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古代教育孩子方法.doc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重要任务。
尽管时代变迁,但古人的教育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古人注重以德育人,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智慧,下面将介绍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古人注重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最早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父母亲自教导孩子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古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他们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导他们要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守信。
古人认为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古人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和学习能力。
他们鼓励孩子读书学习,并向孩子传授他们所知道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也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三,古人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技能。
他们认为良好的习惯和技能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他们教孩子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古人注重孩子的体验与实践。
他们鼓励孩子亲身经历和实践,通过体验来增加对事物的了解。
古人认为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孩子的品格和能力,体验和实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途径。
古人的体验与实践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人鼓励孩子亲身参与一些实际活动。
这可以是参观博物馆、动手制作手工艺品、种植蔬菜等。
通过实际的参与,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二,古人重视孩子与自然的互动。
他们鼓励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探索、观察和思考,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第三,古人注重学以致用。
他们鼓励孩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通过实践,孩子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除了家庭教育和体验实践外,古人还注重师道尊严。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师德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古人非常尊崇教育者的智慧和学识,并将他们视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师道尊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人是怎么正确教育孩子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古人历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立德立规,言传身教,给子女留下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如何从各方面规范子女,正确教育孩子的。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代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孟母三迁选好环境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搬家三次,直到搬到了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求封薄田自力更生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却没有给儿子孙安留下什么财产。
临死前,他嘱咐儿子回乡耕种,不要谋求官职;如果庄王一定要给封地,那就选择寝丘——那是出了名的贫瘠之地。
孙叔敖认为封地不肥,子孙不得不勤恳节俭,慢慢积累,这才是孩子成才的好方法。
祖昌教孙因材施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是主管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儿子骂。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
从此,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箴言立志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节选)清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注】这首诗是林则徐因为禁烟被革职,将要离家去新疆伊犁充军时所做。
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力衰,但是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将不顾生死祸福,义无反顾。
修身诫子书(节选)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注】诸葛亮在这首教子诗中要求儿子在宁静简朴的生活中修身养性,并告诉儿子,过分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而急切躁动的性格也不利于陶冶性情。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1.父母教育:在古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会亲自教育孩子,传授道德、伦理和生活技能等知识。
他们会以身作则,展示正确的行为模式,并以此来引导孩子的成长。
父母还会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如孝顺、忍让、正直等,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2.家庭教育:古代中国家庭通常以大家庭为单位,孩子成长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和父母、祖父母、叔伯等亲属一起生活,并从中学习和感受家庭价值观。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尊敬长辈的意识以及家庭责任感等。
3.师傅传授:在古代中国,有些家庭会雇佣知识丰富的师傅来传授孩子各种技能和知识,如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
这些师傅通常是家喻户晓的行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4.私塾教育:在一些地区,私塾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通常会将孩子送到私塾学习,跟随名师学习文化知识和经典著作。
私塾教育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孩子通过背诵古代经典、写作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5.社区教育:古代中国社区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社区会组织集体活动,如读书会、讨论会等,为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社区教育不仅仅关注学术知识,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团队合作和互助意识。
