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517.00 KB
- 文档页数:17
解读新《节约能源法》作者:赵雷来源:《投资北京》2008年第04期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业内人士认为,新的节约能源法为我国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法律利器,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及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四大原因“迫使”我国修订节能法原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傅志寰指出,我国现行节约能源法自1998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很快,能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及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现行节能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及今后节能工作的要求,需要修订。
修改节能法的主要原因包括:节能法调整范围需要扩大。
现行法律重点对工业节能作了规定。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能源消费增长很快,已经成为节能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在进一步规范工业节能基础上,对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加以扩展,对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作出规定。
操作性需要增强。
根据立法调研和节能法执法检查中了解的情况,原节能法的一些倡导性条款和原则性要求难以落到实处,需要针对法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一些规定加以细化,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
节能监管主体需要明确。
目前基层普遍存在节能工作主管部门不够明确、节能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造成节能监管工作有所削弱。
傅志寰表示,有必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节能监管主体,理顺相关部门在节能监管中的职责。
需要更好地发挥经济手段作用。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法律事务室主任张超说,加强节能工作需要更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合理用能。
因此有必要修订节能法,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有关节能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促进节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傅志寰介绍说,从当前情况看,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要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要内容一、法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目的:为了加强能源管理,促进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境内的单位和个人。
二、能源利用的主要原则1.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节约优先:节约能源是首要任务,鼓励推广节能技术和措施。
3.合理配置:合理配置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
4.保障安全:确保能源供应和能源设施的安全。
三、能源管理1.能源管理制度: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利用规划和目标。
2.能源统计和监测:建立能源统计和监测体系,提供能源数据。
3.能源审查评估:进行能源审查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4.能源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能源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广节能技术和装备。
四、节能措施1.能源审计:对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行能源审计,查找节能潜力。
2.能源计量: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实时监测能源消耗。
3.节能技术和装备: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能源服务公司:鼓励发展能源服务公司,提供节能改造和管理服务。
五、能源宣传和培训1.能源宣传教育:开展能源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意识。
2.能源培训和人才建设:组织能源培训,培养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人才。
3.能源科普:开展能源科普活动,普及节能知识。
六、法律责任和监督1.法律责任:违反节约能源法的单位和个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监督检查:建立节约能源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法律,旨在加强能源管理,促进
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该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和范围:该法明确了对节约能源的定义和范围,并指出节约能源是国家
的重要战略,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
2. 能源管理机构和责任:该法设立了能源管理部门,并规定了能源管理机构的
职责和权力,包括能源节约规划的制定、监督和评估等。
各级政府依法对能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3. 节约能源的措施和标准:该法要求各行业和单位制定节约能源的措施和标准。
企事业单位应制定并执行能源使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节能装备和技术:该法鼓励研发和推广节能装备和技术,支持能源的可再生
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同时,对达到一定节能标准的装备和技术给予奖励和扶持。
5. 能源审计:该法规定各行业和单位应定期进行能源审计,评估能源使用情况,并提出节能改造的措施。
能源审计结果应报送能源管理部门并公开。
6. 节约能源宣传教育:该法要求加强节约能源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能源意识,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环保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提
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各行业和单位应积极响应和执行该法,共同努力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答:不断增加,能源已经成为影响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节能工作面临更加形势严峻,《实施办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政策、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较大修改。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节能法》,保证法制统一,同时适应新时期节能工作的更高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对原《实施办法》进行修订。
一、《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1.为什么要重新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原《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简称原《实施办法》)自1999年12月1日施行。
为促进本市节能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能耗水平逐年降低。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已经成为影响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节能工作面的更加严峻的形式,《实施办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以及今后节能工作的需要。
2008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简称《节能法》重新修订施行,新修订的《节能法》在节能基本制度、法律调整范围,激励政策、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较大修改。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节能法》,保证法制统一,同时适应新时期节能工作的更高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对原《实施办法》进行修订。
节约能源法〉办法》热点解读20问本次修订《实施办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修订工作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要求,重点突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全面贯彻《节能法》,维护法制统一性;二是细化《节能法》规定 ,增强《实施办法》可操作性;三是结合北京实际和特点,突出《实施办法》针对性;四是兼顾当前和长远,提高《实施办法》前瞻性。
答:2.《节能法》与本市《实施办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节能法》是本市《实施办法》的上位法,是《实施办法》的基本依据。
在遵守《节能法》的前提下,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可以依据《实施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管理、能源使用和节能技术开发、利用等活动进行相关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解读一、介绍1.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这句话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
