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五首短诗,分别是《月夜》、《静夜思》、《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江南春》。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情感为主题,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然而,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情感的把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为学习诗歌做好准备。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然后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解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鉴赏: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解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这一单元共包含了五首诗歌,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的现代诗歌,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其中,《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这土地》通过土地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乡愁》以乡愁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黄河颂》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用残损的手掌》通过手掌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诗歌的赏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讲解:分别对五首诗歌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诗歌赏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诗歌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诗歌的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短诗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
《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
《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
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使得他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他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基本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相较于古诗词,形式更加自由,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因此,学生在学习《短诗五首》时,可能会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短诗五首》中的诗歌仍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可能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教学九下第三课《短诗五首》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点和学习难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初三语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你用手中的橹桨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迎着朝阳劈涛斩浪向着波lán壮阔的大海航行穿过暗夜凶险穿过岁月风沙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穹.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你是伟大的舵手啊豪迈的远航路上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舵.手()波lán()壮阔苍穹.()(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文中“喷薄”的意思是_____;“写就”中“就”的意思____。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 (1)(duò)(2). (澜)(3). (qióng)(4). (2)隽刻(5). 镌刻(6). (3)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7). 完成(8). (4)比喻(9). 排比【解析】(1)(2)考查字音字形。
“舵”“穹”不要去半边字的读音。
“澜”不要写成“斓”。
“锦”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
“隽”读作juàn,“镌”读作juān。
(3)喷薄:汹涌激荡;强烈散发、迸发;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这里形容形容太阳上升的样子。
“写就”就是写完的意思。
(4)“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舵手”运用的是比喻,三个“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构成排比。
2.学校开服东班经典”设书活动请你参加。
【我阅读我朗涌】(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情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报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②朗诵这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我阅读我分享】(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 短诗五首》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分别是《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江南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和《己亥杂诗·其五》。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内容上,这些诗歌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语言上,这些诗歌用词精准、句式优美,充满了韵律感和音乐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背诵五首诗歌。
2.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
4.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学技巧的解读。
2.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和背诵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幻灯片。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逐一向学生展示五首诗歌,同时进行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每首诗歌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五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短诗五首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要想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色就要去他们的诗中分析语言、感受意境……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分享一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鸽子》沈尹默空中飞着一群鸽子,笼里关着一群鸽子,街上走的人,小手巾里海兜着两个鸽子。
飞着的是受人家指使,带着哨儿嗡嗡央央,七转八转绕空飞人家听了欢喜。
关着的是替人家做生意,清清白白的羽毛,温温和和的样子,人家看了喜欢;有人出钱便买去,买去喂点黄小米。
只有受尽里兜的那两个,有点难计算。
不知他今日是生还是死;恐怕不到晚饭时,已在人家菜碗里。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同我卞之琳"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我们甚至失去了黄昏》聂鲁达我们甚至失去了黄昏的颜色。
当蓝色的夜坠落在世界时,没人看见我们牵着手。
从我的窗户中我已经看见在遥远的山顶上落日的祭典。
有时候一片太阳在我的双掌间如硬币燃烧。
在你熟知的我的哀伤中我忆及了你,灵魂肃敛。
彼时,你在哪里呢?那裡还有些什么人?说些什么?为什么当我哀伤且感觉到你远离时,全部的爱会突如其然的来临呢?暮色中如常发生的,书本掉落了下来,我的披肩像受伤的小狗,踡躺在脚边。
总是如此,朝暮色抹去雕像的方向你总是借黄昏隐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3.短诗五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五首短诗是由沈尹默等五位诗人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新诗。
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上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诵读,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过程与方法】对比阅读五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在对比阅读中了解新诗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创作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月夜》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词、曲、赋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
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步骤二:诵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了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不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现实。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如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等。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二)学习《萧红墓畔口占》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望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在萧红墓前凭吊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步骤二:诵读诗歌,体会情感表达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明确:“却”字,表示虽然诗人与友人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师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意味深长;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感受到《月夜》中不妥协、追求自由的奋斗精神,在《萧红墓畔口占》中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思念。
那么,这节课中的三首新诗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我们先来学习诗人卞之琳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断章》。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断章》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为只有这四句让诗人感到满意,才被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步骤二:诵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1.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诗中的这些意象。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第一节第一句中,“你”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的“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你”却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
第二节与此相似。
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感,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步骤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联系。
(二)学习《风雨吟》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驱驰集》等。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他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步骤二:诵读诗歌,描绘画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并描绘出画面。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步骤三:再读诗歌,深入探究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和风雨被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中的坎坷。
这首诗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的含意: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是如何做的?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对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三)学习《统一》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享誉智利诗坛;1945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并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1973年9月23日辞世。
本文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
步骤二:诵读诗歌,深入探究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树木”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