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考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诗文(一)默写1.默写。
(1)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
(《长沙过贾谊宅》)(2)浮光跃金,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3)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4)古诗词中用典是诗人常用的手法,李白思慕明君渴望得到重用,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寄意。
(二)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景公登牛山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俯泣。
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
见怯君一,而谀臣二。
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①,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注释:①恤:担忧。
(选自《韩诗外传》)2.【甲】诗中的“君”是指______,【乙】文作者晚年号“______”。
3.解释【丙】的加点词语且犹不欲死()使古而无死者()4.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B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C.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D.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5.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024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三部分,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填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题必须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 (25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①憧(jǐn g) ▲②(xuàn) ▲丽③摇摇欲(zhuì) ▲④出谋(huà) ▲策2.下面的这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象,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霭可亲,这个怪僻,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声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翻风格……——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乡书何处达,▲。
( ▲《次北固山下》)②▲,自将磨洗认前朝。
( ▲《赤壁》)③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④但愿人长久,▲。
(苏轼《▲》)⑤四面湖山归眼底,▲。
(湖南岳阳楼对联)⑥青山有幸埋忠骨,▲。
(杭州岳墓对联)⑦▲,无欲则刚。
(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4.阅读下面的材料,同答问题。
学校“光盘行动宣讲组”走出校园进行宣讲,市民积极响应,也有一位陈先生这样感慨:“请人吃饭,宁愿剩下也不能不够啊,如果餐桌上都是吃得干干净净的盘子,总感觉不好看,怕客人觉得自己小气。
”针对这种感慨,作为宣讲组一员的你,想对陈先生说些什么呢?(要求:语言得体,条理清楚,不超过50个字) (2分)▲5.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5分)汤姆叫醒其他两个海盗,三个人大叫一声往外跑。
不到一两分钟,他们已经脱光了衣服,在白色沙洲边清澈的浅水里追逐、嬉戏打闹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__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 分)1.看拼音,写词语。
(8 分)lǒng zhào()fèng xì()càn làn()jūn yún()zhú jiàn() yǐn bì()xuǎn zé() pāo qì()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6 分)薄雾(bó báo)运载(zǎi zài)空隙(xī xì)投降(xiáng jiàng)叶柄(bǐng bǐn)闷雷(mēn mèn)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8 分)()()鼎沸()()无声()()私语()()欲坠()()各异()()卷地(1)元宵节晚上,广场上(),热闹极了。
(2)夜幕降临,周围(),只有星星在天空闪烁。
4.按要求写句子。
(8 分)(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仿写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仿写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与运用。
(6 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似真珠月似弓。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卷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范围:九年级上1-3单元;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0分)最近,年级黑板报新增了“语文角”栏目,其中呈现的内容引起不少同学关注。
你也开始注意,并试着完成下列任务。
1.栏目贴出了与多音字“和”相关的三个词语,希望有意参与者分别为“和”标音,并将词性为形容词的词语用正楷字抄写在答题卡对应处。
(2分)(1)应和(2)和蔼(3)掺和2.阅读下面文段,画线处填写成语或词语依次正确的一项是()(2分)白求恩同志_____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________,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_______,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
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______,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A.毫不利己自私自利小心翼翼怅然B.毫不利己拈轻怕重满腔热忱佩服C.精益求精拈轻怕重小心翼翼怅然D.精益求精自私自利满腔热忱佩服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把握,为第二自然段补全首句。
(2分)一个语言片段有两种或多种解释,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歧解现象”。
语言的歧解现象,。
如“他叫张亮”这个语言片段中的“叫”,常用的词义有两个:①叫作,②呼叫。
由于这两个词义同时存在,所以产生了歧解现象。
在“他叫张亮,他的哥哥叫张明”“他叫张亮,叫了半天了”这两句话中的“他叫张亮”,就不会产生歧解现象。
2023-2024学年荆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题卡分离,其中试题卷6页,共7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能答题,答题必须写在答题卡上。
3.在答题卡上答题,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作答。
4.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祝考试顺利★一、语言积累(16分)1.给加点字注音。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2.请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写词语。
①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sè()了。
②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3.请给“圭”字加上合适的偏旁组成新字,分别填入下边的括号内。
A.()鸣蝉噪B.原()不动C.才子()人D.蟾宫折()4.古诗文默写。
