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_陈玉洁
- 格式:pdf
- 大小:703.22 KB
- 文档页数:11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12): 2501 2510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1.03068基于地貌分区的近3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分异研究王凯澄韩桐臧华栋陈阜薄晓智褚庆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 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摘要: 研究并揭示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耕地等农业资源的匹配性, 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 利用1985—2015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数据, 定量分析了基于地貌分区的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 (1) 1985—2015年, 平原区以占全国22.9%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平均占全国42.7%的粮食, 其次为山地、台地、丘陵, 分别占全国的25.5%、17.2%、14.7%, 且粮食生产有向平原和台地集中的趋势, 近30年平原区粮食产量集中度上升了3.8%, 而山地下降了4.4%。
(2) 在4种地貌分区中, 平原区近30年平均生产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占比30.6%、63.3%、46.9%和40.7%的, 而山地生产马铃薯达到了54.1%。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均呈现向平原集中的趋势, 而大豆和马铃薯在丘陵、山地的集中度增加。
(3) 近30年不同地貌分区的粮食产量变化差异要大于播种面积变化差异, 不同地貌分区的粮食生产差异加大。
因此, 在未来进行区域作物布局优化以及制定区域粮食生产技术策略方面, 不仅要考虑到气候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也要考虑地形地貌的变化和其对农机、土壤耕作等技术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粮食生产; 空间分异; 地貌分区; 集中度; 中国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based on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WANG Kai-Cheng, HAN Tong, ZANG Hua-Dong, CHEN Fu, BO Xiao-Zhi, and CHU Qing-Quan*Key Laboratory of Farming Syste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Abstract: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its matching with arableland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ationally utilize land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land productioncapacity of land, and guarantee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is study, 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 using the grainproduction data of county regions via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from 1985 to 2015 in Chin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From 1985 to 2015, the plain areas produced an average of 42.7% of the country’s grain with 22.9% 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Itwas followed by mountains, terraces, and hills, accounting for 25.5%, 17.2%, and 14.7% of the country’s grain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grain production tended to be concentrated in plain and platform areas.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grain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 plain areas had increased by 3.8%, while that in mountainous areas had decreased by 4.4%. (2) In thefour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s, the average production of rice, wheat, maize, and soybean in the plain area accounted for 30.6%,63.3%, 46.9%, and 40.7% in recent 30 years, while potato produc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reached 54.1%. The production ofrice, wheat, and maize all showed a tendency to concentrate in the plain areas,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soybean and potato inthe hills and mountain was increased. (3)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 for grain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planting area, and the vari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difference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s increased. In conclusion, in the futur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crop layout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gional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strategy,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limate resource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201)资助。
黑龙江西部地区28份绿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作者:卢环曾玲玲王成季生栋杨慧莹崔秀辉刘峰来源:《种子科技》2021年第19期摘要: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8份绿豆种质进行比较试验,根据各品种(系)的田间表现、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筛选出适宜黑龙江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机械化种植的绿豆新品种,为该地区绿豆种植提供新品种,并选出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材料,为该育种团队在以后的育种中所用。
试验结果表明,保绿201323-3产量排在第2位,生育期为90 d,株高较小,抗倒伏能力强,结荚位6.4 cm,较适宜机械化收获,适合当地种植;0802-4-2-1-2-1、保绿201322-3、冀绿13号、132-346、皖科绿3号、渝绿9号、品绿2014-129、HN1023-7-2、辽绿PB-02、宛绿5号可用于以后的育种之中,取其优良性状,为选育出优良新品种提供材料。
关键词:绿豆;優良性状:种质资源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9-0003-04 中国图书分类号:S522 文献标志码:B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我国绿豆主产区之一,其中杜尔伯特县和泰来县是黑龙江省绿豆主产县。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1-2],通过科技引领,发挥绿豆在结构调整中的优势,稳定绿豆在生产中的地位,两县种植面积占全省50%以上,都被中国特色之乡组委会评为“中国绿豆之乡”,种植面积也相对稳定,形成“绿豆—玉米—玉米”轮作模式,培植了初加工和半精加工企业、收购商、产业协会和多个集散地,各自形成地域品牌。
