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园亭的构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68
拙政园园亭立意与布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亭这个精雅而小巧的建筑形式,在空间营造上有着独特的布局和构图手法,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凝聚着中国绘画和文学的精华,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
在园林的布局中,起到了借景、组景、纳景、引景、框景,以及增加景物之间的穿插、对比、映衬、转换、渗透的作用。
拙政园景点分布图一 ·园亭立意:•主观立意•客观立意♦主观立意☻主要借古诗词立意:绣漪亭——取杜甫诗“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萤”之意,以豪华的丝织品比喻周围景色的绮丽;与谁同坐轩——政园西部的扇面亭,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据苏轼词《点绛唇·杭州》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借以写景,取名为“与谁同轩”,精确地点出了此景的意境,也暗示着园主孤高的品格;放眼亭——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句,亦称“补拙亭”。
绣漪亭与谁同坐轩放眼亭♦客观立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植物与水体●以植物立意: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举例说明:荷风四面亭的荷,夏季清香四溢、荷风拂面;待霜亭以桔林所辅,寓意“霜降桔红”;雪香云蔚亭以梅构景,是赏梅胜境,且因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追求一种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嘉实亭位于中园东部批把园内的一座小亭,其名典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江梅有嘉实”;•梧竹幽居亭亭取四方攒尖式样,嫩戗发戗,飞檐翘角,四壁设有月形洞门,粉壁之外以回廊,宛若亭中有亭;亭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作为江南古典园林得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就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得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得历史,具有深厚得文化意蕴,拙政园得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与谐得空间布局,丰富得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富得视觉变化,从而归纳出江南私家园林营造得潜在规律,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得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空间布局空间分割视觉分析拙政园整体得空间布局在考察实习中,拙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因为拙政园相对于其园得园,如、留园、沧浪亭、,面积大很多,但就是拙政园并没有因为其面积大而显得单调空旷;相反,园内通过整体空间得划分而显得大而有致、拙政园整体得空间分为了三部分,分别就是:东园、中园、西园。
东园得面积约为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得“归园田居"为主。
现有得景物大多为新建,园得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得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
再西有一道依墙得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中园就是全园得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
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
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得亭台楼榭、西园面积约为12。
5亩。
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
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与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其中,建筑以南侧得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与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瞧北池中得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得假山、茶花。
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
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它的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
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
散处则以曲折取胜。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西山较大,山顶建雪香云蔚亭,东山较小,山后建北山亭藏而不漏,与前者成对比烘托。
岛山以土为主、以石为辅。
北
南
水源
园门—障景,大小空间转换、开合对比手法运用。
拙政园西端水尾的处理:小沧浪、小飞虹南北呼应,配以周围亭廊构成一个空间内聚的独立幽静的水院。
景观深远、层次丰富:小沧浪—小飞虹——荷风四面亭(见山楼)
别有洞天与梧竹幽居的对景梧竹幽居的框景
园中之园枇杷园,嘉实亭—月洞门(框景)—雪香云蔚亭
中部拙政园水体约占五分之三,水面广。
靠北的主景区即是以大水面为中心的而形成的一个开阔的山水环境,再利用山池、树木及少量的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互相穿插、处处沟通的空间层次,领略的景域范围比实际稍大。
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
靠南的若干景区则多是建筑围合的内聚和较内聚的空间,建筑密度较大,提供园主人生活和园居活动需要。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
以次景区的“密”来反衬主景区的“疏”。
西部的补园亦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呈曲尺形,以散为主,聚为辅,理水的处理与中部不同。
主体建筑与谁同坐轩:具有点景和观景效果
宜两亭:既能俯瞰西部园景又能邻借中部之景。
绿漪亭又名劝耕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大荷花池的东北角,东边山岛之背面,小亭又是分隔东部和中部长廊之端头。
这里北倚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
亭西沿着池北的土岸,一溜排着的桃红柳绿伴着小路直通西部,靠界墙则是竹林掩映,极富江南水乡的野趣。
绿漪亭是这一带唯一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
原先东边亭柱上曾挂有一方板刻:“诗经曰:‘绿竹漪漪。
’唐张率诗:‘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
’此处有水、有竹、有鱼,故名。
亭西沿池栽植垂柳、梅花、碧桃,花时灿烂如锦,南岸山林屏障,隔绝繁华,北面翠竹丛丛,顺小径西行,但见芦苇摇曳,别有一番乡村风味,故又名‘劝耕亭’。
”由此可知,小亭和枇杷园一样,是当初阐发拙政含义的重要景致。
放眼亭,拙政园东部假山上的矩形景亭。
其位置在涵青亭正北,隔水池,草地互为对景,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对互衬,是中国古典园林灵活应用艺术辩证法的佳丽。
此区地域开阔,建筑无多,亭下假山土石相间,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不规则的山岛。
立于山巅的放眼亭位置重要,具有很强的点景作用。
亭取自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而得名。
透过树梢,中部山池美景约略可见,正与亭名之意境相契。
译意:放开眼光看山水之争。
简析:亭额因地点出景观特色。
亭立于土山之巅,位高宜远观,因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句意名之(此亭曾名“补拙亭”)。
“凭轩送远目,百里纳清旷”,居高四眺,东部园林山水景色尽收眼底;近看满山树木葱郁,环视山下曲水萦绕,东南开阔平远的清池,直达芙蓉榭;北接秫香馆,一水西流,蜿蜒入园中部水池。
景色秀美,宛如天然画本。
当年园主王心一有《放眼亭观杏花》诗,道出了彼时美景:“浓枝高下绕亭台,初染胭脂渐次开。
遮映落霞迷涧壑.漫和疏雨点莓苔。
低藏双燕人前舞,蜜引群蜂花底回。
安得庐山千树子,疗饥换有谷如堆。
嘉实亭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
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苏州拙政园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空间布局丰富多彩、精致绝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苏州拙政园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探究其美学意义及设计特点。
首先,苏州拙政园的整体布局是典型的“四周围中间”式院落结构,即围合墙把中间的自然景观和园林景观分隔开来,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冲突,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布局的重要特点之一。
拙政园内部的空间布局又可分为三个区域:前园、中园和后园。
前园面积为1.1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入口处和主要活动区域,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茶室和广场等。
广场的设计非常独特,以水为中心,环绕着一个四合院,四合院中心则种植着一棵古树,极富景观价值。
茶室与游客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广场的东西两侧,整个广场布局简洁、美观,与周围的园林景色遥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幽雅、灵动的美感。
