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归类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6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比热容、热值和热机综合一、比热容:表示物质的吸热本领1.应用:调节温度(1)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2)水箱冷却剂;(3)暖气储热材料;(4)生物体内的水;(5)热岛效应;(6)海陆风。
2.特点: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放热多少均无关。
3热量计算:Q=cmΔt相同。
注意:同一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意味着Q吸4.探究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考点1.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需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初温相同。
考点2.转换法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
物体吸热能力的大小通过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慢反映。
考点3.看图像得结论如图所示,b是水。
分析可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温较快的是煤油。
若二者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更多。
由此可见,水的吸热能力更强。
二、热值——表示燃料的放热本领1.特点:热值是燃料自身的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放出热量多少、是否完全燃烧均无关。
2.热量计算:Q 放=mq =Vq3.热效率计算(燃烧燃料去烧水)例1.某中学为学生供应开水,用锅炉将200kg 的水从25℃加热至100℃,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燃烧了6kg 的无烟煤,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
求:此锅炉的效率是多少?解:锅炉内水吸收的热量:Q 吸=cm 水Δt =4.2×103J/(kg·℃)×200kg×(100℃-25℃)=6.3×107J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放=m 煤g =6kg×3.4×107J/kg=2.04×108J 此锅炉的效率:786.310==30.9%2.0410Q Q η⨯≈吸放J J三、热机考点1.能量转化问题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9.“光的反射和折射综合”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一、光的反射进阶题型1.看见物体的原理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直接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注意:人眼不会发光,人眼看见物体,光线箭头射入人眼。
题型2.反射定律与探究实验一、反射定律1.入射角与反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如图所示,入射角为60°。
注意:∠AOP不是入射角,∠AON才是入射角!2.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不能反)3.垂直入射:原路返回,反射角=入射角=0°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1.实验装置①平面镜水平放置,纸木瓜要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除了纸板和平面镜外,还需要的仪器是激光笔、直尺和笔、量角器。
②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显示光路,最好选择白色粗糙的硬纸板。
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漫反射③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实验分析①要想探究两角关系:你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得到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多次测量的原因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不能说减小误差)。
③将右侧纸板向前或向后转动,纸板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④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射到0点,光沿着OA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⑤翻折纸板后,反射光线仍然存在,如果不允许折回纸板,该如何显示出此时的反射光?答:在空气中喷洒烟雾。
题型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光滑的表面后,会被平行地反射出来、例如:玻被璃幕墙、黑板反光。
特点:要么闪耀,要么看不见。
2.漫反射:一平行光照射到粗糙的表面后,会被向着四面八方反射出来,例如:纸、衣服、电影幕布,黑板上的字。
特点: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注意:二者都遭循光的反射定律。
3.经典题目:月下踩水问题不管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面都发生漫反射,亮度不变。
10.“凸透镜成像实验”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实验考点1.高度问题1.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调整到同一高度,即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应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正中央。
2.如果燃烧过程中蜡烛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偏高,若想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则应:将蜡烛向上移动或将透镜向下移动或将光屏向上移动。
技巧:物像跷跷板,高低都相反。
实验考点2.测焦距方法1.平行光测焦距突破口:最小最亮的光斑例1.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即焦点所在位置注意:刻度尺要估读!方法2.二倍焦距法测焦距突破口:图像特殊点u=υ=2f例2.如图所示,小明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与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υ之间的关系,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5 cm。
特殊点P:u=υ=2f=10cm∴f=5cm注意:记得÷2方法3.解不等式确定焦距范围突破口:根据题目信息,列出u 或υ与f 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
关键信息通常是:1. u 、υ大小关系; 2.成像特点。
不等式结果取值原则:同大取大,同小取小。
例3.如图所示,当光屏、透镜以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 8cm <f <10cm 。
