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绪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79.00 KB
- 文档页数:29
基础心理学2情绪情感解析:按情绪状态,确实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连续时刻的长短,能够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2、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对()的分类。
〔5.0分〕(回答错误)A、情绪B、差不多情绪C、情感D、情绪状态解析:人的高级情感包括专门多种,要紧的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此外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等等。
3、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够调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那么可破坏和瓦解活动,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5.0分〕(回答正确)A、动机功能B、组织功能C、适应功能D、信号功能解析: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4、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权衡利弊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是()。
〔5.0分〕(回答正确)A、双重趋避式冲突B、双趋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双避式冲突5、表情包括()。
〔5.0分〕(回答正确)A、外部表情和内部表情B、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C、音调表情、节奏表情和速度表情D、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解析: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模式——表情,包括:面部、身段和言语。
6、表情的产生()。
〔5.0分〕(回答正确)A、是先天遗传的结果B、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仿照的成分C、是后天学习得来的D、是在人身上建立条件反射的结果7、()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5.0分〕(回答正确)A、人格B、情绪和情感C、动机D、需要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8、意志行为的差不多时期分为()。
〔5.0分〕(回答正确)A、初始时期和结果时期B、预备时期和执行时期C、酝酿时期和行动时期D、行动时期和完成时期9、近代研究中常把欢乐、愤慨、悲伤和惧怕列为()。
〔5.0分〕(回答正确)A、情绪和情感变化的几种维度B、复合情绪的不同种类C、情绪状态的差不多形式D、情绪的差不多表现形式解析:情绪的差不多表现形式:欢乐、愤慨、悲伤和惧怕。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情绪,试图理解情绪的本质和起源。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种不同的情绪理论,其中一些理论认为情绪是内在的生物机制,而另一些理论认为情绪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情绪理论,包括James-Lange理论、Cannon-Bard理论、Schachter-Singer理论和情绪维度理论。
James-Lange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丹尼尔·朗格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生理反应引起的。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身体在面对刺激时会产生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会引发相应的情绪。
如果我们看到一只恐怖的动物,我们的心率会加快,我们的呼吸会变得急促,我们的手掌可能会出汗。
James-Lange理论认为,这些生理变化是引起恐惧情绪的原因,而不是恐惧情绪引起这些生理变化。
Cannon-Bard理论对James-Lange理论提出了质疑。
Walter Cannon和Philip Bard认为,情绪和生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生理反应引起情绪。
根据Cannon-Bard理论,当我们面对某种情境时,大脑会同时产生情绪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这两种反应是并行的,而不是逐步的。
Schachter-Singer理论是另一种关于情绪起源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和认知解释共同决定的。
当我们面对某种情境时,我们的身体会产生生理反应,但我们需要对这些生理反应进行解释,以确定我们到底是何种情绪。
根据Schachter-Singer理论,我们会寻找外部刺激和我们的心理状态来解释我们的生理反应,从而确定我们的情绪。
如果我们的心跳加速,我们会考虑我们是否处于危险之中,从而产生恐惧情绪。
这一理论强调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和认知解释共同决定的。
普通心理学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⑴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⑵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
⑶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⑷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⑴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
⑵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需要层次理论: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⑷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4、情绪理论: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
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
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情绪abc理论案例情绪ABC理论案例。
情绪ABC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的情绪并非由外部事件直接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而产生的。
在这个理论中,A代表事件(Activating Event),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信念(Belief),C代表情绪的结果(Consequence)。
简而言之,就是事件并不直接导致情绪,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信念产生了情绪。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情绪ABC理论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
案例一:小明在公司开会时,老板批评了他的工作成绩。
这个事件是A,小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信念,一种是“老板批评我,说明我的工作不够好,我是一个失败者”,另一种是“老板批评我,说明我还有提升的空间,我需要更努力工作”。
如果小明选择了第一种信念,那么他可能会感到沮丧、自卑;如果他选择了第二种信念,那么他可能会感到挑战、积极。
所以,事件并不直接导致小明的情绪,而是他对事件的解释和信念产生了情绪。
案例二:小红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去看电影,但朋友临时取消了约会。
