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技术参数备案表及其填写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15
附件1:摩托车产品强制性认证产品技术资料1、产品结构及技术参数说明见2、车辆一致性证书参数见3、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首次申请)4、车辆型号及车辆识别代号(VIN)编制规则(首次申请)5、产品使用说明书 (包括磨合、保养规范)6 、生产企业概况:、生产情况(为生产所申请的产品所需要的人员、设备等情况)、生产企业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登记表(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或表)7、零部件及系统认证的有关资料(认证证书编号和/或相关资料复印件)8、其它资料(申请人、制造商的相关资料及其他需要的资料)9、委托人与受委托人之间订立的关于认证、检查、检测和跟踪检查等事项的委托书、合同副本和其他相关合同的副本10、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执行报告11、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证书复印件附录1 产品结构及技术参数A.两轮、三轮车及四轮机动车产品相关信息0总则商标::型式(可以有任何可能的变形和改形:每种变形和改形必须由数字或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代码加以识别)0.2.1商业名称(如有)[1]:0.2.2产品型号:产品型号的标识方法:0.3.1产品型号的标识位置:车辆类别[a]: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 0.5.1生产企业的名称和地址:/代理机构名称和地址[1]:/:在车架或底盘上,铭牌的固定方式和位置0.7.1车辆识别代码(VIN前8位)::对于部件和单独技术总成,型式认证标志的位置和固定方式*1车辆总体结构:典型车辆的照片(前左45°后右45°)完整车辆的尺寸图:1.2.1轴距:mm车轴和车轮的数目:/发动机的位置和布置:座位数:驾驶位置左/右*:1.6.1车辆按右侧/左侧行驶装备*:2质量[2][b]整车干质量:Kg整车整备质量: Kg:Kg / Kg 2.1.1整车整备质量在各轴的分配在各轴的分配基准质量:Kg 2.2.1基准质量在各轴的分配Kg / Kg厂定最大总质量:Kg:Kg / Kg 2.3.1厂定最大总质量在各轴的分配2.3.2各轴最大技术承载能力*:厂定最大总质量下的最大坡:道起步能力最大可拖动质量*:最大组合质量*:3 发动机[c]制造商:生产企业及商标:3.1.1型号:3.1.2发动机出厂编号打刻位置:3.1.3认证证书编号[3] :点燃式或压燃式发动机3.2.1发动机特性3.2.1.1工作原理(二冲程、四冲程、:点燃、压燃)3.2.1.2气缸数目、排列、点火次序:3.2.1.缸径[d]:mm 3.2.1.行程[d]:mm 3.2.1.3排量[e]:Cm3 3.2.1.4压缩比[2]::3.2.1.5缸盖、活塞、活塞环和缸体的图样*3.2.1.6怠速转速[2]:r/min3.2.1.7最大净功率/相应转速[2]:kW/ rpm 3.2.1.8最大扭矩/相应转速[2]:N·m/ rpm:3.2.2燃油:柴油/汽油/混合燃料/液化石油气/其它[1]3.2.3燃油箱3.2.3.1最大容量[2]:ml 3.2.3.2油箱图样(标明安装时的外廓:尺寸材料):3.2.3.3清楚表明燃油箱在车辆上位置的图样3.2.3.4认证证书编号[3]:3.2.4燃油供给3.2.4.1化油器式(是/否):3.2.4.生产企业:3.2.4.化油器型号及型式:/ 3.2.4.数量:3.2.4.调整[2]3.2.4.喉管直径:mm 3.2.4.浮子室油面高度[2]: (以浮子室结合面为基准)mm 3.2.4.浮子质量[2]:g 3.2.4.浮子针阀直径[2]:mm 或3.2.4.依据空气流量绘制的供油曲:可提供附图,代替3.2.4.、.、.、.线,以及为保持至该曲线所需要的设定值3.2.4.冷起动系统[1]:(手动/自动):3.2.4.工作原理::3.2.4.2燃油喷射式[1](仅对于压燃式)(是/否)3.2.4.系统描述:3.2.4.工作原理[1](高压共轨系统,:喷油泵、高压油管、喷油嘴供油)3.2.4.喷油泵3.2.4.生产企业:3.2.4.型式及型号:/:或3.2.4.最大供油量[2]: ml/冲程或循环,或者在泵的转速为 /min时,或者以特性曲线表503.2.4.喷油提前角[2]:3.2.4.喷油提前曲线[2]:3.2.4.标定程序[1]:(试验台/发动:机)3.2.4.调速器3.2.4.型式:3.2.4.断油点3.2.4.有负荷断油点:r/min 3.2.4.无负荷断油点:r/min 3.2.4.怠速转速:r/min 3.2.4.喷油管3.2.4.油管长度:mm 3.2.4.油管内径:mm 3.2.4.喷油器3.2.4.生产企业:3.2.4.型号:或3.2.4.开启压力[2]或特性曲线[2]:3.2.4.冷起动系统(如适用):3.2.4.生产厂:3.2.4.型式:3.2.4.描述:3.2.4.应急起动装置(如适用)3.2.4.生产企业:3.2.4.型号:3.2.4.系统描述:3.2.4.3燃油喷射式(仅针对点燃式):(是/否)[1]3.2.4.系统描述:3.2.4.工作原理:进气管喷射(单点:/多点)[1]/直喷式/其它说明[1]3.2.4.供油泵生产企业:3.2.4.供油泵型号::kPa 3.2.4.喷油器开启压力[2]或特性曲线[2]3.2.4.喷油提前角*:3.2.4.冷起动系统3.2.4.工作原理:3.2.4.工作/设定限制[1] [2]:3.2.4.4燃油泵[1] :(有/无):3.2.5电气系统3.2.5.1额定电压:V3.2.5.2发电机(或磁电机)3.2.5.型号:3.2.5.名义功率:Kw 3.2.5.3ECU3.2.5.生产企业:3.2.5.型号:3.2.5.工作电压:3.2.5.可调性:3.2.5.其他集成零部件*:3.2.6点火装置3.2.6.1生产企业:3.2.6.2型号:3.2.6.3工作原理::3.2.6.4点火提前曲线或工作设定点(可附页)[2]3.2.6.5静态点火正时[2]:上止点(TDC)前°CA 3.2.6.6触点间隙[2]:mm 3.2.6.7闭合角[2]:°3.2.6.8抗无线电干扰系统:3.2.6.抗无线电干扰装置的术语和图样3.2.6.额定直流电阻值,或每米阻尼:Ω或Ω/m 线的额定电阻[2]3.2.7冷却系统[1](液冷/风冷)::3.2.7.1发动机温度控制装置名义设定值*3.2.7.2液冷3.2.7.液质特征:3.2.7.循环泵[1](有/无):3.2.7.3风冷3.2.7.风机[1](有/无):3.2.8进气系统3.2.8.1增压器[1]:(有/无):3.2.8.