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教发展的现状_特点和问题_何方耀
- 格式:pdf
- 大小:321.60 KB
- 文档页数:3
1、佛教建筑对广州的影响广州有四大佛教古刹,分别是位于光孝路北端的光孝寺、位于上下九的华林寺、位于六榕路的六榕寺和位于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今海幢公园内的海幢寺。
每一座古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寺院的配置按中国传统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法堂等,均坐北朝南),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而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主要是云会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光孝寺是广州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宏大的佛教古刹,始建于三国时期,尚存南朝建筑风格。
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铸佛塔。
华林寺建于南朝,建寺地址为印度高僧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登陆之地,故原名西来庵。
道光末年,建五百罗汉堂,罗汉体形逼真,姿态各异,面貌喜怒不一,其中还塑有马可波罗像。
六榕寺始建于南北朝,苏东坡来寺游览时因寺内六科老榕树题书“六榕”,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寺内有巍峨的千佛宝塔,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
由于清代曾重修,虽主体仍为宋代原貌,但各层琉璃瓦檐则改为清代样式,塔内朱栏碧瓦,丹柱粉墙,遥望犹如冲霄花柱。
因而六榕塔又称“花塔”。
海幢寺初建时规模之宏伟,为广州寺庙之冠。
前临珠江,后倚万松岭,寺中亭台楼阁与僧舍佛堂数十座。
亦为广州城中第一个专门为洋人开辟的游览景区。
民国初开把寺园腰斩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辟为海幢公园,大雄宝殿划入公园之中。
现寺院建筑仅存大殿和塔殿。
寺庙建筑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而广州的佛教古刹与广州独特的本土文化经过岁月的摩擦融合,成为具广州特色的宗教建筑物。
每逢初一十五这些古朴宁静的寺庙,更是挤满烧香礼拜、祈福求安的广州人,摩肩擦踵人声鼎沸烟雾缭绕,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平和的地方。
2、对佛教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个世界除了经济之外,精神的需求也是必须的;而佛教的思想刚好适应一部分人需要,是可以为他们心灵带来安宁与解脱的存在。
作者: 谭苑芳
作者机构: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136-14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佛教社会福利;非营利组织;人间佛教
摘要:对广东省7所重点佛教寺院僧众的调查结果显示,转型期广东佛教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佛教寺院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管理模式争议明显,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与支出渠道单一、影响因素与实现目标多元等。
而产生于现代社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可以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是解决转型期中国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资源,应当加以充分借鉴和利用。
*收稿日期:2005-03-21作者简介:何方耀(1961-),男,湖北荆州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东汉永平求法之事,神话痕迹颇浓,学界聚讼纷纭,或谓史实,或谓佛门杜撰故事,故本篇所论求法活动自魏甘露五年(260)朱士行西行始。
宋赞宁 僧史略 谓: 魏洛阳朱士行誓往西天寻求 般若 ,僧以为东僧西往之始焉。
( 僧史略 卷上 此土僧游西域 条,金陵刻经处单行本)另参见汤用彤: 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上) 、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季羡林: 玄奘与 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 大唐西域记校注 ,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页。
2005年第3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32005第45卷JOURNAL OF SUN YATSE N UNIVERSITYVol.45(总195期)(SOCIAL SCIE NCE EDITION)General No.195汉唐求法僧梵文学习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浅论*何方耀(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汉唐求法僧之热衷梵文学习,乃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之产物,亦是中国人首次群体性学习异域语文,由于学习主体为虔诚的佛教僧人,因而其学习目的极具宗教实用性;其学习方式则主要为游方参学式;其对梵文 声明学 既深感兴趣而又怀排斥心态。
求法僧的梵文研究热潮,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及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气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悉昙学的形成和传播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求法僧;梵文学习;文化交流;佛教中图分类号:B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5)03-0077-05佛教东传为中国人面对的第一次 西潮 ,与此 西学 东来相伴而生的是中国人的 西行求法 ,它始于魏晋,盛于唐代。
西行求法僧首先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习印度语文,即梵文。