该地区种植品种以绿丰2号为主,该品种粒小,百粒重4 g,瘠薄地种植植株直立,肥力较好地种植易倒伏、徒长,机械化生产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制约产业发展。
筛选出适合该地区机械化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豆优良品种是解决现状的关键。
通过对2019年引进的27个新种质资源和该地区主栽品种绿丰2号进行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性状和产量较好的新材料,为该地区新品种的推广和选育提供一定的基础材料。
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李阳;陈海龙;田茂再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9
【摘要】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测算了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较大,形成“东高西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2)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内部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及东-中部的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
(3)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分布及演变特征来看,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均存在极化现象。
从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看,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不存在跨越式跃迁,整体上呈现梯度上升趋势,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省份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邻近省份的发展,而当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该省份将趋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李阳;陈海龙;田茂再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F120
【相关文献】
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趋势研究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3.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
4.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特征
5.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县域尺度下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盖兆雪;赵映慧;张雪松;郭晶鹏【摘要】为揭示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空间异质性,基于GIS技术、ESDA和重心模型,深入研究2000-2012年县域尺度下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布局时空特征以及重心移动轨迹.结果表明:(1)从时空格局特征来看,2000-2012年东北地区粮食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并逐步向高产县和东北方向移动;粮食产量低于平均产量的县居多,但粮食高产县数量逐年增加;(2)县域粮食产量空间自相关显著且空间差异相对较大,粮食产量重心出现偏移,2000-2003年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51.84°,2006-2012年粮食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吉林省西南部、辽宁省中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粮食总产量增加;2000-2012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重心移动速率逐渐减小,粮食生产空间波动缓慢降低,粮食产量的优势区域趋向稳定,重心移动轨迹的变化使得粮食产量空间分布也发生明显改变.【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2)023【总页数】7页(P220-225,封2)【关键词】GIS技术;ESDA分析;粮食产量重心;东北地区【作者】盖兆雪;赵映慧;张雪松;郭晶鹏【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27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政府和相关学者都重视粮食安全的规划与研究。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等,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和“北粮南运”的产销格局[1]。
中国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研究丁金梅;杨奎;马彩虹;文琦【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17(40)6【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政府与学界共同关注的命题。
运用粮食产量变化系数、变异系数、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粮食产量时空演变格局与粮食安全问题。
结果表明:2000-2003年受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占用优质农田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影响,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导致产量出现波动下滑;2004-2015年,粮食直补、农业税减免、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红线等系列政策促进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粮食作物类型时序变化表现为玉米产量大幅增长,由1990年的9681.9×104t增长为2015年的22 463.2×104t,稻谷、小麦产量呈现小幅增长态势。
2000-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西南向东北偏移。
从各大区域对粮食总产的贡献率来看,1990-2015年南方沿海区对中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下降幅度最大,达-5.02%,东北地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增幅最高,为7.75%。
中国粮食产量安全区域范围在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1个省份增加至2015年的16个省,然而,未来粮食安全应关注粮食结构、粮食品质、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总页数】8页(P1290-1297)【关键词】粮食产量;粮食安全;时空演变;中国【作者】丁金梅;杨奎;马彩虹;文琦【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7.11【相关文献】1.重庆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J], 高勇2.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J], 陈秧分;李先德3.中国省际就业格局时空演变研究——基于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的实证 [J], 伯娜; 殷李松; 胡长玉; 卞光4.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及路径研究 [J], 李新安;李慧5.主产区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 [J], 李勇;何欢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研究
胡秀芳;宣勇;金鹭鹭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1)004
【摘要】采用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GIS技术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主,分析和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分布变化,探讨我国粮食生产分布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在不同时期,八大产粮区的粮食产量有减有增,但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从省域尺度来看,东北地区粮食比重下降明显,西部略有上升,中部地区比重提高较快;最后,应用回归模型对可以量化的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页数】6页(P70-75)