中园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主园区,中间是天心亭和回廊,天心亭由苏州石头建成,是整座园林的精华之一,回廊贯穿南北,如同画卷般展开,巧妙利用墙角、转角和曲折的廊道,将四个花园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搭配各式各样的花木和假山,让人倍感生机勃勃,环绕其中的喜马拉雅雪松和紫薇长廊等,以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增强了空间的美感和感染力。
后园面积为1.8万平方米,是拙政园的高潮部分,作为一个法式花园,后园的风格与前中两园迥然不同,空间更显得宽敞,建筑也更加华丽。
后园主要包括漫游区、独秀亭、远芳园和曲溪馆等景区。
其中漫游区由完全不同类型的景观相连,各花园自成一体又保持着联系,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和空间体验。
独秀亭是后园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后园南端,山水相依,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
远芳园则是后园最美丽、最壮观的景区之一,这里以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朵为主题,让人感受到都市繁华中的田园生活。
总体来说,苏州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巧、合理,将亲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打造出富有美学意义的休闲空间,成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拙政园园亭分析园林规划设计实习论文拙政园园亭分析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二、拙政园景点分布图三、拙政园园亭大观(一)东部1.绣绮亭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
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
小亭造型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
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
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
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
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联:“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高。
2.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实习论文拙政园园亭分析一、拙政园简介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园中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二、拙政园景点分布图三、拙政园园亭大观(一)东部1.绣绮亭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登高远眺是古典园林游赏风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园尽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设立高处的赏景小筑。
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
小亭造型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
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
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
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
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联:“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高。
2.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苏州拙政园建筑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
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
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拙政园园亭的构造分析拙政园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其中园亭是拙政园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构造之一,它们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建筑特色。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形式特点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拙政园园亭进行构造分析。
首先,从建筑结构上看,拙政园园亭以木结构为主,融合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体现了它们的独特韵味和建筑技术。
园亭的主体结构通常由主梁、次梁、楼板和屋顶等组成。
主梁和次梁承载着整个亭子的重量,起到了支撑和稳固的作用。
楼板则起到了承重和保护作用,同时作为人们活动的平台。
屋顶则是亭子的顶部,根据不同的亭子形式和功能,屋顶形态也有所不同。
整个园亭的结构合理紧凑,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感,给人一种舒适和宜人的感觉。
其次,从形式特点上看,拙政园园亭以精细、曲折、灵巧为主要特点,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
园亭通常呈不规则的形状,如弯曲、扭转、回旋等,富有动态和变化的美感。
墙体和栏杆的线条多为曲线型,充满曲折和流动感,与园林中的绿植、水池、湖泊等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此外,园亭还常常装饰有花草图案、雕刻、彩绘等,丰富了整个园亭的造型和色彩,增加了视觉效果,使之更加美丽而鲜活。
最后,从文化内涵上看,拙政园园亭凝聚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精华和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和道家思想的哲理。
园亭所展示的山水当中,蕴含着“山”与“楼”的意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观念。
园亭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也多以传统文化符号为主,如碑文、诗句、对联等,可以让人们沉浸在古人的生活氛围和思想境界中,感受到历史的长河和文化的底蕴。
总之,拙政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瑰宝,园亭是拙政园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构造之一、从建筑结构、形式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拙政园园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建筑特色。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是一座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拙政园园亭的构造设计和艺术表达将继续激发人们的建筑创造力和审美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州拙政园赏析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关键词拙政园,参差自然,藏露互补,映衬对比,虚实相映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西区 中区 东区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收稿日期]2009-09-29[第一作者简介]王万喜(1975-),女,陕西旬阳人,农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通讯作者]安运华,E -m ail:daisytfy@.doi:1013969/j.issn.1673-1409(S).20101041006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王万喜,安运华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通过对拙政园中园亭的立意与布局的分析,总结了拙政园中园亭的特点及营造手法。
[关键词]园林;拙政园;园亭[中图分类号]T U 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0)04-S019-03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0。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特别是早期与今日的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
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
在嘉靖十二年文征明依园中景物绘图,共有堂、楼、亭、轩等31景,随着后来的增建,景点达到39处之多,其中以亭命名的景点就达到18处。
拙政园随处可见大小各式点景或观景用的亭子,可见亭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一个亭是一道风景、一篇诗文。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0。
亭,这个精雅而小巧的建筑形式,在空间营造上有着独特的布局和构图手法,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凝聚着中国绘画和文学的精华,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
在园林的布局中,起到了借景、组景、纳景、引景、框景,以及增加景物之间的穿插、对比、映衬、转换、渗透的作用,很适合中国园林意境创造的需要,从深层意义上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感。
笔者以拙政园中亭为例,试图从立意与布局的角度,结合拙政园造园艺术的特点来赏析亭式建筑的艺术特色,并总结拙政园中园亭的特点。
1 园亭立意1.1 借水立意顾公任在5吴下名园论6中写道/拙政园是以水池为中心,全园水的部分,约占十分之七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