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气象官方微博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304.30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25日;修回日期:2022年6月13日 第一作者:兰红平(1968—),Email :资助信息: 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公私参与示范项目(RA II-17-J-PP-1);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应对极端气象灾害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2022ZDIANXM14)“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及其在深圳的实践兰红平 李明华 赖鑫 郑群峰 徐婷 王书欣 王明洁 罗欣“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是指,提前3 d 定量预测过程风雨,提前1 d 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提前6 h 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 h 分区预警,提前1 h 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
该模式既是“递进式”滚动提供精密、精准、精细的气象信息和风险研判信息,也是气象部门与党委政府、防灾部门及时联防联动的模式,各部门依据尽可能精准的预报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调度,实现气象预警与防御联动的“零时差”,守护人民安全。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23.03.009深圳地处低纬沿海,多丘陵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暴雨、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多发,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大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重发、频发。
研究表明,深圳短历时雨强在逐渐增强,半小时雨量超过50 mm 、小时雨量超过100 mm 的极端短时暴雨事件逐渐增多。
近年来,深圳先后遭遇2008年“6·13”强降水、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2019年“4·11”短历时极端强降雨、2020年近10年最强季风降水、2022年5月11—13日持续强降水等气象灾害,均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围绕重大灾害性天气背景下守护城市安全、人民安全的目标,深圳市气象局重点围绕防御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点,总结了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预报预警服务及风险预警等业务规范和要求,将广东省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普遍做法提炼为“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即:提前3 d 定量预测过程风雨,提前1 d 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提前6 h 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 h 分区预警,提前1 h 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
2023年气象服务工作总结2023年气象服务工作总结1今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广东省气象现代化年度考核评价和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组织的“政府公共服务公众评价”均名列全省第一。
一、重创新、提质量,气象服务民生成效再上新台阶(一)着力做好各项气象保障服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面对“入汛早、雨量多、雨强大、初台早、台风多”复杂天气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带来的严峻防灾形势,提前部署、靠前服务,报送气象信息快报79期,发布各类预警266次,圆满完成8个台风、13场大范围暴雨等灾害天气以及春运、文博会等20多项重大活动的保障服务,未发生因气象灾害导致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获得市领导批示11次,常务副市长吕锐锋批示:“气象工作令人满意”。
(二)着力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惠民成效显著。
推出“深圳气象伴您一路平安回家”京珠北春运现场气象服务,多方式播报天气和分享路况广受好评,市长许勤批示:“很好,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气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民”。
创新台风预警信号预发布服务,对涉及停课、停工的台风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提前2小时告知,让全社会早知道、早防御。
推出“点对点”城市积涝风险预报和10个旅游景点及分海域精细化气象监测与风浪预报产品,交通主干道气象预报拓展至泛华南15个省,多方位服务公众安全出行和休闲。
高质量提前完成4项市政府民生实事、11项公共服务白皮书任务,2项民事实事获得“南都街坊口碑top10”金奖,公共服务白皮书完成成效好获得“金秤砣”奖。
气象服务标准化试点成果在地铁、港口、旅游等10多个重点行业的防灾应急中广泛应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中介支撑、社会参与”服务模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高度认可,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并向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等行业单位介绍经验。
(三)着力解决气象信息“收得快、看得懂、用得上”,取得新突破。
气象服务短视频自动化加工系统的探索及应用作者:刘晨刘轻扬梁乐宁周颖卢大维时耀来源:《中国信息化》2023年第09期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
短视频的出现促进了融媒体发展,形成新的媒体格局。
目前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与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智能技术在短视频合成与分发中的应用,72%的媒体会应用智能算法处理过载信息以实现新闻和视频的自动化合成。
同时算法不仅局限于对视频素材的物理剪接,新华社发布的“媒体大脑”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对媒体场景的深度理解,将数据和媒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短视频的秒级生成、海量生产。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气象领域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气象”的传播策略,提高气象类短视频影响力。
气象短视频对内容的权威性要求较高,策划制作难度大,目前的制作能力、人才储备、技术资源远不能支撑和匹配短视频平台“短、平、快”的节奏。
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智能生产技术加强短视频的制作能力,为气象传媒业持续赋能,使短视频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有力工具。
(一)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天气顺应媒体生态变革,通过打造气象资讯、气象科普等视频产品获得全网高流量反馈,在微博、快手等平台获得累计1350万的粉丝总数,形成颇具规模的气象服务传播矩阵;同时组建完备的人才团队,包括天气分析师、气象算法研发师和设计美编人员,保障原创优质内容持续输出;建立业务模式明确、人员分工细化的短视频制作流程,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的气象短视频媒体服务链路。
(二)不足目前气象服务视频多以气象主播出境为主,其他视频产品需要设计、美编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制作,基于人工加工的生产方式在内容供给上无法满足新媒体传播需求;缺乏数据算法以及媒体资源的智能整合,造成算法资源及优质素材的冗余或流失;当前视频生产流程还不够精简,缺乏自动化和集成化技术应用,视频生产成本高,运营效率较低。
20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2, Vol.12 No.12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Services Promoted by New Media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LI Chen (Zheng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Zhengzhou, Henan 450005)Abstract With the rapid rise of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the new media era has arriv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dia in the field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n the field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t not only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work.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using new media to promote the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d advantages,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o use new media relate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novation,mainlyincludingawareness,innovation system, and realiz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servic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create syner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Key words Internet+; New media; Mete-orological services“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推动气象服务持续发展分析李 辰郑州市气象局,河南郑州 450005摘要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简析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摘要:微博的蓬勃发展已成大势所趋,气象微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盛。
本文在概述气象微博应用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气象微博具有及时性、亲民性、互动性等特点,主要功能在于发布气象信息、宣传气象科普、沟通气象部门与公众三大方面。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is a trend with legs, so does the meteorological micro-blog. this thesis sketch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micro-blog,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as announc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publiciz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communicat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of it.关键词:微博;气象;服务key words: micro-blog;meteorological phenomena;service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15-030 引言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平台,彰显出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功能,正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社会。
全国众多气象部门也纷纷开通气象微博,发布气象应急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拉近了气象部门与公众的距离,气象微博目前已逐渐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气象微博应用现状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可以公开发布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博客形式。
根据国内最大的微博服务平台新浪2012年2月2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