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子石化公司苯乙烯装置89苯中毒亡人事故案例分析1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8
化工装置破坏事故案例解析与预防对策化工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化工装置破坏事故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已发生的化工装置破坏事故案例,总结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以期为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1. 案例一:化工装置爆炸事故在某化工厂生产装置中,由于操作人员没有正确执行工艺操作规程,导致气压过高,最终引发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原因分析:操作人员的工艺操作规程意识不强,缺乏对于爆炸危险的认识,没有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导致气压超出安全范围。
预防对策:首先,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对爆炸危险的认识,并强化工艺操作规程的执行。
其次,增加安全监测仪器和报警装置,及时发现和预警气压超标情况。
最后,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时组织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确保人员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正确、迅速地应对。
2. 案例二:化工装置泄漏事故某化工企业的储罐发生泄漏事故,化学品液体泄漏导致大面积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
事后调查发现,泄漏事故的原因是储罐内部的防腐涂层老化破损,未能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事故原因分析:储罐内部的防腐涂层老化破损是导致泄漏事故的根本原因。
而企业对于设备设施的巡检和维修不够及时和细致,忽视了维护防护设备的重要性。
预防对策:加强设备设施的巡检和维修管理,定期检查储罐的防腐涂层情况,及时发现和修复老化破损的部分。
同时,建立完善的预防性维护计划,确保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此外,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和紧急排放的专业培训。
3. 案例三:化工装置火灾事故某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了严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调查显示,火灾起因是电气设备线路老化引发短路,短路火花最终引燃周围可燃物。
事故原因分析:电气设备线路老化是导致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然而,企业对于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不重视,致使线路老化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为火灾埋下了隐患。
新疆独山子在建原油储罐“10.28”特大爆炸事故2006年10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在建的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内浮顶隔舱在刷漆防腐作业时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13人死亡,6人受轻伤。
一、企业概况该工程是由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承包施工。
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成立于1989年12月31日,注册资金1500万元,注册经济类型为集体经济;2002年6月28日,获建设部颁发的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2004年12月28日,获安徽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事故经过2006年10月28日,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27名施工人员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原油储罐浮顶隔舱内进行刷漆作业,其中施工队长、小队长及配料工各1人,其他24人被平均分为4个作业组。
防腐所使用的防锈漆为环氧云铁中间漆,稀料主要成分为苯、甲苯。
当日19时16分,在作业接近结束时,隔舱突然发生爆炸,造成13人死亡、6人轻伤,损毁储罐浮顶面积达850平方米。
三、事故原因1.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施工过程中,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违规私自更换防锈漆稀料,用含苯及甲苯等挥发性更大的有机溶剂替代原施工方案确定的主要成分为二甲苯、丁醇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在没有采取任何强制通风措施的情况下组织施工,使储罐隔舱内防锈漆和稀料中的有机溶剂挥发、积累达到爆炸极限;施工现场电气线路不符合安全规范要求,使用的行灯和手持照明灯具都没有防爆功能。
电气火花引爆了达到爆炸极限的可燃气体,导致这起特大爆炸事故的发生。
