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摘要: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大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对各地的生态和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的成因、预测手段、影响结果和结论四个方面作了相应的介绍,较全面的分析介绍了厄尔尼诺现象。

关键字:厄尔尼诺大气环流水温 ENSO

1.前言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的意思,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指赤道海面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通常认为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海温正距平的峰值达到1°C或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C,即可视为一次厄尔尼诺发生[1]。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气候,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以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大范围的高温与干旱,有时也可以使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2.厄尔尼诺成因

厄尔尼诺具有区域性强,能量变化大,活动频繁、有规律(如锁相)但无严格周期等特点。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消亡及再现通常有一个3-7年非严格周期的循环过程。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目前有关厄尔尼诺的起因众说纷纭。主要存在六个推测:

2.1 推测1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而引起海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的可能原因有五种,下面将一一介绍。

2.1.1 信风张弛

通常情况,在信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地区会保持水位西高东低、海表温度西暖东冷。这是因为在赤道地区盛行的偏东信风作用下,在赤道大陆西岸为远离海岸的风。该风作用于海面,使得表层较温暖的海水流向大洋西侧,而大洋东侧深层较冷的海水上涌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损失,形成赤道太平洋西

侧海平面比东侧高的分布。从而出现赤道东侧海域水温相对较低,尤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类似其他地区更明显偏低的情况[2]。另外,全球大气环流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以顺时针方向偏转的大气环流系统。在这种风应力作用下,洋流自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动,使得南美西岸盛行冷洋流,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南美沿岸以及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水温度。但是,信风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强度和范围发生改变。

当某种原因使得偏东信风减弱或转为偏西风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东低的支柱被破坏,西太平洋堆积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东蔓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较正常时水位下降、暖水层变薄、海表温度降低。随着东西向海水压力差的减小,赤道潜流减弱,进而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涌升流也减弱;同时,向东蔓延的暖水逐步占据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并从海面一直可以到达100米深处。因而使得赤道中、东太平洋较正常时水位上升,海表温度升高。当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爆发了。

2.1.2大气季节内震荡

有人认为:在海气相互作用下,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季节内震荡的异常加强通过减频增幅可能成为激发厄尔尼诺的重要机制之一[3]。在厄尔尼诺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能都有异常增强;伴随厄尔尼诺的爆发,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能迅速减少,而准定常系统的动能却急速增强。这种不同时间尺度大气系统动能的一消一长,反映了大气系统间能量的转换或传送特征。可初步认为,当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出现异常发展(年际异常)后,过剩的季节内振荡的扰动动能将被传送给准定常系统,使准定常系统强烈发展,在海气相互作用下激发产生厄尔尼诺事件。

2.1.3 强寒潮

我们知道厄尔尼诺通常发生在圣诞节期间,这时候东亚处于冬季。有人推测东亚季风也就是寒潮异常可以促发厄尔尼诺的产生。当寒潮异常的活跃时,它通过行星波列不断的将能量向东南方的中、东太平洋地区,进而引起该地区偏东信风不断的被削弱,并使此地对流活动和降水加强,这种强的作用将激发30到60天的季节内振荡。这两个因素,通过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不断向东扩展,最终导致了一次厄尔尼诺的发生。

2.1.4印度洋—太平洋海-气齿轮式耦合

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来说,印度洋地区季风纬向环流的异常变化也可能是ENSO事件形成的一种触发机制。

2.1.5 ENSO循环理论

一次ENSO循环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异常暖状态的出现和加强、异

常暖状态的减弱和正常状态的恢复、异常冷状态的出现和加强以及异常冷状态的减弱和正常状态的恢复。其中,冷态和暖态的发展机理是基于海气耦合不稳定假说(正反馈机制),而冷态和暖态的恢复机理则是西边界波反射的延迟效应(负反馈机制)。

