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2.09 KB
- 文档页数:3
陆地和海洋课型:复习课复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100%同学全部都能达到。
2.运用世界地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面积大小和轮廓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90 %同学能够达到。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变化,100%同学能够达到该目标。
4.知道大陆漂移说、板块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90%以上同学达到该目标。
复习重点1、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大洲间的分界线。
2、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复习难点1、在图上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大洲间的分界线。
2、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知识梳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1、地球表面71%是__,29%是__,概括地说,地球上__分是海洋,__分是陆地。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__半球,但是北极是__;海洋主要分布在__半球,但是南极是__。
(二)七大洲与四大洋的面积、位置3、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__洲、非洲、北美洲、__洲、南极洲、欧洲、__洲。
4、七大洲的半球位置:(1)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__洲、__洲、非洲、__洲;(2)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__洲、__洲;(3)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亚洲、__洲、__洲;(4)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__洲;(5)跨南北半球的大洲(赤道穿过):大洋洲、__洲、__洲、亚洲;(6)跨东西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__洲、__洲。
5、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__洋、大西洋、印度洋、__洋。
6、四大洋的半球位置:(1)全在东半球的大洋:__洋;(2)全在北半球的大洋:__洋;(3)跨东西半球的大洋:__洋、__洋、北冰洋;(4)跨南北半球的大洋:太平洋、__洋、__洋。
7、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洋。
8、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围的大洋是__洋,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的大洲是__洲。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3、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二、单元知识结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大洲和大洋---七大洲和四大洋第二章海陆分布第二节海陆变迁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存在;证据;原因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者;内容;证据板块学说----内容;六大板块图;解释具体现象三、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4.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6.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
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单元教学难点1、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情况分析六、课时划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课时第二节海陆变迁 1课时总复习 1课时第单元质量检测单元质量检测命题人:单元质量检测时间: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简要分析:附: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单元质量检测分析一、基本状况:(平均分、及格率和高分率以及试卷每个板块乃至每道题的得失分率)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三、补救措施:四、质量检测小结附:单元质量检测学生等级一览表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初一地理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名称: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
目标:1、记忆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2、能在图中判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地
理事物。
3、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4、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5、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火山、地震地理现象。
知识结构:本章两节课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认识地球七大洲和四大洋,及其陆地和岛屿。
第二节海陆变迁主要知道板块构造学说。
单元重点:1、七大洲和四.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2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单元难点:1、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2、海陆变迁的原因。
3、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学情分析:
认识地球的构造及其成因,本章难点很突出,对刚接触地理的学生很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补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学生身边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认识到对地球的遐想,及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
课时分配:共4课时
1。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地形图的判读第二单元地图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法:讲述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四、教学用具: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五、教学过程:(一)、兴趣激发,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追寻勘探队员的足迹,体验野外生活),教师激情导入。
(二)、明确原理,夯实基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手里的图,图上有什么?生:1、一些线条,2、闭合的曲线3、上面有数字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线和数字是什么意思呢?(设疑)请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师:地球表面的高山、低地,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同学们所看到的标有高度值的闭合的曲线就是等高线。
同样,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等高线是如何转化来的呢?录象揭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课件展示平面变立体的过程。
教具演示:更有真实感,看的更真切。
师:明确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同学们你能看懂等高线地形图吗?(可能有同学会举手,提到山顶,但对于其他的山体部位名称不清楚,教师因势利导)要想读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山体不同部位的称呼。
课件展示:教师拿出模型,请同学到讲台前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三)、动手操作,实战演练师:等高线地形图就能够形象地表示出山体的形态,同学们,你们手里的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是山体的那些部位呢?你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吗?演示教具和课件。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022年版课程标准对电子地图要求增加,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使用数字地图的习惯,感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是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的选择和应用,其中地图的阅读主要分析的是构成地图的要素,地形图的判读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选择和应用主要分析的是地图的选择和数字地图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学会熟练地使用地图,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数字化生存技能。
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学生可以通过绘图掌握地图三要素。
在“做”的同时也要强调“用”。
例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用地图作向导到达目的地;利用数字地图规划出行路线;等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熟练利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冃标】知识与技能冃标: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自然现彖。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配合学生活动,加深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掌握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彖。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但是并没涉及海洋,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以勒皮雄为代表的科学家又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一、板块构造学术的基本观点1.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书)提问:(出示板块示意图)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你能结合地图告诉大家吗?(学生上台指明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提问: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我们中国主要位于哪一板块?(学生看图举手回答,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你能在最短的吋间内熟记这些板块吗?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教师出示空白图,学生举手抢答)。
转折: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运动着。
2.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主要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运动。
