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县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多伦草原简介
门票:
暂无信息
多伦草原简介:
多伦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大草原南端,在北京的正北方。
多伦县原名多伦诺尔(蒙语),意为七个湖泊。
它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世界著名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部分。
境内风光旖旎,名胜古迹瑰丽;清澈绵长的滦河发源在这里,湍流向南;绵延千里的浑善达克沙地横亘其中;广袤的草场、万亩良田和莽莽苍苍的原始次生林及几十条河流、湖泊构成多伦草原丰富而多变的神奇景不雅。
从卫星遥感发现,多伦是世界第二大陨石坑。
成坑时代距今约1.4亿年。
现在留有许多火山口、火山熔岩、火山弹、火山锥、具柱状节理的火山岩。
多伦县城北约40公里有一长20公里的深沟峡谷,蛇皮河蜿蜒其中,沟谷两侧树木参天,虬枝交错,神秘幽深。
从谷底向上,踩着松软金黄的沙滩,仰视碧蓝的天空,与自然融为一体。
夏秋之季,蓝天白云悠悠;草地上,羊群漫漫,鲜花盛开。
极目远眺,天地相接处一抹碧绿,草原起伏,宛如波浪,呈现出大草原最壮丽的自然景不雅。
1961—2015年多伦县气候特征分析及影响多伦县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中国大陆内陆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本文将对多伦县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该地区的影响。
多伦县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较低,全年平均气温为-0.8℃,其中1月份为-26.5℃,7月份为17.2℃。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北方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气温极低,夏季则相对较高。
多伦县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平均为280毫米。
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8月份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
由于降水不足,导致多伦县的自然环境相对干燥。
多伦县的风力较强,年平均风速为4.6米/秒,春季和冬季风速较大。
尤其是春季,风速超过7米/秒,大风天气较常见。
这种风力的强劲对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多伦县气候特征的影响寒冷的气候使得多伦县的农作物生长季较短,只有90-100天。
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限制,使得多伦县的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早熟作物为主。
大范围的冻害和霜冻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降水量少的特点,使得多伦县的土地容易干旱,缺乏水资源,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多伦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强风的存在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在大风天气下,农作物易受到破坏,同时风力对牧草生长和饲养牲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多伦县的畜牧业主要以绵羊、牛羊养殖为主,适应了当地气候条件。
多伦县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降水少,风力较强。
这种气候特征对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季、农业生产和牲畜的饲养。
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多伦县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灌溉工程和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牲畜品种。
多伦县蔡木山中心卫生院简介
蔡木山乡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90年,现有床位3张,职工5人,国家人员3名,集体人员1名,自行聘用1名。
现有业务房屋18间,建设于2005年,建筑面积519.44平方米。
服务半径25公里,服务人口12515人。
2007年毛收入6.5万元。
蔡木山总面积3110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卫生室14个,现有17名乡村医生。
蔡木山卫生院承担工作主要有:疾病预防控制,包括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在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5%以上);鼠疫防治(鼠疫疫情报告,疫区疫情协同处理);应急工作(不明原因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肺炎、大流感疫情监控及报告);妇幼保健(两个系统管理,管理率在85%以上);临床治疗(主要对常见病、多发病就地治疗,对疑难病症及时转诊)。
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4年至2007年农民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参合农民12140人,参合率达到97%。
累计为农民报销大病医药费用85万元,报销家庭帐户28954元。
1961—2015年多伦县气候特征分析及影响多伦县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属于高寒草原气候区。
本文以1961年至2015年的气候数据为基础,对多伦县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地的影响。
多伦县的年平均气温为-2.2℃,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为-19.5℃,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15.1℃。
从年降水量来看,多伦县年平均降水量为304.6毫米,其中大部分降水发生在夏季(6月至8月)。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1.6%,年平均风速为3.4米/秒。
多伦县的气温特点主要表现为寒冷,冷暖季温差大。
冬季气温极低,常年有大于-20℃的低温天气,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夏季气温虽然不高,但由于多伦县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仍然能感到较为明显的寒意。
春季和秋季气温变化较为剧烈,早晚温差大,需要注意保暖和防寒。
降水特征方面,夏季降雨量较为充沛,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但春季和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降水量的分布不均匀,伴随着多发的雷雨和暴雨天气,时有洪涝灾害发生。
年平均相对湿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冬季,在室外活动时需要注意补水和保湿。
多伦县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和生产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寒冷的气温和大风天气限制了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降水分布不均匀,容易引发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由于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需要在保暖和防寒方面加强措施,同时给能源消耗带来压力。
总结而言,多伦县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和多风,降水不均匀,昼夜温差大。
这些气候特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样的气候条件,当地居民和农民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并加强预防灾害的能力。
多伦县简介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
背靠草原、面向京津,是内蒙古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旗县(航线距离180公里),距锡林浩特、张家口、承德、赤峰均在280公里左右,是锡盟连接东北、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辖2镇2乡,总面积3773平方公里,人口10.5万人。
全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农牧结合经济类型区。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大陆性气候。