生产企业:3.2.8.型式及型号:3.2.8.系统描述::(如:最大充气压力kPa、放气方式(适用时)3.2.8.2中冷器]1[(有/无):3.2.8.3进气管及其附件的描述和图:样(加压室、加热装置、附加空气进气):3.2.8.进气管的描述(包括图样或照片)3.2.8.空滤器图样:或3.2.8.生产企业:3.2.8.型式及型号:3.2.8.进气消音器:或3.2.8.生产企业:3.2.8.型号:3.2.9排气系统3.2.9.1完整的排气系统的图样:3.2.9.2排气消音器3.2.9.生产企业:3.2.9.型号:3.2.9.型式::cm2 / cm2 3.2.10进、排气管路最小截面积(cm2)3.2.11进气系统或等效数据:3.2.11.1进/排气门的最大升程及相对与止点的开启、闭合角;或者其他可能系统的相关设置3.2.11.2参照基准和/或设定范围[1]:上止点(TDC)前°CA,持续°3.2.12空气污染控制措施:3.2.12.1曲轴箱气体控制装置(只对四冲程发动机)图样及描述3.2.12.2附加排气污染物控制装置(如:有,并未包括在其它项内)3.2.12.催化转化器(有/无)::3.2.12.催化转化器及其催化单元的数目3.2.12.催化转化器尺寸、形状、体积:3.2.12.催化转化器作用型式:3.2.12.贵金属的含量*:3.2.12.相对浓度*:3.2.12.载体(结构和材料)*:3.2.12.孔密度*:3.2.12.催化转化器壳体的型式*::3.2.12.催化转化器的位置(在排气管中的位置和基准距离3.2.12.氧传感器*:3.2.12.型式:3.2.12.位置:3.2.12.控制范围:3.2.12.空气喷射装置(有/无)*:3.2.12.型式:3.2.12.废气再循环(有/无)*:3.2.12.特性(流量)3.2.12.其他系统(描述)*::3.2.13光吸收系数符号的位置(只对压燃式)*电动机3.3.1型式(电枢/励磁):3.3.1.1最大连续额定功率:kW 3.3.1.2工作电压: V 3.3.2蓄电池3.3.2.1数目:3.3.2.2总质量:kg 3.3.2.3容量:A/h 3.3.2.4位置::其它电机或电机组(电机的相关细节)厂定允许冷却系温度3.5.1液冷3.5.1.1排气口最高温度*:℃3.5.2风冷3.5.2.1基准点*:3.5.2.2基准点的最高温度*:℃润滑系统3.6.1系统描述:3.6.1.1润滑油油箱位置::3.6.1.2润滑油供给方式[1](泵、喷入进气系统、与燃油混合、其它)3.6.2润滑油和燃油混合3.6.2.1百分比*:3.6.3机油冷却器[1]:(有/无):3.6.3.1图样:或3.6.3.生产企业:3.6.3型号:.4传动装置[f]传动系统的图样:传动型式(机械式/液压式/电力式):离合器型式:变速器4.4.1型式(自动/人工):4.4.2变速器操纵方式(手动/脚动):传动比齿轮传动比(N)初级传动比(R1)次级传动比(R2)最终传动比(R3)总传动比(Rt)最小连续可变传动比1档2档3档4档5档···最大连续可变传动比注:1、Rt=R1*R2*R3;2、最小连续可变传动比和最大连续可变传动比,针对无级变速情况。
附件一:
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
第一部分汽车和挂车产品
一、《公告》技术参数
二、整车其他主要技术参数和配置
三、发动机和污染物控制装置
四、变速器和车桥
五、制动、转向和降噪系统
六、外部照明灯具主要技术参数
七、车身附件
八、电动汽车产品
九、汽车产品照片和主要结构图纸备案
注:各类车辆产品依据其结构和相关标准要求,填写上述适用的项目。
第二部分摩托车产品一、《公告》技术参数
二、摩托车其它主要技术参数
三、三轮摩托车补充资料
四、摩托车产品主要结构图纸备案表
注:各类车辆产品依据其结构及相关标准要求,填写上述适用的项目。
第三部分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产品一、《公告》技术参数
二、整车主要技术参数
三、发动机和污染物控制主要技术参数
四、传动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五、制动、转向和降噪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六、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七、其他主要技术参数
八、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产品主要结构图纸备案表
注:各类车辆产品依据其结构和相关标准要求,填写上述适用的项目。
摩托车《公告》参数及其填写规范序号MA001 MA002 MA003 MA004MA005 MA006 MA007 MA008MA009 MA010MA011MA012 MA013MA014 MA015 MA016 MA017 MA018 MA019项目名称项目填写说明企业名称产品商标如:XX 牌。
产品型号如:JL125-3。
产品名称汽油机动力摩托车按“两轮轻便摩托车”、“正三轮轻便摩托车”、“两轮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填写,电动摩托车按“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电动正三轮轻便摩托车”、“电动两轮摩托车”、“电动边三轮摩托车”、“电动正三轮摩托车”(以下简称L1、L2、L3、L4、L5 )填写。
注意!有企业资质要求不允许跨类生产、申报。
长(mm )保留到整数。
如申报多个值,应以半角格式“,”隔开,中间不留空格。
宽(mm )例如:1985,1990 ×745×1095。
高(mm )注意!轻便摩托车高度不应超过1100mm。
燃料种类按“汽油”、“纯电动”等填写。
转向形式按“方向盘”、“方向把”填写。
轴数目前固定填写“2”。
轴距(mm )保留到整数。
前后轮间的中心距离。
轮胎数目前两轮摩托车固定填写“2”,三轮摩托车固定填写“3”。
前后轮胎规格只有一种时只填写一个即可;前后轮胎规格不一致的,按“前X 后X”填写;选装多种轮胎时不同配置之间应以半角格式“,”轮胎规格隔开,中间不留空格。
轮胎规格表示方法按GB/T2983 《摩托车轮胎系列》,规格至少表示轮胎规格中名义断面宽度、轮辋名义直径。
如:前轮为 A ,后轮为C 或 D ,填写“前 A 后 C ,前 A 后D”。
轮距(mm )保留到整数。
即后轮距。
对于边三轮摩托车,后轮距指边轮中心平面到车辆中心平面的距离;对于正三轮摩托车,后轮距指两个后轮中心平面间的距离。
(仅适用于L2、L4、L5 )驾驶室准乘人数(人) 正三轮载货摩托车填写“1”,其它摩托车不填写。
摩托车销售中的产品特性与技术参数摩托车作为一种便捷、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专业销售人员,了解摩托车的产品特性和技术参数对于成功销售摩托车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摩托车销售中的产品特性与技术参数,帮助销售人员更好地了解摩托车,提供专业的销售服务。