其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外语 学习热潮,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从文化史的角度对此略作探讨。
浅谈我国佛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作者:王苗王芝玉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不断的中国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并且逐渐受到游客重视。
日前,佛教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佛教徒人数位列世界第一,充满佛教文化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众多的信徒前去膜拜,同时也吸引了许多非信徒们前去参观体验。
游客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需要精神上、制度上的旅游体验,那么佛教旅游景区就满足了佛教信徒的此类需求,同时能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然而,我国的佛教旅游业与其他国家的佛教旅游业相比仍有不足。
本文针对佛教旅游开发的现状展开了分析,从数量、类型、空间分布、规模和主题、经典案例、问题及原因、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分析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佛教旅游景点。
关键词:佛教景区旅游文化旅游现状游客需求一、我国佛教旅游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佛教旅游产业仍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主要凭借佛教仪式、佛教场所、佛教圣地、寺庙、灵塔等资源作为开发载体,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呈现给游客。
多数游客的旅游方式类似于参观文化古迹,观看庙里和尚念经做法事,却远远无法体会到佛家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目前的佛教旅游对佛教文化的深入挖掘,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够。
政府在规划佛教资源时思路过于传统,缺乏深入研究,没有挖掘出吸引眼球的创新点。
大多数佛教旅游景点仍以门票经济和烧香经济为经营主线,致使各地的佛教旅游景点千篇一律,无非是参观庙宇和烧香拜佛,很难找出新意或特色。
1.旅游人数众多。
资料显示,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宗教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参与人数众多的专项旅游活动。
参与宗教旅游的游客中,非信徒游客占绝大多数,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
物业改革论文:小议寺院物业改革的现状与策略本文作者:何方耀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当前寺庙物业管理改革的现状与问题面对挑战,应如何应变?佛门大德长老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和有益的理论探讨。
就物业管理而言,各地寺庙先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最先进行物业管理改革尝试的多是都市丛林,最早见诸报道的则是上海玉佛寺的社会化管理尝试。
玉佛寺为最大的都市寺院之一,地处中国最大的商业大都会上海,因此,也最先感受到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了缓解这种矛盾玉佛寺采取了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寺院物业的办法。
2004年5月22日,上海明华物业公司在系列招标活动中最后胜出,成为第一家管理寺庙的公司,玉佛寺也成为第一座引进物业公司的佛寺。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改革措施,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认为,“玉佛寺的整体管理精力不应该更多的放在琐碎的物业管理工作上,应该扬长避短,把寺院的物业工作交由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从而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做好弘法利生、文化教育、道风建设、经济自养、慈善福利工作。
在管理上要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从而将传统的寺院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并且认为,将寺院的物业交给物业公司打理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其一,“物业管理社会化,有助于推动寺院的物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的轨道,从而不断提高寺院的物业管理水平。
”二,“物业管理社会化,是佛教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有益于加快佛教参与社会事业的步伐。
”②姑且不论寺院物业交给专业公司管理对僧众的修持有何影响,仅就管理的专业化而言,显然是符合现代管理发展方向的,物业公司较之寺僧可能更为有效、精细、准确地对各种殿堂寮舍和相关设施进行维护、管理,更为有效、迅速地处理寺院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因此,一些有条件的寺院先后加以效仿。
此后,扬州大明寺也引进了双龙物业管理公司,对寺院物业进行管理;③2010年5月,为了迎接广州亚运会,广州大佛寺将寺庙物业委托给广东华侨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管理。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作为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
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故称“庙会”。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
就其最初的功能而言,主要是用于娱神,然后逐渐增加了娱人的和经济的功能。
广州本没有庙会,在广州类似于庙会的民俗形式被称为“诞”,事实上,我国南方地区的庙会正逐渐消失,广府庙会的开放则是一种北方庙会的植入。
而广州都城隍庙的修建则为这种植入提供了契机。
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第一届是2011年,地点设在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段)、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美食街、大佛寺、五仙观、人民公园等地,2014年还增设了水上庙会。