解析:由图可知,u =20cm ,υ=16cm ,u >υ根据u 、υ大小关系可确定此题属于凸透镜成像规律:联立①②③得:8cm <f <10cm例4.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 处移到距凸透镜18cm 处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 9cm <f <12cm 。
解析: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f <u <2f联立①②③④,①和③“同小取小”,②和④“同大取大”,于是得:9cm <f <12cm 实验考点3.透镜遮挡问题结论: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后,成像特点是:仍成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一、天平测质量【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
(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二、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实验步骤】测量前: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三、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目的】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实验步骤】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四、测定物质的密度(1)测定固体的密度【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速度综合计算一、交通标志牌、速度表、列车时刻表问题1.交通标志牌1.“北京60km ”的含义是此地距北京60km ;2.“40”的含义是从此地到北京这段路上限速或最大速度40km/h 。
2.速度表由速度表可知:汽车此时行驶速度为80km/h 。
3.列车时刻表①某段总路程s 总:两地路程之差;②某段总时间t 总:终点到达时间减去起点发车时间;③某段平均速度:=s t 总总。
例1.南广高铁广西路段动车开通运营,将带动桂东南地区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下表为D3621次列车由南宁开往广州的运行时刻表。
列车由南宁东开往贵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车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里程D3621南宁起始点17:000南宁东17:1117:1511km宾阳17:4617:4894km 贵港18:1118:18151km广州南21:18终点站565km解答:南宁东到贵港:s 总=151km -11km=140km ;t 总=18:11-17:15=56min=1415h 平均速度:140km ==150km/h14h 15s t υ=总总二、追击相遇问题1.相遇小红的路程:s 1=υ1t 小紫的路程:s 2=υ2t两人初始距离:s =s 1+s 2=(υ1+υ2)t2.追及小红的路程:s 1=υ慢t 小紫的路程:s 2=υ快t两人初始距离:s =s 2-s 1=(υ快-υ慢)t技巧:相遇: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例2.田径跑道的周长是400m ,小明以5m/s 的速度与小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匀速跑步,小丽的速度为3m/s ,则二人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时________s 。
解析:s 明+s 丽=υ明t +υ丽t =400m+400km ==50s +5m/s+3m/ss s t υυ=明丽明丽例3.步行人的速度υ1=5km/h ,骑车人的速度υ2=15km/h ,若步行人先出发30min ,则骑车人多久才能追上步行人?解析:两人路程差:s =υ1t 先=5km/h ×0.5h=2.5kms 2-s 1=υ2t -υ1t =(υ2-υ1)t211 2.5km ==0.25h 15km/h 5km/hs s t υυ-=--23.超车错车问题解题关键:以黄车为参照物,即假定它静止,研究两车相对运动。
速度计算进阶——题型归类一、υ-t 图像路程计算面积法: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的大小,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υ0,运动时间为t 1,根据路程计算公式s =υt ,刚好符合长方形面积公式。
二、过桥问题1.过桥问题两个常见问题:(1)完全过桥所用求速度公式:+s s tυ=桥车。
(2)完全在桥上的时间:s s t υ-=桥车。
过桥是从头上桥到尾下桥才算完成过桥;完全在桥上是尾上桥到头刚要下桥的时间! 三、追击相遇问题1.相遇问题:总路程s =(υ1+υ2)t ——两个人的路程和等于总路程。
2.追及问题:路程差s =(υ1-υ2)t ——一个人比另外一个人多走了路程差。
3.超车:被超越车的长度s =(υ1-υ2)t ——从追上车尾,到超越车头就算超越。
四、平均速度计算1.平均速度的计算:唯一需要记住的公式s tυ=。
2.计算平均速度的两个经典题型:(1)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υ1,后- 半时间的速度为υ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2υυυ+=。
(2)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υ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υ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122υυυυυ=+。
推导如下:设总路程为2s ,则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11st υ=,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22st υ=,则平均速度:121222=s s s s st t t υυυ==++总总 注意:路程是全程总路,时间是走过全程所用的总时间(包含整个过程中间的休息时间)设总时间为2t,则前一半路程为υ1t,后一半路程为υ2t,总路程为υ1t+υ2t。
五、过马路问题1.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车速,车速越大,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越大。
2.行车过程中与前车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
3.汽车从马路上驶过,行人过马路能够安全通过:(1)汽车驶过路口,行人刚好走到车的右侧,安全通过,如图乙。
(2)汽车头到达路口,行人刚好走过车的左侧,安全通过,如图甲。
比热容计算题型归类及解答技巧考法一:比热容的相关计算1.基本计算①公式:Qcm t=∆;变形:Qtcm∆=、Q=cmΔt②10℃升温到30℃,则Δt=20℃;10℃升温了30℃,则Δt=30℃。
③水的沸点是100℃,所以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升高的温度加上初温不可能超过100℃!例1.质量为1kg的金属锅中放有2kg的水,现把它们从20℃加热到80℃,金属锅和水一共吸收了5. 316×105J的热量。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103J/(k g·℃)],求:(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锅可能是由哪种金属制成的?物质水铁铝铜比热容 4.2 0.46 0.88 0.39例2.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
