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格式:pdf
- 大小:739.99 KB
- 文档页数:15
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fixed bed concentrator20□□-□□-□□20□□-□□-□□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基本要求 (3)4.1 适用条件 (3)4.2 结构和材料 (3)4.3 制造、加工和装配 (3)5 性能要求 (3)5.1 使用性能 (3)5.2 安全要求 (4)6 检验方法 (4)6.1 结构组成 (4)6.2 主体材质 (4)6.3 外观尺寸 (4)6.4 加工装配 (4)6.5 净化效率 (4)6.6 表观流速 (5)6.7 压力损失 (5)6.8 蜂窝状活性炭性能 (5)6.9 安全设置 (5)7 检验规则 (6)7.1 检验分类 (6)7.2 出厂检验 (6)7.3 型式检验 (6)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设计制造与工程应用,提升装备水平,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技术性能要求和性能检验方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嘉园环保有限公司、广州市怡森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杭州彩虹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兴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明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景德镇佳奕新材料有限公司、淄博鹏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市恒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郑平、罗福坤、韩忠娟、陈弘俊、崔广涛、卜海燕、林贤、陆誉文、王强、齐丛亮、高淑敏、赵国伟、陈大博、李云鹏。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负责管理,由起草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至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管理部门(北京市西城区扣钟北里甲4楼,邮编100037)。
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技术和活性炭⼿册(包括原理、性质、吸附能⼒、吸附容量、注意事项等)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技术近阶段,VOCs相关治理政策频频出台,本⽂分享介绍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挥发性有机物)技术和活性炭⼿册,内容如下:【技术名称】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技术【技术内容】采⽤吸附、解析性能优异的活性炭(颗粒炭、活性炭纤维和蜂窝状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吸附企业⽣产过程中产⽣的有机废⽓,并将有机溶剂回收再利⽤,实现了清洁⽣产和有机废⽓的资源化回收利⽤。
废⽓风量:800~40000m3/h,废⽓浓度:3~150g/m3。
活性炭吸附回收技术是循环经济的⼀种良好应⽤,在不使⽤深冷、⾼压等⼿段下,达到节能降耗的⽬的,同时使净化效率达到90%以上,显著减少了⼆氧化碳等温室⽓体的排放,市场潜⼒巨⼤。
可⼴泛应⽤于包装印刷、⽯油、化⼯、化学药品原药制造、涂布、纺织、集装箱喷涂及合成材料等⾏业有机废⽓的治理。
环保部发布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在⼯业⽣产过程中⿎励VOCs的回收利⽤,并优先⿎励在⽣产系统内回⽤;对于含⾼浓度VOCs的废⽓,宜优先采⽤吸附回收、冷凝回收技术进⾏回收利⽤,并辅助以其他治理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对于含中等浓度VOCs的废⽓,可采⽤吸附技术回收有机溶剂,或采⽤催化燃烧和热⼒焚烧技术净化后达标排放;对于含低浓度VOCs的废⽓,有回收价值时可采⽤吸附技术、吸收技术对有机溶剂回收后达标排放;不宜回收时,可采⽤吸附浓缩燃烧技术、⽣物技术、吸收技术、等离⼦体技术或紫外光⾼级氧化技术等净化后达标排放。
【适⽤范围】包装印刷、⽯油、化⼯、化学药品原药制造、涂布、纺织、集装箱喷涂及合成材料等⾏业典型案例【案例名称】⾼性能纤维⽣产线尾⽓吸附回收装置【项⽬概况】本项⽬包括⼆套碳氢清洗剂吸附-解吸附单元(回收⼯艺采⽤⼆级吸附);⼀套废⽔处理单元。
2012年9⽉开始进⾏产品设计,设备、安装后于2013年3⽉开车试运⾏。
旋转式沸石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旋转式沸石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编制组二〇二〇三月目次1 任务来源 (1)2 标准制定必要性、编制依据、编制原则 (1)3 相关标准概况 (3)4 主要工作过程 (3)5 产品调研 (4)6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9)7 标准水平评价 (19)8 标准实施建议 (19)《旋转式沸石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2017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下达了“固定式蜂窝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等八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2018〕第128号,其中提出了制定《旋转式沸石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的编制任务。
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该标准的编制工作,其他参编单位有可迪尔空气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恩国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北莫兰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潍坊正轩稀土催化材料有限公司、扬州市恒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泷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 标准制定必要性、编制依据、编制原则2.1必要性近年来,雾霾、光化学烟雾、近地面高浓度臭氧和二次气溶胶污染等事件频发,人类呼吸道疾病、癌症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增加,说明大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一类常见且非常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也是臭氧和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质。