这种正反馈机制是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即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暖引起该海域中上翻流减弱及其西侧大气中纬向向东气流增强,增强的向东气流在通过对洋面的动力作用激发产生出海洋的暖性开尔文波(Kelvin waves),并向东传播;当开尔文波从西太平洋传播到东太平洋时,又会进一步使这里的海温增暖。经过如此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暖强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扩展,最终形成厄尔尼诺事件[4]。

2.2 海底火山爆发造成了厄尔尼诺事件

科学家们推测:海底火山喷发后的喷发物和海底热液对海温都有影响。海底火山和热液使得周围海水温度升高,在其周围形成暖水团,它们沿着洋流方向移动、扩散、合并后得到加强,这样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厄尔尼诺事件。

2.3 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有关

根据一些资料表明,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份特别是地球自转变慢的年份,常常有较强的厄尔尼诺发生。地球自转速率短期的变化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向相关——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时,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降低;反之则会升高。当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得赤道附近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的惯性力,从而造成了赤道向西的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的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的冷水上翻受阻,暖水大量堆积造成海表增温,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出现[5]。当自转加速时,赤道自东向西的洋流和信风则会加强,它把太平洋洋面的暖水吹向西太平洋洋面;为补充东太平洋洋面,深层冷水上涌,海表温度必然下降从而形成拉尼娜事件。由此可得出,厄尔尼诺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有关。

2.4 厄尔尼诺可能与地球温室效应有关

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温室效应加强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有可能与温室效应有关。但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的科学证明。

2.5 厄尔尼诺与太阳黑子的异常活动有关

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测中心通过分析250年来太阳黑子数和厄尔尼诺的相关资料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于太阳黑子的位相有关,97%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太阳黑子11年的周期峰值区,谷值区和太阳黑子衰减位相,尤其是峰值区出现的概率比较大。在太阳黑子谷值区附近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周期较短,一般为2-3年,而在太阳黑子增加期,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为4-5年。可以推测厄尔尼诺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2.6 厄尔尼诺现象与UFO有关

有些人怀疑厄尔尼诺现象是由UFO引擎排热引起的,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恰好与UFO出现频率成正比。当然,这只是个推测而已。

综上所述,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信风张弛与厄尔尼诺有密切的关系。但上述的推测只能用来解释ENSO循环过程的某些特定的阶段,也可能在某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几种原因共同作用。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其中的奥妙,但厄尔尼诺作为影响全球的一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3.厄尔尼诺的影响

3.1 影响机理

在全球尺度内来看,大气与海洋运动的原动力都来自太阳辐射,但因为海水吸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比较多,而海洋上空的净长波辐射损失又不大,因此海洋都有比较多的净辐射收入。热带海洋面积最大,而且一年中到达大气顶的纬向平均能量分布在热带海洋最多,所以热带海洋可得到最多的能量,在热量储存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海洋表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也以长波辐射,蒸发和湍流交换形式消耗热量以加热大气,海—气间的总热量差额在空间上的差异,构成海—气大气环流的气候形态,也正是这种空间差异及其在时间上的起伏,导致气候和长期天气异常,大气对热带海表温度异常有极其明显的遥响应。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6],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的气候。

3.2 影响结果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引起了暴雨,暴风雪,飓风,洪水,干旱,高温,酷暑,虫灾,低温,寒冬及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滞后,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受影响的领域主要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交通运输业和生态系统,同时也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和贸易等方面。

4.厄尔尼诺的预测

我们从已发生过的几次厄尔尼诺事件可以看出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及带来的气候灾害对人类来说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对厄尔尼诺的预测是必需的。

从很多厄尔尼诺事件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很直观的规律。只采用统计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大气环流-海洋现象与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统计研究”,用回归统计方法构造厄尔尼诺预报方程进行预测[7]。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海面温度、风速、海面大气压力、海面高度、南方涛动指数(SOI)和海水盐度。