现将一质量为1.5kg的金属块加热到420℃,然后放在室温为20℃的空气中自然冷却,求:(1)金属块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2)若把这些热量全部用于给35℃、1kg 的水加热,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温升高多少摄氏度? [已知金属的比热容为0. 49×103J/(k g·℃),水的比热容为4. 2×103J/(k g·℃)]例3.在标准大气压下,一质量为2kg的金属块被加热到500℃,立即投入质量为1kg、温度为20℃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最终使水的温度升高到80℃。
求[c水=4. 2×103J/(k g·℃)] 。
(1)水吸收的热量。
(2)金属块的比热容。
(3)取出金属块后,给80℃的水继续加热,水又吸收了1. 05×105J的热量水的末温是多少摄氏度。
2.热平衡方程计算题①没有热量损失:Q吸=Q放;②冷吸热:Q吸=cm(t末-t初);③热放热:Q放= cm(t初-t末)。
例1.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J/(k g·℃),为了测定铅的比热容,把质量为200g的铅块加热到98℃,再投入到80g的12℃的水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18℃。
中考专题总复习:实验专题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光学实验3个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电学实验7个: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力学实验9个: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二、实验题的特点实验题是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能反映学生对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重要的是它能再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验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计算题等不同方式展示,所以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步骤,都适用于对实验题的正确解答。
三、实验题解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实验原理定方向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2、实验步骤要有科学性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着物理实验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懂,理解和熟悉实验步骤对做好实验题是非常重要的:(1)、保证实验步骤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保证实验步骤的必要性。
3、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等值性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取值问题,一就是对于一个实验中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专题归类复习1、用尺子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实验中,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实验结果表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
2、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
实验中,XXX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
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抽气时,XXX可以听到手机铃声;当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XXX听到的手机铃声会变得非常微弱,甚至听不到。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
实验中,XXX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他标出了反射角的度数,并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4、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
实验中,XXX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
她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在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时,光屏上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因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当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变小。
5、光的折射规律实验。
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表格所示。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一条规律:在光线从空气射入水或玻璃时,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4所示)。
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次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像的正倒1 30 15 缩小倒2 20 20 等大倒3 14 35 放大倒4 10 / 不成像 /5 8 / 放大正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随着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减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增大,像的大小先缩小后放大。
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电表示数变化量问题
一、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U -I 图像
R 1为定值电阻,R 2为滑动变阻器,P 从一端滑至另一端。
电路图
U-I 图像
R 1两端电压:U 1=IR 1
y =kx (k >,k ≠0)一次函数,且过原点
R 2两端电压:U 2=U 电源-U 1U 2=-IR 1+U 电源
y =kx +b (k <0,k ≠0)
求:U 电源
方法一:看情况
串联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U 电源=U 1+U 2或者U 电源=U +U =2U 方法二:当I =0时
U 2=0×R 1+U 电源→U 2=U 电源(截距)可看作是与V 2并联处断路
二、定值电阻+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U -I 图像
R 0、R 1为定值电阻,R 2为滑动变阻器,P 从一端滑至另一端。
R 1两端电压:U 1=IR 1方法一:延长R 2图像,与U 轴截距
R 0两端电压:U
0=IR
R 2两端电压:U 2=U 电源-(U 1+U 0)
U 2=-I (R 1+R 0)+U 电源
有的人一看图,立马写出:U 电源=6V+4V=10V ,对不对?R 0消失了?它不分担电压吗?
方法二:
10U R R I ∆=+∆→1012=30
0.4R R +=ΩV
A
R 1=20Ω,R 0=10Ω,U 电源=6V+4V+0.2A ×10Ω=12V (当I =0.2A 时)
三、变化量归类1.
