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89.9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摘要】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
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体味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
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体味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要抓住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我还收集打印了“古典佳句”给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积累量,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
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在诵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
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作者:胡崇海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41期《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源泉。
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古典诗词之于现代的中学生,犹如阳春白雪、黄钟大吕,因为“曲高”所以“和寡”。
加上传统教学中“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藉此,让古典诗歌教学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化为一种生活上的品味,乘着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乐在其中——兴趣引入牵牛要牵牛鼻子,快乐教学和引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诗歌中的典故、文人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来搭台,学生来唱戏。
以李清照词《武陵春》为例,在赏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个句子时,我引入了相关的历史资料。
指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的四大学士之一,有名的金石专家,写这首词时,李清照53岁,她丈夫离她而去已经六年了。
在这之前不但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讲述青年李清照的小故事,而且引用《后序》中的句子“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大笑”与现如今的“欲语泪先流”形成鲜明地反差,学生徜徉在历史与文学的典籍中获得知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也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探讨,更主要的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鉴赏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古典诗歌的初步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表现。
本文通过结合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中考命题走向,浅谈一下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看法。
古典诗歌意象语言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古典诗歌的初步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表现。
因此,古典诗歌的鉴赏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准确、到位的把古典诗歌的内在意蕴挖掘出来,把潜在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这就成了语文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结合近几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中考命题走向,浅谈一下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看法。
一、意象、意境与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结合的产物。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意象来完成,而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通常情况一首诗,它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构造特定艺术氛围,即意境的营造,来完成主观情感的表达。
正如宗白华所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元曲《天净沙秋思》,诗人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构成优美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里作者特意选取这些灰色调、消极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来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清的意境,表现出了诗人出游在外归而不得的思乡情绪。
因此,鉴赏古典诗歌首先应该从意象与意境入手,因为它们是作者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目标明确了,剩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语言的艺术魅力语言是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或缺的媒介,鉴赏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一媒介,品味作品所传达出的内涵,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对语言艺术魅力的体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古典诗歌,更应从语言上深挖其潜在的魅力,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的地方,就在于它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最丰富的内涵。
略论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几种做法文?广州市广州中学 陈碧蓉 在许多学生看来,诗歌的语言和内涵高不可攀,如冰雪美人一般难以亲近,诗歌的命题方式、得分率低也让他们心生畏惧。
语文老师作为诗歌阅读的引领者,如果能跳出单纯的技术层面指导,借由某些方式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语言中的意趣和韵味,领略诗歌无可比拟的美,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钟情于诗歌的阅读,该是一件多美的事。
隔岸花分一脉香,透过诗词的历史长河,如何让学生感受着彼岸的一脉花香呢?一、口诵心惟,缘情置境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诵读入诗,不仅可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即音韵美、声调美、节奏美等,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诗歌是听觉的艺术,学生只有通过放声诵读,全身心投入,才能读出诗味,达到自诵自悟。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诗境,教师可以借助不同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体味诗情。
如学生表演读、师生同台配乐美读或者名家示范读等方式,都能快速而有效地让学生在富有感情的诵读中都“动”起来,很快进入诗歌意境,走近诗人,感受诗人的情怀,深入体味诗人的创作心境。
【示例一】苏轼《定风波》教学片断(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一层次:自由朗诵诵出轻重缓急,长短升降。
(学生边朗读边讨论)第二层次:学生范读(小组1)“一蓑烟雨任平生”:重读“任”,读出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小组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小组3)“山头斜照却相迎”:读出经历风雨后的乐观,欢快一点。
(小组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诵出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潇洒、坦荡。
第三层次:名家范读欣赏名家朗诵视频。
第四层次:全班齐读根据刚才的诵读赏析,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这节古诗教学课,充分体现了诵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表达着诗人的情感。
本文主要从诗歌教学方法上进行论述,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我国是诗的海洋,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赋,至唐诗宋词元曲,连绵不断两千多年,创造出无数的传世精品,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为了让学生体悟诗歌的美、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品读中华文化的瑰宝——古典诗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这说明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特别是古典诗歌,往往抓不住其灵魂,作泛泛讲读,先是讲述诗歌产生背景和作者经历,再是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届届如此,课课如是。
这种诗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到诗歌的魅力,体验不到诗歌的美,“层次清晰”的分析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逐渐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最终就会出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局面。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人类语言艺术和诗人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有感情、最有韵味的文体。
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
在课堂上,我们作为诗人灵魂的诠释者和学生灵魂的引导者,如何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让学生感受诗的魅力,陶冶情操,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在诗歌教学中采用的几点方法。
一、教会学生读。
诗歌的学习最重要的当是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通过节奏、韵律来表达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体味诗人的情感。
“读”,要做到情读、意读和泛读。
浅谈初中诗歌阅读教学方法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永远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源泉,中学语文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其传承的重要渠道。
如何让学生正解古典诗歌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反复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初中古典诗歌的细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细读的教学策略又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纯粹地使用某一种,都会显得有局限性。
“功夫在诗外”,对于古典诗歌的细读,也只有在不停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前进。
关键词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练,表现为篇幅短小,手法多样,寓意含蓄,又因诗歌创作年代遥远,给诗歌解读带来了难题。
目前的诗歌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把诗歌作为背诵材料,让学生知道主旨即可,其设计模式也往往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然后背诵,分析主旨,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没有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笔者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以及总结,发现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文本细读”或许能给予我们不少的启发。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孙绍振先生认为从哲学层面上说就是分析的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即“还原”和“比较”,并对此作了细致的分类,这对教学实践富有启发意义。
本文就孙先生的观点,结合笔者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反复实践,提炼出诗歌解读三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细读法对一切对象的研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它放到历史环境里去。