①海面温度:在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的海温比东部高6-8℃。这种温

度差异是由于向东的信风迫使温暖的海水从太平洋东侧流向西侧,则

西侧的海水温度上升;而东部的深层海水上升补充导致东部海水温度

降低,所以可以根据海水表面温度(SST)数据来判断。

②风速:正常情况下,信风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吹向西侧,但在厄尔尼诺

时期会减弱甚至会发生倒转。因此可以对比风速与判断风向来判断厄

尔尼诺是否即将发生。

③海面高度: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的海面高度比东部高0.5米左右。

而在厄尔尼诺期间,东太平洋的海平面高度增高,温跃层上升。

④SOI:南方涛动指数反映了月份或季度时间尺度上塔希堤岛与达尔文

气象站间海平面气压的波动,在厄尔尼诺期间,其为负值。

⑤海水盐度:通常认为:太平洋表面海水热容量和密度变化是厄尔尼诺

现象产生的根源,当赤道两边较冷、含盐量较高的海水下沉,然后西

部温暖、含盐量低的海水向东扩散,引起厄尔尼诺现象。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预测因素:地球自转速度和太阳黑子周期。由于大气和海洋是一个整体系统,当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时,低纬海水和大气会获得一个向东的惯性力,导致原来自东向西作大规模移动的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然后引起赤道太平洋东部冷水区上升流减弱,这一海域的水温升高,于是厄尔尼诺现象就产生了;另一方面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峰谷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此间至少有2次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因此,专家们估计:太阳周期也可作为一因素来预测。

我国国家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的专家就曾根据东亚大气环流指数与NINO3区的SST距平作为预报量,用上述方法预报。但增温转折期和明显增温都提前了1个月。而增温幅度又比预报值大出很多。显然,作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预报,在定性上是正确的,定量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国际上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普遍采用的是海-气耦合模式。像GFDL模式、UKMO模式、NCLA模式、LDGO模式等。由于大气和海洋的变化极其复杂,对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仅

处于初级阶段,迄今为止不成功的例子还是占多数。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知预测这项工作绝非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将多种因素

都考虑在内。所以,一项大的国际研究计划来更系统更全面的观察海洋和大气实

施了即热带海洋-全球大气( TOGA)计划。这项计划不仅开始研究太平洋的大气

或海洋,而且注重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由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发起该计划的主

要目标是获取可靠的资料来支持实验性预报。这项计划同时促进了新一代观测仪

器的研制,比如定点浮标和由卫星跟踪的可移动浮标,它们可采集资料,再通过

气象卫星将资料实时转发给气候研究人员。西雅图的NOAA科学家们和其他众多

研究所的合作者用这些浮标、卫星、船舶和潮汐、温度观测仪器监测赤道太平洋,结果取得了大量关于洋流、海平面高度、海表以下500米的水温以及大气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的数据资料。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合作来研究大气和海洋

耦合系统,希望这项计划使厄尔尼诺的预测成为可能。

5. 结论

厄尔尼诺是一个全球性现象,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全力合作,充分利用厄

尔尼诺强信号,实现全球的资源共享。加强厄尔尼诺的监测和预测,充分利用气

候系统观测资料,改进监测方法和预测技术,促进监测与预测工作的结合。同时,要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认识水平,让世界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张健 ENSO事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冯士榨等.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7-268

[3]巢纪平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发展的新认识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6):412

[4]涂方旭,李耀先,李桂峰.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诊断[J].广西气象,2001,22(1):44-45

[5]程炳岩,孙卫国,王记芳.热带海表温度及北大西洋涛动与ENSO事件的相关分析[J].气象

科技,2005.33(4):318

[6]魏松林 1997年强厄尔尼诺事件预报及其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2002,38(1):78-79

[7]李晓燕,翟盘茂,任福民.气候标准值对ENSO事件划分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