2.
3. 4.
四、巩固演练。
最全面初中物理中考实验归纳一.读数类(9种器材)1.如图1,读出物体的长度为mm。
2.为测量物体的密度,进行如图2的操作,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后,应先,之后观察到分度标尺如图2(甲)所示,这时应,称量过程如图2(乙),操作中的错误为:(1)(2),改正错误后称量,结果如图2(丙),物体的质量为g。
为继续测得物体的体积,先在量筒内注入20mL水,用细线拴住物体,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如图2(丁),则物体的体积为cm3。
图1图23. 为测得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此时根据条件,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f相等,如图3,铜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这样设计实验是为了。
图34.如图4是我国某内陆城市一天中的两个温度,分别为 ℃和 ℃。
5.如图5,电阻箱的示数为 Ω,电能表的读数为 KW ·h 。
6.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时,应使电流从电流表的 流入,从电流表的 流出。
如图6所示,用两个电流表同时测量某并联电路中的支路电流和干路电流,支路电流为 A ,干路电流为 A 。
7.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时,试触后常会遇到如图7所示三种情况,,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分别是: (甲) (乙) (丙)调整改正后电压表示数如图8所示,为 V 。
图4图5图6图7图8二.八年级基础实验类(声1光3力16原1共21)1.如图9,随着抽出空气越来越多,听到闹钟声音越来越,这个实验说明了 ,用到了 的实验方法。
2.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10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 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 上.(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______________,也能方便地测量________________. (2)以法线ON 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 面绕法线ON 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此时可以观察到B 面上 反射光线,(选填“能看到”或“不能看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____。
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一)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二)1. 请指出图中的3个实验,分别演示的是什么现象?(1)甲演示的是液体扩散实验;(2)乙演示的是分子间存在着引力;(3)丙演示的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2.如图所示是探究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和金属杯、两支温度计,足量的水和煤油、铁架台.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为了便于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需采用控制变量法,请你写出具体的做法:(2)通过观察记录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来了解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3)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数据如下表:分析说明这个实验能得出以下结论:3.为探究影响电热的因素,小伟设计了如图甲的电路,烧瓶中盛有质量、初温均相等的煤油,R甲>R乙。
(1)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选用煤油而不选用水,主要是由于。
(2)通电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是为了探究电热与的关系。
(3)要利用此装置来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你还需要的操作是。
(4)将此装置改装后可测量煤油的比热容,如图乙所示,测量时,分别向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加入初温均为t0、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通电一段时间后,分别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为t水、t写出煤油比热容的表达式C煤油 = (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水)。
煤油,请一、相关知识准备 1.在电路的连接中注意:① 开关要断开;② 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③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④ 电流表和电压表要选择合适的量程;⑤ 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⑥ 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连接,要处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并注意移动方向)。
⑦ 既不能接在“同上”的两个接线柱上,也不能接在“同下”的两个接线柱上。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 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 接线柱入,从“ -” 接线柱出;③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知被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采用试触的方法选择量程。
34.“欧姆定律图像范围计算”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一、欧姆定律经典动态图像计算图中A 点:电路中电流最大,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0,滑变R 2=0 图中B 点:电路中电流最小,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最大,滑变R 2阻值最大1.求定值电阻阻值若题目为计算大题:利用电源电压不变列方程:U 总=U 1+U 2,求出R 1 A 点:U 总=I 1R 1+U 2……………………① B 点:U 总=I 1′R 1+U 2′………………②(由图像可知:I 1、I 1′、U 2、U 2′,两个方程两个未知量,可求R 1和U 总) 若题目为选择或填空:直接用结论——定值电阻1UR I∆=∆ 推导过程:2.求电源电压将R 1代入上面任意一个方程中即中求解。