一、产品特性1.1 动力系统摩托车的动力系统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摩托车动力系统采用内燃机,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两冲程和四冲程。
两冲程发动机简单、轻便,但燃油消耗较大,噪音较高。
四冲程发动机则更加节能环保,噪音较低。
销售人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预算,向其介绍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并解释其优缺点。
1.2 车身结构摩托车的车身结构直接影响其操控性能和乘坐舒适度。
常见的车身结构包括托架式、后悬式和全浮式。
托架式车身结构简单、稳定,适合长途骑行;后悬式车身结构悬挂系统更加灵活,适合越野骑行;全浮式车身结构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适合多种骑行环境。
销售人员应了解不同车身结构的特点,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用途,推荐合适的车型。
1.3 制动系统摩托车的制动系统是保障骑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制动系统包括盘式制动和鼓式制动。
盘式制动具有制动力强、散热性好的优点,适合高速行驶;而鼓式制动则适合低速行驶和经济型车型。
销售人员需要向客户解释不同制动系统的特点,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骑行环境,推荐合适的制动系统。
二、技术参数2.1 发动机排量摩托车的发动机排量是衡量其动力性能的重要指标。
较大的排量通常意味着更强劲的动力输出,适合高速行驶和运动骑行;而较小的排量则更加经济实惠,适合城市通勤。
销售人员需要向客户解释不同排量的特点,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用途,推荐合适的排量范围。
2.2 燃油消耗摩托车的燃油消耗直接关系到其使用成本。
销售人员需要向客户介绍不同车型的燃油消耗情况,并解释其影响因素,如发动机技术、车身结构和驾驶习惯等。
通过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和实际案例,销售人员可以帮助客户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摩托车通用技术规范摩托车采购标准技术规范使用说明1、本标准技术规范分为通用部分、专用部分。
2、项目单位根据需求选择所需设备的技术规范,技术规范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原则上不能更改。
3、项目单位应按实际要求填写“项目需求部分”。
如确实需要改动以下部分,项目单位应填写专用部分表6“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并加盖该网、省公司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公章,与辅助说明文件随招标计划一起提交至招标文件审查会:①改动通用部分条款及专用部分固化的参数;②项目单位要求值超出标准技术参数值;③需要修正污秽、温度、海拔等条件。
经标书审查会同意后,对专用部分的修改形成“项目单位技术差异表”,放入专用部分中,随招标文件同时发出并视为有效,否则将视为无差异。
4、对扩建工程,项目单位应在专用部分提出与原工程相适应的一次、二次及土建的接口要求。
5、技术规范的页面、标题、标准参数值等均为统一格式,不得随意更改。
6、投标人逐项响应技术规范专用部分中“1 标准技术参数表”、“2 项目需求部分”和“3 投标人响应部分”三部分相应内容。
填写投标人响应部分,应严格按招标文件技术规范专用部分的“招标人要求值”一栏填写相应的招标文件投标人响应部分的表格。
投标人填写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响应表时,如有偏差除填写“表X 技术偏差表”外,必要时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
目录1. 总则 (1)1.1一般规定 (1)1.2投标人应提供的资格文件 (1)1.3适用范围 (1)1.4对设计图纸、说明书和试验报告的要求 (2)1.5标准和规范 (3)1.6投标人必须提交的技术参数和信息 (5)1.7备品备件 (5)1.8专用工具与仪器仪表 (5)1.9调试、性能试验、试运行和验收 (6)2. 结构要求 (6)2.1二轮摩托车技术参数 (6)2.2通用要求 (6)3.技术要求 (6)3.1环境条件 (6)3.2装配要求 (6)3.3外观要求 (8)3.4车辆识别代号要求 (8)3.5排气污染物要求 (8)3.6噪声要求 (8)3.7无线电骚扰特性要求 (8)3.8制动性能要求 (8)3.9转向装置要求 (8)3.10车速表指示误差值要求 (8)3.11车辆标志 (8)3.12经济车速油耗要求 (9)3.13操纵杆、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图形符号要求 (9)3.14外廓尺寸要求 (9)3.15侧倾稳定角要求 (9)3.16驻车性能要求 (9)3.17照明、信号装置 (9)3.18喇叭要求 (9)3.19后视镜及其安装 (9)3.20转向锁止防盗装置要求 (9)3.21回复反射器要求 (9)3.22安全防护装置要求 (9)3.23燃油箱要求 (9)3.24排气烟度要求 (9)3.25外部凸出物的要求 (9)3.26乘员扶手要求 (10)3.2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最大扭矩和最大净功率 (10)3.28可靠行要求 (10)3.29耐久性要求 (10)3.30其他性能要求 (10)3.31成套性 (10)3.32铭牌 (10)4. 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11)4.1检验项目 (11)4.2检验方法 (12)5.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储存 (13)5.1标志 (13)5.2使用说明书技术服务 (14)5.3包装 (14)5.4运输和储存 (14)6.技术服务、设计联络 (14)6.1技术服务 (14)6.2设计联络会 (14)7.售后服务保证 (15)1. 总则1.1一般规定1.1.1投标人应具备招标公告所要求的资质,具体资质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的商务部分。