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撑,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能源危机逐渐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节约能源法》,旨在加强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出台背景1. 能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量持续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这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制约,也对我国的能源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 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消耗与环境问题密不可分,过度的能源消耗将直接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恶化。
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我国必须加快推进能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主要内容1. 法律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在生产、经营、生活等活动中的能源资源利用和节约行为。
2. 能源节约的基本原则法律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 能源评估和监测根据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要对单位和个人的能源消耗进行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给予指导。
4. 能源节约的经济激励和约束措施对能源节约行为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并在能源浪费行为上进行相应的约束措施。
四、个人理解和观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出台,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通过这部法律的落实,我们可以有效地强化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合理管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详细讲解,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能源法基本国策(原创实用版)目录1.节约能源法的背景和意义2.节约能源法的主要内容3.节约能源法的实施和效果4.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5.公民和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责任和义务正文一、节约能源法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耗量也在逐年增加,能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旨在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能源浪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节约能源法的主要内容《节约能源法》共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节能管理、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节能技术进步和创新、激励措施、法律责任、监督管理、附则等。
其中,法律明确了节能的目标、原则、管理体制、节能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节约能源法的实施和效果自《节约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统计,从 2006 年至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累计下降了 42.3%,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节约能源法的有力支持和推动。
四、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为了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实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等。
这些政策与节约能源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果。
五、公民和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责任和义务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公民和企业也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义务。
公民应当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如合理使用家电、节约用水、低碳出行等。
企业则应当严格遵守节约能源法,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法律,对于推动我国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知识竞赛试题单位:姓名:分数:(均为单项选择题)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共分()。
A.七章八十七条B.七章七十八条C.六章五十条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目的是()。
A.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B.加快能源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C.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3.以下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所指的能源的是()。
A.煤炭、石油、天然气B.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C.土地、大海、空气4.下面关于能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能源是指不需要经过任何加工、能够直接使用的自然资源B.能源就是能量的来源,是提供能量的资源C.能源只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水力5.关于我国能源状况,下述正确的是()。
A.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资源不足B.能源供应以电为主,对环境污染小C.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先进,能源利用效率高6.关于长沙市的能源状况,下述正确的是()。
A.长沙是一个能源生产型城市,拥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多种丰富的能源资源B.长沙是一个能源缺乏型城市,自给能源生产能力较低,对外的依赖程度较大C.长沙市的能源生产不多,但能源消费也不多,能够满足长沙经济和人民生活用能的需要7.为配合长沙市创建全国节能型试点城市,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节能降耗的源头管理B.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尽量满足用能单位的用能需求C.强化能源执法,依法查处严重浪费能源、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用能单位,曝光违法行为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把节约资源放在什么位置:()A.不重视B.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C.作为公民的道德规范9.我国采用的能源发展战略是()。
A.节约能源,减少浪费B.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C.节约与开发并举、把开发放在首位1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一部为推动能源节约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于2008年11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文将对该法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法的立法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的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能源节约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管理,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发生。
该法规定了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和技术政策等内容。
首先,该法明确了节约能源和资源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落实属地管理和主体责任。
这意味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引导和推动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工作。
其次,在能源使用方面,该法规定了能源管理制度和能源消费减量行为。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布能源消耗数据和排放情况,形成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共识。
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技术改造、管理措施等手段,降低能源的消耗和排放,并通过能源审计和能耗评价等制度来评估和监督节能减排的效果。
此外,该法还明确了节约资源的管理制度和资源消耗减量行为。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建立资源管理制度和资源交易制度,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并通过资源税和资源减量指标管理等手段来约束和引导资源的利用。
此外,该法还对节能和资源利用技术政策进行了规定。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节能和资源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事业单位采用节能和资源利用技术,提高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能效。
同时,鼓励开展科学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创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