许多VOCs具有毒性和恶臭气味,浓度超过一定限值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治理VOCs成为废气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VOCs来源十分广泛,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其中人为因素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成为引发环境问题的关键,人为因素中有约70%来自工业源排放的废气。
涉及VOCs排放的行业包括喷涂、涂料、油墨印刷、冶金制造、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制药、炼焦、石油开采与炼制、天然气开发与利用、日用化学品制造、半导体及电子产品制造、人造板与木制家具制造等,各行业排放废气成分复杂,包括300余种,主要为烷烃类、烯烃类、芳香族及其衍生物、醇类、酯类、醚类、酮类、醛类、胺、酰胺和乙二醇衍生物等。
废气处理一般分为有机废气与无机废气的处理,有机废气常用的方法是冷凝法、吸附法、吸收法、催化燃烧法等无机的一般是采用喷淋法与水洗法涂装废气处理方法的选择选择有机废气的处理方法,总体上应考虑以下因素:有机污染物的类型及其浓度、有机废气的排气温度和排放流量、颗粒物含量以及需要达到的污染物控制水平。
1喷漆常温废气的处理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来自喷漆室、晾置室、调漆间和面漆污水处理间的废气为低浓度、大流量的常温废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为芳香烃、醇醚类和酯类有机溶剂。
对照GB16297《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这些废气的浓度一般在排放限值以内,为应对标准中的排放速率要求,多数汽车厂采取高空排放的办法。
这种办法虽然可以满足目前的排放标准,但废气实质上是未经处理稀释排放,一条大型的车身涂装线每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总量可能高达数百吨,对大气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
为从根本上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可以联合利用几种废气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但大风量的废气处理成本很高。
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方法是,先将有机废气浓缩(用吸附-脱附转轮将总量浓缩15倍左右),以减少需处理的有机废气总量,再采用破坏性方法对浓缩的废气进行处理。
国内也有类似的方法,先采用吸附法(活性碳或沸石作吸附剂)对低浓度、常温喷漆废气进行吸附,用高温气体脱附,浓缩的废气采用催化燃烧或蓄热式热力燃烧的方法进行处理。
低浓度、常温喷漆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正在研发之中,国内现阶段的技术尚不成熟,但值得关注。
为真正减少涂装废气公害,还需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采用静电旋杯等手段提高涂料的利用率、发展水性涂料等环保涂料等。
2烘干废气处理烘干废气属于中、高浓度的高温废气,适合采用燃烧的方法处理。
燃烧反应都有3个重要参数:时间、温度、扰动,也即燃烧3T条件。
废气处理的效率实质上是燃烧反应的充分程度,取决于燃烧反应的3T 条件控制。
RTO可以控制燃烧温度(820~900℃)和逗留时间(1.0~1.2s),并保证必要的扰动(空气与有机物充分混合),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可达99%,并且废热回收率高,运行能耗较低。
吸附脱附催化燃烧一体化装置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吸附脱附催化燃烧一体化装置的产品型号表示方法、技术参数、工艺要求、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吸附脱附催化燃烧一体化装置(下称“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40200—2021工业有机废气净化装置性能测定方法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HJ/T387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工业废气吸收净化装置DB33/2146工业涂装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净化率purification efficiency指净化装置捕获污染物的量与处理前污染物的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3.2压力损失pressure loss指气流通过净化装置的流动阻力,即进口与出口处平均全压之差。
3.3运行噪声running noise指与风机组成的一体化装置,在正常工况下的运行噪声,取周围1 m处的最大噪声值。
4产品型号表示方法装置型号编制方法如下:DTHB-XTCR-40-23(01)设备序列号(年限序号)处理风量(数字表示)设备型号(简称字母)企业名称代号示例:XXXX-XTCR-40-23(01),表示:XX公司2023年生产的处理风量为40000 m³/h的1号吸附脱附催化燃烧装置。
5技术参数装置的技术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装置技术参数序号名称技术参数单位备注1干式过滤箱过滤三级过滤—配置压差计,当压力差大于450 Pa 时应更换过滤材料2干式过滤箱过滤风速≤0.8m/s —3活性炭箱气流流速颗粒活性炭:≤0.6m/s —蜂窝活性炭:≤1.2m/s —4活性炭装填量≥2m³按每处理10000 m 3/h 所需的活性炭装填量5单层活性炭装填厚度≥200mm 单个箱体6活性炭总装填量厚度颗粒状活性炭:≥400mm 蜂窝状活性炭:≥600mm 7炭箱处理风量≤20000m³/h 8处理废气介质过滤棉,过滤袋—预处理活性炭—吸附9催化剂预热温度≥300℃—10催化剂工作温度300~350℃—11催化剂装填量≥0.75m³按催化炉每处理10000 m 3/h 所需的催化计填量12催化剂使用寿命8000h —13吸附剂使用寿命8000h —14脱附周期≤3天—15排气筒高度15m离地注:吸附剂采用碘值≥650 mg/g 的蜂窝活性炭或碘值≥800 mg/g 颗粒活性炭。
---------------------------------------------------------------最新资料推荐------------------------------------------------------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机废气种类繁多,来源广泛,治理难度大,一次性投资和操作费用高,基本上无回收利用价值。
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气则更加难以净化、分离和回收。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有机化合物主要分支,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 70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内的有机化合物。
