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浅谈培训资料共18页
- 格式:ppt
- 大小:880.00 KB
- 文档页数:18
(一)什么是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得以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体制安排,涉及政治制度运行的组织体系、功能结构、工作机制、和程序安排。
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而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和变革,他不是要根本改变政治制度,而是要通过优化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实际功能,健全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政治制度组织国家、治理社会、推动发展的能力。
(二)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
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三)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①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③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④机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⑤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果⑥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方略(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首先,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这要求上层建筑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政治主体自觉进行调整和改革,体现和发挥政治主体本身所规定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多年。
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干大事的政府。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很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不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国策已经实施三十多年,邓小平同志的先经改后政改的战略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是邓小平同志比戈尔巴乔夫高明的地方。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的政治改革步伐缓慢在某些方面已经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是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
二是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任务虽然提了出来,但还缺乏研究和探索,远远没有破题。
三是在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譬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等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治监督的改革还缺乏力度,从而使腐败不绝、吏治失范、权威流失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什么是民主民主与自由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阶级性的,而且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西方国家迫使别国接受它们的人权、民主、自由和价值观,这是决不能接受的。
我们认为人权、民主、自由都是相对的,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内容。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我国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
(江泽民)我个人认为民主就是领导意见、专家意见、群众意见的充分表达和相互妥协最后达成一致。
领导是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远见卓识,我国正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卓越领导人的带领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专家往往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长期调查研究,在本领域具有权威,因此专家意见、建议要予以重视;群众是政策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是政策的作用对象,所以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心声。
论文题目:浅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权利监督机制不很完善、地域民主法治发展不平衡诸多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索了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总结了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改革、问题、原因、成就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政治体制。
但是,我们依然要意识到,我国的政治体制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现存问题分析经过我国共产党多年的努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应看到,相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攻坚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至今仍然是一种适应性改革,主要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有选择地推进。
总地说,我国还存在着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具体制度的滞后性的根本矛盾。
其主要问题有:(一)政治体制改革整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政治体制的改革决不能仅仅依靠拍脑袋的主观臆断进行,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可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过程。
经济进步必然要求政治体制做出相应的变革。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仍然要严格分析我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社会运行的客观要求,稳妥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面临着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组织结构不科学、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不明确的问题,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任重道远。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很完善。
具体地说就是权力监督实行自上而下的领导,自下而上的上行监督却相对困难。
共产党作为代表绝大多数劳动者利益的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对共产党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完善依法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保证公民的正当政治权益和经济权益。
浅谈几点有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中国的政治体制怎么改革?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自励下,我很冒昧地来谈谈几点看法。
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它不仅要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且还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国富民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制度和运行机制。
看看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它们之所以能达到现在的发达程度,这里不仅有其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先进的原因,而且还有一套合理、科学和先进的国家制度作为“软实力”在其中起着保证和促其良序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国家制度虽然从理论设计上讲要比它们更合理、更先进、更科学,可是在实际操作上却因许多方面不完善,使这一国家制度并没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
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把这其间不完善的地方完善起来,使我国的国家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
其次,我们还要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攻坚的突破口应选在哪?现在很多人都说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可是又都认为这里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看不准不好下手。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确实很难,问题太多且又相互关联,可谓“扯耳朵连着腮帮子动”;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呢?纲举目张,只要抓住这个“纲”来进行改革,思路就清晰了,就好进行改革了。
什么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纲呢?我认为“党的领导”就是这个“纲”。
如滋生蔓长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腐败现象,只是“党的领导”发生某种“变异”后产生的衍生物,就象是人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后生的病一样,不改革党的领导,其它的问题就都谈不上了。
因此,可以说,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中的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的改革。
现在有一种思想倾向,一谈到改革党的领导,就认为只有用西方的“多党制”代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治体制,这在现实是行不通的。
因为这是党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也关系着中国人民的最大、最根本利益,是绝不容人轻举妄动的。
新形势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浅析摘要: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
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要求更加迫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从基本国情出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更加科学、合理地再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一、中国经历的两轮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任务”,正式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帷幕。
(一)1980年至十六大召开前,中国第一轮政治体制改革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严重,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破坏,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明确提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在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所以,“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之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这一轮改革的思路,笔者认为是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
而这与之前毛泽东所提出的经济建设是有本质不同的。
毛泽东时代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是以苏联模式为参照,以计划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全能型政府,整个社会都在政府的“计划下”发展。
第一轮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由“计划经济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建设型政府。
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竭力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抵抗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转变:“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轮政治体制改革是史无前例的,正因如此,“摸着石头过河”使得这轮政体改革不彻底,即在社会管理上属于政府管制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弱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国富民弱,经济发展的成果没能惠及到绝大多数民众;发展上过度强调经济性指标,导致公共服务差异严重,发展不均,社会阶层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