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3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教材分析】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淤地坝【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
(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生:略。
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投影:黄土高原)(新授)(板书)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概况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宁阳一中高二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课题: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作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分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复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合作释疑重难点问题纳入合作释疑小组讨论:水土流失的分布非常广泛,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的危害、原因、治理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分析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注意不仅仅是黄土高原)1、从“水”和“土”两个方面探讨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地区的危害。
2、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3、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结合材料,探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治理水土流失。
材料: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占比例很大,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
地貌多为较薄的土壤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侵蚀,岩石裸露,土壤将难以恢复。
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多河流发育,地表侵蚀切割强烈,水能资源丰富。
该地水热充足,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生长速度快,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然南方低山丘陵区生物资源丰富,但是农业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却只投向少数几种农作物,特别是水稻。
由于人多地少,加之农村能源短缺,许多地方出现了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的局面,坡地植被的破坏导致本区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仅浪费了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每个问题安排两个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拨,并完成例题。
三、典例分析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工程建设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导致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水源污染、河道淤积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4. 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实施,公众参与。
5. 水土流失的常用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水土流失治理和措施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资料:收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供课堂讨论使用。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3. 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治理方法。
4. 案例分析: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6. 总结讲解: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和案例,思考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导入, 引出黄土高原。
活动一 忆概况活动二 探成因设计意图播放陕北民歌,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
歌词中涉及到了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由此导入到黄土高原。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水土流失受哪些因素影响?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知原理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定量探究来验证日常感知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该部分知识。
设计意图该部分只是较为简单,而且学生在初中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把这部分知识留给学生自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借助实验结论,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活动三析危害展示资料: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村河南开封课堂小节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梳理本节知识。
课堂反馈基础再现拓展迁移思维扩散本节课从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切入、层层推进,引发着学生不断认知、自主探究、主动建构、变式迁移,使学生在实验中明知、在互动中解惑、在案例中提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突出了以下三点特色:◆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尝试“地理问题素材化”“案例素材区域化”新型课堂模式的构建。
◆引进实验、社会观察,给学生一种很强的生活感,变繁为简、深入浅出。
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变式迁移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情分析事实上,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黄土高原耳熟能详,初中地理也对其位置、地貌特征等作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学生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背景;但基本停留在“会描述现象”的层次上,缺少深刻的根源剖析和严谨完整的思维体系。
面对众多的学习素材,既有文字又有图表、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学案补充的,学生已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迁移水平是不同的。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危害。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尖锐的人地矛盾。
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认识“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4、通过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分析,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5、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水土保持、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三、教学方法:对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陕北民歌羊啦肚子手啦巾哟三道道格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手瞭不见那村村哟瞭不见那人问题:这首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进行治理?(这首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沟谷发育,地面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景观特征。
这种景观特征是强烈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水土流失使得陕北地区沟谷密度和沟壑深度都很大,有些主干沟壑的深度在200—300米,长度达几百千米,人站在沟谷的两边能够相对见面,但要绕过沟谷走到一起交谈,有时一天也不能相会。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新授]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
习题课——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D .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答案】D【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考生对流域年产沙量的理解,题目实际已经给了定义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
【解题思路】这个题目定义强调的是流域内产出,所以一定是流域出口处收集的才是,故选D。
(2013高考题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左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右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1~12题。
右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解题思路】根据图5可知,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区别在于水平梯田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
图中甲处,在10m长度内,陡坡落差5米,坡度较小,且有明显的陡缓之分,故选择C选项。
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
【解题思路】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图,反坡梯田分析呈现学生分析思路教师点评鼓励引导分析呈现学生分析思路的水会反向流动,能够有效的保水保土,故A项正确;B项,应该为修筑难度较大;C项,梯田整体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反坡梯田有一定坡度,更不适于机械化;D项,有一定坡度,水会定向流动,同样不利于灌溉施肥。
教师点评鼓励引导二、方法总结教学设计过程设计意图(一)构建知识网络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整合教材知识教师点评部分学生的知识网络,指出优点,供其他学生借鉴。
(二)方法总结---选择题1、认真阅读试题材料,明确考查的内容—认真审题(1)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题眼”(2)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3)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4)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2.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正确解题(1)直选法(2)精确计算法(3)因果联系法(3)排序法(4)图文转换法(5)优选法(6)排除法(7)特例反证法【教师点评】学无定法,适者为佳。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1.了解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认识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掌握预防水土流失的方法和措施;4.增强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的定义及特点- 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 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分析2.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损害: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植被减少等问题- 经济影响:农田退化、农作物减产、河道淤积等问题3.预防水土流失的方法和措施- 林地建设:大力推行造林、造草、对策治沙等措施- 农田治理:水保工程、梯田建设、耕地保护等措施- 河道治理:河道整治、堤坝建设等措施- 城市控制:加强市区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4.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河中游地区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水土流失问题,并提出以下问题:你知道水土流失是什么吗?它对环境和经济有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造成的原因。