由第一届开始,广府庙会的主题即为“广府庙会,幸福相约”,第一届广府庙会就已包含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内容,第二届广府庙会新增了广府达人秀、动漫文化展销、游园互动活动、摄影和dv大赛等项目,划分出广府庙会中心区、美食区、非遗区、动漫区、元宵灯会区、游园区、互动区七大活动区。
发展到第三届,了广府、民俗、祈福、欢乐,还加入慈善、动漫、怀旧、相亲、微博等时尚流行元素,并且第一届的政府主导到第二届的“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再到第三届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政府财政“零投入”。
第四届广府庙会新增“水上庙会”,“水上庙会”除有非遗文化展出和粤剧表演,游船上还准备了具有广府特色的传统小吃。
举办四年的广府庙会在内容上是不断丰富的。
广府庙会的特点第一,广府庙会的外来植入性。
很多人认为庙会对于广州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表现出浓郁的北方特色。
在广府庙会举办之前,广州确实没有被称为“庙会”的活动。
在广州类似于“庙会”的活动被称为“诞”,如“波罗诞”等,黄宗智先生认为,这些活动具有庙会的形式,只是没有称之为“庙会”,所以很多人不认为其是庙会,近几年官方也开始将“波罗诞”和“三月三”称为“庙会”,但对于首办于2011年的“广府庙会”而言,其使用的“庙会”一名确实是从北方移植过来的。
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公安厅等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佛教道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的意见【法规类别】宗教事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粤民宗规[2018]1号【发布部门】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海洋渔业局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文物局【发布日期】2018.01.12【实施日期】2018.02.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佛教道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的意见(粤民宗规[2018]1号 2018年1月12日)各地级以上市民族宗教局、发展改革局(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委)、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林业局、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地方税务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局、文物局:为依法管理佛教道教事务,做好新形势下的佛教道教工作,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场所设立和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管理(一)筹备设立或扩建、异地重建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应按照设立宗教活动场所须具备的条件和我省区分“寺观教堂”和“其他固定宗教处所”的标准,由佛教道教团体按照有关规定向宗教工作部门申请,获批后,方可办理该场所的筹建事项。
民间信仰庙宇符合《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条件的可依法筹备设立或登记为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纳入宗教工作部门管理。
南海禅寺发展现状南海禅寺是我国著名的古老寺庙之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南山脚下。
禅寺建于公元公元539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禅寺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是佛教信徒和游客们重要的朝拜和旅游胜地。
南海禅寺的发展现状可以分为建筑物和文化传承两方面进行述评。
首先,从建筑物的角度来看,南海禅寺的现状发展良好。
禅寺内的建筑群完整保留了传统的样式,大雄宝殿、钟楼、鼓楼等寺庙建筑都得到了恢复和修缮,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
禅寺内的经堂和藏经楼收藏着丰富的佛教经典和文物。
禅寺的发展还包括了新建筑的修建。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和信徒的需求,禅寺修建了许多设施和景观,如大型停车场、博物馆、茶楼等。
这些新建筑的出现为禅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条件。
其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南海禅寺的发展也相当积极。
禅寺通过举办各种佛教宗教活动,如法会、讲座、佛事活动等,不仅满足了信徒的宗教需求,也有助于佛教的传承和弘扬。
此外,南海禅寺还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禅寺举办了众多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艺术展览、禅茶文化体验、书法和绘画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南海禅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信徒们的时间有限,前来禅寺参观和参与活动的人数有所下降。
此外,由于寺庙地理位置的限制,禅寺难以容纳大量游客,进一步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南海禅寺在建筑物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通过文化传承和宗教活动的举办,积极弘扬了佛教和传统文化。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南海禅寺仍然持续努力,推动自身的发展,为信徒和游客们提供一个宗教祈祷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慈善观念,对佛教慈善事业的推动有重要意义。
余目昌∞先生认为支撑佛教慈善的理性包括佛教的“缘起论”、“不二论”、“果报论"和“往生论”、“六度”、戒律等教义、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
菩萨精神基于缘起理论,旨在体现无我、平等的观念,从而构成了佛教慈善的基本德性,依此支撑佛教以“无缘大悲”为显著特点的慈善行为。
