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诊治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6
产后出血抢救流程图
出血出血少不能控制
必要时
高危因素
妊高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多、巨大儿、多胎妊娠、滞产、急产、严重贫血、全身性疾病致出血倾
向
1、产前高危管理查凝血功能口服Vit C 、K
2、临产观察产程预防宫缩乏力
3、产时及时娩出胎盘并检查其完整性,准确测量出血量
4、产后按摩宫底、督促排尿,及时发现、缝合产道损伤
产后出血
出血量≥500ml/24h
开放静脉路输液、备血
按摩宫底宫缩剂
纠正休克胎盘娩出前检查胎盘完整否胎盘娩出后
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剥离胎盘
按摩宫底宫缩剂
检查缝合
产道裂伤
血管活性药胎盘植人子宫冷敷乙醚纱布塞阴道
查凝血功能
宫腔堵塞
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
针对病因治
疗
子宫次全切除术。
2021晚期产后出血,如何及时识别和处理流程(全文)晚期产后出血(late postpartum hemorrhage)是产褥期常见并发症,如未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同样可能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晚期产后出血诊治专家共识》,以规范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
晚期产后出血的防治流程图晚期产后出血的防治流程图子宫复旧不全所致晚期产后出血原则上是使用有效的子宫收缩药物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同时治疗并存的其他晚期产后出血情况。
1缩宫素起效快,但对产褥后期子宫不敏感。
2中药制剂种类较多,但报道较为集中的是益母草注射液,其有效成分——生物碱可促进子宫收缩和新生血管生成。
多中心研究报道,应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基础药物治疗可加速子宫复旧,缩短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提高残留胎膜排出率。
3麦角新碱、米索前列醇、前列腺素制剂等这些强力宫缩剂在晚期产后出血中的应用经验有限,但对于出血持续多于月经量者,可以考虑应急使用该类药物。
4抗感染治疗对于阴道长时间流血或大量流血、怀疑合并子宫内膜炎时应用。
Cochrane评价推荐联合使用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但要注意庆大霉素有肾毒性和耳毒性潜在风险。
妊娠物残留所致晚期产后出血对于间歇性阴道流血不多、占位灶血流信号不明显、无感染征象者,可给予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并密切随访;对于占位灶体积大(即使血流信号少)或占位灶血流信号丰富者建议行超声引导下清宫术。
产褥期清宫应注意操作轻柔及有效,刮出物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合并感染者,应先清除大块残留组织,避免过度搔刮宫腔造成感染扩散,术后继续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子宫收缩剂,待感染控制后酌情二次清宫。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剖宫产后怀疑胎盘胎膜残留者行刮宫术需由资深医生实施。
胎盘植入所致晚期产后出血胎盘植入行胎盘原位保留或清宫后仍有部分植入病灶残留者,一旦发生出血,在充分备血条件下可尝试清宫术,如胎盘植入面积大或植入深度深甚至穿透、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无法控制者,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产后出血救治流程概述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壁缺损等原因导致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诊病例之一,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的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对于减少并发症和保护产妇健康非常重要。
救治流程1. 早期预防:- 产前定期检查:妊娠期间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压、血红蛋白水平、羊水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 孕产妇健康管理: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提高身体素质,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2. 产科医生评估:- 出血程度评估:产科医生根据产妇出血量、出血速度和血压下降程度等指标,评估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
- 潜在原因排查:通过详细询问和检查,确定产后出血的潜在原因,例如子宫收缩不良、产道裂伤等。
3. 急救措施:- 快速输液:立即给予静脉输液,补充孕产妇失血过多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 药物治疗: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或控制出血,例如催产素、人工合成的血管收缩药物等。
- 外科干预:如果产妇仍然持续出血且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切除术等。
4. 监测与护理:- 连续监测: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适时输血: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适时给予输血,补充失血造成的贫血和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等问题。
- 心理支持:为产妇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促进恢复。
5. 随访复查:- 定期复查:产后出血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检查子宫恢复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等,确保恢复良好。
- 咨询建议:向产后出血患者提供产后保健和生活方式建议,帮助她们尽快恢复并预防再次发生产后出血。
总结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包括早期预防、产科医生评估、急救措施、监测与护理以及随访复查等环节。
通过科学的救治流程,可以有效地防止并治疗产后出血,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产妇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护理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产后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超过500毫升,或产后48小时内阴道流血超过1000毫升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娩出的妇女在产后阴道分娩过程中大量血液的破损引起的。
此情况属于急诊医学范畴,需要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本文将介绍。