通过数据图表的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
3.情感教育分析水土流失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情感认同和责任感,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减少或预防水土流失做出贡献。
4.方法和措施介绍预防水土流失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林地建设、农田治理、河道治理和城市控制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案例和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对措施的理解和印象。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家乡或学校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让每个小组做出一个行动计划,并向全班汇报。
6.总结和展望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为水土资源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鲁教版必修三《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2学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水土流失方式的原因、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解读:(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由环境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实例: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使耕地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破坏,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3)针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措施是设法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过渡性的特殊区位使本区自然灾害多而重,学会分析尖锐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从中提高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分析,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难点: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四、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教学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的图文资料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相关图文资料六、思维拓展石漠化的危害与成因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区,土壤严重侵蚀,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石漠化面积为31.089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的速度扩展。
石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广东等省区,以贵州、云南、广西3省区最为严重,石漠化已成为贵州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1)石漠化的主要危害:原因。
目前形成石漠化的直接原因是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
(3)石漠化的整治措施 七、典例感悟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局部等高线,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三册》第三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材分析】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低山丘陵地区、北方的土石山地大约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
其中,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典型。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以黄土高原为例介绍了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情分析】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黄土高原虽据我们当地较远,学生对此区域比较陌生,而我们当地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但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刻,如果只按课本上的文字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无趣且不容易理解,知识的实用性也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搜集一些图片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并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让学生学会认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地图,准确地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根据材料,能概括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以黄土高原为例,能够通过图片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通过黄土高原案例分析,能够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在于:首先,本节课抓住了课标要求中对于地理学习能力的要求,且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具体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而在于如何分析成因,进而升华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的一般模式。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设计鲁山县二十五中董平安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掌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开发模式和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具有对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然又会对人类生存起反作用。
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水土流失综和治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二、重点难点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要大范围、彻底根治水土流失问题尚无良方。
在这一前提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保持水土、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四、教具准备1.投影仪。
2.自制投影片:黄土地貌主要类型(表格),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示意图。
3.自制复合投影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示意图,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的综合治理措施。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子,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自然环境恶化,成为我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今天这捷克我们将详细分析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成功个案,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作法。
[讲授新课]〈板书〉3.2 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水土流失的形成(读图)图3.4《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教师讲述:我们一直用“对面叫得应,相会要一天”这句话来形象地描述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地貌。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很多山区都普遍存在。
而我国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在黄土高原,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综合治理的原则和三大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并进行整理分析,给黄土高原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运用到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搜集整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信息和资料,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黄土高原治理的三大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四、课前准备:1.教师: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2.学生:预习课本知识,搜集资料,分小组汇总,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断电脑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图》(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电脑显示)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先由学生到讲台前指图(用鼠标指,点击后边界闪烁)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1、基本特征:(1)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主要包括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
地理ⅲ鲁教版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淤地坝【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
〔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黄土高原例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生:略。
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投影:黄土高原〕〔新授〕〔板书〕【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概况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案例研究》教案【教材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它其实是必修二第四章环境问题的具体化和延续,同时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掌握一个地区可能会存在什么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这个地区主要是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以做到这个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方法通过荒漠化的学习,学会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产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1.重点:荒漠化、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2.难点:荒漠化、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教学设计】。
《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案例研究》
教案
【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它其实是必修二第四章环境问题的具体化和延续,同时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掌握一个地区可能会存在什么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这个地区主要是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以做到这个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含义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方法
通过荒漠化的学习,学会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产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1.重点:
荒漠化、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2.难点:
荒漠化、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