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菩提心是佛教用语,我们现在来说说菩提心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发菩提心。
操作方法菩提心,重在“菩提”二字,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说有一颗成佛的心,指的是一个人有大慈大悲的胸怀,有佛的气度。
对于一个刚刚加入佛门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一个刚开始信佛的人来说,发菩提心是首要的,是比“开悟”更重要的心态。
发菩提心,也就是要把众生看做和自己亲人一样的生命,并且看到众生有困难、痛苦的时候,就会想着去帮助他们。
发菩提心,就是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想法,要有看淡一切、放下一切的胸怀,并且你还要将这种胸怀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放下欲望,就没有痛苦。
多去体会和感悟人生,并且相信佛说的一切,并从内心发起求道、求
取正觉的心愿。
一般来说,心存杂念和贪欲的人是不可能发出菩提心的,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慈大悲之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
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
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
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
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浅析《六祖坛经》中的几个概念《六祖坛经》是禅宗经典之一,记载了禅宗六祖惠能的教诲。
在这部经典中,涉及到了许多禅宗的概念和教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禅宗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六祖坛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禅宗的教义。
一、菩提心在《六祖坛经》中,菩提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佛教中,菩提心是指追求觉悟的心,即菩萨心。
在禅宗中,菩提心被视为修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六祖惠能在经典中指出:“只要你自己的正念不断,你就是菩提;只要你的正念断绝,你就是凡夫。
”这句话告诉我们,菩提心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心灵状态。
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觉知,不断地修行,就能够拥有菩提心,实现觉悟。
菩提心在禅宗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即“大悲菩提心”。
大悲菩提心是指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帮助他人渡劫解脱。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强调了慈悲心的重要性,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表达了慈悲心的深刻含义,即菩提心本质上是没有任何执著和執念的,只有不断的修行和慈悲心才能达到菩提的境界。
二、空性在《六祖坛经》中,空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空性是禅宗对于世界和众生真实本性的一种解释,也是禅宗对于缘起空性的理解。
在经典中,六祖惠能对于空性的讲解非常深刻,他指出:“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句话表明了空性的观念,即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只有不断地修行,保持清净的心境,才能洞悉空性的真谛。
在禅宗的理论中,空性是觉悟的归宿,也是禅宗修行的目标。
空性的理解能够让人超越对于世俗现象的执著,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和虚幻,从而达到觉悟的境界。
六祖惠能在经典中对于空性的讲解引导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真实本性,从而摆脱对于世俗现象的执著,实现觉悟。
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禅宗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觉悟的根本途径。
行菩提心的两种解释的意思
行菩提心的两种解释意思如下:
1. 行菩提心是指修行者具备了菩提心的行动表现。
菩提心是指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利他的心态,希望能够使众生摆脱苦难,实现解脱和觉悟。
行菩提心是将这种心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包括施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度。
通过实践这些行为,修行者能够培养自己的菩提心,同时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达到慈悲和智慧的境界。
2. 行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实践菩提心的方法和途径。
菩提心的修持是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修行方法来实现。
行菩提心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实践六度行为,修行者能够逐渐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菩提心。