报,2005,21(1):72-7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练习题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 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5、A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经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陌生的拉尼娜 近两个月来,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洋、大气的各种监测数据表明,厄尔尼诺现象正在迅速向“拉尼娜”现象转化。“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据美国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中心的电脑模型显示,目前海面以下的寒冷海水正由东南亚朝南美流去,并将迅速上升至海面,使赤道附近的表面海水转冷。5月份,在东太平洋的一些监测区内,海洋水温骤降了8℃,信风加强。美国海洋热带研究所指出,位于赤道附近、低于正常水温的区域如今已扩展到东西长3000海里、南北宽数百海里。尽管这片水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片水域仍在扩大,略低于表面以下的一个巨大的冷水层源源不断地向这片水域补充冷水。 有关专家指出,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很难预测,因为不像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1.pdf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并理解,并能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影响,通过读图并整理数据信息,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学习过程】 一、沃克环流 概念: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带东西向的热力直接环流。首先由J.皮耶克尼斯在1969年提出,他认为这和早先G.T.沃克所称的南方涛动有联系(见大气活动中心)。在东太平洋赤道 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就多年平均来说,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 8°C以上。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 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这就是太平洋地区的沃克环流。 (1)成因: “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2)影响: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 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 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 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当拉尼娜发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强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气环流(风)施加于海洋的应力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来自海洋的热量,特别是蒸发作用对大气环流有极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波动的作用。在这个简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称为罗斯贝波的波动,从赤道附近的异常暖的海面向西传播。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这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改变原来的暖海温距平符号的作用,并引发降温事件出现。整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循环所需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起因

厄尔尼诺已成为当今妇孺皆知的“气象怪物”,不少人对它颇有神秘之感。而厄尔尼诺一词的原意也确实给人以神秘的想象,它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子”或“圣婴”之意。但现在的气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4)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从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的三种现象可知,在非厄尔尼诺时期应出现与上述三种现象相反的现象,即(1)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区,(2)太平洋赤道地区吹着东南风,(3)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着大范围的热水,如能搞清这三种现象的原因,对厄尔尼诺的起因也就不难了解了。 厄尔尼诺出现伴随着的海--气异常,只是在近30年来才逐渐清楚的,最早的厄尔尼诺仅仅是与东太平洋冷水区的消失相联系。在一般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冷水区,这些冷水是从海洋深处翻出来的,为什么这里能上翻冷水,我们下面讨论。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既使来了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地的渔民来讲,无疑是灾年。冷水区的消失都开始于圣诞节前后,当地人认为,这是上帝让他的儿子给人间制造的不幸,所以把这一现象称“上帝之子”或简称“圣婴”。现在的人谁也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上帝有什么联系,仅仅反映气象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认为是气象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含量新名词。现在人们关注的已远不是厄尔尼诺出现导致的某些现象,而是它对气候、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更多的人在研究厄尔尼诺的起因问题。 一、厄尔尼诺的起因及形成过程 我们先把厄尔尼诺形成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1)全球气温的上升,(2)春季西风带的加强,(3)沃克环流回归点的东移,(4)安第斯山对回归的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之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 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国降水的分布为北多南少型。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拉尼娜