2.事故的间接原因:负责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规程,没有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员,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作业现场管理混乱,在可能形成爆炸性气体的作业场所火种管理不严,使用非防爆照明灯具等电器设备,施工现场还发现有手机、香烟和打火机等物品;且施工组织极不合理,多人同时在一个狭小空间内作业。
石化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由于其生产环节中存在着易燃、易爆、有毒和高温的物质,所以常常发生各种事故。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石化行业事故为例进行分析。
1. 事故概述2018年5月,某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车间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
事故发生在该公司的乙炔生产车间,造成了4人死亡、10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由于车间管理不善和操作不规范导致的。
2. 事故经过事故当天,车间内正在进行乙炔氧化反应的生产工作。
由于当时车间管理不善,一位工人在进行反应装置的检修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他在检修完毕后没有关闭相关设备,而是直接离开岗位。
由于疏忽大意,设备并未被关闭,乙炔氧化反应仍在继续进行。
之后,由于车间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监控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乙炔氧化反应持续进行,导致温度和压力升高,最终达到了危险的程度。
在温度和压力超过设定值后,反应装置发生了爆炸,导致车间内多个设备损坏,造成人员伤亡。
3. 事故原因分析a. 车间管理不善: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对车间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不到位,对设备和操作的监控不到位。
b. 操作不规范:由于工人在检修后没有按照规定关闭设备,导致乙炔氧化反应持续进行,最终引发事故。
c. 设备监控不到位:车间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监控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温度和压力升高的异常情况。
4. 事故教训和改进措施a. 加强车间管理:公司应加强对车间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性。
b. 建立严格的操作程序:确保每一项操作都按照规定进行,特别是在检修完成后,必须验证设备是否正常关闭。
c. 完善设备监控系统:引入先进的监控系统,对设备的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d. 加强安全检查:公司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5. 结论本次事故的发生给石化行业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只有加强车间管理、规范操作、完善设备监控,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
一、事故经过2003年4月20日1时28分,独山子石化分公司铁管处司机秦至力,副司机李根民驾驶东风4型3677号机车,牵引3401次列车到达南站4道,然后由4道折返3道进行连挂作业。
1时43分,机车与停留车列连挂组成3402次列车(前2辆为空罐车、后36辆为柴油重车)。
之后进行检车和甩车作业。
1时56分,3402次列车(甩车后前2辆为空罐车、后35辆为柴油重车)开往北站。
当列车驶出南站500米左右下坡道处司机对列车实施第一次制动,列车没有减速。
司机马上对列车实施紧急制动,发现制动失效,随即向北站及交接站呼叫报告。
2时03分列车冲过北站,交接站在接到列车放飏信息后,果断启用安全线等应急措施。
2时16分,3402次列车冲出交接站安全线土挡脱轨颠覆,油品泄漏引发火灾。
导致1人(企外)死亡、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344.89万元。
二、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3402次列车前部(机次2位车辆,车号G60 0963557)前端折角塞门被关闭,造成后部车辆不制动,导致列车制动失效放飏,冲出安全线土挡,脱轨颠覆并引起火灾。
(二)间接原因:(1)南站当班值班员在编制列车编组计划时,违反相关的牵引车辆定数管理规定的限载2500吨,编组2536吨,致使在发车前需要减机车牵引重量。
在减机车牵引重量时,再次违反该规定,下达甩第1辆空车指令(甩空车后机车牵引重量为2515吨,仍超重),给关闭第2辆车前端折角塞门埋下了隐患。
(2)南站列检员违反铁管处《车站工作细则》第34条第2款关于试风不少于3次的规定,在试风2次后就发出试风完毕信号,没有进行第3次试风,失去了发现折角塞门关闭的机会。
(3)南站列检员、司机违反铁道部《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198条简略试验第5项“在列车制动软管有分离情况时,应进行列车制动机简略试验”的规定。
在甩尾车作业后,没有进行列车制动机简略试验,失去了最后发现折角塞门关闭的机会。
(4)司机违反铁道部《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第268条“货物列车在站停车时,司机必须是列车发车前保持制动状态。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分析1. 引言化工安全事故是指在化工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事故发生。
这些事故往往造成人身伤亡、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安全事故不仅是一次意外事件,更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控制和应急能力的考验。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化工安全事故,探讨其发生原因,总结教训,提出改善措施,以促进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提升。