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
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
第一部分汽车和挂车产品
一、《公告》技术参数
二、整车其他主要技术参数和配置
三、发动机和污染物控制装置
五、制动、转向和降噪系统
六、外部照明灯具主要技术参数
七、车身附件
八、电动汽车产品
九、汽车产品照片和主要结构图纸备案
注:各类车辆产品依据其结构和相关标准要求,填写上述适用的项目。
第二部分摩托车产品一、《公告》技术参数
二、摩托车其它主要技术参数
三、三轮摩托车补充资料
四、摩托车产品主要结构图纸备案表
注:各类车辆产品依据其结构及相关标准要求,填写上述适用的项目。
第三部分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产品一、《公告》技术参数
二、整车主要技术参数
三、发动机和污染物控制主要技术参数
五、制动、转向和降噪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六、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七、其他主要技术参数
八、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产品主要结构图纸备案表
注:各类车辆产品依据其结构和相关标准要求,填写上述适用的项目。
(32)外廓尺寸《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见附件(33)逆反射系数《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见附件见附件以下空白是否自我承诺□本次变更不涉及实际能力变化,本机构承诺已具备新标准(方法)所需相应资质认定条件,并对承诺的真实性负责。
本机构技术负责人审查意见:签名:日期:□申请资质认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评价组织/专家书面审查。
专业技术评价组织/专家审查意见:签名:日期:注:①此表一式二份,检验检测机构和资质认定部门分别留存;②“序号、资质认定项目名称”应与《证书附表》一致;③如标准(方法)仅为年号、编号变化,或变更的内容不涉及实际检验检测能力变化,可填写此表;④机构如选择自我承诺的方式,资质认定部门无需组织专业技术评价组织/专家审查,直接批准,在后续监督管理中对被审批单位承诺内容是否属实进行检查,发现承诺内容不实,资质认定部门将撤销审批决定,并将相关情况记入诚信档案;⑤需一并提交本表的电子版。
附件:本标准代替 GB 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与 GB 7258-201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汽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2,2012 年版的3.2);——修改了乘用车、客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2.1.1、3.2.1.3,2012 年版的3.2.1.1、3.2.1.2),增加了旅居车、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专用客车、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2.1.2、3.2.1.3.1、3.2.1.3.1.3、3.2.1.3.1.4、3.2.1.3.2);——修改了载货汽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2.2,2012 年版的3.2.2);——删除了危险货物运输车的术语和定义(见2012 年版的3.2.2.3);——修改了专项作业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2.3,2012 年版的3.2.3);——修改了两用燃料汽车、双燃料汽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2.5、3.2.6,2012 年版的3.2.5、3.2.6);——修改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2.7、3.2.8、3.2.9,2012 年版的3.2.7、3.2.8、3.2.9);——修改了中置轴挂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3.2,2012 年版的3.3.2);——增加了旅居挂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3.4);——修改了铰接列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4.3,2012 年版的3.4.3)——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术语和定义(见3.5);——修改了摩托车、两轮普通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的术语和定义(见3.6、3.6.1.1、3.6.1.3、3.6.2.1,2012 年版的3.5、3.5.1.1、3.5.1.3、3.5.2.1);——修改了车身前部外表面设置的商标或厂标的要求(见4.1.1,2012 年版的4.1.1);——修改了产品标牌的标示要求(见表1,2012 年版的表1);——修改了货车、货车底盘改装的专项作业车和挂车的车辆识别代号打刻位置要求及总质量小于等于3500kg 的封闭式货车的打刻深度要求(见4.1.3,2012 年版的4.1.3),增加了打刻车辆识别代号(或产品识别代码、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的部件不应采用凿改、重新涂漆的方式处理、汽车和挂车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应能拍照、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或产品识别代码、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总长度应小于等于200mm 且字母和数字的字体和大小应相同、起止标记(如有)与字母数字的间距应紧密均匀、打刻的车辆识别代号可按GB16735 