从环境监测角度来讲,指以氢焰离子检测器测出的非甲烷烃类检出物的总称,包括烃类、氧烃类、含卤烃类、氮烃及硫烃类化合物。
VOCs 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根据部分国外主要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VOCs 占 80%以上。
日本 1974-l985 年环境普查表明,在检出的化学毒物中,卤代烃类最多共 52 种,一般烃类次之共 43 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硝基苯和苯胺类化合物)共 40 种,以上三类占总检出毒物的 70%。
VOCs污染严重,与 NOx、C n H m 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吸收地表红外辐射引起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引起人体致癌和动植物中毒。
随着 VOCs 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其危害的逐步认识,1979 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跨国大气污染会议,重点讨论了 VOCs 控制问题,1991 年 11 月通过了《VOCs 跨国大气污染议定书》,要求签字国以 1988 年 VOCs排放量为基准,到 1999 年每年削减 30%;1990 年,美国修订了清洁空气法(CAA),要求到 20191/ 20年将 VOCs 的排放量减少 70%。
为此,开发 VOCs 替代产品,寻找 VOCs控制最优技术已成为解决 VOCs 污染的必由之路。
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26—2013)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的防治工业有机废气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有机废气吸附法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XXX、XXX、XXX、天辰(北京)XXX、XXX、XXX、XXX、XXX、XXX。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3年3月2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HJ 2026—2013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划定了工业有机废气吸附法管理工程的设想、施工、验收和运行的技术请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有机废气的常压吸附治理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咨询、设计、施工、验收及建成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6.4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GB/T 3923.1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GB/T 7701.2回收溶剂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T 7701.5净化空气用煤质颗粒活性炭GB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T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活性炭丁烷工作容量测试方法GB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采暖通风与氛围调治设想规范GB 排气筒设计规范GB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爆炸和火警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想规范GB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想规范GB 石油化工企业设想防火规范GB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J 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想规范HGJ 229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J/T 1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XXX工业废气吸附净化装置HJ/T 387工业废气吸收净化装置HJ/T 389工业有机废气催化净化装置HJ 2000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JJF 1049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校准《扶植工程环境保护设想划定》国度计划委员会、XXX[1987]002号《扶植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群众共和国国务院令[1998]第253号《扶植工程(工程)完工验收办法》国度计划委员会1990年《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XXX令[2002]第13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是一种用于处理废气和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技术,它利用活性炭材料的吸附特性将有机物附着在活性炭上,从而实现对废气和废水的净化与处理。
为了确保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效果,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是非常必要的。
一、背景介绍:在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之前,应对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背景进行介绍。
包括该装置的应用范围、用途、工作原理、处理效果等。
此外,还需列出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艺流程,方便相关专业人员了解该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二、性能要求:针对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性能,需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吸附效率:明确各种有机污染物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效率要求,包括对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2.活性炭饱和度:规定活性炭的饱和度,以达到更好的吸附效果。
此外,还需考虑活性炭的再生能力和寿命。
