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题
- 格式:docx
- 大小:15.18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山西教育2022/3~4◇王霞王敏枝岳晓蓉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耀3题。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
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的《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
与此同时和稍后,仲长幹统、王符、徐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众多的佛经翻译……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
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上的一个飞跃。
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那么,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四川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①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就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长城保护管理实践被认为,为各国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今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云游长城”系列公益产品正式上线,其中的“数字长城”又为长城保护增添了新屏障,为长城宣传增添了新窗口,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用数字化方式向长城这个不朽的人类历史记忆致敬,昭示了中国的数字化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开辟新空间、赋予自己新意义的轨迹。
②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信息管理,从信息的挖掘、存储到信息的处理和再利用,几乎涵盖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
而这些维度,正是数字化的天然优势。
从符号学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历史信息管理,就是数字化时代新的历史书写方式。
“数字长城”是这种历史书写的代表。
长城绵延万里的宏阔气势、风雨屹立的深厚力量,决定了这种书写的风骨和气韵。
从本质上说,数字化是记录符号的一次革命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历史意识的觉醒和深化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耕文明大国,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对过往经验的重视。
而记录历史,从来就是催生数字、文字等符号发展的关键动力。
结绳记事,“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其用途是解决口述的不稳定性与模糊性,代替不可靠的社会记忆。
传说中发明结绳记事和造字的人,正是担任黄帝史官的仓颉。
《周易》中伏羲画八卦,数、字一体,自古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周易》是史书。
从殷商时期甲骨文、青铜铭文到历代勒石,大多是记史。
当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又一次演绎了历史意识与记录方式如影随形的关系,这种文化行为本身就是沿续千百年来的传统。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保密★启用前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悬棺”之谜解朱友昌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
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
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
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
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
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
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
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
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
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
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
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 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显祖年轻的时候怀有满腔经天纬地的济世热情。
汤显祖的政治理想,说来也很简单,就是经世致用,造福百姓,使人人冻馁无虞,安居而乐业;使人人乐于向善,民德归于淳厚。
在他看来,士大夫要先正其身,然后才能正人,而政治是否清明,老百姓日子是否好过,最终决定于士大夫和官员的德性和修养。
他曾经代拟过一篇《为士大夫喻东粤守令文》:“清吏之法法身,浊吏之法法人也。
”他所提出的“清吏”与“浊吏”两个概念,并不新鲜,但是,他的“法身”和“法人”的说法,却极为深刻,精辟地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普遍德性:他们置身于法律之上,拿自己当法外的“特选之民”,高人一等,飞扬跋扈;他们的道德绳墨,只是用来裁制百姓,他们法律的刀斧,也只是用来宰割人民——他们教别人不要“利己”,自己却很少“利人”,教别人要“利人”,自己却专门“利己”。
在汤显祖看来,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农业生产则是一个官员必须关心的头等大事。
他做官期间,曾多次下到乡里,劝农励耕。
他曾经在诗里记录过自己这方面的活动,在《丙申平昌迎春,晓云如金,有喜》里,他这样写道:“仙县春来仕女前,插花堂上领春鞭。
青郊一出同人笑,黄气三书有大年。
”可见,为了督促和鼓励农民耕地种田,他确实用了一番心思。
汤显祖的政绩,不仅当时就赢得了人民的敬意,为他建了“生祠”,直到清代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还为他建了“遗爱祠”。
如果说,汤显祖早期的两部剧作的主题,在探讨“至情”,那么,他晚年的写作,则在强化了反讽力度的同时,致力于寻求精神出路——解决自己的精神困境,回答那些与“生活哲学”有关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汤显祖后期的“二梦”,是一种缘于精神焦虑的写作。
汤显祖的一生,几乎就在几种选择的困扰中度过。
他在《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的序中说:“家君恒督我以检儒,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2023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
不包括班固。
2.B(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原文第二段末尾表述为:“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
原文是递进关系。
3.D(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A项,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B项,史学家强调“通古今”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
选项遗漏了关键信息;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3段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本文作者认可,并非不被后世史学界认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三约5℃之下,冰会呈现出朝下的尖端形状,类似于冰柱,但冰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起伏。
在高于约7℃的温度条件下,冰会形成尖端向上的冰柱,其表面是光滑,没有起伏。
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度,冰的表面融化出了波浪和波纹状的图案。
5.【答案】C【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古代冰块的作用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用冰做成各种冰镇食物,或者直接饮用,所以选项中“古代的冰块直接用于消暑降温”错;材料一“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我国已知的最早开始藏冰的朝代是西周”可知,选项中“我国最早的藏冰从西周时期开始”错。
B项根据材料二“温度也升高升至几千摄氏度。
X射线瞬间穿越水滴”“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可知,选项中“液态水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化为气态”为错。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最关切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一部《周礼》,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支配。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相识上的严峻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峻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洁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须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须要一套“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
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 荀子讲得更为详细:“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假如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
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旧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假如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须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依据当时的实际状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
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
因此,对立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
②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
这是因为辩论者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方”听的,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
以第三方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
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方听众。
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
各方这么做是为了说服中立的第三方——法官或陪审员。
③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主张、保证、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等要素。
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中介保证等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方(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
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④形式逻辑的论证是以说理结构为准的,对于说理的具体听众以及他们的疑问不够重视。
然而,这些恰恰是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心的。
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
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
可靠的。
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
⑤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辩论者在说理时,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
法庭上,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方听众。
而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是公众。
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方作用是形成舆论。
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
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在第三方眼里都是不值得尊敬与信任的人。
⑥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
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方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像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
粉丝以“哄客”(起哄,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面目出现,习惯于用暴力的话语来表现自己的立场。
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方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摘编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这样做很难说服对方。
B.公共说理主张陈述立场和理由并质疑对方,以获得第三方听众的支持。
C.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运用该模式的说理者应该对论辩做好精细的准备。
D.形式逻辑论证只关注说理结构,导致其在公共说理中不一定能说服他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层深入,从为何向第三方说理、如何向第三方说理等层面展开论证。
B.文章将图尔敏论证模式与形式逻辑进行比较,以此说明前者的优势与特点。
C.第五段将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比较,以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文章举粉丝起哄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听众素养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理的结果是否公正取决于第三方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等理性素养的高低。
B.从对方和第三方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论证,是提高公共说理的水平的有效方法。
C.在好的公共说理中,说理双方在陈述观点、质疑对方方面应拥有均等的权利。
D.良好的舆论机制可以有效监督说理双方,有助于形成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氛围。
答案:
1. C A.论辩说理者并非有意忽略软化对方,而是论辩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无法软化对方;B.这是图尔敏模式的主张,张冠李戴;D.“只关注”于文无据,“导致”也不成立。
2.C 将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比较,意在引出公众的不同作用。
3.A 第三方具有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力,才能使公共说理的结果趋于公正,见原文第二段“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方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