这个事件是A,小红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信念,一种是“朋友取消了约会,说明她不重视我,我很失望”,另一种是“朋友取消了约会,可能是有重要的事情,我可以理解她”。
如果小红选择了第一种信念,那么她可能会感到伤心、愤怒;如果她选择了第二种信念,那么她可能会感到理解、宽容。
同样,事件并不直接导致小红的情绪,而是她对事件的解释和信念产生了情绪。
案例三:李先生在路上被人撞了一下,这个事件是A。
李先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信念,一种是“被人撞了,说明这个世界很危险,我很倒霉”,另一种是“被人撞了,可能是对方不小心,我没受伤就好”。
如果李先生选择了第一种信念,那么他可能会感到恐惧、愤怒;如果他选择了第二种信念,那么他可能会感到平静、宽容。
同样,事件并不直接导致李先生的情绪,而是他对事件的解释和信念产生了情绪。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情绪ABC理论的运作方式。
情绪ABC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举例:
运动会,A班进行组织运动员报名。
报名1500米时,班里同学因经常见B去运动场锻炼跑步。
故而班里同学就呼喊B报名,但是B担心自己不能跑得好名次,所以找理由拒绝了。
而在那以后的相关班级活动,B都没兴趣,也不再不关注。
案例解析:在此事件中,激发事件为“运动会报名”,行为结果为“拒绝报名”,而错误信念则为“B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由错误信念引发的非理性的行为结果。
埃利斯通过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即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一切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比如,同样是报考英语考试,结果两个人都没过。
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同样是找工作,有的人很快就入职了,有的人却整日抱怨,始终无法摆正自己位置。
同样是摔倒了,有的孩子是选择勇敢的自己站起来,而有的孩子就趴在那里,不停的哭。
什么是情绪ABC理论?什么是情绪ABC理论?一般来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情绪ABC理论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假设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 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自己应比别人强,自我价值过高;人应该的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假设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的多;不合理观念的特征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的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假设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假设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什么是蘑菇管理定律?“蘑菇管理定律”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蘑菇管理定律“蘑菇管理定律”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因初学者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部门的重视,只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大粪,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组织或直属领导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的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一般在管理机构比较正式的大企业和公司里,这种情况比较多.管理者要提早认识到这种现象并加以预防利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蘑菇管理定律的由来据称,蘑菇管理定律一词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的创意.由于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所以年轻的电脑程序员就经常自嘲“像蘑菇一样的生活”.电脑程序员之所以如此自嘲,这与蘑菇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关系.蘑菇的生长特性是需要养料和水分,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一般需在阴暗角落里培育,过分的曝光会导致过早夭折.古时,蘑菇的养料一般为人、兽的排泄物,虽不洁但为必需品.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地点、养料两方面的条件给予了蘑菇的生存空间,但须为自生自灭,新进学者亦是如此.管理中的蘑菇定律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的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古人云:“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苦受难并非是坏事,特别是刚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能够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有更深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蘑菇”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犹如破茧成蝶,假设承受不起这些磨难就永远不会成为展翅的蝴蝶,所以平和的走过生命的这一“蘑菇”阶段能够汲取经验,尽快成熟起来.当然,假设当“蘑菇”时间过长,有可能成为众人眼中的无能者,自己也会渐渐认同这个角色.从该定律的意义可见,心态的调整对于组织的初入者,尤其是那些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们很重要.现在有许多刚大学毕业的新人,放不下大学生或研究生身份,委屈的做些不愿做的小事情,如端茶倒水、跑腿送报,他们忍受不了做这种平凡或平庸的工作,从而态度消极想跳槽,这也就是现代年轻人所流露出的眼高手低的陋习.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满怀理想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成就大事业呢?难道天之骄子们就没有想到公司这样的管理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更是不切实际,新人需要在“蘑菇”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二节 中学生情绪与意志的发展•一、情绪•二、情感•三、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四、意志一、情绪(一)情绪的概念1.情绪的概念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2.情绪的特点(1)主观性;(2)社会性;(3)两极性了解单选一、情绪(一)情绪的概念1.心境(心情)弥散性、长期性2.激情爆发性、短暂性3.应激高度紧张3.情绪的分类【单选】一、情绪(二)情绪的理论【单选】詹姆斯—兰格理论A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CB坎农—巴德学说刺激→生理反应→情绪刺激→脑→情绪刺激→评定→情绪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D生理唤醒+认知性唤醒+环境因素(核心)B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刺激→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情绪练一练1.(2021 下)当志君看到他喜欢的中国乒乓球队在 2020 年东京奥运会获胜时,欣喜若狂。