【作者】胡秀芳;宣勇;金鹭鹭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北京 100022;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1
【相关文献】
1.基于DSSAT和GIS的中国水稻产量时空变化模拟研究 [J], 杜朝正
2.河北粮食生产时空变化与潜力分析——基于1990-2014年河北粮食生产数据研究 [J], 谢宽
3.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分析 [J], 王佳月;辛良杰
4.基于RS和GIS的中国西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研究 [J], 高丽敏;陈兴鹏;黄艳;拓学森;张艳秋
5.基于GIS的长白山保护区林地时空变化图制作方法研究 [J], 柴新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7卷第1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7 No.12021年1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an. 2021 267 近10年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及演变态势袁承程1,张定祥2,刘黎明1※,叶津炜1(1.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193;2.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耕地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通过分析2009-2018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掌握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与变化态势,有助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基于2009-2018年土地调查格网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学指数模型等方法,从耕地数量、空间以及立地条件等方面研究近10年来中国的耕地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1)2009-2018年间中国耕地数量总体稳定,但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
全国耕地共减少39.37万hm2,减少幅度为0.29%。
2)从市域尺度分析,呈现以“哈尔滨-郑州-昆明”带为中心的东-中-西分异特征,该中心带内耕地净减少面积与全国耕地净减少总量基本持平,而该中心带以东地区的耕地净减少量与中心带以西地区的耕地净增加量相近。
3)耕地空间变化率在长江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黄淮海平原区以及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相对较高,表明这些区域人为调整耕地空间布局的强度较大,但其市域内净增加耕地面积总量却不大。
4)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距离主要城市中心30 km以内的区域,而耕地增加主要发生在离城市中心40 km以外区域,这进一步说明城市化发展仍然是当前耕地减少的主导因子。
此外,石嘴山、延安、雅安、榆林、张家口、丽水和泉州等地的耕地平均海拔增加较大,说明这些地区耕地“上山”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今后应根据耕地变化“热点地区”的动态识别,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督察的精准定位和因地施策的能力。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6-04-07;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6-08-23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154102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重大咨询项目(Y02015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11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01159,41201160,4160112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H31B06)、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SZD-EW-Z-021)资助。
[Foundation:National Nature Sciences Foundation of China (71541021),The Key Consulting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2015005),China 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e Sciences Foundation (41571152),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41201159,41201160,41601124),The National Key Technology Program (2008BAH31B06),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SZD-EW-Z-02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玉洁(1992-),女,山东滨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研究。
E-mail:chenyujie@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张平宇,研究员。
E-mail:zhangpy@ 网络出版时间:网络出版地址: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陈玉洁1,2,张平宇1,刘世薇1,谭俊涛1,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02;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摘要: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 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从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向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集中,而相对低产的大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地区被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取代。
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提高,受粮食作物结构影响较小。
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其中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所占比重为97.01%,集中呈片状分布,亟待调整区域种植结构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
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目标为145.20万hm 2,其中农牧交错带调减113.23万hm 2,冷凉区调减31.97万hm 2,调减地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等玉米为主的类型区。
东北西部各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安全、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利益补偿等问题,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关键词关键词:粮食生产;种植结构;优化布局;东北西部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2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1]。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政策扶持、气候条件等因素为中国粮食实现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3]。
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12a 的增长,粮食生产从2003年的43069.50万t 增长到2015年的62143.50万t ,粮食安全得到保证。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速度加快,粮食产量由2003年7073.99万t 增长到2014年的13727.6万t ,年均增速6.21%,粮食总产量增长翻了一番,占全国的比重由16.42%增长到22.61%,其中,东北地区玉米、水稻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上升了6.54%和8.07%,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粮食增长的主要贡献区[4]。