3.抗污染性能:明确活性炭对其他物质污染的抵抗能力,如有机物、颗粒物等,以及对水分、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设备寿命:规定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设计寿命,同时需要考虑活性炭更换周期和装置维护周期。
5.运行稳定性:明确装置在长时间运行中的稳定性要求,包括对运行条件的适应性、故障率和维护要求等。
三、操作要求: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还需规定对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操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行参数:明确装置的运行参数,包括进出口气体或水的流量、温度、压力等。
2.操作指南:列出装置的操作指南,包括开启和关闭装置的步骤、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等。
3.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在操作装置时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包括防止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隐患。
4.数据记录:规定装置的运行数据记录要求,包括吸附效率、活性炭饱和度等重要参数的监测和记录。
四、设备设计要求:根据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特点,提出设备设计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尺寸:确定装置的尺寸和容量要求,以适配不同规模的废气或废水处理。
作者简介:李雅君(1990~),女,福建泉州人,研究生,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VOCs 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蜂窝活性炭对乙酸乙酯吸附脱附性能研究李雅君巫毅飞巫志锦林翔庄烨(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岩364000)摘要针对市售蜂窝活性炭对乙酸乙酯的吸附脱附性能进行中试研究,旨在为实际工程选型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测定蜂窝活性炭不同工况条件对乙酸乙酯污染物的动态吸附穿透曲线,利用Yoon-Nelson 模型拟合和回归分析,获得不同条件对蜂窝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和关系式。
结果表明废气中乙酸乙酯浓度对蜂窝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和无效层厚度的影响为正相关;相对湿度对蜂窝活性炭的饱和吸附量的影响为负相关,对无效层厚度的影响为正相关。
在已知废气浓度和湿度的工程应用中,可采用关系式Y 1=16.65+0.03X 1-0.2X 2和Y 2=-5.00+0.0086X 1+0.075X 2分别对蜂窝活性炭的动态饱和吸附量和无效层厚度进行初步估算。
在热空气脱附过程中,开始脱附需保证最后一层炭的入口温度达到55℃;阶梯升温可以获得稳定的脱附浓度,但其脱附浓度的高低受起始温度的影响。
关键词蜂窝活性炭乙酸乙酯动态吸附Yoon-Nelson 模型脱附阶梯升温中图分类号:X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20)04-077-050引言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频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作为该污染的主要前驱体之一,因其高危害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1]。
在VOCs 控制领域,采用低阻力的蜂窝状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固定床有机废气浓缩装置已经成为我国大风量、低浓度有机废气治理的主体设备之一[2-3]。
对于废气处理工程公司来说,蜂窝活性炭用量的选择与活性炭的再生是使用活性炭吸附工艺处理有机废气治理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活性炭用量的确定方面,活性炭的动态吸附容量参数是决定其最低用量的重要依据,合理设定活性炭的再生是决定其实际工程用量的关键。
蜂窝状活性炭在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技术中的应用
尹维东;乔惠贤;陈魁学;栾志强;刘锦华;李岩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0(013)005
【摘要】研制出吸附性能好、气流阻力小的蜂窝状活性炭,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大风量有机废气的治理设备中.通过蜂窝状活性炭的吸附浓缩作用,将大风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转换成小风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气,后者可在催化燃烧床上转变成无害的CO2和H2O,并保持稳定的自持燃烧状态.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该方法具有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尹维东;乔惠贤;陈魁学;栾志强;刘锦华;李岩
【作者单位】防化研究院,北京,100083;防化研究院,北京,100083;防化研究院,北京,100083;防化研究院,北京,100083;防化研究院,北京,100083;防化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1
【相关文献】
1.低浓度、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工艺应用研究 [J], 徐波;崔灵丰;皇甫铮
2.低浓度、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工艺及其应用 [J], 任翔宇;袁伊娟
3.低浓度、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工艺及其应用 [J], 任翔宇;袁伊娟
4.低浓度、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工艺及其应用 [J], 任翔宇;袁伊娟
5.低浓度、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工艺应用 [J], 蒋鹏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包装印刷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一、污染物与污染负荷1.1 有机废气来源与特征1.1.1 包装印刷业有机废气主要来源于印前处理工序(印铁制罐涂布等)、印刷工序、印后加工工序(覆膜、复合、上光等),以及油墨、胶粘剂等的调配与供给系统、清洗系统。
1.1.2 根据废气性质及排放方式,包装印刷业有机废气可分为三类:(1)中高浓度有组织废气;(2)低浓度有组织废气;(3)无组织收集废气。