2. 事故背景该化工安全事故发生在某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事故发生时间为XX年XX月XX日。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时该车间正在生产一种高危化学品,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化学品泄漏并造成爆炸。
事故导致多名工人受伤,其中一人重伤,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同时,事故造成化工企业周边环境严重污染,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
3. 事故原因分析根据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和采集的证据,结合工人的陈述和资料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事故的原因如下:3.1 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事故发生时,操作人员在进行相关工艺操作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没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忽略了安全警示标识。
这些不当操作导致了化学品泄漏和爆炸的发生。
3.2 设备设施的故障事故中的设备设施存在隐患或故障,例如管道老化、阀门失效和监测仪器不准确等问题。
这些故障对化工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了威胁。
3.3 安全管理缺失在该化工企业中,存在安全管理缺失的问题。
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没有进行日常的安全巡检和设备维护,没有进行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4. 教训和改善措施基于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训和改善措施:4.1 强化安全意识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培训,使每个员工都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组织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安全操作规程的知识和理解,并督促他们遵守相关规定。
4.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制度和工作流程的规范,以及设备的定期检修和维护计划。
炼化装置生产安全事件分析炼化装置是炼油厂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负责将原油进行加热、裂化和分离,生产出各种石油制品,包括汽油、柴油、燃料油等。
由于炼化装置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危险因素,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对炼化装置生产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改进建议,对于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故发生概况2019年4月,某炼油厂的炼化装置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生产安全事件。
事故发生时,厂区内正在进行柴油的处理作业,突然爆发了一起火灾,造成了3名工人死亡,4人受伤。
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废水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对炼油厂进行了停产整顿,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处理。
二、事故分析1. 设备问题:根据初步调查结果,事故的起因是炼化装置设备出现了故障。
由于设备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导致了火灾的发生。
在事故发生时,设备操作人员没有能够迅速采取紧急措施,结果造成了事故的扩大和扩散。
2. 操作问题:在处理柴油时,操作人员没有遵循操作规程,导致了操作失误。
一旦操作失误,就会对炼化装置的安全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发火灾事故。
3. 管理问题:一些相关管理制度和程序存在缺陷。
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够及时、严格,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不够到位,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不够严格等。
这些问题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安全预防措施1. 设备维护保养:增加设备的巡检频率,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 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操作意识。