佛教主张先“拔苦"后“与乐”,“拔苦”为悲,“与乐”为慈,构成了菩萨慈悲基本的行为方式,这种慈悲方式基于佛教“不二法门’’的世界观,导致其布施行为的特点表现为一种无上的清澈、彻底、轻松,无上的宽容、包涵、体谅和信任。
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一直是深刻影响并推进社会慈善的一种宗教积极力量。
综上,学者们认为佛教慈善思想是佛教慈善事业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主要是指对佛教思想中的的慈悲观、布施观、报恩观和因果观念,它们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佛教慈善事业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大陆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环境条件,指出大陆佛教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思考形成问题的原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细致思考,提出促进大陆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当前大陆佛教慈善事业面l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佛教慈善组织自身以及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在加强专业化建设和自律、诚信的同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本文对大陆佛教慈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为大陆佛教慈善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余日昌.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第五章对当代大陆佛教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佛教慈善事业组织要加强公信力建设佛教慈善事业组织应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确保组织的公信力。
李利安教授:对当前佛教文化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思考佛教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宗教,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佛教领域存在的问题既是复杂的,也是严峻的。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益尖锐。
21世纪传统佛教已经彻底走进末路,而从19世纪就开始的佛教转型依然在痛苦的摸索中徘徊。
如何突破这种困局而引领中国佛教走向适应现代社会、适应现代生活、适应现代文化、适应现代全球潮流,这是传统佛教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总体上来看,目前大陆佛教在传统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绝大部分佛教活动场所内依然以变型的传统管理体制为主导,与现代管理体制与现代管理理念存在很大差距。
核心领导人员忙碌不堪,辛勤不已,而其他人员闲散无事,这样的状况既无法保证寺院管理的精细与到位,也难以保证民主监督与事务的公正,沉稳的优势走向了沉闷,秩序的优势转变成呆滞,缺乏活力,缺乏凝聚,缺乏进取的动力。
如何激活寺院体制,在充分尊重和发挥主要领导宗教权威与组织权威的基础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种人事力量,形成凝聚而有序、精炼而有效的管理体制,这是目前中国大陆佛教寺院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以寺院为主、以自修为基础的封闭性很强的修行体制,形成山门内外两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减弱了宗教职业人员的社会感染力和佛教文化的魅力彰显。
主流的佛教修行体系由寺院来承载,由僧人来承担,难以在社会领域推广,而社会生活领域的主流修行方法又与寺院保持有很大的区别,庄严肃穆而神秘莫测、念念有词而不知所云,这成为社会大众对佛教修行与法事的基本评定。
与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伊斯兰教相比,佛教寺院在修行生活化、简易化、大众化并因此而引导民众信仰方面显得异常顽固。
3、与广大信众联系松散的僧俗关系体制,不利于信众找到皈依,也不利于信众的修学进步,在信仰的落实方面存在很大障碍。
尤其是在家信众与寺院以及僧众之间,表面上僧主俗从,神圣感十足,但是普遍存在一定的隔膜,尤其是在教义的交流与修行的开展方面,这种零星的、多样的、随意的、甚至是冷漠的僧俗联系模式,使广大普通的佛教信众游离于佛教职业人员之外,很多信众面对僧人的难以亲近、难得指教,以及很多僧人面对信众的难以交流、难以呼应成为双方共同存在的隔阂。
佛教文化特色旅游业的建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佛教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佛教因不断适应社会而长期存在。
广东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魅力深厚、境界玄奇,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功能,生命周期较长,不易进入衰落期。
广东的南华寺、光孝寺、庆云寺、开元寺等著名寺院自然不必多言,其宗教、历史、旅游功能与地位早已稳固。
而且广东尚有许多寺院也历史悠久、地位颇高,需要并且值得大力开发,有持续开发的巨大潜力。
比如:云浮新兴县国恩寺始建于唐代,与六祖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毕生弘法道场韶关南华寺鼎足而立,并称六祖三大“祖庭”。
国恩寺既是六祖肉身菩萨的故居,又是六祖弘法、圆寂以及辑录《法宝坛经》的圣地。
现有地位与知名度虽并非很大,却足见其可以开发的提升空间。
再如:肇庆四会市六祖寺,虽重建于2000年,却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慧能得五祖弘忍衣钵后,遵师命“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指今怀集县,会指四会市),慧能隐藏于此16年。
六祖寺于2011年还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可见,六祖寺开发旅游的潜力不可小视。
佛教文化旅游具有客源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广东佛教文化旅游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旅游界和佛教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开发佛教文化旅游项目,大批游客以赤诚的信仰参与了形式多样的佛教旅游活动。