1.1.3 印刷工艺流程、使用的含VOCs原辅材料、产污环节及产生VOCs的浓度水平可参见HJ1089。
1.2 污染负荷的确定1.2.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在工艺设计前,应开展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确定生产工艺与污染排放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1)产生污染物的工艺设备情况及工作制度;(2)油墨、润版液、清洗剂、胶粘剂、涂布液、光油、稀释剂等的使用情况;(3)废气排放方式(有组织、无组织)和规律(连续、间歇、波动周期等);(4)废气温度、湿度、压力等工况条件。
1.2.2 设计风量1.2.2.1 现有项目有组织废气量宜通过实际测量确定,无组织收集废气的废气量可根据相关标准规范计算确定。
1.2.2.2 新、改、扩建项目废气量可通过类比相同或相近工艺、根据相关标准规范计算、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方法确定。
1.2.2.3 设计风量的确定应考虑10%~20%的裕量。
1.2.3 污染物设计浓度1.2.3.1 现有项目应对主要的有机废气成分(VOCs组成及含量)、TVOC、NMHC进行实际监测,确定污染物设计浓度。
还应同步调查或监测废气中颗粒物以及其他可能对治理工艺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1.2.3.2 新、改、扩建项目可通过类比相同或相近工艺的实测数据、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方法,确定污染物设计浓度。
1.2.3.3 如前述确定的污染物设计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应以爆炸极限下限的25%作为污染物最大设计浓度。
二、总体要求2.1 一般规定2.1.1 包装印刷企业通过采用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优先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优选回收治理措施,对可回收的物质、热量等进行回收利用;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治理技术,最大程度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环评中活性炭的介绍1、工作原理2级活性炭吸附装置①工作原理:活性炭吸附是一种常用的吸附方法,吸附法主要利用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的吸附剂,由物理性吸附(可逆反应)或化学性键结(不可逆反应)作用,将有机气体分子自废气中分离,以达成净化废气的目的。
由于一般多采用物理性吸附,随操作时间之增加,吸附剂将逐渐趋于饱和现象,此时则须进行脱附再生或吸附剂更换工作。
在有机废气处理过程中,活性炭常被用来吸附烷烃、烯烃、芳香烃、酮、醛、氯代烃、酯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本项目产生的有机废气属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能够被活性炭吸附;且采用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能够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因此处理措施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②活性炭吸附装置要求:要求活性炭吸附装置满足HJ2023-2013《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及HJ/T386-2007《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工业废气吸附净化装置》中相关规定:①要求集气罩具有与废气收集系统有效连接的部件或装置;②进入废气吸附装置的温度应低于40℃;③采用颗粒状活性炭吸附时,气体流速应低于0.6m/s;采用活性炭纤维毡时,气体流速应低于0.15m/s;采用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时,气体流速应低于1.2m/s;④吸附装置的焊缝、管道连接处等均应严密,不得漏气;吸附装置主体的大修周期不小于1年;⑤活性炭应定期更换,以确保吸附效率;⑥应建立台账,记录废气收集系统、VOCs处理设施的主要运行和维护信息,如运行时间、废气处理量、操作温度、停留时间、吸附剂更换周期和更换量等关键运行参数。
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⑦参照《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应选择碘值不低于800毫克/克的活性炭,并按设计要求足量添加、及时更换,并将废旧活性炭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记录更换时间和使用量。
2、活性炭更换量及更换周期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收集的有机废气经2级活性炭吸附之后再经排气筒外排,其中活性炭的有机废气吸附量为3.5t/a,活性炭对项目有机废气的平均吸附量约0.3g(有机废气)/g(活性炭),活性炭吸附饱和容量按照85%计算,则实际需要活性炭的量为13.38t/a,废活性炭产生量为16.88t/a。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组2012年8月项目名称: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项目统一编号:51.1.1承担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解放军防化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63971部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起草人:燕中凯、栾志强、刘媛、王喜芹、郝郑平、王海林等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及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高志永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刘睿倩目录1 项目背景................................................. .. (14)1.1 任务由来...................................................................................................... (14)1.2 工作过程................................................. ..................................................... .. (14)2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与控制现状................................................... .. (15)2.1 VOCs污染排放源与排放特点................................................... . (15)2.2 