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高产的玉米稻谷比重不断提高,相对低产的大豆等其他作物在粮食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5],这种结构失衡情况在东北粮食主产区表现的尤为明显[5,6]。
同全国一样,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也存在种植结构不合理、玉米库存压力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受国际粮食价格影响大、粮食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落后等诸多问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09-27 10:04:29/kcms/detail/22.1124.P.20160927.1004.004.html地理科学题。
有研究表明,过去十多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翻番,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和玉米水稻种植比重的提高[5],而这两方面的变化又明显体现在东北西部地区。
东北西部既是粮食生产潜力区,但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在农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对东北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严重影响[7,8]。
该地区作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涵养的重点区域,也是北方水资源匮乏区域[9,10],由于近年来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农业需水量大幅上升,导致东北西部湿地萎缩和土地三化加重,粮食生产低而不稳[11]。
东北西部地区是净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12],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开垦[13]。
由于多年玉米连作、农用化学物质使用量逐年增加和有机肥施用不足,农田的质量普遍下降。
2003~2014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快速上升,与2003年相比,2014年平均每公顷玉米需增加费用736.5元。
加之国际市场玉米供给宽松,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问题[14]。
进口玉米快速增长加大了国内玉米库存压力,为了防止价格过度下跌,2015~2016年度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量高达1.2亿t,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受到经济放缓影响,玉米流通体系梗阻,国家拍卖力争顺价销售,企业因价高无力采购,“高库存”现象对国内玉米生产造成较大冲击[15]。
针对当前中国出现的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缺口逐年增大等突出的粮食结构性矛盾,2015年11月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16],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666.67万hm2),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333.33万hm2)以上,而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和冷凉地区是涉及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主要地区。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变化过程,明确东北西部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PSR模型评估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而提出该区各县市玉米种植调减面积的理论估测值,为细化落实国家“镰刀弯”规划,优化东北西部玉米种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参考。
1研究区域界定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域界定东北西部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该地区≥10℃积温在1900~3000℃,年平均降水量300~700mm。
本文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国家“镰刀弯”地区涉及的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和东北冷凉地区的县市。
依据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积温区划图和相关研究[17~19],并考虑各县市社会经济条件特点,确定了本文研究范围:辽宁省沈阳市、铁岭市、阜新市所辖的8县(市),吉林省松原市、白城市、四平市所辖的10县(市),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所辖的33县(市/旗)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黑河市、伊春市所辖的16县(市),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该区面积为65.96万km2,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51.91%,2013年东北西部人口数为3089.45万人,GDP达11200.01亿元,分别占东北地区25.46%和18.74%。
粮食播种面积低于该区粮食总播种面积1%的县市,未纳入研究范围,故未包括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县(市/旗)。
1.2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时间序列为2003~2013年,以县(盟/市)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年度的《辽宁统计年鉴》[20]、《吉林统计年鉴》[21]、《黑龙江统计年鉴》[22]、《内蒙古社会经济调查年鉴》[23]、《黑龙江县(市)农村经济社会统计概要》[24]以及各地方统计年鉴和政府统计公报等。
2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1东北西部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变化2003年以来,东北西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上升态势,2013年达939.69万hm2,相比2003年增加341.64万hm2,其中,水稻和玉米分别增加38.19万hm2和323.05万hm2,水稻和玉米增加值占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18%和86.77%,较2003年分别增长1.50和1.30倍,高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倍数(0.57倍),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2.51和19.30个百分点;而大豆播种面积从2003年到2013年仅增加7.01万hm2,所占比重减少了7.02%。
同期东北西部粮食产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1)。
2013年东北西部地区粮食总产量5389.76万t,比2003年增产3177.79万t,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9.31%。
从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来看,水稻呈波动陈玉洁等: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上升的态势,2012年水稻产量创10a 来历史最高水平,比2003年增产285.48万t ,年均增长率为5.96%。
玉米产量决定了该区粮食产量变化走势,2013年玉米产量为4066.81万t ,比2003年增产了2576.03万t ,年均增长率为10.56%。
大豆产量呈倒“W ”型,在2005年达到峰值,2013年大豆产量仅为254.44万t ,较2005年下降了31.70%。
从三大作物产量变化总体态势看,2003~2013年玉米增产占粮食增产比重高达81.06%,而水稻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6%,大豆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75%。
图1东北西部研究范围Fig.1Study area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China地理科学由图2可知,①玉米种植空间格局变化明显,2003~2013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类型区由11个上升至36个,集聚趋势愈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