疗法:中医骨科综合治疗中常使用外敷疗法,通过药物外敷或热敷等方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减轻肢体肿胀。
常用的外敷药物包括佛手、穿山甲等,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
5. 针灸疗法:中医骨科综合治疗中常采用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降低肢体肿胀的程度。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等,可以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理骨伤后期肢体肿胀。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是较好的。
中医骨科注重整体治疗,强调调理体内外环境,提高机体自愈能力。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要根据病情而定,需要专业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积极配合,保持合理的休息、营养和生活习惯,避免不当运动和用力,才能更好地缓解肢体肿胀。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肢体肿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肢体肿胀,比如运动损伤、意外创伤、疾病等。
而中医骨伤科学在治疗肢体肿胀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肢体肿胀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致病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风邪侵袭、湿邪困阻、血瘀凝滞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情,中医骨伤科学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法。
首先是中药治疗。
根据具体的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如果是由于血瘀导致的肿胀,可能会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赤芍、桃仁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减轻肿胀。
若是因湿邪所致,常用的有茯苓、泽泻、薏米等祛湿利水的中药,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缓解肿胀。
除了内服中药,外用中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敷贴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比如,将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打成粉末,用蜂蜜或黄酒调和,敷在肿胀部位,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发挥药效。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骨伤科治疗肢体肿胀的常用手段。
通过专业的手法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对于肿胀部位周围的穴位进行点按揉推,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肿胀。
例如,按摩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有助于促进下肢的气血流通,加快肿胀消退。
针灸疗法在治疗肢体肿胀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根据肿胀的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比如,对于上肢肿胀,可以针刺曲池、合谷等穴位;下肢肿胀则可选择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
中医骨伤科学还注重物理疗法的应用。
比如,中药熏蒸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利用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肿胀部位,能够使药物通过温热的作用渗透到肌肤深层,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另外,中医强调患者自身的调养。
在肢体肿胀的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肿胀。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的稳定有助于气血的通畅。
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豆、山楂等。
骨折消肿的最快方法首先,冰敷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消肿方法之一。
冰袋或冰块可以有效地减少受伤部位的肿胀和疼痛。
冰敷时,要保持局部干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为宜,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
冰敷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受伤部位受凉,以免引起感冒或其他并发症。
其次,适当的按摩也可以帮助消肿。
在骨折部位周围轻轻按摩,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废物的排出,从而减轻肿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力度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伤势加重。
另外,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抬高受伤部位也是消肿的重要方法。
骨折后,受伤部位需要充分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加重肿胀和疼痛。
同时,将受伤部位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促进淋巴液的排出。
在休息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消肿的重要手段之一。
局部外用消肿药膏可以帮助减轻肿胀和疼痛,但使用时要注意遵医嘱,避免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在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消肿药物,但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或造成其他身体不适。
最后,饮食调理也是消肿的重要环节。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减轻肿胀。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盐、高糖和高脂食物,以免加重肿胀和影响康复。
适量饮水也有助于排出体内废物,减轻肿胀。
综上所述,骨折消肿的最快方法包括冰敷、适当按摩、休息抬高、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防止受伤,一旦发生骨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加速康复。
希望以上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健康快乐!。
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研究目的:探讨分析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60例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肿胀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联合应用循环驱动仪以及中药桔术四物汤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甘露醇和七叶皂苷钠联合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显效24例(80%),有效5例(16.7%),无效1例(3.3%),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6例(53.3%),有效7例(23.3%),无效7例(23.3%),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7%)相对于对照组(76.7%)显著偏高(P<0.05)。
治疗组患者并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中24例服药后3-4d开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血管红肿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食欲下降、注射部位硬结及肿痛等症状。
结论: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患者联合应用循环驱动仪以及中药桔术四物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且不良反应较轻,可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标签: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防治措施骨折创伤患者在术后很容易出现下肢肿胀症状,这样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不适感,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很容易导致关节骨质改变、关节粘连、切口感染、骨间肌萎缩、骨髓炎等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残疾[1]。
因此,对于骨科创伤术后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下肢肿胀防治工作,为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对我院60例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6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19-59岁,平均(37.5±2.6)岁;肿胀部位:13例位于右下肢,17例位于左下肢。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22-62岁,平均(37.2±2.9)岁;肿胀部位:12例位于右下肢,18例位于左下肢。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骨伤康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在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理论基础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基本理论是“调理气血,活血化瘀”。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循行不畅、瘀血阻滞是导致肢体肿胀的重要原因。