的规定重新标示或变更的要求(见4.1.3);——修改了轮边电机、轮毂电机的标识要求(见4.1.4,2012 年版的4.1.4);——修改了电子控制单元(ECU)应能记载车辆识别代号等特征信息的车型范围和读取等要求(见4.1.5、2012 年版的4.1.5);——增加了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 的部分货车和总质量大于等于10000kg 的部分挂车应在货箱(常压罐体)打刻至少两个车辆识别代号的要求(见4.1.8);——增加了罐式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罐体或与罐体焊接的支座的右侧应有金属的罐体铭牌,罐体铭牌应标注唯一性编码、罐体设计代码、罐体容积等信息的要求(见4.1.9);——增加了对机动车进行修改或改装时不应破坏或未经授权修改电子控制单元(ECU)等记载的车辆识别代号的要求(见4.1.10);——修改了警用摩托车、发动机排量大于等于800mL 或电机额定功率总和大于等于40kW 的两轮普通摩托车的外廓尺寸限值要求(见表2 的注a,2012 年版的表2);——删除了后悬要求(见2012 年版的4.3);——删除了汽车或汽车列车驱动轴的轴荷应大于等于汽车或汽车列车总质量的25%的要求(见2012 年版的4.5.1.4);——修改了乘客舱内部宽度、驾驶室(区)内部宽度的说明(见4.4.2.1 的注、4.4.4.1 的注,2012年版的4.5.2.1、4.5.4.1);——增加了座垫宽、座垫深的说明(见4.4.2.2 的注4、注5),以及旅居车和部分乘用车设置有后向座椅、侧向座椅时的核载要求(见4.4.2.3、4.4.2.4),修改了旅居车核定乘员数要求(见4.4.2.5,2012 年版的4.5.2.3);——增加了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56 人的要求(见4.4.3.5);——增加了专项作业车(消防车除外)核定乘坐人数应小于等于9 人、危险货物运输货车的核定乘坐人数应小于等于3 人的要求(见4.4.4.5),修改了摩托车核定乘坐人数要求(见4.4.5.1,2012年版的4.5.5.1);——修改了设计和制造上具有行动不便乘客(如轮椅乘坐者)乘坐设施的载客汽车、装备有担架的救护车等用于载运特定乘客的汽车的核载要求(见4.4.6.1,2012 年版的4.5.6.1);——修改了纯电动汽车的比功率要求(见4.5,2012 年版的4.6);——修改了发动机中置且宽高比小于等于0.9 的乘用车、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消防车和前轮距小于等于460mm 的正三轮摩托车的侧倾稳定性要求(见4.6.1、4.6.3、4.6.4,2012 年版的4.7.1、4.7.3);——修改了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图形标志要求,以及多用途货车、罐式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冷藏车的喷涂要求(见4.7.1、4.7.6,2012 年版的4.8.1、4.8.6);——修改了放大的号牌号码的喷涂/粘贴/放置要求及载客汽车的外观喷涂、行李舱可运载的最大行李总质量的标识要求(见4.7.7、4.7.8,2012 年版的4.8.7、4.8.8);——增加了部分最大设计车速小于70km/h 的汽车应在车身后部喷涂/悬挂表示最大设计车速的标记的要求(见4.7.11);——删除了机动车外观应整洁的要求(见2012 年版的4.9.1);——修改了机动车的漏水、漏油检查要求(见4.9、4.10,2012 年版的4.10、4.11);——修改了行驶轨迹要求(见4.12,2012 年版的4.13);——修改了驾驶人耳旁噪声要求(见4.13,2012 年版的4.14、附录A);——修改了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见4.15,2012 年版的4.16);——增加了乘用车列车的特殊要求(见4.16);——增加了专项作业车及其他装备有专用仪器或设备的汽车,装备的专用仪器和设备应固定可靠的要求(见4.17.1);——增加了部分客车应装备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要求(见4.17.3);——增加了车高大于等于3.7m 的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应装备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要求(见4.17.4);——增加了车辆运输车应符合GB/T26744 的要求(见4.17.5);——增加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纯电动续驶里程要求(见4.17.6);——增加了新出厂的机动车的安全装置配备、质量和尺寸参数偏差及在用的货车、挂车的相关要求(见4.17.7);——增加了对采用了主被动安全新技术、新装置、新结构的机动车的特殊规定(见4.17.8);——删除了发动机应有良好的起动性能、汽车(三轮汽车和装用单缸柴油机的低速货车除外)发动机应能由驾驶人在座位上起动的要求(见2012 年版的5.2);——增加了纯电动汽车的电机系统应运转平稳的要求(见5.5);——修改了允许使用方向盘转向的摩托车类型(见6.1,2012 年版的6.1);——删除了装有电动转向助力装置的汽车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正常使用状态下应保证转向助力装置的电能供应的要求(见2012 年版的6.9);——删除了汽车和汽车列车的通过性要求(见2012 年版的6.10);——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半挂车、三轴的栏板式和仓栅式半挂车的所有车轮应装备盘式制动器的要求(见7.2.6);——增加了所有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及总质量大于3500kg 的货车、专项作业车和半挂车(具有全轮驱动功能的货车和专项作业车除外)的所有行车制动器应装备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要求(见7.2.7);——增加了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挂车的制动响应时间要求(见7.2.10);——删除了汽车列车行车制动系的设计和制造应保证挂车最后轴制动动作滞后于牵引车前轴制动动作的时间小于等于0.2s 的要求(见2012 年版的7.2.10);——增加了货车列车和铰接列车行车制动系的匹配要求(见7.2.11);——修改了应装备防抱制动装置的机动车范围(见7.2.12、2012 