故乡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望着北归的大雁,古人感叹“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走在深山,看到秋色萧条,诗人悲鸣“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家乡遭遇战乱,诗人感慨“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大漠孤烟,笛声悠悠,征人遥叹“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果、冬天的雪,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同季节。
B.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C.为改善城市环境,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娱乐的新去处。
D.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二、古诗文联读(16分)(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2024.11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
2025届菏泽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学术界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看法,认为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适应甚至可能阻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生发展。
对于这样的学术性研判,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思辨:其一,从促发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维度看:其二,从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
从学术逻辑来看,现有的关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不适应甚至会限制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绝大多数是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立场而论的。
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这一因素使欧美更先进而中国相对落后,西方学者针对这一发展事实,将经济与科技总体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认为,中国要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工具理性,从根本上还需要引入价值理性。
欧洲文化土壤长出的作物没有在中国文化田地里出现,据此就认为这类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的作物也根本没法在中国生长,这显然不是合理有效的逻辑判断。
如果在理论上承认现代市场经济有多元发生诱因,也具有多种形态,那么,上述判断就显得武断而缺乏理论严谨性。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文明稳定有序及其包容壮大的进程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历史具有总体上的正相关性。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具有有序统一的社会文化发展特征。
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统一有序、社会和平稳定的大王朝时期,往往会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人尽其力物畅其流,经济自然发达。
儒家文化长期作为传统社会主流价值,在国家治理层面上推崇“庶富教”(孔子)、“仓廪实”(孟子),在个体意义上鼓励合理的财富创造(“义利相生”)。
在社会动荡时,尤其是传统文化生态受到冲击甚至破坏时,比如近代百年大变局,经济发展也往往明显受到抑制。
2024届成都市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注意事项: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娉婷(...pīng)汹涌(yǒng)忧戚(qī)沉甸甸(diān)B.解剖(pōu)游弋(yì)灰烬(jìn)间不容发(fà)C.宽宥(yòu)麾下(...zèng)金戈铁马(gē)...huī)憎恶(D.箴言(...zhé)强聒不舍(.....qiǎng)...zhēn)冠冕(...guàn)折腰(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我决定委曲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B.我想起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C.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D.风云变换的季节里,密云来去匆匆,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3.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三星堆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游园览胜。
B.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殚精竭虑,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C.在《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D.我们中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并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2024届南昌市南昌县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①壮阔。
一代代青年人披荆斩棘,百折不挠,②,烙下奋斗的印记:国难当头的奔走呐喊,抗日战场的歼击顽敌,建设工地的激情踊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先锋队的旗帜。
新时代的青年人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
1.填入文中横线①处的字和文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澜gèB.阑luòC.澜làoD.澜láo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砥砺前行B.战战兢兢C.诚惶诚恐D.摩肩接踵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激昂。
B.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C.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D.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精神。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和平之路,意味着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
②“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
③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决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④数百年来,殖民主义者杀戮掠夺、巧取豪夺的历史,在各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伤痕。
⑤接过历史接力棒,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
A.④②①③⑤B.②④③⑤①C.②①③④⑤D.④②③⑤①5.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晚上,妈妈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总是做错,妈妈很生气,弟弟也委屈地哭了。
你在一旁劝说:A.“弟弟本来就笨,您再生气也没用!”B.“妈妈别管了,还是要爸爸来教才行!C.“你们都别着急,我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吧。
语文期中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选出下列词语注音有错的一组( )
A.褐(hè)色红缯(zēng)醴(lì)酪(lào)
B.贮(zhù)藏将(qiāng)进酒馔(zhuàn)玉
C.啖(dàn)萌蘖(niè)龟(jūn)裂
D.欢谑(xuè)沽(gū)酒岑(cén)夫子
2.下列句子中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国大业》在我市上映时,电影票极其难买,电影院内中途退场的观众也是凤毛麟角。
B.