并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对操作程序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3.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充分预判和预案制订,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责任分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独山子石化分公司“9.12”事故设计存在严重错误操作人员无辜遇难一、事故经过独山子石化分公司乙烯装置自2002年9月12日开工以来,裂解火炬时有波动。
车间多处排查,判断10-K-201四段出口放火炬仪表调节控制阀(PV12004)可能有内漏。
2002年10月2日下午16时30分至17时15分,经裂解、仪表车间相关技术人员现场检查,认为PV12004确有内漏。
下午17时40分左右,乙烯调度安排调试。
调度中心值班主任、乙烯车间副值班班长、仪表车间2名仪表工,到压缩机房外平台调试PV12004仪表调节阀。
值班主任和副值班班长关闭消音器后手阀,以防裂解气向火炬大量排放,造成分离区进料中断停工。
值班主任调试阀杆行程达到50%后,通知仪表工处理阀杆,10L203消音器突然发生爆裂,喷出的物料随之着火。
车间人员迅速用现场消防设施灭火,石化公司、乙烯厂两级调度随即启动全厂应急系统及公司一级应急预案,消防队17时49分到达现场,18时32分控制住火势,20时5分将火扑灭。
事故造成调度中心值班主任、乙烯车间副值班班长当场死亡,两名仪表工在压缩机房外平台PV12004仪表调节阀南侧被火烧伤,裂解车间操作工在压缩机房外平台北面巡检时,被火灼伤。
事发后,对PV12004仪表调节阀解体检查发现,阀内有电焊条、焊渣等施工残留物。
二、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1)设计单位违反设计规范。
事故调查组查阅设计单位——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设计的PID图,乙烯装置PV12004调节阀及前手阀压力设计是 4.03兆帕,阀后压力设计是 1.74兆帕。
查设计单线图,PV12004调节阀及前手阀为4.03兆帕,阀后及后手阀为1.74兆帕,消音器未标注。
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依据《化工装置工艺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 20559—94)第3.0.2.1的规定:“当控制阀后的压力降低时,控制阀后的切断阀和旁路阀的材料等级应取与控制阀材料等级相等,均采用上游管道的材料等级”。
Don't think that doing something that seems trivial with your whole heart is a waste. Small things are done handily, and big things will come naturally.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
某BDO公司乙炔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9年4月29日20时左右(北京时间),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某BDO公司停车检修期间,由(独山子炼建公司)负责的BDO装置维修的施工现场,在未采取可燃气体分析的情况下,由于现场操作人员未及时发现乙炔气体泄漏,维修人员在使用钻具时产生火花导致乙炔爆燃,致使新疆炼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人张某受重伤,经抢救无效于4月30日凌晨1时左右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检修人员对乙炔性质不够了解,乙炔的爆炸范围广为
2.5%-82%,引起爆炸的能量低。
2、违规操作,在使用钻具之前没有做可燃气体分析和开具动火作业票。
3、岗位操作人员巡检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乙炔气体的泄漏。
三、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1、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意识和防护。
2、开展安全事故分析会,总结经验,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2011年3月3日,独山子石化公司热电厂化学车间发生一起员工在清理三号凉水塔1#清污机杂物(凉水塔破碎填料)过程中,被卷入清污机除污刷和上链条转动轴之间,挤压导致死亡事故。
事故造成1人死亡。
一、事故装置简介独山子石化公司热电厂化学车间于1991年正式投产运行,采用固定床制水技术。
化学车间主要负责向锅炉制备和输送合格除盐水,同时承担循环水场生产运行和热电厂水、汽质量分析监督等工作。
清污机是热电厂化学车间循环水系统的辅助设备,用于循环水道的杂物清理,间断使用。
三号凉水塔1#清污机链轮8r/m i n,除污刷约20r/m i n。
二、事故经过2011年3月3日零时左右,独山子石化公司热电厂化学车间二值班循环水岗位员工段某按常规开始巡检,零时30分,段某用对讲机向操作室监盘员询问1#、2#循环水塔液位情况。
零时46分,副班长刘某通过对讲机呼叫段某询问工作情况但无人应答,拨打手机也无人接听。
立即指派操作室监盘员沿巡检路线寻找段某。
1时10分,在3#凉水塔清污机房发现段某趴在1#清污机除污刷与上链条转动轴之间,现场人员立即报警并展开施救。
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独山子石化公司热电厂化学车间员工段某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违反操作规程,在没有停机的状态下靠近清污机旋转部位弯腰清理杂物,身上背的巡检挎包被转动的除污刷缠住,人被卷入清污机除污刷和上链条转动轴之间,挎包带随除污刷旋转,导致其挤压受伤。
这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1)热电厂化学车间仅对清污机齿轮与链条进行了危害识别,并加装了防护罩和警示标识,但未对除污刷进行危害识别,没有意识到除污刷存在的风险;未对岗位人员在该处操作过程中的危害进行识别,没有意识到携带挎包靠近除污刷清除杂物的风险,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不全面。
