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推荐与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812.00 KB
- 文档页数:30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一、了解作品1、走近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
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
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2、作品简介《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小说。
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它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全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六、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七、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八、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大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3、主题探究(1)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乱自上作”。
作品展示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作品具体刻画了高俅、蔡京、杨戬、童贯为首的封建官僚贪赃枉法、互相勾结、无恶不作,激起人民反抗的怒火。
“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2)歌颂农民起义英雄。
一百零八位头领个个都是勇武智慧、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反抗黑暗的封建统治,对抗腐败的官府,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七年级上册)、《西游记》(七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册)、《水浒传》(八年级下册)、《格里佛游记》(九年级上册)、《朝花夕拾(九年级下册)专题:《专题:荷》(七年级下册)、《专题:广告多棱镜》(九年级上册)一、《汤姆·索亚历险记》1、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文中记叙了主人公汤姆和哈克、蓓姬等小伙伴们惊险、有趣的美国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繁重的课业和呆板的课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冒险改变自己的环境。
在探险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了主人公的聪明、勇敢、正直、真诚、乐观、具有一般孩子没有的想像力和叛逆精神的形象特征。
2、《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的姊妹篇。
马克•吐温出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请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并说说理由。
如:他和蓓姬在洞中历险时坚定勇敢友爱的精神。
当他面临着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时,没有绝望、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与困难抗争,对脱离困境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安慰、鼓励、关心蓓姬,一个孩子做到这一点,实在让人钦佩。
又如:他去墓地探险,勇敢、正直、聪明。
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卓依。
3、在《“海盗”生活》这个片段中,写了汤姆、乔、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的清晨生活,充分的表现了三个少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酣畅心境。
4、在《洞中历险》这个片段中描写了汤姆和蓓姬在洞中经历了黑暗、孤独、饥饿的痛苦和死亡、恐怖的威胁的困境。
5、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取自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的行话,意思是“十二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无阻。
1865年,他因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学幽默大师。
苏教版初中语文“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刍议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苏教版初中语文“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成为一种创新。
如何把“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教学的实效突出,进行了两大方面的尝试。
首先从理论上进行追本溯源,其次从实践中探索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背景中、在深化领悟中、在观看影视中、在复述情节中、在个性解读中,思维得到发展,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增强语文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名著推荐与阅读;领悟评价;个性解读;独到批注“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
但是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
其实这个板块有着和其他普通课文、专题等不一样的特点。
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
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
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
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
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
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
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
第四,课堂教学时间紧。
对于老师来说,就《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要求,一个初中生毕业时,必须要有400万字的阅读量,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打了相当大的折扣的。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寻求“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的突破呢?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现将我的体会和做法小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理论上找寻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名著推荐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评课稿一、引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山之作。
在九年级语文课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深入了解和阅读这本名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评课稿的形式,介绍《朝花夕拾》的阅读推荐和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二、名著推荐2.1 名著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8年至1935年间陆续创作的散文集,共分为三辑。
它通过鲁迅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绘了晚清以来社会变迁的种种情形,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和文学才华。
2.2 名著亮点《朝花夕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反思被广泛认可。
其中的散文作品包含了丰富的主题,涵盖了社会、人生、艺术等多个层面。
通过对于人性的观察和思考,鲁迅先生展示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犀利剖析和深沉思考。
2.3 阅读推荐《朝花夕拾》应作为九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的重点名著之一推荐给学生。
在阅读这本名著时,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2.3.1 社会问题观察通过阅读《朝花夕拾》,学生可以观察和思考作品中揭示的社会问题。
例如,鲁迅先生在其中提及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细节和事件,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与现今社会的对比。
2.3.2 文学风格欣赏《朝花夕拾》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闻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鲁迅先生的散文,体会他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例如,他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凝练的语言揭示社会问题。
学生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3.3 文学思想理解阅读《朝花夕拾》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
他以独特的角度看待社会和人性,并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和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思考鲁迅先生想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并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
三、教学策略3.1 前期准备在开展《朝花夕拾》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进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