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不求甚解》讲析
- 格式:pptx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33
第2课时《不求甚解》【情景导入】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
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
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马南邨:__邓拓__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__燕山夜话__》《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课题解读:“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__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__,属褒义。
今多谓__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__,含贬义。
3.了解驳论文知识。
(借助相关资料,了解驳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__立论__、__驳论__。
(2)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正确。
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__直接批驳__和__间接批驳__。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从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4)驳论文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4.字形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写法)咬文嚼.字(jiáo)死抠.(kōu)豁.然贯通(huò)5.词语解释: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人(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知识目标:篇一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不求甚解》教案篇二一、紧扣特点,说教材《不求甚解》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中的第二篇。
文章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谈起,围绕着读书应该“求甚解”还是“不求甚解”这个话题展开议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精辟的阐释。
它告诉我们,“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文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选例典型,论证严密。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具体,论证细腻翔实。
因此,结合文本特点、单元学习重点等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定如下:1、理解文本摆事实讲道理、剖析事理的议论方法,学会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3、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奏、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1、诵读法。
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以及如下的`学法: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三、多元阅读,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中心思想(主旨)归纳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当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抒情诗。
此诗精选了一组组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也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
2 梅岭三章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3 短诗五首《月夜》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诗人面对艰难处境表现出独立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显示出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
《断章》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风雨吟》表现了“我”作为一个有志青年,面对苦难的中国所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4 海燕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5 孔乙己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6 变色龙文章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它反人民的实质。
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课文全解及练习答案13 短文两篇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二、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统筹chóu:统一筹划。
藻zǎo饰:修饰(多指文章)。
狡黠xiá:狡猾,刁诈。
诘jié难:诘问,为难。
涉shè猎:1.粗略地阅读。
2.接触,涉及。
聪颖yǐng:聪明。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劝诫jiè: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与此相类似的许多事物。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wàng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三、主题概述《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四、技法品析《谈读书》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并能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引入
1.通过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复习一些常用的成语;
2.引导学生通过对成语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步:阅读、理解
1.教师讲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阅读《妻妾成群》,理解故事中的情节;
3.学生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步:讲解、感悟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为学生进行解释;
2.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第四步:拓展延伸
1.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故事,寻找和“不求甚解”成语相关的内容;
2.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总结出成语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不求甚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并能就故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了自己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3 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部编语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之《不求甚解》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
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
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5年任中科院科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1960年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并主编《前线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
《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文革”中,邓拓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二、导学案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