同时,行菩提心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慈悲和智慧,以及净化自己的心灵。
通过行菩提心的实践,修行者能够逐渐摆脱烦恼和执着,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菩提心的殊胜心得体会菩提心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追求觉悟和利益众生的心态。
殊胜心得体会就是指在修持菩提心过程中所得到的宝贵心得和深刻体会。
以下是我个人对菩提心殊胜心得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总结成1000字。
深入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菩提心的特殊之处和它的重要性。
首先,菩提心是一种无私的心态。
它追求的不是个人的私利或者满足,而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
菩提心让我超越了自我,关注更多的是他人的需要和痛苦。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可以为他人的生活带来正面影响时,我感到无比喜悦和满足。
菩提心也是一种包容的心态。
它没有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而是以平等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所有众生。
我感受到菩提心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它让我与他人建立了更为深厚和真实的关系。
我学会了如何理解、尊重和包容别人的观点和行为,即使它们与我自身的价值观不完全一致。
菩提心也是一种慈悲的心态。
它对他人的苦难和痛苦感同身受,愿意为众生提供帮助和救济。
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慈悲心的强大力量,它让我不再自私地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是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通过帮助他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我也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和喜悦。
菩提心还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烦恼相处。
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挑战和困扰,尤其是当我的期望和理想与现实不符时。
但是,菩提心教会我接纳和觉察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它们所控制。
通过观察和反思,我开始意识到烦恼和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消散的过程,慢慢地学会了如何放下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以更加平静和清晰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
在修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无边的喜悦和快乐。
当我将自己的内心和他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时,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喜悦和满足。
这种喜悦源自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和给予他人的喜悦。
无论是微小的善举还是大大的行动,只要是出自一颗真正的菩提心,都会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
总的来说,修持菩提心是一段非常珍贵和宝贵的修行旅程。
世俗菩提⼼和胜义菩提⼼的⽣起之差别作者⽣根活佛世俗菩提⼼和胜义菩提⼼的⽣起之差别作者⽣根活佛第三、世俗菩提⼼和胜义菩提⼼的⽣起之差别:如何才能⽣起世俗菩提⼼呢?思维轮回的痛苦⽆尽,曾经做过⽗母的有情者的苦恼⽆边,希求他们脱离那些磨难和苦海,希望获得解脱与快乐,因此,⼼⾥产⽣慈爱⼼和⼤悲⼼,然后产⽣利益⼀切众⽣的发愿之⼼和⾏持六度的菩萨⾏道之⼼。
实际上,世俗菩提⼼的⽣起有很多⽅法,其中有⼀种是透过六种思维的次第:(⼀),以⾃⼰现世的母亲为我们观想的对象,这样⽐较容易内⼼⽣起爱⼼,因为⾃从我们出⽣,母亲就⽆微不⾄关爱我们,即使我们只有微⼩的痛苦,母亲都是细⼼的照顾,母亲对我们恩重如⼭。
其次再观想其他⼀切众⽣。
我们为什么要爱其它众⽣呢?因为我们曾经在这个世间轮回之中流转过⽆数次,其他众⽣也跟现世母亲⼀样,在轮回之中对于我们恩深似海,从这个⾓度来讲,我们应该爱其它众⽣,另外,其他众⽣在过去世都对我们如现世母亲⼀样如此亲近仁慈,所以我们就要把⼀切众⽣都看成跟⾃⼰⽗母⼀样,与我们很亲近,对我们很仁慈之⼈,我们要爱他们,他们才能爱我们。
(⼆),有爱才能知道恩德,我们知道⼀切众⽣犹如我们的亲⽣母亲,我们爱他们,这⼀点还不够,我们就是要思维母亲对我们的恩惠,对我们的照顾。
(三),知道有恩才能⼼中产⽣报恩之念,母亲对我们如此的仁慈,所以我们要想尽种种办法来回报母亲的恩德之⼼。
(四),有了报恩⼼才能⽣起慈⼼,愿母亲皆具⾜⼀切乐及乐因⽽发⼼和⾏动,希望其他众⽣都能得到快乐及快乐的因,这就就是慈⼼。
(五),有了慈⼼才能⽣起⼤悲,愿母亲皆远离⼀切苦及苦因⽽发⼼和⾏动,思维到⼀切众⽣不断在受苦,因⽽想要拔除他们的痛苦及痛苦的因,这就是⼤悲⼼。
(六),⼤悲⼼⽣起之后就要进⼀步修持,即产⽣⼀种想要究竟觉悟成佛的⼼。
因为,想要拔除⼀切众⽣的痛苦及痛苦的因,想要利益其他众⽣,获得成就佛,这样重⼤的任务完成,必须要⾃⼰先究竟觉悟成佛,才有能⼒来帮助其他众⽣;例如,有⼈⼝⼲了,我们就要发起⼀个想要拿⽔给他喝的⼼愿,想要拿⽔给他喝,就必须有⼀个接⽔的容器,有了容器,我们才能够装⽔,才能够拿⽔给他喝,解决他⼝渴的痛苦。
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意思出离心即脱离世俗与苦难,放弃物欲,追求自我完善,思索人生真谛的心态。
菩提,又称菩提心,是佛教徒对超越苦难,达到自我完善的心态。