3.求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在图像中找“电流最小”的点,利用该点求解。
例1.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R 1为定值电阻,R 2为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示数I 与电压表示数U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 后,求:(1)R 1的阻值为多少? (2)电源电压为多少?(3)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多少?联立①②式得:I 1R 1+U 2=I 1′R 1+U 2′ (I 1- I 1′)R 1 = U 2′-U 2 ΔI ·R 1=ΔU ∴ 1UR I∆=∆(ΔU 电压变化量,ΔI 电流变化量)解析:由图知,R 1与R 2串联,○V 测R 2两端电压(1)图中A 点:电路中电流最大I 1=1.2A ,R 2两端电压U 2=0,R 2=0U 总=U 1+U 2U 总=I 1R 1+U 2=1.2A ×R 1+0……………………①图中B 点:电路中电流最小I 1′=0.4A ,R 2两端电压U 2′=4V ,R 2阻值最大 U 总=I 1′R 1+U 2′=0.4A ×R 1+4V ……………② 联立①②式得:1.2A ×R 1=0.4A ×R 1+4VR 1=5Ω(2)把R 1=5Ω代入①式得:U 总=I 1R 1=1.2A ×5Ω=6V (3)图中B 点:电路中电流最小时,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22max 14V100.4AU R I '===Ω' 提醒:如果这是一道选择或填空题,可直接利用:UR I∆=∆定。
32.“欧姆定律动态电路”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一、滑变型动态电路分析1.串联型技巧:阻大压大流的少,U滑、U定反着跑。
串联分压法:若滑片P向右滑动,则R滑变大。
电压:U滑(V2)变大,U定(V1)变小;(大电阻分大电压,小电阻分小电压)电流:I(A)变小。
(电阻增大,电流减小)例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闭合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若滑片向左滑动,V1变大,V2变小,A变小;若滑片向右滑动,V1变小,V2变大,A变大。
分析:P向左,R变大:阻大压大(V1↑)流的少(A↓),U滑(V1↑)、U定(V2↓)反着跑;P向右,R变小:阻大压大(V1↓)流的少(A↑),U滑(V1↓)、U定(V2↑)反着跑。
例2.(经典模型油量表)如图所示是汽车油量表的原理图,测量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当油量表的油面降低时,浮标向下,滑杆的指针P向上,则:变阻器R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测量表的示数变小,定值电阻R′的作用是保护电路。
1.并联型技巧:压表定流不会变,总流跟着变流变。
若滑片P向右滑动,则R1变小。
电流表A1:变大(电阻减小,电流增大)电流表A2:不变(并联各支路互不影响)电流表A3:变大(支流增大,总流增大)电压表V:不变(电源电压不变)二、开关型动态电路分析S1、S2都闭合时,电路正常工作,只断开S2后:○A示数减小,○V示数不变(都测电源电压);S1、S2都闭合时,R1与R2并联,○A测:I总=I R1+I R2S2断开后,电路中只有R1,○A测:I总′=I R1′+I R2′前后对比:I R1不变(并联各支路互不影响),I R2减小为0,则:I总(○A)减小。
三、电路故障分析1.故障类型:断路、短路2.思路:技巧:电流定类型,电压锁位置。
第一步:电流定类型:电路中无电流:某处断路;电路中有电流:某处短路。
第二步:电压锁位置:①灯全不亮——无电流——某处断路②电压表有示数——内断(一般描述为有明显偏转/接近电压电压)故障:电压表所测部分断路(L1断路)④电压表无示数——外断故障:电压表所测部分外部断路(L2断路)3.开挂:“110” 技巧:○V ○A 故障 说 明1 1 外短 “1”指电表有示数,“0”指电表无示数,“内”指电压表所测部分,其它为外。
中考复习物理实验专题归类复习1、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发出声音调。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有关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⑵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
2024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密度常考题型归类题型一:气体密度一般情况下,物质密度不变,质量、体积同比增加或减小。
但气体很特殊,需容器盛装,体积会随容积大小的改变而变化。
根据=mVρ,容器体积V 增大,气体密度ρ减小。
例1.氧气瓶里的氧气原来的密度是ρ,用去一半后,剩余氧气的密度为()A.ρB.12ρ C.2ρ D.14ρ解析:氧气质量减半,体积等于瓶的容积不变,密度ρ同比减半。
答案:B 。
例2.某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kg/m 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kg/m 3;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g 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体积增大了________cm 3。
(ρ冰=0.9×103kg/m 3)解析:思路一:根据质量不变,列等式,ρ水V 水=ρ冰V 冰,求解相减得体积差。
思路二:质量不变,ρ、V 反比,有:ρ水∶ρ冰=10∶9→V 水∶V 冰=9∶10,则体积差为19V 水。
例3.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某ICU 重症监护室内配有充满氧气的钢瓶,供急救病人时使用,钢瓶内氧气的质量m =3kg ,其密度ρ=6kg/m 3,若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氧气质量的13,求:(1)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2)钢瓶的容积;(3)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
解析:钢瓶容积=氧气体积(1)(1-13)×3kg=2kg (2)333kg ====0.5m6kg/m m V V ρ瓶氧氧(3)332kg ===4kg/m 0.5m m V ρ余余题型二:比例问题(直接赋值比/图像比值)比例问题可直接把比值的数字看作实际值带入公式中。
例1.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体积相等,此时天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A.3∶5B.5∶3C.2∶1D.3∶1解析:体积不变,密度和质量同比;m 左=m 右→2甲+乙=甲+4乙→m 甲=3m 乙。
5.“声速综合计算”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一、声速基础计算 题型1.声与光的计算计算题中一般默认:υ光=3×108m/s ,υ声=340m/s 。