6.刻苦自学:古代中国教育注重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会鼓励孩子自觉自愿地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和探索。
孩子会被要求努力学习,记住大量的古代文化和经典著作,以培养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以上是古代中国教育孩子的一些常见方法。
虽然这些方法有时候会显得严格和极端,但是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自律、自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代教育方法的一些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仍然对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古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古时的教育并非只会让孩子死读书,他们也讲求快乐教育,并且教子手段多样。
法宝一:家训《颜氏家训》《朱氏家训》等中国传统家训,是治家者人生经验和教训的传授,它的意义是寓大爱、真诚和殷切的希望于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中,它的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授人以渔。
法宝二:家书晚清名臣曾国藩因其“教子之道”,曾家代代有人才,子辈有外交家曾纪泽和数学家曾纪鸿,孙辈有诗学家曾广钧,曾孙辈则有教育家曾宝荪。
而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曾国藩有大量的家书遗留给子孙,后人们在这些家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可见,一个着名家族的兴盛绵延,不能不说有家书的惠泽贯穿其中。
法宝三:格言格言,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
一般言简意赅,内容积极向上,同时耐人寻味。
《论语》《三字经》等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名句广为流传的格言。
近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家书作品,如着名的《傅雷家书》等等。
法宝四:遗书遗言郑板桥临终前,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
他担心儿子没有经历过贫寒,不知世道艰难。
病床前,亲人悲痛难忍。
弥留时,郑板桥精神再现。
他的儿子问他,有何教诲?郑板桥对他说:“想尝尝你亲手蒸的馍。
”父命难为,平日读书之人在厨房里手忙脚乱,蒸个馍跟上阵打仗一样。
尝试好多次却没有一次成功过。
父亲奄奄一息却没有等到儿子功成。
郑板桥的儿子嚎啕大哭,痛悔平日没有一技之长,并深切感受到小事不易学。
亲手为父亲更寿衣时,发现父亲枕头下留有字条:“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
”顿时震撼,终生铭记。
才明白,老父临终难以瞑目,莫过于希望自己自强自立。
古训有言“对子女七不责”一、对众不责古人在教育子女时已经懂得不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要保护孩子的尊严,经常被父母不分场合责骂的孩子,不仅不会反思错误,还会变得胆小懦弱,容易产生自卑感极度不自信。
二、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表达自己的悔过,并表示不再犯,就不要再过多的指责,批评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反思错误,过度指责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容易压抑。
我国古代家教方法
我国古代家教方法
中国古代的家教方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些方法在各个朝代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古代家教的目的是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以下是一些古代家教的常见方法:
1. 尊师重道:在古代中国,师长被视为子女的第二个父母,教育孩子是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责任。
家长教育子女要尊重师长,师长也要以身作则,以德教育子女。
2. 传统经典的教育: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家长会教导孩子们学习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
这些经典书籍包含了很多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3. 严格的纪律:古代家教注重纪律和规矩。
家长会设定严格的规定,约束孩子的行为,如限制玩乐时间、规定学习时间等。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
4. 考试制度:古代家教中普遍存在考试制度。
家长会组织孩子参加各种考试,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考试不仅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激励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们积极学习。
5. 社交礼仪的培养:在古代中国,社交礼仪被视为培养子女的重要一环。
家长
会教导孩子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尊重他人等。
6. 实践经验的传授:除了理论知识,古代家教还注重实践经验的传授。
家长会带孩子们去参观名胜古迹,让他们亲眼观察、亲身体验,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代中国的家教方法强调了品德的培养和学识的传承,不仅注重了道德教育,也注重了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
这些古代家教方法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被看到,对于培养子女的全面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教育孩子方法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人教育孩子的“七不责”当众不责心理学研究表示,3—6岁的孩子就已开始维护尊严。
所以,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尊重其感受与人格,避免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也不要将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反复说给别人听。
常让孩子出丑,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更会使其不以为耻,习以为常,在无形中强化其错误行为。
但是,“对众不责”并非姑息纵容,如果是原则性错误,比如打小朋友、无故发脾气等,家长应马上制止,严肃但不严厉地告知这种行为不可容忍,并马上将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及时帮他分清是非曲直。
悲忧不责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
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的感受,对四周事物以及告诫劝解全不在意。
此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并站在孩子身边,让他感觉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有亲人陪伴。
并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引导性地教育孩子。
饮食不责很多家长都爱在吃饭时批评教育孩子,可是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脾胃虚弱,而且边吃边哭容易将食物误吸入气管里,引起呛咳。
此外,这还会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压抑,加深隔阂。
晚餐时间应该是家庭交流感情的时间,让孩子回忆一天中愉快的经历,享受互相陪伴的乐趣。