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作出最深刻的分析,必须放到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
古典诗歌的解读尤应如此。
其实,我国早有类似的文学理论批评方式,那就是知人论世。
追根溯源,《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孟子本来谈的是“尚友”之道,即以今人之情上推古人之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读者与古人的对话。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分析摘要: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内容越来越受到教育人士的关注。
语文作为一门文学类课程,古典诗歌一直是其中的精粹,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创新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一、从朗读着手,引导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感知能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借助反复阅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义。
所以,在进行古典诗歌的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利用早读等机会,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来促进了解与感知。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先为学生开展范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独具的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诗歌相关的视频内容,以此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诗歌内涵,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
比如在《沁园春·雪》中,老师就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诗歌的标准朗读示范音频,在具有情感的朗读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在听读、跟读的环节中,感受作者创作的目的,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通过意象,创新古典诗歌教学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取诗歌中的各种意象,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进行了解,在没有教材辅助的情况下,也能够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诗以言志,歌以抒情,诗歌的归结即在于言志抒情,也可以说,诗歌本身便是志和情的另类表达形式。
对于天地万物,人的认知是具有规律性的,掌握好这一规律,就可以感受到诗歌中存在的意象,继而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2]。
例如在《望岳》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岱宗、曾去、绝顶、众山”等词中进行抓取,找到作者写作的意象,在大脑中创设一个泰山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界面。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讨【摘要】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章的实际内容,还应当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的双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缜密构思和凝练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是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学样式。
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意境的感性之美,同时也要分析出诗词中推敲、雕琢的理性之美。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
”吟诵诗歌是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古典诗词所特有的字句整齐,以及其特有的押韵,使得它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还能让人感受到诗词中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节奏诵读。
所谓节奏,指的是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韵律则指的是诗词的韵脚以及格律,古诗词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成韵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在诗中,”流”和”楼”就是由于押韵而形成声调和谐的韵律美。
朗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和欣赏。
[1]2.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先生曾经说过:”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因此,在欣赏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整体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中的诗言之道,诗话之景。
[2]具体说来,就是在诗意的酝酿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
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初春漫步湖岸愉悦而欣喜地领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场景,甚至可以让学生作画,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诗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究古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髓,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意象繁多,寓意深远,令人惊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正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以实现中华古典诗文生命薪火相传为使命,深入挖掘教材,拓宽资源,采取恰当策略,营造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文的信心与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
我认为,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注重系统性,从古典诗歌常识入手,采取梳理知识与点拨重难点的方法,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古典诗歌这座凝结着民族古老文化精华的象牙塔。
下面,我就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系统性策略谈几点粗浅认识:一、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种类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战争诗、行旅诗和闺怨诗歌、送别诗等类。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胸有丘壑,认真比较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务求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二、让学生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意象大致分为自然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人造物象类和行为类五大类。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它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向学生介绍意象种类,概括意象特点,让学生在意象中探寻优美的意境,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如:“月”表示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益《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将士同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如:“杨柳”蕴含送别离愁:无名氏《送别诗》中“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又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折杨柳》的曲子应运而生;李白《春城洛阳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就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被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如“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等等。
初中古诗教学法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
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对故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初中语文教学常用古诗教学方法如下:一、了解诗人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
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
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
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
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
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想一想,能得到李、杜二位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
如教学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二、解读诗题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
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
举例如下: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试论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2-06-19T16:20:46.8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8月总第108期供稿作者:刘凤兰[导读] 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刘凤兰山西省柳林县李家湾乡下白霜学校033300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歌韵律意境读准节奏理解诗意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
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
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
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
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
“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
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比较自然地表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
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
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
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
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如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2.创设意境法。
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
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
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浅谈古诗词阅读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6。
2.徐化越《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3.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古诗词教学》.《语文学刊》,2010,5。
4.林崇德主编《发展古诗词文化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