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拉尼娜的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威力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利方面: (1)使我国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得更为丰富,积温增多,生长季延长和霜冻期缩短。它将使现有的农业气候带和各种种植熟制界限向北推移,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缓解困扰北部寒冷农作区的低温冷害,有利于农作物最终产量的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1 1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 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至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2 2 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 1997年春夏之交开始沸腾的赤道“气候开水壶”——厄尔尼诺,以其来势之凶、发展之快、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称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评为十大国际新闻之一,并且受到我国及世界各国高层决策者及环境、经济学家的密切关注。 早在形成之初,江泽民总书记就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农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国家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就此进行了咨询,并向中央领导提出书面报告。专家指出,厄尔尼诺的生态、环境、气候效应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早期,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暖洋流兴趣十足,为其取名为“上帝之子”。一是因为它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更主要原因,它与当地的丰收年景有关。1925年人们目睹了秘鲁附近发生的暖洋流,当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总和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绿洲,几乎整个秘鲁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纷纷长出了庄稼……尽管人们也发现,许多鸟类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坏,但人们依然相信是“圣婴”给他们带来了丰收年。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摘要: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大尺度上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对各地的生态和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的成因、预测手段、影响结果和结论四个方面作了相应的介绍,较全面的分析介绍了厄尔尼诺现象。 关键字:厄尔尼诺大气环流水温 ENSO 1.前言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的意思,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指赤道海面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通常认为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海温正距平的峰值达到1°C或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C,即可视为一次厄尔尼诺发生[1]。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气候,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以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大范围的高温与干旱,有时也可以使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2.厄尔尼诺成因 厄尔尼诺具有区域性强,能量变化大,活动频繁、有规律(如锁相)但无严格周期等特点。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消亡及再现通常有一个3-7年非严格周期的循环过程。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不仅如此,随周期缩短而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滞留时间的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目前有关厄尔尼诺的起因众说纷纭。主要存在六个推测: 2.1 推测1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而引起海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的可能原因有五种,下面将一一介绍。 2.1.1 信风张弛 通常情况,在信风的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地区会保持水位西高东低、海表温度西暖东冷。这是因为在赤道地区盛行的偏东信风作用下,在赤道大陆西岸为远离海岸的风。该风作用于海面,使得表层较温暖的海水流向大洋西侧,而大洋东侧深层较冷的海水上涌来补充表层海水的损失,形成赤道太平洋西

最新人教版选修二高中地理过关习题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及答案

4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①③ D.②④ 解析:选。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东北信风带B.沃克环流的改变 .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的多为鱼子鱼孙,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秋季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 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 5A 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岸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

《厄尔尼诺现象》阅读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阅读答案 ①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爪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与赤道流(暧流)相遇,形成了世办上著名的渔场。这里的鱼产量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近几十年来,约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海洋生物浩劫, 鱼死鸟亡,渔业大幅度减产,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 ②厄尔尼诺出现时,不仅秘鲁沿岸的气候突然变化,其他许多地方的气候也一反常态:该热的地方不热,该冷的地方不冷;该下雨的地方赤日炎炎,焦土便地,一向少雨的地方却大雨滂,洪成灾。这是什么原因? ③ 原来厄尔尼诺来临是,海洋温度会变得异常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打破了大气环流中热量、水流等动态平衡分布,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厄尔尼诺出没无常,很难找到它的规律。20世纪以来,它出现了17次,每次都使全球许多地方的气候来了个改变。如1972年厄尔尼诺出现时,热带和亚热带许多地方就经历了一场百年少有的'寒流,1976年我国东北收回成命反常的低温气候,造成粮食减产。1982年、1983年,厄尔尼诺再次来临,这次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东太平洋海水升温最高达6°C—9°C,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灾害频频发生,如印度出现特大干旱,秘鲁发生雪崩。这一次,厄尔尼诺在全世界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20世纪90年代,厄尔尼诺更是频频光顾,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④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平洋赤道带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了平衡的缘故。这时,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暧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受阻,于是发生海水增温、海水抬高的现象。 1、第②段划线部分主要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产生影响(1分) 2、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形成的?(2分) 3、这篇文章采取了逻辑顺序,具体说是。(1分) 4、第2自然段“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文章结构上起作用。(1分) 5、请括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1分) 6、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2分) 7、第4自然段中带点的“大约”“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8、厄尔尼诺频频光顾造成严重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呢?(2分) 参考答案: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习题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习题1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沃克环流,其方向相同;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缩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相反,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东北信风带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D.全球变暖 解析:选B。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发生改变造成的。 近些年,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而捕上来的多为鱼子鱼孙,科学家分析说此种现象除人为原因外,自然原因也有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出现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B.海水变浅了 C.冰川融化 D.海底火山爆发 4.实行休渔制度应该选择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厄尔尼诺发生年份,赤道太平洋大量暖海水倒流,西太平洋暖水性鱼类减少。我国休渔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一般选择夏季。 答案:3.A 4.B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6.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解析:第5题,图中反映出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水温异常偏高,这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秘鲁渔业减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中国可能出现暖冬。第6题,厄尔尼诺现象多发生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答案:5.D 5.A 7.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多低于年平均值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厄尔尼诺现象是某些年份秘鲁沿岸洋流发生异常,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局部地区天气发生剧烈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使秘鲁寒流水温升高,破坏了南太平洋正常的大洋环流,进而打乱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原有规律,形成了严重的气象灾害。 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与此现象相反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拉尼娜。由于这两种现象的影响,1998年7月,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洪灾严重。据此回答8~9题。 8.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东赤道太平洋海区B.西赤道太平洋海区 C.东赤道大西洋海区D.西赤道大西洋海区 9.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据说今年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但是大家知道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潮流。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为第14次,它始于3月份,突出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发展迅速。1997年11月中旬,日本气象厅厄尔尼诺监视预报中心宣布,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垂直分布图的颜色越来越红,其面积也越来越大,水温正在不断升高。11月份洋面平均水温比平常年份高出 3.3℃,是本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该中心认为,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地区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