如果孩子犯错误,家长可在饭后找时间,慢慢教育引导。
疾病不责生病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所以,不管陪孩子看病时多着急,家长都要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和关爱,不可因小事责备孩子。
愧悔不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干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很多孩子做错事后都会内疚,并且主动道歉,可家长如果不依不饶,继续批评训斥,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相反,聪明的家长会及时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同时也简单地强调类似的错误不可再犯。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方法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古人认为家庭教育要以言传身教为主,
即以家长的言行为榜样,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分辨善恶。
同时,家长
还会通过传统的故事、谚语等方式向孩子传授道德观念。
2. 培养孝道:在古代,孝道是一种重要的家庭价值观念。
家长通常
通过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帮助亲属、关心他人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孝
道观念。
3. 关注文化教育:古人认为文化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通常通过教育孩子学习经典著作、礼仪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文化
素养。
4. 尊重孩子的个性:古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5. 强调实践教育:古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家长通常
通过让孩子亲身参与家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孩子勤劳、独立的品质。
6. 刚柔并济的警示和奖励教育:当孩子犯了错或者贪玩时,可以采
取一定的方式来警示孩子,就像孟母三迁中孟母屡次搬家并剪断纺线
来警示孟子。
如果孩子做出值得表扬的事情,应该给孩子一定的夸奖
和奖赏,增强他的自信心。
7. 遇物而教:这是古代教育幼童的另一个奇招。
例如,当看到一只
鸟时,可以告诉孩子这种鸟的名字、习性等相关知识,或者借此机会
教孩子一些与鸟相关的诗词或故事。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德为先,通过言传身教、孝道教育、文化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文化素养。
同时,也注重实践教育和警示奖励教育等方法,帮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德育教育
在古代,德育教育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和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如尊重长辈、忠诚守信、勤奋努力等。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经典故事、历史事件等方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有德行的人。
二、知识教育
古代的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背诵经典等。
家长和教师通过教授孩子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提问、思考和探索。
三、劳动教育
古代的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勤劳和节俭精神。
家长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
同时,他们也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约和理财。
这种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
四、礼仪教育
古代的礼仪教育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手段。
家长和教师会教授孩子基本的礼仪规范,如行礼、待人接物等。
他们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五、体育教育
古代的体育教育主要包括武术、射箭、游泳等传统运动项目。
家长和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毅力,让他们通过体育运动锻炼
身体,增强体质。
同时,体育教育也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中国古代怎样教育孩子中国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全的组织制度,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长效的教育资源。
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教育孩子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教育孩子方式:立志【原文】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
月缺不改光,剑折[zhé]不改钢。
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
胸无理想,枉活一世。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
立下凌云志,摘星九霄外。
有志周行天下,无志寸步难行。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译文】山依靠地而挺立,人只有有了志向才真正有所建树,成为自立的人。
外型不影响本质。
对于鸟来讲,没了翅膀等于没了一切,对人来讲没了理想活着也就没了意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的话,那么他这一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军队可以失去他们的主帅,但一个人是不可失去自己的志向。
老虎再受弱,一吼山河动的雄心还在,人穷困潦倒了但志气不减丝毫。
立下远大的志向,不断努力实践就能实现。
有志气的人能走遍天下,没有志气的人寸步难行。
天下没有难以完成的事,只要你肯努力,就如同登山一样,肯努力就可以登上顶峰。
【原文】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儿立志在少年。
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
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
见异思迁,土堆难翻;专心致志,高峰能攀。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
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
【译文】要早努力、早成功,不要丧失机会,虚度年华。
船舶大的话,就不怕巨大的风浪。
有恢宏的志向,就不怕艰难险阻。
世界上没有困难的事情,只要你肯去攀登。
要实现志向必须要专心和坚持。
有志向的人立了长远的志向后不断为之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没志向的人立志后,又不坚持到底,三天两头换目标,不能成事。
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
不要学杨柳随风摆东,要学青松坚定的屹立在山冈上。
中国古代教育孩子方式:真理【原文】不入虎穴,焉[yān]得虎子。
古代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1、教儿宜早孩子从何时给以教育?按中国古代传统愈早愈好。
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
《礼记·保傅》讲太子教育说:“古之王者,太子生后,自为赤子时,教故以行矣。
”“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
”就是当孩子心理上还无所知时,就行教育了。