海拔1150一1800米。
年均气温1.6℃。
年均降水量385毫米,属锡盟境内丰水带。
境内水资源丰富,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有常年性河流47条、大小湖泊62个,水域总面积16.2万亩。
有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1座、库容0.26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7座,水库工程所蓄积水资源占全盟一半以上。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1996年被列为国家13个重点找矿区之一。
初步探明的有褐煤、铁、萤石、珍珠岩等20个矿种,矿化点27处。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自然景观独特。
以十七世纪末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获胜后会盟建寺为起点,开创了多伦蒙古草原寺庙之都和旅蒙商之都二百余年的繁荣,形成了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为代表的清代古建筑群,共有十一处列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得益于山、水、林、沙的优势,形成了西山湾、榆木川、姑娘湖、大渡口等自然生态景区。
多伦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城镇管理先进县、全国财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广电工作先进县、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多伦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低调务实、激情创业,全力推进“三化两建”进程。
2007年全县经济出现拐点,开始从农业大县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大关,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和。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7亿元,较上年增长64.7%。
财政收入再上亿元台阶,达到2.82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跨7千元、8千元和9千元三个千元台阶,达到90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人均增收775元,达到3385元。
目前,我县综合实力由全盟的第9位越升到第6位,由全区的第96位越升到前60位。
一是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经过不懈努力,大唐国际、中国大唐、协鑫、伊利、超大、东岳六大上市公司相继落户我县投资兴业,拉开了工业大发展的序幕。
2005年,全国最大的大唐国际年产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入驻多伦,为我县实施新型工业化创造了先决条件,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百亿元,动力车间并网发电,化工区土建工程完工,预计明年试车生产;大唐煤制芳烃项目(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同时,围绕煤化工及下游产品开发转化启动了化工
园区建设,目前已有9家企业入驻园区。
中国大唐10万千瓦风电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二、三期今年同时开工建设。
协鑫120万吨煤矿技改项目井下掘进工程顺利推进,今年全面投产。
伊利3万吨奶粉一期工程已正式投产。
超大多伦良种奶牛繁育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营,二期工程今年已开工,当年投产。
同时,开工建设了全盟第一条氟化工生产线,建成了目前全盟最大的铁精粉和萤石精粉生产基地。
二是农牧业产业化迈出重要步伐。
我们始终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大力推进奶牛、肉牛、马铃薯、蔬菜四大主导产业。
通过引进超大、伊利、宝象绿丰等龙头企业,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饲养奶牛、肉牛的积极性,促进了奶牛和肉牛产业化。
目前,全县牛的存栏达到12万头,奶牛达到2.1万头,羊的存栏由54万只压缩至3.5万只。
通过积极培育永白淀粉等龙头企业,发展水浇地,促进了马铃薯和蔬菜产业化。
去年全县产销各类蔬菜16.5万吨,马铃薯14.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首次实现大旱之年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近年来,按照“城镇东扩、跨河发展”的思路和“旧城求古、新城求洋”的风格,政府直接投入近5亿元进行了大规模城镇建设。
完成多伦淖尔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把县城总体规划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和化工园区,明确了城镇区域功能。
启动东城区和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二环路,基本形成三横九纵加
两环的城镇主干道路系统,拉开了城镇发展整体框架。
建成文化公园、龙泽湖公园和湿地公园,提高了城镇整体品位。
基本完成建城区道路硬化、亮化,综合实施了供热、供水、电网改造等工程,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功能。
积极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城市净化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县城建城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5万人。
四是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2000年,全县严重沙化面积达到60%以上。
几年来,我们坚持按照“一手抓禁牧,一手抓种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生态建设。
2003年率先在全盟实行了全年全境禁牧政策,通过这一革命性、根本性措施,全县生态得以迅速有效恢复。
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近几年新增造林100万亩,有林地面积累计达到1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累计移民1862户、8822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8。
目前全县项目区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80%。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相继建成多围公路(多伦-围场)、京伦大道(北京-多伦)、宝大公路(宝昌-大北沟)和多克公路(多伦-克旗),在全盟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砂石路目标。
先后开工建设蓝(旗)多(伦)铁路、煤化工铁路专用线和多(伦)丰(宁)铁路。
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220KV输变电站投入使用。
移动、联通、网通通讯基本覆盖全境。
五是旅游业蓬勃发展。
相继开发了北京-承德-多伦-丰宁、北京-太旗-蓝旗-多伦和锡林浩特-多伦等旅游精品线路。
建设了西山湾、榆木川、大渡口等旅游景区,启动了汇宗寺、善因寺等文物古迹保护性修复工作,西山湾、山西会馆分别被评为国家AAA级和AA级景区。
相继建成旅游大厦、多伦大酒店、新家园酒店等星级宾馆,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去年全县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
同时,受重大项目建设和旅游业的强劲拉动,全县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凝聚了人气,提高了知名度。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建成了水准较高的第四中学,重建了县城第三、第四小学,实现“乡不再办中学、村不再办小学”目标。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加强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工作。
在全区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6%。
继续加强文化大县建设,相继出版了《康熙会盟》、《汇宗寺》等文学艺术作品,推出舞剧《姑娘湖》,建成了文化中心、体育馆等一批群众文体活动场馆。
开设了多伦电视台综合频道,启动了农村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
广泛深入开展了“我做文明多伦人,我做诚信多伦人”主题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扎实推进平安多伦建设,整个社会安定祥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社会的局面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