在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鱼类的繁盛又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甚多。由于海水温度低,水温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消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 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一、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

通常指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大范围的持续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并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圣婴"。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在一般情况下,热带西太平洋的表层水温较高,而东太平洋的海温较低。这种东、西太平洋之间海表温度梯度变化和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准平衡态。每隔2-8年,这种准平衡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持续时间为一年或更长时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前的几个月里,太平

洋赤道暖水发生大规模的自西向东移动,圣诞节前后,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暖水沿着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声高,最大时比常年升高5到6℃。由于暖水区迅速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下。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河水泛滥成灾;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拉尼娜(La Nina)现象: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中、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用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欧亚大陆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厄尔尼诺现象虽发生在距离我国比较遥远的东太平洋,并不对我国的天气气候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但它仍然会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中国,所以不少气象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否是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不过,我国的天气气候变化还要受其因素的影响,不应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归结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能说厄尔尼诺发生后必然对中国气候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以下是近年来有关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成果的简要汇集。 关键词一、暖冬 冬季,亚洲大陆受强大的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而海洋上相对暖和得多,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高压部分流到低压部分,从大陆流向海洋,因而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 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关键词二、干旱和洪涝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南季风盛行的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到内陆地区,产生丰沛的降水。我国东部的雨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向北推移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多雨天气,这就是著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带移到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处于副高控制下,进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达到最北的位置,东北、华北、河套进入雨季。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015979264.html,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作者:莫彬 来源:《科学》2015年第04期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与极端气候灾害将愈加频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宏观管理和系统调控力度,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报。 气候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分析气候变化的内因,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应对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种太平洋水温异常的现象 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由于热带太平洋的大范围增暖,常造成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例如,在3次有记录的厄尔尼诺年份中,我国都发生异常自然灾害。第1次是1972年,我国北方大面积水资源奇缺,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严重的全国性干旱;第2次是1982—1983年,连续发生异常天气,洪水泛滥导致数万公顷农田被淹,1982年8月黄河出现有记录以来第二大最高 水位,1983年7月长江水位许多观测站达历史最高值;第3次是1997—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 拉尼娜(La nina)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其表现与厄尔尼诺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度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会造成冷冬热夏事件的异常增加。通常情况下是拉尼娜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厄尔尼诺年后随之就是拉尼娜年,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从近几十年的表现看,拉尼娜同厄尔尼诺相比,有逐渐变弱的趋势。如1991—1995年中,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太平洋水温异常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浩瀚无比,它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5~6℃。因此,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水温变 化,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是通过赤道太平洋上空的纬向沃克环流来实现的。沃克环流控制着东西半球的热量、动量、水汽的交换和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乱,地球上的天气就会出现异常。在一定程度上首先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一带,以及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部沿岸一带,气候发生异常,随后出现气象灾害。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等太平洋西海岸附近带来丰富的降水。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发生改变,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正常年份的丰富的降水,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厄尔尼诺形成原因 一、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与其有关; 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正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暖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东南信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这个环流称之为沃克环流;沃克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圣婴)全球作乱 1.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一词的音译,是指太平洋赤道带出现呈2——7年周期性的不规律海水升温(水温上升0.5度以上,时间持续半年)现象,它不仅是海洋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气象现象,即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信风原来向西吹,现改变为向东吹,使得原本应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温洋流向东移动,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两大范围的浪峰)。 “厄尔尼诺”现象在5000前就已发生,1950年以来共发生过13次,最近在1998年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来势猛、发展快、危害大。 2.危害:①农业减产,亚太地区干旱严重,澳大利亚损失近13.5亿美元,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越南农业大幅度减产,有的地方如朝鲜连遭水灾,颗粒不收。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多雨,也深受其害。②严重打乱了全世界的气温和降雨规律,非洲南部气温上升很高,严重干旱;而非洲中部却降水量增多。③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大雨滂沱,严重水灾,鱼群因水温升高(原来是寒流经过)而离开秘鲁沿海,甚至死亡。巴西、乌拉圭、阿根延也因大规模降雨,农作物损失惨重,人们被迫逃离家园。总之,每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上百亿元的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正在深入研究,相信在未来,人类会降服这个魔鬼。