从历史上看,出离心与菩提心是传统佛教核心思想,它们都表达了佛教徒应当追求的心态。
出离心历史悠久,源自印度的梵文,意思是放弃物欲,达到智慧的状态。
它指的是生活中需要人们放弃物欲与世俗观念,透过思索,达到完美的状态。
佛教将出离心视为实现救赎的关键,但出离不是断绝世俗,只是它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让人们培养正念,脱离必然的苦难。
菩提心的意思是超越苦难,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它是佛教徒应该追求的心态,也是他们达到自由和救赎的唯一道路。
菩提心的本质是不断的精进,超越自己,完善自我,达到真正的自由和救赎。
菩提心可以让人们不断完善自己,培养智慧、勇气等品格,最终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出离心与菩提心是佛教徒应当追求的核心思想,它们都表达了脱离世俗与物欲,寻求自由和救赎的理念。
出离心是脱离苦难,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菩提心是超越苦难,实现自我完善的心态。
它们都体现出佛教徒应当遵循的某种心态,达到完美的状态。
过去2000多年来,出离心与菩提心一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但它们的思想价值并不仅局限于佛教徒,对现代社会来说也很有价值和意义。
出离心与菩提心的追求,使人们能够远离物欲的控制,获得自由的心态,抹去苦难,追求完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精神支撑。
因此,“出离心与菩提心”概念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佛教徒所追求的心态,对现代人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正念,脱离必然的苦难;超越自我,实现自由与救赎。
通过这样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我们可以回归自己,以此达到自我完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救赎。
如何守护菩提心心得
守护菩提心是一个长久的修行过程,下面是一些心得和建议:
1. 培养正念:正念是保持菩提心的关键。
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他人利益而行动,牢记菩提心的初心和目标。
2. 培养慈爱心:慈爱是菩提心的核心品质。
要学会发展对一切众生都充满慈悲和怜悯之心,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存在。
3. 培养智慧:菩提心需要智慧的指引。
努力学习佛法,探索人生的真相和智慧,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 保护自己的心灵:菩提心不能被负面的情绪所侵蚀。
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灵免受嫉妒、怨恨、贪欲等不良情感的侵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和。
5. 培养感恩心:感恩是守护菩提心的重要方面。
要学会感恩一切对自己的善意和支持,并通过回馈社会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6. 修身养性:要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守护菩提心,例如冥想、禅修、读经等,这有助于平衡身心并保持对他人的关爱。
7. 与同修共修: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同修行,互相支持和激励,分享心得和困惑,共同成长。
8. 恒心不懈:修行菩提心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保持
恒心和毅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总之,守护菩提心需要学习和修行的不断努力,但无论经历怎样的波折和考验,始终坚信自己的初心和目标,努力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
发愿菩提心的句子1. 发愿菩提心不就是那盏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吗?就像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始终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比如当你看到有人受苦,你是不是会心生怜悯,想要去帮助他们,这其实就是菩提心在起作用啊!2. 难道发愿菩提心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珍贵的宝藏吗?如同阳光温暖着大地,它能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
想想看,当你为他人付出时,那种满足感不就是菩提心带来的吗?3. 发愿菩提心呀,岂不是那股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和勇敢的力量?就好像一阵春风,能吹开人们心中的花朵。
你看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他们不正是怀着菩提心在行动吗?4. 发愿菩提心不正是我们灵魂的翅膀吗?能带着我们飞向更高的境界,好比星星照亮了夜空。
你有没有过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无比快乐的时刻,那就是菩提心在飞翔啊!5. 发愿菩提心难道不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可靠的伙伴吗?如同灯塔为船只指引方向,它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当朋友遇到困难,你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不就是你的菩提心在起作用吗?6. 发愿菩提心啊,是不是像那甘甜的泉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就好像在炎热的夏天喝到一口清凉的水那般美妙。
