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和启示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85.50 KB
- 文档页数:75
以下是一些关于认知的书籍推荐:
1. 《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2.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作者:罗伯特·斯特恩伯格
3.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作者:Gazzaniga, Ivry, Mangun
4. 《认知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作者:斯蒂芬·史密斯
5. 《认知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Psychology)作者:约翰·R·安德森
6. 《认知心理学与人类学》(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作者:Edwin Hutchins
7. 《认知心理学:基础与前沿》(Cognitive Psychology: 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作者:戴维·鲍姆
8. 《认知科学: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Cognitive Science: An Introduction)作者:尤金·斯蒂纳特
以上书籍涵盖了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多个方面,适合对认知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4B12/2017视点 动态/特别关注◆辽宁师范大学 王 淼安德森认知技能获得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逐渐兴起,心理学家们开始对认知过程进行解释研究。
认知技能获得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体现学生的认知监控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了解认知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目标设置、课程规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认知技能获得的研究,早期集中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后期学者们开始关注某一领域知识的获得过程。
这其中,安德森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简单的理论来描述认知过程以及认知技能获得的过程,提出了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为ACT 理论)。
ACT 理论涵盖了认知过程的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对认知技能获得和学习过程的解释。
一、安德森认知技能获得理论(一)ACT 理论ACT 理论的核心是对知识的区分。
安德森明确地划分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反映的是可以进行描述的、静态的事实信息,用于回答“是什么”,其呈现方式通常是显性的。
ACT 理论指出,陈述性知识与经验有关,但理解一个概念不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还需要我们可以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
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怎么办”,其呈现方式通常是隐性的。
程序性知识,如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指的是大量的规则单元,称为“产生式”。
“产生式”规则是用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采取具体认知操作的“条件—行动”的组合。
ACT 理论主要解释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所有知识最初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方式进入陈述性记忆;然后通过“编辑”而形成产生式规则。
“编辑”包括 “程序化”和“合成”两种认知过程;最后形成程序性知识。
ACT 理论强调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ACT-R 理论1994年,安德森和其同事在ACT 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得出了ACT-R 理论。
主要对ACT 理论做了以下两点改动:其一, ACT-R 理论强调在陈述性知识获得过程中样例的必要性。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到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的观察法也得到发展。
一般说来,当涉及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多利用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而涉及较慢的信息加工过程时,则可应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计算模拟既可运用于快速的、又可以运用于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
不管就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这称作抽象分析法。
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注重实验设计,以求获得为判定内部心理机制所需要的材料。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在研究快速的住信息加式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时,常应用这种反应时实验。
这个方法最初是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反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具体地说,在一个掺应时实验中,要求被试觉察一个灯光刺激并以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这种就测得一个简单的视觉反应时(RT1)。
如果实验安排红绿光刺激,并要求被度看到红光时以右手按键来反应;而看到绿光时不反应,这样测到的复杂反应时(RT2)要长于前面的简单反应时(RT1)。
这两种反应时作业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需要将红绿两个色光刺激区分开来,反以这两个反应的差就是辨别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RT2-RT1=辨别过程时间。
同理,如果实验仍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但要求被试在看到红光时,以右手按键来反应;而在看到绿光时,以左手按键来反应,这时被不仅要对两个色光刺激进行激进辨别,而且还要对反应作出选择,将这样测到的复杂反应时(RT3)减去含有辨别过程的复杂反应时(RT2),就可得到选择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RT3-RT2=选择过程时间。
勤思考研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心理学考研640真题分析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心理学考研已经结束。
勤思考研心理学团队从试卷结构、题型分布、分值详解等方式,为大家带来备考建议。
