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球的划分及五带的划分 七年级地理中图版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16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位于世界东方的大国——中国第一节位置、面积和疆域五带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半球,亚州东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辽阔的国土东西:5200km ,南北:5500km ,面积:960 万km2 四至点:北——漠河53°N南——曾母暗沙4° N西——帕米尔高原75°E 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135 °E 内海——渤海;三大边缘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12 海里众多的邻国:14 个国家相邻,大陆海岸线:18000km ,陆上边界:22000km开发海洋国土,保卫国土完整:海洋开发利用:开发海底矿产,捕捞海洋鱼类,开采海洋石油,远洋运输货物第二节行政区域的划分现行行政区域的划分中国现行行政区域:省县乡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省级行政单位县级行政单位乡级行政单位省级行政区划: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北京市的行政区划:密云县、延庆县、怀柔区、昌平区、顺义区、平谷区、门头沟区、海淀区、朝阳区、房山区、丰台区、大兴区、通州区、东城区、西城区三级阶梯海拔 <500m 大兴安岭、巫山、雪峰山有利于海洋气流向陆地深入,形成降水;是大河向东奔流入海,沟通东西,产生巨大落差, 蕴藏丰富水能 主要地形区的分布(选学)中国地形特征第三节 人口和民族人口最多的国家控制人口数量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线 人口密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平均数。
中国平均人口密度: 139 人/km2 东部: 400 人/km2 西部: 10 人/km2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稀疏提高人口素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会阅读柱状图和折线图五普人口状况: 劳动力资源大幅增长; 基本进入老龄社会; 男女性别比较高;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人口过多的问题: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增高,各种资 源和工农业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难以快速发展,影响人口素质提高56 个民族, 55 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和风俗 习惯第六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2/3一级阶梯平均海拔 >4000m地势西高东低 大致呈阶梯状二级阶梯海拔 1000m~2000 昆仑、祁连、横断、喜 马拉雅第二节气候特征和主要气候类型一月:0℃等温线位于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最高温位于南冬夏气温状况海诸岛;最低温位于东北地区北部—北极村影响七月:除青藏高原以外,南北方温度相差不大;最高温位于西北内陆低凹盆地—吐鲁番盆地;最低温位于青藏高原纬度位置和季风活动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海陆位置和季风活动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800mm 等降水量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海岛屿—火烧寮;最小:西北内陆—吐鲁番盆地托克逊总体趋势:东部多、西部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雨季:南方—4~10 月;北方—7~8 月中国气候重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形成原理季风气候显著东半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西北内陆常年干燥;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影响:动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丰富,为东部地区农业提供有利条件季风活动不稳定: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北旱南涝;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长江中下游伏旱;华北春旱(选学)夏秋台湾及东南沿海—台风秋末冬初、冬末春初—寒潮和霜冻春季西北和华北—大风,沙尘暴第三节水系分布和长江、黄河概况水系:干支流共同组成水系分布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分水岭:分隔相邻流域之间的高地淡水湖:湖水含盐度不超过1‰ 微咸水湖:1‰ ~24.7‰ 咸水湖大于24.7‰—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中国第一大河源头:沱沱河;注入东海;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湘江、赣江、汉江上中下游分界点:宜昌和湖口长江三峡工程影响: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主要支流:汾河、渭河;上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第四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为界地形:东部—多平原和丘陵;西部—多高大山脉、高原和内陆盆 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 4000m气候: 东部年降水量 >400mm ;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 属季风气候分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气候西部降水量 <400mm ;冬夏气温变化大,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 低,西北内陆夏季气温较高;属非季风气候,分高原和高 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东部多河湖,水资源丰富丰富;西部河湖少,水资源缺 秦岭淮河一线气候:冬季气温—南方 >0℃;北方 <0℃;夏季气温—南方 >30 ℃, 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 北方部分 >30℃;年降水量—南方 >800mm ,北方<800mm河湖状况:南方河湖多,冬季不结冰;北方河湖少,冬季结冰 水资源: 南方多丰水带和多水带, 北方多平水带, 华北平原部分为少水带东部季风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西北干旱区—西北地区 青藏高寒区—青藏地区描述自然环境的特点: 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河湖特征、 水资源状况、天然植被状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第七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工业 第一节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河流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水资源的数量 人均和耕地平均水资源数量少河流径流:汇集与陆地表面和地下,而后进入河道的水流。
纬线和经线的区别比较内容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圆,除两极外,每条纬线都是闭合的圆,赤道是最大的圆圈。
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闭合的经线圈长度特点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至两极为一点,南北纬度数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
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度数范围0—90°N 0—90°S 0—180°W 0—180°E 度数起点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特殊线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 0°(本初子午线)180°20°W160°E相同处无数条,且不真实存在经度和纬度的区别比较内容纬度经度标注原因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起点赤道(0°纬线)(厄瓜多尔基多市)本初子午线(0°经线)(格林尼治天文台)度数划分向南向北各分90°向东向西各分180°代表符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分界线度数的分布规律从0°赤道起,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起,向东向西逐渐增大至180°区域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以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分东经和西经地球上的五带五带 太阳光照射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热带 一年中有两次直射无 终年炎热,长夏无冬 北温带 终年斜射无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南温带 北寒带 终年斜射或无日照 有 终年严寒,长冬无夏南寒带90°N23.5°S66.5°N66.5°S23.5°N90°S五带的形成: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受到的太阳照射不同,冷热也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温度带,人们将其分为五带。
午读必读: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月食和地影;地球卫星照片;海边看船;登高望远;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地球绕地轴运转,地轴穿过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的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点是地球的南极。
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3、(1)经线特点:经线长度相等;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每条经线构成一个半圆。
(2)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在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4、(1)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构成一个完整的圆。
(2)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圈),从赤道往北、往南,度数逐渐增大。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北极点为90°N;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南极点为90°S。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6、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判断方法:在东经中,小于160°E的属于东半球,如18°E 、50°E、100°E是属于东半球;大于160°E的属于西半球,如180°,175°E是属于西半球。
在西经中,小于20°W的属于东半球,如19°W、5°W、0°是属于东半球;大于20°W的属于西半球,如180°、100°W、50°W是属于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