在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中,中医骨科采用综合的中医疗法,通过调理气血,并通过活血化瘀,以达到消肿止痛,促进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具体疗法1.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中医骨科治疗肢体肿胀的重要疗法。
将适量的中药制成煎剂或制成药膏,外敷于患肢。
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作用,中药有效成分能够渗入肌肉、血管等组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骨科治疗肢体肿胀的常用疗法之一。
通过恰到好处的力度和手法,可以刺激肌肉和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淤血,消肿止痛,促进肢体康复。
3. 中医药内服中医药内服是中医骨科治疗肢体肿胀的辅助疗法。
通过中药内服,可以调理全身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营养供应,加快肢体康复的速度。
4.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骨科治疗肢体肿胀的有效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患处,可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促进肢体康复,消除肿胀疼痛。
三、中医骨科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方面,中医药具有直接作用于病灶的特点,能够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快速康复。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具有较好的整体调理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康复效果。
有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通过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可以显著缓解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提高康复效果。
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研究目的建立骨科创伤与术后下肢肿胀的有效防治方法。
方法拟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骨折术后下肢肿胀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取接受中药桔术四物汤联合循环驱动仪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七叶皂苷钠联合甘露醇治疗的5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72.9%(P<0.05)。
结论中药桔术四物汤联合循环驱动仪治疗骨折术后下肢肿胀疗效确切,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骨科创伤;骨折手术;下肢肿胀肢体肿胀是骨科创伤或骨折手术后的常见症状,下肢肿胀可能导致组织间筋膜室压力增高,骨筋膜室综合症发生,下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为防止上述相关并发症发生造成患者残疾,对于骨科创伤及骨折手术后下肢肿胀尽快消除缩短肿胀病程,下肢肿胀越轻越好。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折手术患者118例采用桔术四物汤联合循环驱动仪防治下肢肿胀防取得理想疗效,现就临床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拟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骨折术后下肢肿胀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34例,女25例;年龄38~56岁,平均年龄(44.3±2.8)岁。
对照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36~54岁,平均年龄(43.8±3.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常规护理予以所有患者实施早期局部冷敷护理;将患肢抬高置于布朗氏架上,抬高高度以高于心脏水平面10~30度为宜。
为患者提供早期关节、肌肉主动运动与功能运动指导,早期功能锻炼先从简单的低强度动作开始,以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与耐受性逐渐增加动作难度与练习强度[1]。
同时每天静脉滴注浓度为20%的甘露醇250 ml,一天滴注一次,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采用中药桔术四物汤与循环驱动仪联合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患者每天服用一剂。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
传统中医骨科综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治疗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理论中医认为,骨折或其他骨伤引起的肢体肿胀是因为气滞、血瘀。
气滞会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局部水液停积,导致肿胀。
而血瘀则是由于骨折或其他骨伤引起的局部出血、淤血、毛细血管破裂等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主要是通过调整气血状况,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来实现治疗目的。
二、治疗方法1、中医按摩中医按摩能够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局部水液停积,达到消肿的效果。
按摩可以采用软组织按摩、推拿、拔罐等方式进行,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
2、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一种将中草药熏蒸到患者肢体的治疗方法。
中药的药性能够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活血。
使用时,将中药加热后放入熏蒸器中,让患者将肢体放进去,20-30分钟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久蒸蒸,以免烫伤皮肤。
3、中药浸泡4、针灸针灸是中医治疗骨伤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针刺,能够调节身体的气血状况,达到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的效果。
针灸需要由专业医师进行。
三、案例分析胡女士,43岁,因车祸导致左腿脚踝骨折。
手术治疗后,腿部肿胀,疼痛难忍。
接受了一个月的传统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包括按摩、熏蒸、针灸等,腿部肿胀、疼痛均得到显著改善。
之后还接受了一个月的康复训练,已能够行走。
四、结论传统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治疗方法多样,具体治疗应结合患者情况进行。
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避免过度治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骨伤消肿最佳治疗方法骨伤消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无论是运动受伤还是意外摔倒,都可能导致骨伤消肿。
正确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加速康复过程。
那么,什么才是骨伤消肿的最佳治疗方法呢?首先,当我们遭遇骨伤消肿时,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冷敷。
冷敷有助于收缩受伤部位的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同时还能够缓解疼痛。
可以使用冰袋或者冷敷贴敷在受伤部位,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3-4次。
但要注意,冷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其次,适当的按摩也是骨伤消肿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受伤部位的康复。
但在按摩时要轻柔并且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加重受伤部位的损伤。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按摩油或者药膏来进行按摩,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局部热敷也是帮助骨伤消肿的治疗方法之一。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受伤部位的康复,同时还能够缓解局部的疼痛。
可以用热水袋或者热敷贴敷在受伤部位,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2-3次。
但要注意,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最后,充分的休息也是骨伤消肿的重要治疗方法。
在受伤后,受伤部位需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加重受伤部位的损伤。
同时,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高患部的位置,减轻肿胀和疼痛。
总之,骨伤消肿的最佳治疗方法包括及时冷敷、适当按摩、局部热敷和充分休息。
在进行治疗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安全,避免受伤,但一旦遭遇骨伤消肿,也能够正确有效地进行治疗。
一、引言骨科术后护理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针对骨科术后护理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骨科术后护理常见问题1. 伤口感染骨科术后伤口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2. 肢体肿胀术后肢体肿胀是骨科术后常见的症状,可能与手术创伤、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有关。
3. 疼痛骨科术后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与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
4. 功能障碍骨科术后功能障碍是患者康复过程中常见的难题,可能与术后护理不当、康复锻炼不足等因素有关。
5. 尿潴留骨科术后尿潴留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能与麻醉方式、术后卧床等因素有关。
三、骨科术后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
(3)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 肢体肿胀护理(1)术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2)适当使用弹力绷带,减轻肿胀。