VOCs污染末端治理技术现状................................................... . (20)2.3 国内外VOCs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26)3 技术政策编制必要性................................................... .. (31)4 源头控制与典型行业清洁生产技术................................................... .. (32)4.1 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行业................................................... .. (32)4.2储运销过程................................................. ..................................................... (32)4.3 含VOCs产品的生产................................................... . (33)4.4 含VOCs产品使用过程的清洁生产工艺................................................... . (35)5 典型行业排污与适用的末端治理技术................................................... (37)5.1 油气回收................................................. ..................................................... .. (37)5.2包装印刷................................................. ..................................................... (37)5.3 汽车制造................................................. ..................................................... (38)5.4 光电产品制造................................................. ....................................................395.5 家具制造................................................. ..................................................... .. (42)5.6 装备涂装................................................. ..................................................... (43)6 本技术政策的制定原则、依据和技术路线................................................... .. (44)6.1 制定原则................................................. ..................................................... . 446.2 编制依据................................................. ..................................................... .. 446.3 技术路线................................................. ..................................................... . (44)7 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 (45)7.1 总则................................................. ..................................................... . (45)7.2 源头控制................................................. ..................................................... . (47)7.3 末端治理与综合利用................................................... .. (50)7.4 鼓励研发的新技术新材料................................................... (52)1 项目背景 1.1 任务由来 2011年,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开展2011年度国家环境技术管理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1〕565号)中下达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2011-8,承担单位有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目录1. 绪论 (1)1.1概述 (1)1.1.1有机废气的来源 (1)1.1.2有机物对大气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危害 (1)1.2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进展 (2)1.2.1 各种净化方法的分析比较 (3)2 设计任务说明 (4)2.1设计任务 (4)2.2设计进气指标 (4)2.3设计出气指标 (4)2.4设计目标 (4)3 工艺流程说明 (6)3.1工艺选择 (6)3.2工艺流程 (6)4 设计与计算 (8)4.1基本原理 (8)4.1.1吸附原理 (8)4.1.2 吸附机理 (9)4.1.3 吸附等温线与吸附等温方程式 (9)4.1.4 吸附量 (12)4.1.5 吸附速率 (12)4.2吸附器选择的设计计算 (13)4.2.1 吸附器的确定 (13)4.2.2 吸附剂的选择 (14)4.2.3 空塔气速和横截面积的确定 (16)4.2.4 固定床吸附层高度的计算 (17)4.2.5吸附剂(活性炭)用量的计算 (18)4.2.6 床层压降的计算]15[ (19)4.2.7 活性炭再生的计算 (19)4.3集气罩的设计计算 (21)4.3.1集气罩气流的流动特性 (21)4.3.2集气罩的分类及设计原则 (21)4.3.3集气罩的选型 (22)4.4吸附前的预处理 (24)4.5管道系统设计计算 (24)4.5.1 管道系统的配置 (25)4.5.2 管道内流体流速的选择 (26)4.5.3管道直径的确定 (26)4.5.4管道内流体的压力损失 (27)4.5.5风机和电机的选择 (27)5 工程核算 (30)5.1工程造价 (30)5.2运行费用核算 (31)5.2.1价格标准 (31)5.2.2运行费用 (31)6 结论与建议 (32)6.1结论 (32)6.2建议 (32)参考文献 (34)致谢 (35)1. 绪论1.1 概述1.1.1有机废气的来源有机废气的来源主要有固定源和移动源两种。