为了让同学们尽快看到解析,因此时间仓促,如果大家对于其中某些内容有疑问,欢迎大家积极反馈给我们;我们会尽快修订出最新版;一、试卷结构题型科目名解(5×10’)简答题(5×20’)论述题(5×30’)总分心理学导论(普心+心生)312110分实验心理学130分心理统计学1130分心理测量学120分发展心理学130分认知心理学1130分社会心理学120分组织行为学0分研究方法130分总分50分100分150分300分二、参考书单[1]《普通心理学》(第5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实验心理学》(第2版),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3]《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郑日昌、吴九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5]《发展心理学》(第3版),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约翰·安德森,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7]《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006重排)[8]《社会心理学》(第2版),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组织行为学》(第16版),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1]《心理学研究方法》(第2版),辛自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注:中国人民大学近几年真题考查没有明确范围,每年均有超纲题目,且题目答案难以用现有经典教材内容进行作答,因此本书单的价值在于更为全面地覆盖可能考查的教材重点内容三、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一)总体难度及考查特色人大学术2021年的题目,依然坚定地保持着自己最初的“任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心理学在探索心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论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变革入手,说明认知心理学方面关于心智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石、研究方法,并就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心智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心智/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一、认知心理学的定义纳瑟尔(neisser)提出,认知心理学与感觉输入的转换、衰减、精细加工、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有关[1]。
如奈塞所言,认知活动始于感觉输入;然后,感觉输入被转换,即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将外界存在的某种物理能量转换或编码成为神经能量。
在认知心理学中,编码的概念极其重要,它既指信息的具体表面特征(representation),也指信息的加工进程(process)。
人的神经系统将感官接收到的刺激转换为神经活动的模式,这些神经活动的模式保存了刺激中的信息。
若在神经水平上探讨该活动模式,即是神经编码(neurel code);如若在抽象水平上探讨该活动模式,即是认知编码(cognitive code)[2]。
但是,当探讨神经码“和”认知码时,我们并不是将“神经编码”和“认知编码”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
事实上,神经码和认知码只是从两种不同分析水平上谈论的同一个对象,即人脑对信息的具体表征与加工过程。
显然,我们并不能直接体验到神经码,而大部分认知码也不被我们所觉察[3]。
我们熟悉的往往只是最后一级水平——心理水平——的分析,因为它对应于人们的意识或对身边刺激的觉察,以及思想。
事实上,无论神经码还是认知码都不能保存和维持原始物理刺激的全部特征。
它们一旦生成,就可能被衰减或得到精细加工。
这种衰减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环境中的大部分物理能量并不含有丰富的信息,不值得保存。
在许多情形下,得到加工的认知码就能被储存,也能被恢复,而那些被衰减的认知码也要能被激活或重构。
最重要的是,认知码可以被人使用。
正是由于有这些认知码,人能完成工作、进行学习和从事娱乐活动。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1、在心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感觉与知觉B. 记忆C. 情绪D. 动机2、以下哪项是心理动力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A. 认知行为疗法B. 人本主义疗法C. 精神分析疗法D. 行为主义疗法3、在心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内容?()A. 测量信度B. 测量效度C. 测量误差D. 心理量表编制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逻辑推理法5、心理发展中,以下哪项不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个人努力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遗忘的速度在记忆后立即开始,并迅速下降B、遗忘的速度在记忆后立即开始,但下降速度较慢C、遗忘的速度在记忆后一段时间开始,并迅速下降D、遗忘的速度在记忆后一段时间开始,但下降速度较慢7、在心理学中,以下哪个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行为理论C.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D. 精神分析理论8、以下哪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旋转效应”?A. 视觉恒常性B. 知觉错觉C. 心理旋转D. 记忆提取9、在记忆过程中,以下哪个阶段与信息的编码和保持有关?A. 复述B. 保持C. 刺激D. 消退10、题干:以下哪个理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由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 环境决定论B. 生物决定论C. 交互决定论D. 遗传决定论11、题干:在心理学中,以下哪个实验证明了条件反射的形成?A. 斯金纳箱实验B. 桑代克迷箱实验C.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D. 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12、题干: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下哪个阶段是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期?A. 前生殖器期B. 口腔期C. 肛门期D. 潜伏期13、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统计法D. 演义法14、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志?A. 情绪稳定B. 自我认知清晰C. 人际关系良好D. 常感到焦虑和抑郁15、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类型?A. 自变量B. 因变量C. 中介变量D. 无关变量16、下列哪种研究方法能够最好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A. 相关研究B. 实验研究C. 观察研究D. 调查研究17、在记忆实验中,如果要求被试者回忆一系列单词,而这些单词按照语义类别组织(如,所有动物在一起,所有水果在一起等),那么这种记忆增强是因为:A. 状态依存性效应B. 情景依存性效应C. 组织策略D. 首因效应18、当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时所持有的信念被称为:A. 自我效能感B. 成就动机C. 归因理论D. 需求层次理论19、心理学中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意志过程的核心成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