2、教子义方“义”为道义,“方”指“方向,”义方“可以说是正确的方向,或是叫”教子以正“主要意思是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3、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即要以身率先,要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首先要具备什么品德。
陆世仪在《思辨录》中说:”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
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
念及此,岂可不知自省。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在教育的方法上,常常体现为信而勿诳。
-----曾子杀猪4、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或是潜移暗化,是强调环境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作用。
环境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普遍注意的,先秦时期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同时被称为显学的墨家学派的代表墨子,就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启色亦变。
“来说明人是受环境的感染的,所以”染不可不慎也“。
战国末年荀子也认为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注意选择环境和周围所交游的人,他说:”蓬生麻中,不扶不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三迁5、量资循序量资循序是指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
同时还要顺应儿童才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不要失掉儿童才能发展的可能性,该提出新要求时不能在固守旧有的成绩,否则同样会贻误人才。
----伤仲永6、有教有爱子女为父母生养,父母爱子女,乃人之长情,但往往过于娇惯,家长对孩子,即要爱又要教,既要慈又要严,爱于教结合,慈与严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古代教育孩子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教育孩子的“七不责”
当众不责
心理学研究表示,3—6岁的孩子就已开始维护尊严。
所以,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尊重其感受与人格,避免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也不要将孩子的糗事当笑料,反复说给别人听。
常让孩子出丑,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更会使其不以为耻,习以为常,在无形中强化其错误行为。
但是,“对众不责”并非姑息纵容,如果是原则性错误,比如打小朋友、无故发脾气等,家长应马上制止,严肃但不严厉地告知这种行为不可容忍,并马上将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及时帮他分清是非曲直。
悲忧不责
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
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的感受,对四周事物以及告诫劝解全不在意。
此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并站在孩子身边,让他感觉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有亲人陪伴。
并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引导性地教育孩子。
饮食不责
很多家长都爱在吃饭时批评教育孩子,可是这样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脾胃虚弱,而且边吃边哭容易将食物误吸入气管里,引起呛咳。
此外,这还会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压抑,加深隔阂。
晚餐时间应该是家庭交流感情的时间,让孩子回忆一天中愉快的经历,享受互相陪伴的乐趣。
如果孩子犯错误,家长可在饭后找时间,慢慢教育引导。
疾病不责
生病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所以,不管陪孩子看病时多着急,家长都要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和关爱,不可因小事责备孩子。
愧悔不责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干百种方法可以
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很多孩子做错事后都会内疚,并且主动道歉,可家长如果不依不饶,继续批评训斥,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相反,聪明的家长会及时表扬孩子知错就改,同时也简单地强调类似的错误不可再犯。
这样会消除孩子的内疚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态度更加积极乐观。
欢庆不责
在孩子特别高兴时,父母突然严厉的责备会使孩子的情绪产生巨大波动。
孩子此时如果犯了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不要扫兴。
不妨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或者装作无意地把孩子拉过来,中止错误行为。
暮夜不责
睡前责备孩子,不仅会让孩子的心理处于压抑和紧张状态,难以入睡,影响其体力与脑力的恢复,而且还会因睡眠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
此外,晚上孩子精力有限,无法专心,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家长不妨点到为止:严肃地跟孩子说明错误的原因、性质等,并告知“今天太晚了,先睡觉,睡前不妨自己反思一下”,切莫唠叨。
古代母亲教子方法
宽严相济巧劝学
孟母“断织喻学”的举动,可以算是体现中国母亲智慧的典型例子。
孟子小时无心向学,一次还没放学就跑回了家。
孟母正在织布,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闻言,举起剪刀一把剪断了织好的布。
“读书犹如织布,累丝成寸。
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还能接得上吗?”孟子顿有所悟,从此手不释卷,刻苦攻读。
著名作家茅盾80岁时,写了一首《八十自述》诗,回顾了童年时母亲的精心培育:“……大节贵不亏,小德许出入。
课儿攻诗史,岁终勤考绩”,述说自己小时贪玩,母亲虽然生气,但也不忍心打骂,而是说服教育,循循善诱。
邻人认为她对孩子太“姑息”。
母亲经过深思,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要抓好大节教育,孩子偶尔贪玩点也没什么。
”这与古人宽严相济、劝学有方的教子智慧一脉相承。
防微杜渐敦品行
三国人孟宗10岁时,母亲送他到河南南阳求学,临行前,特意为儿子做了厚褥大被。
南阳气温较高,用不着厚褥大被,邻人便问为什么。
孟宗母说:“求学的同伴中难免有缺衣少被的,我是要他和那些家境贫穷的同伴同铺一条褥,同盖一条被。
这样,可以‘听声相应,同气相求’,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
”
又如,孟母三迁,是防微杜渐,看到了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春秋时文伯母教子克己自励,春秋时江乙母、东汉范滂母教子刚直不阿,岳飞母刺字励子“精忠报国”等,均体现了不俗眼界与高尚德行。
行正品端身为范
《礼记》中说:“幼子常视勿诳。
”意为小孩子常在父母身边,父母不要说谎。
有一次,小孟轲看到邻居家正在杀猪,便问母亲:“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说:“杀猪给你吃肉呗!”刚说出口便觉失言,非常后悔。
为了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孟母咬牙从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从邻家买回猪肉,炖好给孟子吃,兑现了无意中的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