当你为慈善事业捐出一份爱心时,那就是菩提心在闪耀呀!7. 发愿菩提心不就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有爱的秘诀吗?如同火焰给予温暖,它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温情。
你想想,当你对别人微笑时,是不是也在传递着菩提心呢?8. 发愿菩提心岂不是我们内心的一团火焰,燃烧着无尽的热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让人感到温暖。
你有没有过为了一个正义的事情全力以赴,那就是菩提心在燃烧啊!9. 发愿菩提心不是那棵给予我们庇荫的大树吗?仿佛是我们在疲惫时可以依靠的港湾。
当你看到流浪动物,心生怜悯去照顾它们,这不就是你的菩提心在展现吗?10. 发愿菩提心啊,是不是如同那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的生命?就好像迷路时看到了北斗星。
你有没有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那就是你菩提心在发光啊!。
菩提心
可能所有同修都知道菩提心对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也知道要发菩提心,但是要说到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又是如何对我们修行发生作用的,很多同修也许就不是那么清楚了。
现在我就冒昧给同修们剖析一下菩提心,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我们知道,学佛修行就是修心,我们从无量劫来,这个思维乱动惯了,一刻也停不下来,就是表面上我们觉得停下来了,也还有很多细小的妄念,这些妄念是难以察觉的,必须进入很深的定境才能察觉得到。
就像细小的灰尘,平时肉眼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阳光从一些缝隙穿过照到阴暗之处,我们才能很清楚的看到灰尘在飞舞。
古人有一个成语叫做心猿意马,充分说明了这个妄心的难以调控。
我们不管是读经、念佛或者是持咒,都是在增强我们的定力,乃至完全斩断我们的妄念。
妄念就是我们的轮回之因,当我们的定力强大到一定程度,轮回当然也就不再可怕,肉身就成了我们利益他人最好的工具,我们也可以学那些大菩萨穿越到红尘中救度那些过去世的父母亲人了。
妄心就是我们把这个身体当做是我,反而把那个让我们身体起作用的了了灵知给遮蔽了,我们佛性的这个功用便不能发挥出来,原本我们的佛性是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般无二的,正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而我们为了身体的这个虚幻的我却造出各种业债,为善为恶都是心的转念之间,所谓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杀盗淫妄都是为了满足我们身体的各种无理要求,当我们识破了之后,我们就破了我执,不再把这个色身当做是我,而把我们的这个身体转为道用,把身体当做是利益众生的工具,把身体的各种需求维持在一种较低的标准,便不会去犯各种恶业了,这便是借假修真。
我们知道了妄心是非常厉害的,怎么去调伏呢?那我们就用菩提心去转化,这便是修行最好的方法。
要把妄心转变为菩提心,我们就得对菩提心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才会知道我们所起的每一个念头究竟是妄心还是菩提心。
我们在《金刚经》的第二页上佛告诉须菩提该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就是说我们要发心把一切众生都要度化出离生死苦海,然后呢,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又没有一点点的度化众生相存在,所以说,实无众生得度者。
佛陀叫我们不要沾在相上,既不要有一个度化众生的我相,也不要有被度化的人相寿者相众生相。
我们常常存有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这样我们就把自己从被妄心包裹着的我执里边解脱出来了,转妄心为菩提心。
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再次听到五祖弘忍为他讲解这句话,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让他不要住在一切相上生起菩提心。
于是隐藏在猎人队伍里,韬光养晦一十五年,终于根尘脱落,出山弘法,普化众生,这就是我们发菩提心最好的例子。
当我们把妄心转变成菩提心之后,无论修行什么法门,效率都可以有千倍万倍的提高,因为我们破了我执,就不会再着相了,那些因为有我执而存在的各种坚固妄想,再也不会对我们起到束缚和禁锢的作用。
有句话叫做着相修行千百劫,离相修行一念间,就在妄心转为菩提心这一念之间。
当我们念念存的都是利他,念念存的都是度化众生,那些自私自利的妄念都被菩提心所转化或者遮蔽了,我们的本觉智慧便会如同乌云散去后的阳光,慢慢透射出来,
大圆镜智如同日光明照,就可以利益到无量无边众生了,经过利他反过来利己,如此修行福报智慧都是无量无边的。
净宗祖师有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只要我们每一句佛号的功德都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成就佛道,何愁我们不成佛,实在是成佛有余,不但可以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随意往生任意他方佛世界。
所以说,我们要多读《金刚经》,建议同修每日应当要读一到两遍,或者更多,佛陀用了许多的对比来说明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要把经典里边的理论知识读懂、读透,经典的内核就是不着一切相,然后发菩提心。
为他人讲解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利益,广行法布施,法雨普遍滋润一切众生。
如此之后念佛,把所有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这样用功去修,我们很快会得到大受用,同修们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