年版的7.2.11),增加了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 的危险货物运输货车应装备电控制动系统的要求(见7.2.12);——增加了防抱制动装置的特殊要求(见7.2.13);——增加了自学用车的行车制动应装备有副制动装置的要求(见7.2.14);——增加了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挂车在设计和制造上应具有可用于测试制动管路压力的连接器的要求(见7.2.15);——删除了应急制动可以是行车制动系统具有应急特性或是与行车制动分开的系统的要求(见2012 年版的7.3.3);——增加了部分汽车的剩余制动性能要求(见7.3.5);——修改了辅助制动装置的配置要求和性能要求(见7.5.1,2012 年版的7.5),增加了装备电涡流缓速器的汽车其电涡流缓速器的安装部位应设置温度报警系统或自动灭火装置的要求(见7.5.2);——修改了气压制动管路的密封性要求(见7.7.1,2012 年版的7.7.1);——增加了车长大于9m 的客车、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 的货车和货车底盘改装的专项作业车采用气压制动时储气筒的额定工作气压要求(见7.8.1);——增加了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和具有储气筒的挂车应标示储气筒额定工作气压的要求(见7.8.5);——增加了安装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部分汽车的报警装置要求(见7.9.5);——修改了乘用车列车的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要求,以及部分汽车和汽车列车的试验通道宽度要求(见表3、表4,2012 年版的表3、表4);——删除了应急制动性能检验要求(见2012 年版的7.10.3);——修改了驻车制动性能的检验时间要求(见7.10.3,2012 年版的7.10.4);——增加了挂车的台试检验制动力要求(见表5),修改了总质量小于等于整备质量的的1.2 倍的专项作业车的空载制动力总和与整车重量的百分比要求(见表5,2012 年版的表6);——修改了允许闪烁的外部灯具的范围(见8.1.2,2012 年版的8.1.2);——修改了仪表灯的点亮要求(见8.3.1,2012 年版的8.3.1);——修改了应装备车身反光标识的车辆类型(见8.4.1、8.4.2,2012 年版的8.4.1、8.4.2),增加了后部车身反光标识的面积要求(见8.4.1);——修改了应装备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的车辆类型,修改了车型车身反光标识粘贴式样要求(见8.4.5,2012 年版的8.4.5);——增加了安装有自适应前照明系统的应符合GB/T30036 的规定的要求(见8.5.1.2);——增加了部分汽车应具有前照灯光束高度调整装置/功能的要求(见8.5.1.4);——修改了前照灯光束照射位置要求(见8.5.3.1、8.5.3.3,2012 年版的8.5.3.1、8.5.3.3);——增加了乘用车、专用校车喇叭在车钥匙取下及车门锁止时在车内仍能正常使用的要求(见8.6.1);——删除了发电机技术性能应良好及蓄电池应能保持常态电压的要求(见2012 年版的8.6.2),修改了电器导线的耐温要求(见8.6.2,2012 年版的8.6.2);——修改了机动车装备的仪表内容显示的要求(见8.6.3,2012 年版的8.6.3);——修改了行驶记录装置的技术要求及应装备行驶记录装置和车内外视频监控录像系统的车辆类型(见8.6.5,2012 年版的8.6.5),增加了车内外视频监控录像系统的摄像头配备等相关要求(见8.6.5);——增加了乘用车应配备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或车载视频行驶记录装置的要求(见8.6.6);——增加了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 的货车应装备车辆右转弯音响提示装置的要求(见8.6.7);——增加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电路系统应符合GB21668 的规定的要求(见8.6.8);——增加了车身外部设有广告屏(箱)的汽车和挂车应保证广告屏(箱)在车辆行驶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要求(见8.6.9);——增加了旅居车和旅居挂车电气系统的特殊要求(见8.6.10);——增加了总质量大于3500kg 的货车、挂车(封闭式货车、旅居挂车等特殊用途的挂车除外)装用轮胎的总承载能力应小于等于总质量的1.4 倍的要求(见9.1.1);——增加了发动机中置且宽高比小于等于0.9 的乘用车不应使用轮胎名义宽度小于等于155mm 规格的轮胎及设置了车内随行物品存放区的公路客车的后轮轮胎特殊要求(见9.1.5);——修改了摩托车轮胎胎冠花纹深度要求(见9.1.6,2012 年版的9.1.6);——增加了客车、货车的车轮及车轮上的所有螺栓、螺母不应安装有碍于检查其技术状况的装饰罩或装饰帽,且车轮螺母、轮毂罩盖和保护装置不应有任何蝶形凸出物的要求(见9.2.1);——增加了部分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货车的转向轮应装备轮胎爆胎应急防护装置的要求(见9.2.4);——删除了部分乘用车的悬架特性要求(见2012年版的9.3.5);——增加了部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和半挂车应装备空气悬架的要求(见9.4);——修改了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动作要求(见10.2.1,2012 年版的10.2.1),增加了变速器出现功能限制使用情形时对驾驶人应有警示信息提示的要求(见10.2.1);——修改了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通过改变电机旋转方向实现前进和倒车两个行驶方向转换的操作安全要求(见10.2.4,2012 年版的10.2.4);——修改了车长大于等于6m 的客车的超速报警功能要求(见10.5.1、2012 年版的10.5.1);——增加了三轴及三轴以上货车应具有超速报警功能的要求(见10.5.2);——修改了应具有限速功能或配备限速装置的载客汽车范围(见10.5.3,2012 年版的10.5.3);——修改了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要求(见11.2.1,2012 