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 心境B. 激情C. 应激D. 热情2.(2018 下)高中生曲鸣喜欢写诗,前几天他的诗首次在报纸上发表,并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稿费,因此近期他做什么事都很愉快。
曲鸣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 )。
A. 心境B. 激情C. 应激D. 热情练一练3.(2018 下)中学生晓涛时而温和,时而暴躁,时而欢乐,时而忧郁。
这说明晓涛的情绪具有( )。
A. 两极性B. 适应性C. 复合性D. 社会性4.(2018 上)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环境B. 生理C. 刺激D. 认知一、情绪(三)中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重点:单选、材料】中学生情绪的特点•(1)体验迅速、强烈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时间延长)情绪调节的方法•(1)敏锐的观察情绪•(2)平和的接纳情绪•(3)正确的调整情绪•(4)有效的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练一练1.(2022 上)进入初中后,赵东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无故地兴奋不已,转而又哀伤忧愁,这反映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
十大情感心理学
1. 情绪ABC 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2. 詹姆斯-兰格理论:该理论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当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而引起机体变化时,人们就会产生情绪。
3. 伊扎德的情绪四维理论:他认为情绪四维是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情绪四维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情绪。
4. 情绪智力:这是一种认识、理解、控制和利用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对于个人的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5. 情感调节:指个体对自己情绪反应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情感调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 情绪劳动:这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符合组织要求的情绪。
情绪劳动对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影响。
7. 情感传染:也称情绪感染,是指个人或群体的情绪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传递给周围的人,并引起他们相似的情绪反应。
8. 情感表达:指个体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方式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的过程。
9. 情绪管理: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的能力。
10. 情感忽视:指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关注、理解和回应,导致孩子在情感发展上受到阻碍。
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情感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人类情感的工具和方法。
华生的情绪理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
华生把本能和情绪都看作是遗传的,反应差不多总是以同样的顺序,但本能和情绪有区别。
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爱。
它们发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们的典型表现各不相同。
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华生根据对一个11个月男孩形成条件反应的事实(即著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华生的实验还表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
此外,华生通过对一个3岁孩子的实验发现,重新实施条件作用或者解除条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绪反应的最有效的方法。
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德“评定—兴奋”说“评定—兴奋”说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再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到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期望;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景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
简述情绪abc理论并结合实例说明情绪ABC论是一种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自身情绪的理论模型,它归纳了经典心理学家史蒂芬爱德华比尔斯(Stephen Emmott Edwards Biers)的思想与观点,将情绪的形成、延续和解决过程结构化地总结出来,从而使人们明确了自身情绪及其影响,以便在情感危机中找到解决办法。
情绪 ABC论包含了三个子理论,它们分别是A(事件因果)、B (认知评价)和C(情绪反应)。
A论强调行为的后果,指的是某件事情发生,会给个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形成的。
B论则重点是人们对事情的评价,就是说,根据个体的经验和价值观,对某个事件的态度如何及其原因。
最后,C论分析的是个体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在 A B 之后,个体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以及这种情绪反应会如何影响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明情绪 ABC论,假设某人去上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么 A论就是要分析结果,也就是该人上学的结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B论则要考虑的是,这个人对上学的结果有什么样的态度,是认为自己成功了吗?还是失败了?最后,C论则要考虑,在这个人得出上学的结果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是高兴呢还是沮丧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A论强调行为的后果,B论则重点是对行为的评价,而 C论则考虑的是情绪反应。
情绪 ABC论分析的是一个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部分组成的整体过程,使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
比尔斯曾以一个有关覆水难收的小故事来说明情绪 ABC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莎拉的小女孩,她在课堂上考试时,发现自己没能够正确答出全部题目。
A论可以理解为莎拉没能够正确答题,所以结果就是考试不及格,情况并不乐观。
B论就是莎拉对自己的考试结果产生了怎样的评价,也就是莎拉可能会认为自己“不聪明”,“没能力”,“没有耐心”,等等。
而最后,C论考虑的是,莎拉考试没及格之后,她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比如沮丧,懊恼,担心,等等,并且这些感受又会如何影响到莎拉的行为、思维、情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