《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三月目次1 任务来源 (1)2 标准制定必要性、编制依据、编制原则 (1)3 主要工作过程 (3)4 产品现状调研 (3)5 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10)6 检验方法 (13)7 标准水平评价 (13)8 标准实施建议 (13)《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下达《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等八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中环协[2018](128)号)下达计划《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
本标准项目承担单位:嘉园环保有限公司。
技术协作单位:广州市怡森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杭州彩虹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兴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明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景德镇佳奕新材料有限公司、淄博鹏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市恒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2 标准制定必要性、编制依据、编制原则2.1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 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大多数有毒、有害,具有致癌性;参与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部分可破坏臭氧层。
工业排放有机废气已经成为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
目前,在我国VOCs污染源分布面广,涉及VOCs排放的行业包括化工、制药、喷涂、包装、印刷、电子、家具、皮革等,行业众多,产生的VOCs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常见的成分有碳氢化合物、苯系物、醇类、酮类、酚类、醛类、酯类、胺类、腈(氰)类等。
近几年,我国的VOCs相关治理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工艺、新设备陆续投入使用。
但由于缺乏设备制造、工程实施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各厂家的设备千差万别,良莠不齐,和进口的同类型设备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设备安装以后大部分成为摆设,难以正常运行。
随着经济社会和环保行业的发展,有必要制订气态污染物治理的工程技术规范,对技术相对成熟、应用面广的工程技术进行规范,既能大大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能指导主管部门对环境工程全过程实施科学管理。
吸附法是低浓度有机废气治理的一种传统技术,也是目前我国有机废气治理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中,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净化设备和以其为基础的集成设备占有较大比重。
因此本规范执行以后可以在工艺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检验检查、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各个方面显著提高我国VOCs行业治理水平,有效推进我国固定源有机废气的治理工作。
2.2 编制依据本标准的编制以工业固定源有机废气的排放和污染现状、各行业的排放特点及其污染治理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法治理技术的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应用范围和覆盖度,并结合国家现有的废气排放控制标准、各省市的地方排放标准和各行业相关标准,严格按照各种标准编制指导文件进行编制。
涉及的部分法律法规和标准有:(1)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等。
(2)国家和地方行业废气排放标准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2018)、《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2019)、《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2019)、《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4-2019)、各地排放标准等。
(3)气态污染物相关检测标准如《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 38-2017)、《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4675-1993)等。
(4)相关环保产品、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如《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工业废气吸附净化装置》(HJ/T 386-2007)、《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 2000-2010)、《吸附法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26-2013)等。
(5)有关标准编制格式、内容的标准如《环境信息术语》、《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等。
2.3 编制原则(1)标准编制、修订遵循“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自主制定、适时推出、及时修订、不断完善”的原则,标准的编制、修订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产业推进、应用推广相结合,统筹推进。
(2)与目前我国VOCs治理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以现有最佳工艺技术为基础,充分考虑技术成熟程度和可行性、技术的适应范围和适应对象。
充分反映技术装置的特点和优势,提升同行业制造工艺,打造大风量低浓度VOCs治理的规范技术设备。
(3)技术规范所界定的设备和工艺兼顾技术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及先进性,便于工程实施,可操作性强,运行维护方便。
(4)以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政策和规划为根据,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实施。
3 主要工作过程(1)2018年3月,由嘉园环保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组织成立了标准编写小组,研究和制订了标准编制工作方案,收集了相关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指标等资料,开展标准编制的准备工作。