年版的11.2.1);——增加了客车车底行李舱净高的要求(见11.2.5);——增加了部分公路客车车内随行物品存放区的要求(见11.2.8);——增加了公路客车、旅游客车和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公共汽车燃油箱数量和容积的要求(见11.2.9);——增加了在设计和制造上不应设置有货厢(货箱)加高、加长、加宽的结构、装置的要求(见11.3.1);——修改了中置轴车辆运输列车的主车载货部分的结构要求(见11.3.4,2012 年版的11.3.4)——增加了罐体、货厢(箱)和侧帘式载货车辆、危险货物运输货车燃油箱数量和容积的相关要求(见11.3.6 至11.3.12);——增加了前轮距小于等于460mm 的正三轮摩托车的特殊要求(见11.4.4);——增加了旅居车的乘客门要求(见11.5.2);——修改了乘客门开启的要求和车长大于9m 的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的乘客门数量要求(见11.5.4,2012 年版的11.5.4);——修改了汽车车窗采用安全玻璃类型的表述(见11.5.6,2012 年版的11.5.6);——修改了部分汽车车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要求(见11.5.7,2012 年版的11.5.7);——增加了客车、旅居车、专项作业车乘坐区的两侧应设置车窗的要求(见11.5.8);——增加了电动天窗的相关要求(见11.5.9);——增加了使用遥控钥匙的汽车的特殊要求(见11.5.10);——增加了所有乘员座椅及其布置应能保证就坐乘客的乘坐空间的要求(见11.6.2);——修改了车长小于6m 的乘用车、旅居车的座椅布置要求(见11.6.3,2012 年版的11.6.3);——删除了客车车组人员若为折叠座椅时的相关要求(见2012 年版的11.6.5);——增加了客车(乘坐人数小于20 的专用客车除外)踏步区域不应设置座椅、乘客通道内不应设置供乘客使用的折叠座椅、应急门引道处座椅布置和测量及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应安装供站立乘客用的护栏、扶手等装置的要求(见11.6.5);——增加了客车座椅在车辆横向上不应采用“2+3”布置(最后一排座椅除外)的要求(见11.6.6);——增加了两轮普通摩托车、两轮轻便摩托车和边三轮摩托车主车驾乘人员的座垫长度要求,以及装有与后轮对称分布的两个前轮的正三轮摩托车的驾驶人座位和乘员座位(如有)的布置要求(见11.6.10);——修改了发动机舱应使用的隔音、隔热材料的阻燃性能应达到GB8410 规定的A 级的要求的客车的类型(见11.7.2,2012 年版的11.7.2);——增加了汽车(无驾驶室的汽车除外)应设置用于电子标识安装的微波窗口的要求(见11.9);——增加了部分货车、货车底盘改装的专项作业车、挂车的防飞溅系统要求(见11.10.1)——修改了应装备汽车安全带的座椅范围(见12.1.1,2012 年版的12.1.1);——修改了应装备三点式(或全背带式)汽车安全带的座椅范围(见12.1.2,2012 年版的12.1.2);——增加了能折叠进入车辆的后部或行李舱的整体座椅或座垫或靠背的相关要求(见12.1.4);——修改了应装备驾驶人汽车安全带佩戴提醒装置的车辆类型和功能要求(见12.1.5,2012 年版的12.1.5);——增加了部分载客汽车应装备能有效固定轮椅、担架的安全带或其他约束装置的要求(见12.1.7);——修改了间接视野要求(见12.2.1、12.2.2、12.2.3,2012 年版的12.2.1、12.2.2、12.2.3);——增加了自学用车应安装有符合规定的辅助后视镜的要求(见12.2.6);——增加了客车应设置与其乘坐人数相匹配数量的乘客门、应急窗的要求(见12.4.1.1);——修改了撤离舱口的设置要求(见12.4.1.2,2012 年版的12.4.1.2);——增加了客车不应安装有其他固定、锁止应急门的装置的要求(见12.4.2.5);——修改了应急窗的面积要求(见12.4.3.1,2012 年版的12.4.3.1);——修改了应急窗的开启方式要求(见12.4.3.2,2012 年版的12.4.3.2);——修改了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的应急窗的型式要求(见12.4.3.3,2012 年版的12.4.3.2);——增加了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的应急出口形式要求及自动破窗功能要求(见12.4.3.4);——增加了应急出口字样的字体高度要求(见12.4.4.1);——增加了不准许用户改动燃料种类的要求(见12.5.1);——修改了车用气瓶出气(液)口端的过流保护功能要求(见12.6.1,2012 年版的12.6.1);——增加了液化天然气管路减压阀不应设置在密封空间或其上部有相对密封气穴的位置的要求(见12.6.4);——增加了加气量大于等于375L 的气体燃料车辆应安装导静电橡胶拖地带的要求(见12.6.8);——增加了安装在汽车后轴之后的钢瓶后方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要求(见12.6.12);——增加了货车列车、铰接列车牵引杆孔、牵引座牵引销的规格应与其挂车总质量相匹配的要求(见12.7.2);——增加了牵引连接件、牵引杆孔、牵引座牵引销、连接钩及环形孔等机械连接件的规定(见12.7.4);——增加了货车、专项作业车的前下部防护要求(见12.8);——修改了应提供后下部防护的货车、专项作业车范围(见12.9.3,2012 年版的12.8.3);——修改了客车灭火装置的配置要求(见12.10.2,2012 年版的12.9.2、12.9.3);——增加了车长大于等于6m 的纯电动客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电池箱安全防护的特殊要求(见12.10.3);——增加了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系统的性能要求(见12.10.4);——修改了封闭式货车的隔离装置的要求(见12.11.3,2012 年版的12.10.3);——增加了安装有起重尾板的货车和挂车的特殊安全防护要求(见12.11.4、12.11.5);——修改了专门用于运送易燃和易爆物品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排气管布置和导静电橡胶拖地带要求(见12.12.1,2012 年版的12.11.1);——修改了罐式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罐体顶部的倾覆保护装置要求(见12.12.2,2012 年版的12.12.2);——增加了装有紧急切断装置的罐式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紧急切断阀应能自动关闭或通过明显的信号装置提示驾驶人需要关闭紧急切断阀的要求(见12.12.4);——增加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特殊安全防护要求(见12.13);——增加了汽车(无驾驶室的三轮汽车除外)应装备1 件反光背心及车长大于等于6m 的客车和总质量大于3500kg 的货车应装备至少2 个停车楔的要求(见12.15.2);——增加了旅居车应在前后部设置保险杠及在前风窗玻璃上装有除雾、除霜装置的要求(见12.15.3、12.15.4);——修改了机动车排气管口的朝向要求(见12.15.7,2012 年版的12.13.7);——增加了旅居车应装备灭火器的要求(见12.15.8);——增加了两轮普通摩托车应配备1 个乘员头盔的要求(见12.15.9);——删除了典型车身反光标识粘贴示例要求(见2012 年版的附录B)。