这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对部分辅助运行设备管理重视不够,安全防护设施及警示标识存在缺失,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
化工企业火灾爆炸重大事故案例调查与剖析摘要介绍了燃烧与爆炸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某地一起苯乙烯储罐自聚超压爆炸事故,对储罐爆炸事故前苯乙烯温度变化情况、储罐呼吸阀堵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also by somewhere together styrene tank self polymerization overpressure explosion, inspection of tank explosion accident of styrene temperature change, tank breathing valve jam,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resents needle of recommendations.关键词苯乙烯自聚储罐爆炸Keyword Styrene Since poly Storage tank BlastⅠ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概述(1)燃烧的条件和形式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①可燃物:不论固体,液体和气体,凡能与空气中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物质,一般都是可燃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气等.②助燃物:凡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叫助燃物.一般指氧和氧化剂,主要是指空气中的氧.这种氧称为空气氧,在空气中约占21%.可燃物质没有氧参加化合是不会燃烧的.如燃烧1公斤石油就需要10-12立方米空气.燃烧1公斤木材就需要4-5立方米空气.当空气供应不足时,燃烧会逐渐减弱,直至熄灭.当空气的含氧量低于14-18%时,就不会发生燃烧.③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都叫火源,如明火,摩擦,冲击,电火花等等.燃烧形式:根据可燃物状态的不同,燃烧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三种形式。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6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国内外事故案例汇编二○○八年六月前言本书汇集了一些国内外同类装置事故案例,希望通过此书,使大家能够对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有所认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保证装置的安全生产。
在资料编写过程中,可能存在疏漏之处,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妥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一)火灾爆炸事故 (1)一、某石化塑料厂聚乙烯装置T2系统火灾事故 (1)二、XX石化塑料厂装置聚合系统聚合火灾事故 (2)三、置换方案不合理排出三乙基铝自燃着火 (4)四、TEA钢瓶更换着火事故 (5)五、作业环境存在隐患三乙基铝泄漏着火 (7)六、工具使用不当泄漏着火 (8)七、阀门内漏积聚静电引起闪爆 (8)八、无票动火割错管线泄漏着火 (9)九、措施不当静电起火 (10)十、操作不当引起着火 (11)十一、违章操作倒淋冻融泄漏静电起火 (11)十二、麻痹大意引起着火 (12)十三、经验不足冒然作业引起泄漏着火 (13)十四、橡胶塑化模头堵塞引起着火 (14)十五、罐体清洗不干净静电引发着火 (15)十六、电线短路引起闪爆着火 (16)十七、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塔体被火烧坏 (16)十八、违章作业风筒着火 (18)十九、违规设计违章操作引燃通风柜 (19)二十、低标准老毛病引燃可燃物 (20)二十一、机械故障泄漏爆燃 (21)二十二、压力表质量问题泄漏着火 (22)二十三、违章使用非防爆工具碰撞着火 (22)二十四、2000年乙烯厂着火事故 (23)二十五、密封失效泄漏着火 (25)二十六、施工留下隐患引发泄漏着火 (25)二十七、作业环境存在隐患三乙基铝泄漏着火 (27)二十八、现场疏忽检查电线腐蚀短路引起着火 (28)二十九、中心化验室“7.24”着火事故 (29)三十、2002年乙烯厂着火事故 (32)(二)人身伤害事故 (34)一、22F420D堵手孔伤人事故 (34)二、造粒F848水箱烫伤人 (35)三、消防栓水阀飞出伤人 (36)四、无证操作叉车翻造成人员受伤 (36)五、下直梯踩空坠落受伤 (37)六、硫酸喷出灼伤 (37)七、劳保穿戴不合格肩及右臂被碾伤 (38)八、缺乏经验眼被灼伤 (38)九、违章作业手指被截 (39)十、巡检跌倒,造成胸骨骨裂 (40)十一、盘车电机叶片飞出伤人 (40)十二、盲目作业手指被切断 (41)十三、未戴防护面具TBC灼伤眼睛 (42)十四、巡检不慎坠落腰、胸多处骨折 (42)十五、无证驾驶叉车保管员被撞受伤 (43)十六、违章用火闪爆作业人腿部骨折 (44)十七、麻痹大意习惯性违章手指骨折 (44)十八、巡检不慎踩空腰部受伤 (45)十九、个人防护不当带压操作受伤 (45)二十、麻痹大意高处摔下右腿骨折 (46)二十一、麻痹大意手臂骨折 (47)二十二、产品质量有问题操作人员无辜遇难 (47)二十三、为取一餐证钢板倒下砸断腿 (48)二十四、未交底检修作业人受伤 (49)二十五、活塞杆断裂碰撞曲轴箱闪爆 (49)二十六、消防演练阀体飞出打伤人 (50)二十七、台阶冰雪未清理滑跌骨折 (51)二十八、违章检修机泵眼睛被油伤 (51)二十九、现场未交底钳工人员被烫伤 (53)三十、误操作左手食指指端挤断 (54)三十一、绝缘降低母线短路灼伤作业人 (55)三十二、配合不当踝骨骨折 (56)三十三、违章操作手被挤伤 (56)三十四、电缆接头燃爆伤人 (57)三十五、工具接地电弧伤人 (59)三十六、违章作业电弧伤人 (60)三十七、未戴防护面具眼睛被氨灼伤 (61)三十八、2004年人身伤害事故 (61)三十九、乙烯6.29事故 (63)四十、2005年人身伤害事故 (64)四十一、销售车间“1.12”人身伤害事故 (66)四十二、巡检不慎滑倒尾骨骨折 (67)四十三、忽视安全麻痹大意焊工腿被挤断 (68)四十四、阀门内漏积聚静电引起闪爆 (69)四十五、作业不慎脚部骨折 (70)四十六、阀体回摆作业人站位不当手臂被挤伤 (70)四十七、作业不慎腰部受伤 (71)四十八、作业不慎,高处坠落 (71)(三)中毒窒息事故 (73)一、氮气窒息事故 (73)二、21S412窒息事故 (74)三、20F061氮气窒息事故 (74)四、2006年中毒事故 (75)(四)泄漏事故 (76)一、设备排气阀泄露烃类气体 (76)二、设备法兰大量泄露流化气 (77)三、设备法兰大量泄露流化气 (79)四、火炬燃料气管线积水 (80)五、阀门内漏积聚静电引起闪爆 (81)六、碳四泄漏事故 (82)(五)重大隐患抢险 (84)(一)火灾爆炸事故一、某石化塑料厂聚乙烯装置T2系统火灾事故1、事故经过2002年11月15日上午8:50,某石化塑料厂聚乙烯装置中控室显示T2钢瓶已经用空,于是当班操作人员通知催化剂操作员刘XX到现场进行钢瓶切换。
罐区检修动火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2012年3月15日,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由于效益原因停工.自2013年4月开始,该石化公司对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对配套(de)三苯罐区进行检修.2013年4月15日,该石化公司与中石油七建公司签订炼油化工装置检修合同及炼化装置检修工程服务安全生产合同,合同期限为2013年4月15日至2013年12月30日.2013年5月15日,中石油七建公司与林沅公司签订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停工检修、技措、改造合同、安全协议,双方未在合同上盖章、签字,合同期限为2013年5月19日至2013年12月31日,合同分包方式为劳务作业分包.发生事故(de)939罐施工作业(de)计划单内容为更换锈蚀严重(de)罐顶侧壁仪表维护小平台板.2013年6月1日(星期六),该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设备员李明辉林沅公司施工人员到现场确认后办理939罐仪表维护小平台板更换、消防水线加导淋作业票.9时左右,监护人三苯罐区外操工邵国庆到939罐顶时,闻到罐顶气味较大,将罐区工艺员韩军叫到罐顶进行确认,韩军确认罐顶气味较大,并发现罐顶呼吸阀没有加盲板,即告知林沅公司现场施工人员不加盲板不得动火作业.安全员王某告知该公司施工人员停止其在小罐区(de)所有动火作业,故当日办理(de)939罐更换维修仪表小平台板(de)动火作业许可证(第0010374号)未下发.6月2日第一联合车间早调度会后,王某将6月1日未下发(de)939罐动火票(第0010374号)动火作业有效期改为6月2日,并安排三苯罐区外操工慈军对939罐进行现场动火作业监护.慈军到达小罐区现场时,林沅公司(de)领班张洪伟、电气焊工陶崇海、姚忠利及力工石成泉(负责现场卫生清扫和监护)已在现场.9时30分左右,慈军与王某一起登上939罐顶,王某闻到很重(de)油气味,但无法确定泄漏源,慈军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对观察孔处可燃气体浓度进行了检测,王某检查检尺口,并将卡扣卡好后用防火布盖上,确认呼吸阀盲板已加上.因泡沫发生器附近油气味道大,随即要求施工单位将泡沫发生器用黄泥堵上、将仪表小平台护栏用防火布围上.王某将动火票交给慈军,随后离开939罐施工现场.10时30分左右,慈军将动火票交给林沅公司现场作业人员,施工人员使用气焊等工具对腐蚀(de)仪表小平台板进行拆除.林沅公司4名作业人员在939罐作业,1人在罐下清扫地面,1人在维修仪表小平台铺设新花纹板,2人在罐顶进行动火作业.14时27分53秒(工厂监控视频显示时间),939罐突然发生爆炸着火,罐体破裂,着火物料在防火堤中漫延(各罐之间无隔堤),小罐区防火堤内形成池火.14时28分01秒、14时28分29秒、14时30分43秒,937罐、936罐、935罐相继爆炸着火.事故发生后,该石化公司立即组织自救并向相关部门报告,同时向110指挥中心报警.在接到事故报告后,该市启动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了抢险救援指挥部,调集公安、消防和医护人员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该市消防部门派出40个中队846名消防官兵,出动消防车163台参与灭火.16时大火被扑灭.同时第一时间将现场发现(de)两名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救治,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名失踪(de)作业人员后经现场搜寻发现,已死亡.事故共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97万元.二、事故原因及性质1、直接原因林沅公司作业人员在罐顶违规违章进行气割动火作业,切割火焰引燃泄漏(de)甲苯等易燃易爆气体,回火至罐内引起储罐爆炸.2、间接原因(1)中石油七建公司该项目部在承揽939储罐仪表维护平台更换项目后,非法分包给没有劳务分包企业资质(de)林沅公司,以包代管、包而不管,没有对现场作业实施安全管控.(2)林沅公司未能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取得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就非法承接项目;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违章动火;未对现场作业实施有效(de)安全管控.(3)该石化公司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管理及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认真不严格,检维修管理、动火管理和承包商管理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