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就职电力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他的故乡肯尼亚,人们更是载歌载舞,弹冠相庆。
C.这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都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科技和文化产品,参观的人们如趋之若鹜,
纷纷涌向个个国家的展厅。
D.在西藏打砸抢烧时间中,部分西方媒体不顾新闻道德和准则,刻意剪辑和加工原始图片,隐
去暴徒施暴的画面,将救护车说成军车、救人说成抓捕,颠倒黑白,制造事态严重的假象,令人怀疑其背后的目的和用意。
3. 下列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缯: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醴酪:甜美的奶酪。
B.绡:生丝织的绸子。
宠幸:地位高的人宠爱地位低的人。
C.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飞骑:快马。
D.浩瀚:广大,繁多。
啖:吃。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换的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B.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饶幸获奖,母亲已离我整整七年了。
C.“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D.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照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大意。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
B.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C.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D.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画线处的三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发展荔枝的生产。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③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了。
A.大力逐渐脱化 B.大力逐步退化
C.大举逐步脱化 D.大举逐渐退化
7. 对下列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
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
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入海,一去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
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8.对下列句子使用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
(引用)
B. 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
(打比方)
C.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列数字)
D.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
(举例子)
9.下列四处“引用”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引用是为了辨别正误、澄清事实、也增强了文学性。
)
B.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讽刺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揭露宫廷生活奢侈腐化。
也增强了文学性。
)
C.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形象说明其既轻又薄的特点。
)
D.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
(说出了人们嗜爱荔枝,意在表明发展荔枝生产的必要,增强说明文的文学性。
)
10.下列文体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B.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塑造人物形象是核心。
C.词作为一种体裁,脱胎于音乐。
很多词本身是可以谱曲歌唱的,好多词牌是由填词用的曲调名演变来的,如“浣溪沙”“雨霖铃”“水调歌头”等。
D.古体诗,又称“格律诗”,指的是用文言文写出的诗,对诗的字数、句数、音韵格律都有严格要求。
近体诗,指的是不讲究音韵格律的自由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合欢树》的作者是,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
弦》、等,文中“合欢树”是的象征。
2、《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体裁为 ,这种体裁有、和通
俗性三个特点,标题中“荔枝丹”的“丹”解释为,写出了。
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里的珍品。
他以、、
、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和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历史趋势。
4、应用文启事一般可以分为、和三个大类。
5、应用文启事正文的写作需要注意、和三个事项。
6、新闻的结构。
一般包括标题、、和背景五部分。
三、阅读题,共30分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纯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一蹴而就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就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引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构思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流毒无穷地聪明。
英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就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篇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五项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频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重要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寓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是美的,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1.第一段中关于诗的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哪几个阶段?中国诗的发展过程又有何特点?(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诗是早熟的?(4分)
3.请你就下列已学过的中国古诗类别和古代著名的诗人分别按历史先后顺序排列:(4分)(1)唐诗宋词诗经楚辞汉乐府
(2)曹操屈原李白苏轼陶渊明
4.对第一段末句采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和一项是()(3分)
A.比喻 B.拟人 C.引用 D.对比
5.以上文字分别说明了中国诗歌特点的三个方面,请分别概括。
(4分)
6.在第二段中,作者认为中国诗篇幅短的原因是什么?(4分)
7.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爱伦不懂中文太可惜?(4分)
8.英国诗人济慈的那句话,与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分)
四、应用文写作,共10分
09级商务英语专业的李明同学10月28日在学校操场捡到一个黑色钱包,内有40元钱,一张就餐卡和一张银行卡,为寻找失主,请以李明的名义写一则启事。
五、作文,共35 分
请叙述一件“最令我感动的事情”,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表达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