摩托车主要参数意义详解我们买了摩托,主要关心如何安全行驶、保养,对其技术性能关心的比较少,这也是对的。
但我们买了新车后,面对其说明书上的一大堆技术参数,相信多数朋友与我一样,知知甚少,其实,这些参数对于我们了解车子的性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此主题主要想以弯梁车为主,对摩托车的型号意义、发动机编号意义、外观参数意义、车速、点火方式、车架号、轮胎参数等等,作一说明,有的是网上搜索的,有的是在书本上查找的,有的是个人了解。
共分十个专题。
一、关于摩托车的型号编制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摩托车型号由商标代号、规格代号、类型代号、设计代号及改进序号组成,其组成形式如下:1、商标代号用商标名称中每一个字的汉语拼音大写首位字母表示。
2、规格代号用发动机总排量表示,排量单位为ml。
3、类型代号由摩托车的种类代号和车型代号组成,种类代号和车型代号分别用种类名称和车型名称中具有代表性字的大写汉语拼音首位字母表示。
(类型代号如下表所示)4、设计序号当同一生产厂同时生产商标、总排量、类型相同,但不是同一个基本型的车辆时,应用设计序号以示区别。
设计序号用阿拉伯数字1、2、3……依次表示车辆设计顺序,当设计序号为1时应省略。
设计序号应用间隔符号“-”与前面类型代号隔开。
5、改进序号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A、B、C……依次表示。
轻便摩托车与摩托车在型号上的区别,是在规格代号后边加字母“Q”,其他的规定与摩托车相同。
踏板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车型,在原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为便于行业管理和公安车辆管理,现在规定踏板车在型号中规格代号的后边加字母“T”。
举例XDZ90T其中 XDZ——新大洲牌:90——排量为90ml级;T——踏板车。
YH50Q-2D其中 YH——玉河机器厂代号或玉河牌;50——排量为50ml级;Q——轻便摩托车;2——设计代号,第二次设计;D——改型代号,第四次改型;XF125YS-A其中 XF——上海-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幸福牌;125——排量为125ml级;YS——两轮越野赛车;A——改进序号,A为第一次设计;CJ750BK其中 CJ——长江牌;750——排量为750ml级;B——边三轮;K——客运。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型式检验报告技术要求(最大尺寸:A4(210X297mm))资料中任何示意图,应以适当的比例充分说明细节。
如有照片,应显示其细节。
如系统、部件或独立技术总成采用微处理机控制,应提供其性能资料。
1第一部分1.1生产(进口)企业名称;1.2产品型号;1.3商品名称(如适用);1.4产品商标;1.5车型的识别方法和位置;1.6摩托车类别;1.7生产企业地址;1.8生产(进口)企业法定代表人姓名;1.9生产日期;1.10送样者;1.11送样日期;1.12样品数量。
2第二部分试验报告索引2.1检验机构名称;2.5检验机构法定代表人姓名;2.6检验报告发送日期;2.7检验报告编号;1.15内部编号;1.26检验项目名称;2.7依据标准;2.8检验类型;2.9检验结论;2.10主检签字;2.12批准签字;2.13签发日期;2.15备注。
2.16参数1.1车架编号;1.2发动机型号;1.3发动机生产厂;1.4发动机编号;1.5整车整备质量;3.6轮胎气压。
4污染控制技术信息4.1ECU型号;3.1ECU生产企业;3.2ECU版本号;3.3废气再循环装置(EGR)型号;3.4废气再循环装置(EGR)生产企业;3.5喷油器型号;3.6喷油器生产企业;3.7火花塞型号;3.8火花塞生产企业;3.9氧传感器型号;3.10氧传感器生产企业;3.11空气喷射装置型号;3.12空气喷射装置生产企业;3.13颗粒捕集器型号;3.14颗粒捕集器生产企业;3.15再生系统类型;3.16再生系统生产企业;3.17选择性催化转化器SCR型号;3.18选择性催化转化器SCR生产企业;4.20稀燃氮氧化物捕集器型号;4.21稀燃氮氧化物捕集器生产企业;4.22催化转化器型号;4.23催化转化器生产企业;4.24贵金属总含量(g);4.25贵金属比例(粕(Pt):钳(Pd):钝(Rh));4.26催化转化器尺寸(mm);4.27催化转化器载体孔密度(目);4.28催化转化器位置4.29催化转化器单元4.30催化反应类型;4.31催化转化器载体材料;4.32催化转化器载体结构;4.33催化转化器载体生产企业;4.34催化转化器封装生产企业;4.35催化转化器涂层生产企业;4.36曲轴箱气体控制装置型号;4.37曲轴箱气体控制装置类型;4.38曲轴箱气体控制装置生产企业;4.39曲轴箱气体控制装置工作原理;4.40喷油泵型号;4.41喷油泵生产企业;4.42空气滤清器型号;4.43空气滤清器生产企业;4.44油箱容积(1);4.45油箱类型(金属/非金属);4.46油箱呼吸阀的设定方式;4.47燃油管材料;4.48燃油管横截面积(mm2);4.49燃油管长度(mm);4.50炭罐型号;4.51炭罐生产企业;4.52炭罐丁烷初始工作能力(g∕100m1);4.53炭罐有效容积(m1);4.54炭罐工作原理;4.55炭罐贮存介质;4.56炭罐床容积CmD;4.57炭罐活性炭质量(g);4.58OBD型号4.59OBD生产厂4.60空气喷射装置型号4.61空气喷射装置生产企业4.62炭罐型号4.63炭罐生产企业4.64故障指示器符号;4.65空气滤清器型号4.66空气滤清器生产厂4.67排气消声器型号4.68排气消声器生产厂4.69排气消声器纤维吸声材料(有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