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56
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加剧,农业领域的垄断现象也日益凸显。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采取了反垄断法规来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实施反垄断法时,也需要考虑到农业特殊性,因此引入了农业适用除外制度。
农业适用除外制度是指在反垄断法中,对农业领域进行特殊规定,使其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
这一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农业市场中的特殊问题,并避免不合理的法律适用给农业产业带来过度干预和不必要的损失。
首先,农业具有不可控因素较多的特点。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疫病等因素常常对农业产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复杂和风险高。
因此,在反垄断法中,农业适用除外制度允许农业企业进行合理的合作和协调,以应对这些不可控因素带来的挑战。
其次,农业产业链较长,市场信息不对称明显。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涉及多个参与者,市场信息的传递和获取相对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反垄断法中的农业适用除外制度可以允许农业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此外,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市场需求波动较大。
为了应对市场供需变化,农业企业有时需要进行生产调整和库存管理。
农业适用除外制度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其合理地进行生产调整和库存管理,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然而,农业适用除外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的具体操作和界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以避免滥用和扩大化。
其次,农业适用除外制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市场不公平,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综上所述,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是为了解决农业特殊性而引入的一项制度。
它在农业产业的合作、信息共享和生产调整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保护了农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该制度的操作和界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以保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作者:张鑫莉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4期摘要: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是反对与限制垄断,确保竞争公平。
但也并非任何垄断行为都应被《反垄断法》所规制。
在一些特定的行业或行为中,通常会存在被法律许可的合法垄断行为,因而不适用《反垄断法》的禁止性规定。
随着《反垄断法》理论的不断完善,《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也在不断成熟。
关键词:《反垄断法》;合法垄断;适用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限制竞争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此推动了《反垄断法》的出台。
然而垄断具有双重作用,它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有利于产业政策的实施,但是不能一味地在各行各业实施盲目的垄断,这就需要规定《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
《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是指针对不符合《反垄断法》基本原则的特殊行业或其他主体的特定行为,免除其在《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的制度。
对于那些利大于弊的垄断行为,适用除外的规定,有利于实现《反垄断法》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从现有的世界各国立法情况上看,适用除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本国整体经济利益有重大意义的行业或领域,或者是那些对市场竞争关系影响不大,但对整体利益有益的限制竞争行为。
一、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的规定同样有它特定的适用对象(一)自然垄断的行业所谓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稀缺或者范围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多家企业联合起来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家公司或极少数企业,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在该行业占据了垄断地位。
它是基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相关的经营部门进行竞争,就可能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或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例如电气、煤气、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由于其投资需求大,回报周期长,所以一旦已经有经营者投入大笔资产,那么其他经营者再投资可能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而他们就不会再投资进行重复建设,所以最先投资的经营者就自然而然地取得了垄断地位。
论适用除外制度与反垄断法的价值及其冲突房磊李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摘要】纵观各国反垄断法,大多都包含有适用除外制度,我国也不例外。
但是适用除外制度与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却格格不入,论文分析了适用除外制度与反垄断法的价值及其冲突之处,以期为适用除外制度与反垄断法更好的融合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反垄断法适用除外价值价值冲突一、反垄断法与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分析1.反垄断法的价值。
第一是促进竞争。
通过对反垄断法各项制度的比较,我们发现,反垄断法特有的价值就是促进竞争。
竞争反映的是效益价值,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最佳方式。
反垄断法所要缔造的经济秩序也可以集中概括为竞争,它所促进和保障的分配正义体现了正义原则。
竞争在反垄断法的保障下充分发挥了法律制度的作用,它将指导分配的原则法律化,制度化,并具体化为权利和义务。
第二是保障效率。
效率又称效益,法的效益价值在于通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分配以达到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主要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
竞争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发挥,市场主体在竞争中不断的改善经营方式,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第三是维护自由。
反垄断法的出现或多或少会被认为是保护企业自由和限制企业自由这种矛盾的集合体。
我们知道,市场有其自身的缺陷,他会在无限制的自由运行中走向自身的反面,即取消市场。
因此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来维护自由本身就与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就需要依靠有强制力的反垄断法来规制、保障自由的实现。
第四是体现公平。
反垄断体现的公平应为社会整体和实质意义上的公平。
社会整体的公平指的是社会绝大多数群体的公平,这就不仅包括大多数企业还包括普通消费者的利益。
所谓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形式意义上的公平相对应,体现于竞争的前提、竞争的过程和竞争的结果等诸多方面。
人们常说,形式上的不公平也会带来实质上的公平。
反垄断法就是通过一些形式上看起来不公平的立法技巧来达到市场上实质上的公平。
《4识产权与市场竞争研究》第6辑第1495160页©SSAP,2020《反垄断法》中农业适用除外条款的审视与修正段宏磊邱隽思内容提要:反垄断法的农业适用除外制度存在两种立法模式:欧、美、日属于限制型立法例,主要授予农业生产者适用除外资格;中国、以色列属于扩张型立法例,将适用除外的主体范围扩张至下游农产品经销商)中国《反垄断法》第56条的规定导致农业上下游市场的结构性差异被混同,一方面弱化了农业产业政策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导致农业经销环节的限制竞争行为欠缺制度威慑。
我国《反垄断法》第56条应修正为:“农业生产者及其联合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达成的垄断协议,不适用本法。
”并增加一款内容,规定“本法所称农业生产者联合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农业生产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互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组织,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关键词: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农业农业生产者《反垄断法》第56条规定了农业适用除外制度,它明确了“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
之所以作此规定,主要是基于农段宏磊,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邱隽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149-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研究第6辑业领域所具有的脆弱性和公共性,为强化产业政策对农业的调整、扶持和干预效果,主动令其豁免于《反垄断法》的威慑范围。
如今,实施已10余年之久的《反垄断法》的修正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有关农业适用除外条款是否有必要修正、如何进行修正的问题,有必要在这一阶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即旨在完成该任务:论文第一部分将对不同国家有关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则着重探讨中国《反垄断法》第56条的实施现状及危害;最后,在论文第三部分,将结合国际经验,为我国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条款的修正做出展望$-反垄断法农业适用除外制度的国际比较从全球范围来看,基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脆弱性、农民较差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较低的议价能力,农业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