时至今日,佛教文化旅游可以促进国内外游客更加全面认识禅宗文化,让更多游客关注和向往广东,不断扩大客源市场。
首先,广东本地居民多有到寺院还愿、上香、踏青、赴庙会等习惯,这是稳定的客源。
其次,可以吸引省外、境外的游客。
由于慧能创立的南禅后分为五派:河北临济、湖南伪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即所谓“一花五叶”。
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宗、临济宗盛行于日本;云门宗及临济宗更远播于欧美。
信徒遍布世界各地,这是广东佛教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优势条件。
再次,广东的特殊区位也有利于形成广阔的客源市场。
佛教调研报告佛教调研报告近年来,佛教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佛教的教义、信仰和传播情况,本次调研团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以下结果。
首先,我们注意到佛教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增强。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有超过2亿人信仰佛教,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
佛教寺庙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信仰佛教者的心灵净土。
而在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泰国、缅甸等,佛教也是主要宗教之一,为当地文化和宗教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佛教的教义深深影响着信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佛教强调“破除欲望”、“自我解脱”等教义,鼓励信徒修行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年轻人对佛教的关注与日益严重的社会压力有关。
佛教被认为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烦恼、减轻压力,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自在。
再者,佛教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佛教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更广泛地传播教义和触达信徒。
一些佛教应用程序和网站可以提供佛经阅读、禅修音频等功能,为信徒提供便利的修行途径。
此外,一些佛教导师也通过线上直播和讲座,与信徒分享智慧和开示。
最后,佛教的影响力还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
佛教在中国的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美学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此外,佛教中强调的“慈悲”、“智慧”等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风气中,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拓宽思维。
综上所述,佛教作为一种古老而普遍的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提升,佛教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为信徒提供新的修行途径和心灵寄托。
相信佛教的影响力将继续扩大,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
寺院经济模式研究纪华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何方耀,华南农业大学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我国的佛教文化和寺院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传佛教寺院经济从空白到恢复,逐步走向繁荣,寺院数量已达3万多所,许多寺院已经基本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汉传佛教寺院亦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道场建设、组织制度建设、道风建设、佛学院教育、社会弘法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寺院经济模式的巨大的变化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长时期与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的碰撞、融汇和相互吸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传统。
古代的印度,寺院一般没有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性活动,其生存运作基本依靠官府及信众的施舍捐赠。
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宗教传统、民族习惯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寺院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禅宗丛林制度兴起之后,一改印度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新禅风。
禅宗寺院外,一般寺院经济也由单纯的外来施舍捐赠,逐渐增加了寺院自身的生产和经营,形成了新的寺院经济模式。
古代佛教寺院以地租为主,唐宋时期还形成了种植、浴室、碾硙、邸店、借贷等众多经营方式,因为寺院经营通常可以豁免赋税,有时寺院经济过于膨胀甚至会对国家经济产生影响而遭致打击,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即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明清以后,寺院经济以施舍捐赠和地租为主,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之前江南和岭南地区的佛教名刹往往拥有丰厚的庙产,如镇江定慧寺有土地万亩,金山寺有良田数千亩,常州天宁寺亦有寺田8500亩,广州的光孝寺、大佛寺、长寿寺都拥有走过5千余的肥田沃土。
又如武汉归元禅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清代200多年间,共有信徒布施白银2900余两、黄金10余两购置了19处地产,寺院自己则花费白银210两购置了3处田产,所以田租收入是该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