———————————————————— 文章来源: 枫叶地理>> 气象部门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三股:一是从极地过来的冷空气,比如贝加尔湖方向。这股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对于近期我国频繁出现的寒潮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冷空气围绕着北极圈,在高空呈西风环流。然而受海温异常的影响,西风环流受到扰动,出现了蛇形的起伏,分成了西南风和西北风。 这次西风环流出现了三大缺口,西北风便趁机像潮水般一泻千里。一股从加拿大北部吹向美国东部并一路南下;一股从北欧西部南下影响整个欧洲;另一股从我国新疆一路横扫,直至两广、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分析(全面)

厄尔尼诺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厄尔尼诺 英文名称:El Nin~o;El Nino;El Nio;El Ni~Do (西) 定义1: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 定义3: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这种周期性的海洋事件产生的异常热量进入大气后影响全球气候。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4:西班牙语,意为“圣婴”。赤道东太平洋水域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

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目录 简介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 名称由来

-谈谈厄尔尼诺现象

走近 "圣婴" -谈谈厄尔尼诺现象 自1997年8月以来,发生在印尼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的森林大火持续燃烧了近三个月,被梵毁的热带森林多达1000平方千米,估计损失高达1250万美元。这场大火不仅使印尼的大片林地、耕地和数以万计的珍稀动物惨遭灭顶之灾,而且其产生的有害烟尘及不可避免的酸雨还波及到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经济秩序。在这场"世纪性环保灾难"中,印尼邻国中受害最严重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浓烈而令人窒息的烟尘迫使街上行人和中小学生不得不戴上防烟口罩。尽管如此,受烟雾危害而起的呼吸道感染、咽喉疼痛和皮肤不适症患者成倍增加。许多烟雾笼罩地区的大气能见度降至几百米甚至仅有1米左右,交通部门陷于瘫痪。在印尼伊里安查理省,由于火灾阻断交通,有270多人死亡、失踪29人的重大海难空难事故。 印尼这场本世纪世界最大的森林大火,究其原因,是印尼在1997年夏天遭受了严重干旱,当地居民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与烧荒时引发的上千处火情蔓延所致,而自1997年3月起再次出现的"ENSO"现象更为这场森林浩劫的发生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1998年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普降暴雨,洪水猛涨,沿江多数地区水位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数百万军民上堤严防死守,仍然险情迭出,九江长江大堤决口达123小时之久,引起全国上下关注。 据华盛顿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天气灾害调查报告说,90年代初至1995年期间所发生的气候灾害比80年代增加了5倍,且每次天灾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的竟达成16次。1997年-1998年由于"天灾"给全世界造成了百多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和7000多人的死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