(2)2018年5月,开始起草《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协会标准讨论稿。
(3)2018年6月,标准工作组完成讨论稿,嘉园环保有限公司组织多名大气净化设备专家对讨论稿进行了逐项研讨,对标准中涉及的具体细节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4)2018年9月,形成了《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初稿及编制说明。
(5)2019年9月,根据标准编制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初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标准工作组多次召集各单位进行标准的相关修改和完善工作,形成了《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4 产品现状调研4.1 产品生产、消费和应用现状及分析低浓度、大风量VOCs排放在我国有机废气污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吸附浓缩技术是低浓度废气治理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而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作为主要的吸附浓缩技术之一,相比其他吸附浓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在市场应用上具有一定优势。
4.2 产品技术、性能现状及分析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装置作为传统的吸附设备,市场上大多数环保单位都可以设计,但由于缺乏相关技术规范的约束,很多企业在工艺设计上基本以经验为主,缺乏计算和设计依据,在具体项目设计上随意性较大。
编制过程共调研具有设备设计生产能力的企业15家,从事VOCs治理年限从3-18年不等,拥有公司内部技术标准的仅有2家,拥有系统图集的企业8家,其余公司均根据“相关经验参数”进行设计加工。
同时行业中存在恶性竞争,为了降低成本,在原材料选择、设备选型和工艺控制水平上都大打折扣,造成净化设备排放超标、设备故障多、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严重影响设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4.3 产品发展、预测及分析随着新环保法实施,全国有十几个省市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新法律法规的要求愈发严格,对VOCs治理领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且随着水性涂料、水性油墨等源头治理措施的逐渐普及,低浓度VOCs治理的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对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等大风量低浓度VOCs治理设备的需求也势必增加。
4.4 实际工程案例调研情况自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们选择性的对一些典型的治理工程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通过书面形式对几个骨干废气治理企业的治理工程案例进行了调研分析。
1)惠州某涂料公司VOCs治理工程表4.1 VOCs净化系统设计及运行情况图4.1净化系统实物图2)惠州某汽车公司VOCs治理工程表4.2 VOCs净化系统设计及运行情况3)北京某材料公司VOCs治理工程表4.3 VOCs净化系统设计及运行情况4)上海某汽车公司VOCs治理工程表4.4 VOCs净化系统设计及运行情况图4.2 净化系统实物图5)北京某印刷公司VOCs治理工程表4.5 VOCs净化系统设计及运行情况图4.3 净化系统实物图6)北京某电子公司VOCs治理工程表4.6 VOCs净化系统设计及运行情况图4.4 净化系统实物图5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5.1 适用范围吸附法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吸附。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净化通常是物理吸附法,而无机污染物的吸附净化通常是化学吸附,如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稀硫酸等,不同无机物的吸附转化的工艺路线具有很大差异,难以在一个规范中进行界定。
因此在该规范中限制在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净化。
工业有机废气的吸附净化工艺有多种,主要根据吸附剂类别不同而配套再生工艺路线有所差别,常用吸附剂有蜂窝状活性炭、颗粒活性炭、活性碳纤维、分子筛等。
蜂窝状活性炭吸附主要采用高温空气再生工艺,再生后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气采用催化燃烧、高温焚烧工艺处理。
建议针对不同的吸附剂单独制定技术规范。
吸附设备分为三类: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
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装填物、使用需求等选择不同的设备类型。
鉴于以上分析,本工程技术规范适用范围限定在:工业有机气体固定床蜂窝状活性炭吸附浓缩装置的技术要求。
5.2 术语和定义为了便于对规范条文的理解,对本规范中涉及的技术名词予以定义。
对在其他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上已经定义的术语如果适用于本规范的,在本规范中不再重新进行定义。
对于有关标准和规范上没有标准定义而本规范中需要解释的给予了命名和规范。
对于本规范中涉及的一些最为核心的名词,虽然在其它标准中已有定义,在本规范中也重新进行了解释。
一些在其它标准中已经定义,但没有完全统一的名词在本规范重新进行了定义与说明。
5.3 引用标准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大气环境治理类的环保类标准、相关的行业标准是制定本规范的依据,其中有关条文是本规范的技术基础,引用此类文件,使本规范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对于本装置及配套的各类设备和材料的制造(作)、加工、运输、安装、测试、维修等方面的规定,均引用现行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有关建设工程涉及的配套专业的工程施工、安装、测定调试、验收规范均成为本规范的引用文件。
5.4 基本要求5.4.1 适用条件对进入本浓缩装置的废气类型、浓度、颗粒物含量及进气温度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1)有机物浓度宜低于300mg/m³:结合现有VOCs排放要求,依据编制单位工程设计经验以及对多个实际工程案例的调研情况,将浓缩装置的进气浓度限制在300mg/m3以内,以保证浓缩装置的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