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还有人活着吗3教案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冀教版第十二册第10课10、还有人活着吗一、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能够独立读懂课文。
2.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
3.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课外阅读。
4.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批注的良好读书习惯。
5.训练学生阅读中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6.借助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实例让他们感受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让学生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
2. 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分别意味着什么。
(2)教学难点:理解“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2008.5.12 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通过各大媒体,我们看到美丽的汶川顷刻间化为废墟。
灾情发生后,志愿者们积极地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演绎了一部部感人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76.7.28河北省唐山市也发生过7.8级的大地震,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块回到33年前,去了解一下地震发生后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地震发生后,活着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救援压在废墟中的伤员,他们喊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有人活着吗”。
请同学们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四)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主要介绍了几个人听到了喊声?2、当时压在废墟下面,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听到喊声后他们又有何表现|?(五)集体交流选文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理解“人类高贵的精神”的含义。
四、教学总结这篇文章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险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救援人员为抢救遇险者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还有人活着》整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还有人活着》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还有人活着》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探讨课文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教学资源2.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还有人活着》的文本材料。
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准备教学PPT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2.2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
相关的作者介绍和作品分析。
教学PPT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文学鉴赏指南和相关书籍推荐。
3.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还有人活着》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情节。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总结讨论结果,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写作。
3.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提交,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适用性。
4.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5.1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还有人活着吗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默读课文,能抓住句,独立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动人故事,深入感知。
3.掌握文章表达感情的两条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前依据课文内容查阅采集有关资料,为理解文本作铺垫。
2.抓住要点词句品析、感悟。
3.借助多媒体创建情境,升华感悟。
4.展开课外阅读。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动人故事,领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进而感觉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行信服的民族精神。
教课重难点:感悟“还有人活着吗 ?”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意味着什么 ?理解“我的泪,为人类精神而抛洒。
”这“尊贵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学前准备:1.采集有关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
2.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课时安排: 1 课时一、预习导学。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中的哪些事感情人了你?把最感人你的地方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觉。
2、字词认读二、沟通商讨。
1、中心话题:“还有人活着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终究产生了如何的成效?从中你感觉到了什么?2、作者说她的泪不是电影的导演“导”下来的,也不是演员演下来的,而“为人类尊贵的精神而抛洒。
”这又是如何的一种精神呢 ?教师总结:灾害无情,人有情。
正是这类面对灾害不恐惧、不认输、不放弃和対生命的珍爱、尊敬的尊贵精神让我们英勇地和灾害作斗争,并努力去迎接新的生活。
三、由课内到课外,入情入境。
1.感情朗诵深层思虑:文中真实感人你的是什么?2.部署作业。
(1)介绍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2)采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像、文字资料。
学教反省:。
六年级语文下册《还有人活着》整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还有人活着》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4. 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第一章:《还有人活着》背景介绍1.1 了解文章的背景,知道它是在描述哪个历史时期的战争。
1.2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感受作者对战争的看法。
第二章:战争中的普通人2.1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2.2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
第三章:生命的意义3.1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情节,理解战争中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3.2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和平的珍贵4.1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和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2 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维护和平的活动中。
第五章:阅读与写作5.1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5.2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文本分析情节与人物6.1 学生细读文章,分析主要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6.2 学生探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心理变化。
第七章:主题探讨战争与人性7.1 学生讨论文章所揭示的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和影响。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战争中的道德困境和人物的选择。
第八章:文学技巧修辞与象征8.1 学生学习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效果。
8.2 学生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人物的代表性,物品的象征意义等。
第九章:批判性思维观点与证据9.1 学生练习从文章中提取证据,支持或反驳作者的观点。
9.2 学生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会提出有见地的问题,并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
第十章:创意表达写作与绘画10.1 学生尝试以写作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年级语文下册《还有人活着》整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还有人活着》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会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发展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还有人活着》的阅读与理解。
2. 字词的学习与巩固。
3. 课文的分析与讨论。
4.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还有人活着》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机。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发展推理能力。
3. 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步骤一、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激发学生对课文《还有人活着》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三、字词学习与巩固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巩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如何做一个关爱他人的人?第五章:课后作业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抄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教案编辑专员,您好!我为您编写了六年级语文下册《还有人活着》的前五个章节教案。
请您参考:一、教材分析《还有人活着》是一部反映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儿童生活的小说。
本册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展现了主人公们在这场战争中成长的历程。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苦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的艰苦生活,珍惜当今幸福生活;(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营造战争时期的生活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播放战争时期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氛围;(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