(板书)过渡:板块的不同运动形式会使地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动画展示:板块的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山脉。
例如,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世 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等都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
板块的张烈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例如,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都是由于板块的张裂 运动形成的。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理解板块碰撞挤压和张裂的后果)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陆地和海洋
七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他们喜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让他们产生新鲜感的材料及富含感情色彩的内容,容易接受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发言积极踊跃,愿意参与到课堂上来,但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认知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如:理解地壳的运动可利用拼图、多媒体等教具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通过问题链接的形式,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通过问题的层层分析,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2023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与复习
知识点一: 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地理的定义
- 地理的研究对象
知识点二: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的形状
- 地球的结构
知识点三: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 中国的地理位置
- 中国的国土面积
知识点四: 中国的气候分布和特点
- 中国的气候分布
- 中国的气候特点
知识点五: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 中国的山地和高原
- 中国的平原和丘陵
-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知识点六: 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
-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特点
- 中国的城市分布和特点
- 中国的交通网络和交通方式
复重点
1. 弄清楚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熟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3.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4. 掌握中国的气候分布和特点
5. 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概述和特点
6. 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布和特点
以上是2023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整理与复习。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性地学习和复习,以提高对地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导入通过回顾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结合中国空间站拍摄的地球照片进行引课。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③水半球和陆半球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世界主要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
5.认识陆地的不同形态①全球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很多块,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我们把它叫做大陆。
请学生说出指导的大陆名称;②面积比较小的成为岛屿。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我国的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是?③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位,把大陆和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请学生说出知道的半岛。
④海峡是沟通两个水域的狭窄水道。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
请学生说出知道的海峡、我国的海、世界的大洋。
拓展:大陆与岛屿怎样区分?格陵兰岛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
我们把面积大于格陵兰岛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于格陵兰岛的都称为岛屿。
活动:模拟陆地的不同形态配合老师的指导,构建不同的陆地类型,大家一起来观察,进行识别。
学生读图理解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的定义,特征。
这些地理概念虽然多,重在理解。
学习任务三七大洲和四大洋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33页图2.6,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
小试身手:用变式图再次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2.按轮廓识记大洲3.巧记四大洋4.七大洲面积大比拼总结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5.能力提升:大洲大洋之最一笔画世界1.绘出“大洲”轮廓注出大洲和大洋名称根据图所示的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轮廓,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且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2.一笔画世界。
陆地和海洋教材分析1.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2.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2.难点: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2、知道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回顾本章要点海陆变迁:1、沧海桑田:()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2、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大陆漂大陆轮廓的吻合移学说证据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似性3、全球大致划分为()板块板块的一般来说,()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地比较活跃运动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交界地带提问:你能用板块学说解释火山、地震吗?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典型例题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使东南亚及南亚各国遭受巨大损失。
读图回答: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1.这次地震震中所在地的纬度是____,经度是____。
2.这次强烈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与____板块交界处。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读图图1.2-4完成1-2题1.促使阿尔卑斯山脉隆起成山的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是 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B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C .亚洲板块和欧洲板块D .美洲板块和亚洲板块 2.下列板块中,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是( )A .亚欧板块B .非洲板块C .南极洲板块D .太平洋板块3.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位于A .美洲板块西部边缘地带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C .亚洲大陆北部D .亚洲大陆东部 4.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隆起部分将形成A .山地B .盆地C .峡谷D .洼地 5.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下列板块中的A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B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C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 .都属印度洋板块 6. 读“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板块名称A ___B 、___C 、___D 、___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__大板块,地壳活动较多的地 带总在 ____________。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
单元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及地图的重要性;第二节展示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面积比较。
并简要介绍了七大洲四大洋;第三节介绍了地形、地形图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第四节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处于不停运动和变化之中。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1、知道地球形状及大小,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和分布,认识到地壳是运动变化的。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地球仪,初步掌握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取信息,进行估算。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其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单元教学重点
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
单元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处
理
措
施
1、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多讨论、多操作、多观察。
2、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在读图、绘图、地名记忆等方面加以指导,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
时间
划分
2.1认识地球2课时
2.2世界的海陆分布2课时2.3世界的地形2课时
2.4海陆变迁2课时
单元
质量
检测
见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