一、应急预案建立:1. 目标:减少因产后出血引起的妇女死亡率,降低产后出血带来的严重后果。
2. 组织机构:建立产后出血应急小组,包括妇产科医生、产科护士、麻醉科医生、输血科医生等。
3. 资源准备:确保有足够的输血产品、药物、设备等急救资源。
4. 预案培训: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团队成员的应对能力。
5. 管理与评估: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的管理和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优化预案。
二、应急流程:1. 早期阶段(产后30分钟内):- 识别患者:产后立即观察出血情况,如果发现大量出血,立即报警。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压。
- 创伤评估:立即进行创伤评估,确定是产后出血引起,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
继续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和生命体征。
- 快速治疗:立即开启快速血管通路,开始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以恢复有效循环容量。
- 关键诊断:尽快进行关键诊断,确定出血的来源。
可以通过超声、宫颈穿刺、子宫探查等方式进行。
2. 急诊阶段(产后30分钟-2小时内):- 输血支持:确定出血的原因后,开始注射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因子等输血产品。
根据患者的血压、脉搏等指标调整输血速度和剂量。
- 药物治疗:静脉给予奥曲肽、前列地尔等止血药物,促进血管收缩和凝血功能恢复。
- 停止出血:如患者出血源在宫颈或子宫上段,可以使用缝合或加压止血。
如出血源在子宫下段或阴道,需要立即进行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3. 并发症处理:- 休克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液体复苏、升压药物等,纠正休克状态。
- 凝血功能障碍:继续输注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等,同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的基础疾病。
- 术后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压,防止感染、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
产后出血抢救流程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临床表现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急诊的常见情况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首先,对于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和诊断。
产后出血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内膜剥离不全或者产后子宫破裂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产妇在分娩后应该接受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现产后出血的症状,如阴道大量出血、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就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其次,对于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首先要保持产妇的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首要任务。
同时,要保持产妇的体位,可以采取左侧卧位,有利于减轻子宫压迫下腔静脉的压力,有利于减轻产妇的心脏负担。
在处理的过程中,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注输液,纠正产妇的休克状态。
接着,对于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需要积极进行药物干预。
在抢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妇科止血药物,如妇科止血针、妇科止血片等,来帮助止血。
同时,也可以使用催产素或者贴敷催产素贴片,来促进子宫的收缩,帮助止血。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频率,以免造成药物过量或者药物中毒的情况。
最后,对于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在抢救的过程中,如果药物干预无效,产妇仍然持续大量出血,就需要考虑进行手术干预,如宫腔内分娩残留物清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
手术干预可以帮助彻底止血,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
总之,对于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需要及时发现和诊断,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积极进行药物干预,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避免产后出血所带来的危害。
希望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抢救流程,为产妇的健康保驾护航。
产后出血抢救流程•产后出血概述•抢救前准备工作•产后出血抢救流程目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康复期管理与指导建议•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01产后出血概述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发病原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原因,可能与产程过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危害临床表现胎儿娩出后,阴道持续流血且血液不凝,产妇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等现象。
危害产后出血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产后出血还可能影响产妇的生殖器官功能,导致不孕、月经失调等后遗症。
诊断标准与分类诊断标准根据产妇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
分类根据出血量和速度,产后出血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出血指失血量≤500ml,中度出血指失血量在500-1000ml之间,重度出血指失血量>1000ml或伴有休克症状。
02抢救前准备工作组建抢救团队与分工组建多学科抢救团队包括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护士等。
明确团队成员职责与分工确保抢救过程中各环节紧密衔接,提高抢救效率。
器械药品准备及检查准备必要的抢救器械如输血器、输液器、氧气面罩、呼吸囊、除颤仪等。
准备抢救药品包括缩宫素、止血药、升压药、抗过敏药等,并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