(3)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 疼痛护理(1)了解患者疼痛原因,给予针对性止痛措施。
(2)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3)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4. 功能障碍护理(1)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2)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
(3)定期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5. 尿潴留护理(1)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如有尿潴留,及时处理。
(2)指导患者进行膀胱训练,如定时排尿、按摩膀胱等。
(3)必要时给予导尿治疗。
四、其他护理措施1.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脉搏、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意识观察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等症状,应加强观察,确保患者安全。
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术后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效果肢体肿胀是骨伤后期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中医骨科在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其优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以及配合运动疗法等。
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骨科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体内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循环,缓解肢体肿胀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足三里、委中、阳陵泉等,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2. 中药熏洗疗法中药熏洗疗法是利用中药的药理作用,通过熏蒸、熏洗等方式使药物渗透到皮下组织,起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白芷、川芎等,中药熏洗疗法具有疗效快、操作简便等特点。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刺激局部穴位和经络,促进循环、消肿止痛,增强局部组织的活力和修复能力。
推拿按摩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等特点。
4. 配合运动疗法配合运动疗法主要包括康复性操、拇指操、揉推操等,通过适当的运动帮助肢体疏通气血,促进康复,减轻肿胀症状。
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后,肢体肿胀明显减轻,活动功能得到恢复,疼痛感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 症状减轻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可以有效改善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症状,一般在疗程的早期就能明显感到舒服和恢复。
2. 活动功能恢复中医骨科综合治疗可以改善局部循环,缓解肌肉、韧带的痉挛,减轻肿胀的程度,从而促进患处的活动功能得以恢复。
3. 无明显副作用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方法主要通过自身的调整和促进康复,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不会造成损害。
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的治疗对策
发表时间:2019-12-25T14:44:07.8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柴国峰
[导读] 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采用地奥司明联合抗生素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下肢周径,进一步促进患者下肢消肿,值得应用。
(辉南县康泰骨科医院吉林通化 135100)
【摘要】目的:对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的治疗对策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地奥司明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下肢髌骨上方周径及下肢髌骨下方周径减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采用地奥司明联合抗生素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下肢周径,进一步促进患者下肢消肿,值得应用。
【关键词】骨科;创伤手术;下肢肿胀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093-02
骨科创伤手术属于医院骨科中较为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该手术方法虽然具备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下肢肿胀等相关并发症,如果未能及时得到处理,则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伤口感染、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
本研究分析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内在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为24~65岁,平均年龄为(37.15±5.23)岁。
其中左下肢肿胀有7例,右下肢肿胀为5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接受后骨科创伤手术,并与术后出现下肢肿胀情况;②所有患者均自愿为原则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对相关治疗药物存在过敏情况;②合并有肝功能及肾功能不全;③精神异常或有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地奥司明联合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抗生素采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进行治疗,注射用头孢唑林钠(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24)规格为0.5g,以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0.5~1g/次,2~4次/d;并根据患者下肢实际消肿情况进行药量的增减,最多可增加至6g/d,需分2~4次进行静脉滴注。
选用地奥司明片进行治疗,地奥司明片(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737)规格为0.5g,以口服方式进行治疗,0.5g/次,2次/d;并根据患者下肢实际消肿情况进行药量的增减,最多可增加至1.5g/d。
治疗周期为两周。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对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测量,并做好相关记录,通过治疗前后对比的方式,分析临床治疗有效性。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下肢髌骨上方周径及下肢髌骨下方周径减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对比(x-±s,cm)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过的迅速发展,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骨科创伤性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3]。
目前针对骨科创伤性疾病通常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但在完成相关骨科创伤手术后,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往往会出现下肢肿胀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对患者心理产生压力,因此需尽早接受有效治疗。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治疗方法开始得到更多关注,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常见。
头孢唑林属于半合成第一代头孢菌素,该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性,尤其是对于大肠杆菌、链球菌、克雷伯杆菌具有明显抵抗作用,在用于下肢肿胀的临床治疗时,该药物具有明显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需进行联合治疗[4]。
地奥司明属于一种静脉张力性药物与血管保护性药物,该药物与维生素P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也具备相同的功效,可使患者血管脆性与通透性得到充分降低,有助于患者毛细血管脆性得到改善,同时该药物还具备较低毒性[5]。
在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头孢唑林联合地奥司明可得到明显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通过研究可发现,经过治疗后,发现相较于治疗前患者下肢髌骨上方周径及下肢髌骨下方周径更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骨科创伤术后下肢肿胀采用地奥司明联合抗生素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下肢周径,进一步促进患者下肢消肿,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军,陈英,马中瑞,等.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31(2):158-159.
[2]吴院学.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0):57-58.
[3]刘俊.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6):151-152.
[4]杨荣飞.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8):115-116.
[5]李彦贵.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研究探讨[J].双足与保健,2018,27(2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