【百米赛跑问题】计时员应该看到烟就计时,若听到枪声再计时,会少计0.29s 。
枪声传到计时员耳中需要:100m=0.29s 340m/sst υ=≈声数据处理技巧:当遇到s υ光时,仅考虑数值,由于s υ光分子远远小于分母,则有0sυ≈光,即将其看作0,使计算过程简化!!二、回声测距 题型2.基础回声问题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注意:1.声音一去一回,注意2倍关系;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 ,要听到回声,声源到障碍物的最短距离为17m 。
题型3.谷中鸣枪问题类型1.小明站在两山之间开了一枪,t 1后听到第一次回声,t 2后听到第2次回声,则两山间的距离为_______。
()()()121212111222s s s t t t t υυυ=+=+=+声声声 例1.小叶子站在两幢高楼之间大喊一声,3s 后听到第一声回声,又过了2s 后听到第二声回声,则两幢楼之间的距离为多少?(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解析:由题意可知:()1212s s s =+ 由=s t υ知:()()()121212111222s s s t t t t υυυ=+=+=+声声声 ()1340m/s 3s 3s 2s 1360m 2=⨯⨯++= 类型2.已知两山间距为s ,小明站在两山之间开了一枪,听到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为Δt ,则人到两山的距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设人听到较近一侧回声的时间为t ,则远侧时间为t +Δt ,()12s t t t υ=++∆声,求出t ,再求两个距离例2.有一山峡宽1200m ,两旁都是竖直的峭壁,有一人在山峡内开了一枪,听到第一、第二两次回声间隔5s ,则人到两壁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声速为340m/s )解析:设听到较近一侧回声的时间为t ,则远侧时间为t +5s 由题意知:()1212s s s =+ 由=s t υ知:()()()121115s 5s 222s s s t t t t υυυ=+=++=++⎡⎤⎣⎦声声声 ()11200m 340m/s 25s 2t =⨯⨯+解得:35s 34t =人到峭壁较近一侧的距离:111135340m/s s 175m 22234s s t υ===⨯⨯=近声 人到峭壁较远一侧的距离:1200m 175m=1025m s s s =-=-远近 题型4.山前鸣笛问题 类型1.靠近型一辆速度为υ车的汽车向着山前进过程中鸣笛,鸣笛t 时间后听到回声,则汽车鸣笛时与山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中考复习物理实验专题归类复习 1、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⑵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水中的折射角r0° 22° 32° 40°图1 图2 图3(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关系.(4)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
请写出一条: 。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
(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 。
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像的大小(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130 15 缩小 倒 220 20 等大 倒 314 35 放大 倒 410 / 不成像 / 5 8 / 放大 正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_一侧透过透镜看到在_______一侧放大的像。
7、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
(1)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B.了解海波熔化时的温度,选择一支量程合适的温度计C.读取温度计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和海波接触 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只填写序号)。
(2)图5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当t 时=10 min 时海波处于__________状态,图5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海波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__℃ 。
8、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张怡然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⑴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年出水的沸点不到100℃,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
玻璃中的折射角 0° 17° 24° 30°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图4 图4图5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年出水沸腾进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
⑷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9、在连接电路时,如发现有连接错误,不少同学习惯于将电路全部拆散,重新连接.其实,有时只要思考一下,拆除或改接某些导线就能解决问题。
现在考考你,如图6是某同学连接的电路: (1)如果合上开关,将出现_______现象(选填“断路”或“短路”).除了两只灯都不亮以外,还会造成_______的不良后果(2)对于这个电路,只须拆除一根导线,就能成为两灯串联的正确电路。
