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环境问题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1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近年来,受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转型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阶段,中国对农村建设已经逐步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采用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引导农业经济能够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使中国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循环发展。
1.2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科学处理农业废弃物,使其能够经过提取过滤等方式处理后继续利用,废弃物经过处理排放后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发展生态农业时,农业种植可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2.1耕地面积日渐减少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耕地面积逐渐下降,水资源、能源相对不足,且各个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中国耕地面积逐渐下降;另外,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无法保障农业生产需求,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2生活废弃物污染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
在處理废弃物时,相关部门投入资金和技术不足,导致大量废弃物例如塑料包装、废弃电子产品、电池等不经任何处理排入自然环境当中。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农村环境污染是个被严重忽略的领域。
据全国政协在2006年的调查,多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源水质不达标;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还有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
近年,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国约近一半的农村环境发生恶化(黄季焜和刘莹,2010)。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缓解农村污染问题,在中国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1、农村环境污染源分类有人将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大致人为三类: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
实际上,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
从污染源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生活及固体废弃物。
(2)农业种植污染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挥发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其残留物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产生的白色污染。
(3)农产品养殖污染源:主要包括畜禽、水产养殖业在生产中的畜禽粪便和排放的污水。
(4)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乡镇企业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加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三废)。
(5)农林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直接焚烧、随意丢弃或排放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
(6)建筑业污染源:主要包括随意堆放和倾倒的建筑或拆迁后产生的难处理的废弃物。
(7)矿业污染源:主要是指矿物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泄漏入河湖水系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以上环境污染源类型,在新农村建设中,前四种污染对农村环境危害最大,表现得最突出和最广泛。
同时,在矿产开采和加工地区,由于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环保措施不足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一)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使农业生产都存在生产过程污染较重而又治理不善,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
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过去自然和谐型转变成现在的自然危害型。
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002年我国化肥用量超过世界总量的1/3,居世界首位。
中国使用农业化肥的强度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是近来氮肥的使用量却占全世界的近1/3。
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利用率过低,中国每年有超过1500万吨的化肥流失到了农田之外,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
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
实际上,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使用国,也是最大的农药使用国。
农药同样存在过度施用问题,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
许多被禁止的农药依然在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农村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
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
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其次,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
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地膜污染的危害在发达地区已很突出,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也已经出现。
最后,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
几乎每个大城市周围都有许多的养鸡场和养猪场,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在这些排放物中只有极少数是事先经过处理的,而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排入水体。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现状和后果2007-11-27 16:54:00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
外源型指城市对农村的污染转移,目前除了城郊和少数水网密布地区外,尚未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作为主体的内源型污染,又可根据产生来源和污染物性质分为三类: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造成的点源污染和农民聚居点生活污染。
这三类污染都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形成规模的,并且已经在农村造成“小污易成大污、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
1、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影响最大的污染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相对较大的果蔬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已增加到4766万吨(如图1、2所示),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接近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
加之施肥结构不合理2,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3。
不仅造成了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影响到地下水和空气。
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的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的比例超过了工业污染。
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也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
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总氮)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总磷)的贡献率接近1/3。
我国农药的年使用量超过130万吨,单位耕地面积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在社会主义美好农村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下,当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倍受国家重视。
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环境的影响,中国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不明显,不利于构建生态宜居的美好农村。
正是基于此原因,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对策引言乡村区域经济始终是国家领导集体关心的重大问题,围绕破解"三农"这一长治久安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推动了乡村区域的经济复兴,党的十九大以来做出了落实国家农村复兴规划的重要政策安排,并努力实现了农村经济复兴的制度体系架构、政策措施框架的进一步完善。
其中农村生态复兴在中国农村振兴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生态复兴是推进中国农村环境宜居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实现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必须响应中国农村生态复兴规划,积极研究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1.1规划治理不够明确从农村复兴计划推行开始,中央对农村复兴计划作出了大量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也踊跃配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把中央政府的相关计划付诸实践。
但由于区域广大,村庄很多且相对分散,污染源很大,这对于农村振兴规划,尽管有指导意义,但却不具备可行性,只能粗略对乡村自然环境做出规划,不能根据各个村庄的具体状况做出细致设计。
1.2环保意识不坚定成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参与者的政府部门、公司、农户等,为谋求最大效益,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缺乏关注,也没有生态环保意识,因此无法从整体思维上形成统一体。
乡村环境文化教育也可以发挥农村家庭教育的渗透性功能,有助于乡村区域居民树立生态与环保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加以重新培养。
由于目前的中国环保教育城乡差异明显,乡村区域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还不够深入,农民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全面,对生活废弃物就近随手扔掉现象比较普遍,环境保护习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