检查器械药品完好性确保所有器械药品均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用于抢救。
产妇病情评估与沟通评估产妇病情了解产妇病史、孕产史、出血原因及出血量等信息,评估产妇病情严重程度。
与产妇及家属沟通向产妇及家属解释病情及抢救措施,取得其理解与配合,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03产后出血抢救流程迅速评估产妇状况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出血量初步处理措施01020304包括意识、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出血颜色等信息。
产后出血抢救流程
胎儿娩出前,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开放1条静脉通道,静滴葡萄糖酸钙10mg,做好产后出血抢救准备
↓
胎儿娩出后,常规肌注缩宫素10单位,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静滴缩宫素20单位,肛塞卡孕栓1枚
↓
产后出血≧300ml时,静滴缩宫素20单位,肛塞卡孕栓1枚,报告一线医生,按摩子宫,查出出血原因。
↓
产后出血≧500ml时,报告二线医生及二线护士,开放2条静脉通道,欣母沛0.25毫克肌注,心电监护,面罩吸氧,导尿,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备血,查找原因,止血处理,病情告知
↓
产后出血≧800ml时,报告主任,通知检验科做好抢救准备,通知麻醉师医生到场协助,每分钟报告病人情况,进一步止血处理,如宫腔上水囊,10-30分钟告知一次
↓
产后出血≧1000ml时,启动院内产科抢救小组,出血未控制时,呼叫县产款抢救小组,输注平衡液200ml,万汶液500ml,抗生素’配血,红细胞4-8单位,冰冻血浆400-600毫升,测中心静脉压,继续评估、止血
↓
难产性产后出血≧1500ml时,凝血功能异常、出血不能控制剂眼罩休克等)时,积极输注血制品,补充凝血物质,气管插管正压给气,使用多巴胺、碳酸氢钠、速尿等,积极止血,必要时子宫切出止血,防止病发症
↓
容量复苏成功指标:精神,肢暖,肤红,中心V压5-10cmH20,平均动脉≧65mmHg,尿量≧0.5ml/kg/h,心率正常。
产前产后出血的管理流程一、预防措施1. 产前:对孕妇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家族史、孕前保健、营养状况等。
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孕妇,应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包括营养补充、药物治疗等。
2. 产后:产后出血多发生于分娩后24小时内,常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产道损伤等。
为预防产后出血,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子宫收缩、预防感染,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分娩和接产。
二、早期诊断1. 产前出血:当孕妇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医生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等初步判断出血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 产后出血:分娩后24小时内出现阴道大量流血,或产后1周出现阴道大量流血,或导致产妇出现休克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医生将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定出血原因并进行诊断。
三、紧急处理1. 产前出血: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药物抑制宫缩、止血等。
同时密切观察孕妇生命体征,做好输血准备。
如情况危急,应立即行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
2. 产后出血:首先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
同时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促进子宫收缩、修复产道损伤、清除残留胎盘等。
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转运对于需要转诊的孕产妇,应按照医院的规定进行转运。
转运前应充分评估孕产妇的状况,做好必要的抢救措施和准备工作。
转运过程中要保持与医院的联系,确保孕产妇安全到达目的地。
五、后续管理1. 产前出血:经处理后,孕妇应继续接受妊娠期保健,密切关注胎儿生长发育情况,预防再次出血。
如存在多胎妊娠、高血压等疾病风险时,应根据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后续管理方案。
2. 产后出血:产妇经治疗后,应继续接受产后康复和营养指导,预防感染和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应定期进行复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表 1 产后出血产前高危因素的评估
决策与实施:
1、转院。
2、临产前备血。
3、产程中建立静脉通道。
4、产后积极预防产后出血。
表 2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评估、决策、实施
决策与实施产程中出现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表现时:
1.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应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一条维持血容量)。
2.积极处理第三产程:
(1)胎儿前肩娩出时预防性的注射缩宫素;
(2)及时钳夹剪断脐带(胎儿娩出后2分钟左右);
(3)适当有控制的牵引脐带,一手牵引脐带,另一只手在耻骨联合上方上推宫体,协助娩出胎盘(此种娩胎盘方法可以预防子宫内翻)。
3.积极预防产后出血。
4.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
流程1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处理流程图
流程2 阴道分娩后根据生命体征和休克指数评估的处理流程图
表3 剖宫产术前及术中对产后出血的评估
和处理
术前评估 发生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与阴道分娩相同的风险因素之外还应再考虑) 预防及处宫缩乏力
继发宫缩乏力 选择性手术 ♦ 术前备血; ♦ 开通两条静脉
♦ 子宫切口:两体♦ 纱布保护好子♦ 胎头娩出后宫胎盘因素 前置胎盘(伴子宫瘢痕)
胎盘早剥
软产道损伤 (切口易发生裂伤) 前次剖宫产术、第二产程时由阴道产改为剖宫产、试产后、头深定、
宫颈水肿、产程延长等
术中评估 术中表现
处理措
出血量 胎儿胎盘娩出后出血>500ml
根据出血量和出血♦ 检查胎盘,清♦ 按摩:子宫体♦ 用药:缩宫素♦ 缝扎止血:
局部缝合止或B-lynch (除前或子宫动脉♦ 填纱(前置胎♦ 抽血查血常规♦ 严重时切除子♦ 监测生命体征♦ 考虑是否输血出血部位
子宫体部
胎盘剥离面出血
前置胎盘
子宫下段剥离面出血
无凝血块 临床有憋气、胸闷、呛咳等不适症状 发生在大量失血后
♦ 羊水栓塞?同♦ 消耗性凝血障生命体征
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
♦ 羊水栓塞?同
流程3 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分析和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