请在要拆除的那根线上打上“×”号10、物理课上,小明探究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他还想知道并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规律,于是在课后请你和他合作进行了以下探究:(1)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各电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2)你的猜想是: ;理由是: .(3)设计实验:图为两个灯泡并联的电路图,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两个灯泡L 1、L 2以及电源两端的电压.请在图上添加测电压的电压表.所需的实验器材有: .(4)进行实验: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5)分析论证:(只要求粗略地写出分析和论证的思路,即怎样得出结论的) .(6)实验结论:两个灯泡L 1、L 2的电压和电源电压相等.(7)实验评估:上述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测量,得出的结论偶然性的机会很大.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你将建议小明怎样做? .(8)实验问答:如果电源电压为3V ,那么根据探究的结论,灯L 1的电压为 V ,灯L 2的电压为 V.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测量电压时,电压表为什么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11、我们已进行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7甲中把余下部分的电路用笔划线代替导线连接好.(2)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7乙,值为__________A .(3)丙、丁两图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其中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__(填“丙”或“丁”).(4)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6 图7(5)有同学想利用图甲的实验原理测“220V 40W ”的白炽灯的额定功率,如果要使实验可行,请对原理图中实验器材的规格提出一条合理的要求.[答题示例]:电压表的量程至少要220V . 答: .(6)如果在家里做测白炽灯功率的实验,因家里一般没有电压表和电流表,所以可以利用家庭中都有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测量更方便.12、下图8是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所要的器材,估计小灯泡的电阻是10欧左右,请按要求连好电路,并画出相应的电路,标出电表的正、负接线柱.(1)要求滑片P 向B 移动时灯泡变亮.(2)闭合开关之前,滑片P 应移至___________(填A 或B 端)(3)实验中电压表和电流表指针指向如图9中的甲和乙所示,被测灯泡的电阻是_____________.(4)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变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13、某实验小组使用下列器材来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待测小灯泡(额定电流0.5A ,额定功率不大于1.5W )、电压表(3V 、15V 双量程)、电流表(0.6A 、3A 双量程)、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等,如图10所示。
(1)请你在实物图中把电压表连入电路。
(2)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 端,这样做能对电路起 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另一个作用是 。
(3)若开关闭合后,小灯泡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接近3V ,则可能的原因是 。
(4)若开关闭合后,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可能的原因是 或 。
14、小萍用如图11所示电路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图8 图9图10(1)请你用笔画线帮她把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A 端移动时,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将变________。
(3)实验中如图12所示的电流表示数为______A 。
(4)请你根据如图13所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画出通电螺线管绕线。
15、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A 的密度。
莹莹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A 的质量。
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4甲所示,则金属块A 的质量为 g 。
然后,莹莹将金属块A 放入盛有50ml 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升高到如图14乙所示的位置,则金属块A 的体积为 cm 3。
由此可计算出金属块A 的密度为 kg/m 3。
16、在“探究液体的密度”实验中:(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 刻度线上;若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左边,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左”或“右”);(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一位同学的测量情况如图15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 g ;若烧杯的质量是20g ,则液体的质量是 g 。
(3)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分别量取了不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并测量出液体的质量,老师将他们的测量结果列在黑板上,如下表所示。
经分析,发现四组同学的测量数据中,有一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你认为错误的是 组,你的判断方法是: 。
17、小强在学习力的相关知识中,对“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提出了如下一些猜想: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②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③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④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面积有关。
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进行探究。
要求写出实验探究的步骤和分析与结论。
(1)你选择的猜想是 。
(填写序号)组 别 甲 乙 丙 丁液体的质量m / g 8.0 16.2 19.8 31.8液体的体积V / cm 310.0 20.0 30.0 40.0图11 图12 图13图14 图15(2)实验探究步骤: .(3)分析与结论: .18、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16(a )、(b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