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修辞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下列语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A.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B.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C.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D. 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答案】 D【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B、C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D都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生活像五采缤纷的万花筒:有时是瑰丽多姿的山峰,有时是雪浪飞jiàn的江河,有时是泥泞没膝的沼泽,有时是百花盛开的原野。
生活有阳关大道,也有羊肠小径;水路有九道弯,山道有十八盘。
生活,既有顺境,又有逆境,但对于奋斗者而言,生活总是美好的。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瑰丽________ 飞jiàn________ 逆境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是________(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对于奋斗者而言,生活总是美好的。
________【答案】(1)guī;溅;nì(2)五采缤纷;五彩缤纷(3)排比(4)对于奋斗者而言,生活难道不总是美好的吗?【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
要特别注意“瑰丽”的声调。
(2)本题考查字形。
“五彩”形容各种颜色,所以是“彩色”的“彩”。
(3)本题考查修辞。
四个“有时是”,结构相同,构成排比句。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比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括号内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这本书读起来味同嚼蜡....。
(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B.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篇美文,我及时惠存..。
(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C.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句中有关沈从文的介绍正确)D.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
广大青年坚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台阶,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底色和基调,广大青年都.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就一定能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
A.加点的“最”“都”“更”都是副词。
B.“修身立德”与“底色和基调”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C.划线的句子没有语病。
D.上面语段包含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热得难受”是补充短语,“基础设施"是主谓短语,“重视语文”是动宾短语。
B.“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是并列关系复句。
二、综合题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ㅤㅤ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气势磅礴的盛世华章。
珠玉在前,14年后的冬奥会开幕式如何实现突破,展现中国风采?在冲突频仍、猜疑升级的当今世界,如何借助艺术的力量发出和平之声?这是我们导演团队成立之初就苦苦思索的问题。
如今,通过一种美学风格的革新,成功交出了这些问题和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夸张)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为“四书”。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使用了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呢?”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是正确的。
D.“他的办公桌上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铺满稿纸”。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B.荒山变绿产业兴,青砖蓝瓦新居起。
C.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D.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怎能不赞叹不已呢?4.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两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
”这句话的主干是“手机申请摇号”。
C.关联词考察:“即使……但”(原题未全)。
D.《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平民的,陈涉出身农民,所以记录在世家中。
修辞手法知识讲解一、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修辞比喻、借代、拟人、对偶、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语、引用、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二、初中生应掌握的程度1、明确各种修辞的概念并学会判别2、熟练使用各种修辞3、结合语境,分析修辞的作用三、各类修辞(一)比喻1、定义: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作用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
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三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4、句子赏析(1)明喻:本体+喻词(像、如等)+喻体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暗喻: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3)借喻: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粒粒珍珠。
5、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二)借代1、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设问)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A.选文划线句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B.“打开新视界”“争当爱阅人”是动宾短语。
C.“慢下来的深圳更有力量”主干是“深圳有力量”。
D.邀请函中“拨冗、赐教、高见”等词属于敬辞。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3.阅读下列文字,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①这世间能有多少完美无缺的人生?②有了残缺就妄自菲薄....,这可不是内心完满的标志。
③金缮这门手艺是一种运用黄金等材料修饰瓷器裂纹或缺口的工艺,④它不是..去掩盖残缺,而是..有意识地美化它,⑤让伤口上长出新花新叶,⑥有这样的审美态度,你才会重新审视不完美的人生。
A.句①是设问,提醒人们人生有很多缺憾,后文借助金缮的手艺回答解决缺憾的方法。
B.句②中“妄自菲薄”表示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心理自卑,此处应换成“分崩离析”。
C.句④中“不是,而是”表示否定一个肯定一个,不是让我们二选一,使用恰当。
D.句⑥采用第二人称“你”,一下拉开了与读者的距离,使用不当。
4.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片绿叶里有春天的影子,一个微笑里有鼓励的影子,一朵白云里有天空的影子,一次抚摸里有信任的影子。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互文)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此时的莫愁湖是“人行即从花下过,人停即在花中坐”。
(引用、对偶)B.历史是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比喻)C.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又岂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引用、设问)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对偶、互文)2.下列诗句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的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突然、忽然意义相近,都有表时间短促,出乎意料的意思;词性相同,都是副词。
B.“啊,黄河! ”一句中的“啊”与“春天的景色多美啊! ”一句中的“啊”词性相同,都是叹词。
C.诗句“啊,黄河!你一泻万文,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夸张。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和互文。
4.下列句子未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 解说:加点字“只”是副词。
B.我在.房间读书。
解说:在是连词。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解说: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D.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脚印。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6.以下选项中,不是互文修辞的一项是()A.政通人和B.岸芷汀兰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拟人)B.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比喻)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引用)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⑴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⑴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⑴“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A.(1)比喻;(2)排比;(3)比喻;(4)引用B.(1)比拟;(2)反复;(3)夸张;(4)比喻C.(1)对比;(2)排比;(3)比喻;(4)拟人D.(1)比喻;(2)反复;(3)夸张;(4)引用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从形色,动作上写出海燕矫健勇敢的雄姿。
)B.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运用谐音双关和比喻,揭示了四大家族中薛家的财富和奢侈生活。
)C.“梨花一枝春带雨”一语,写其寂寞之状,凄婉动人,无与伦比。
(运用的引用的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对梨花的真切内心感受。
)D.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3.对下面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是()①猛听叫喜儿顶租子,好比晴天打霹雳。
②还有,千万别把风声闹大了。
③齐先生的这间陋室嘛,则是“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
④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A.①借代②双关③引用④比喻B.①比喻②比喻③对偶④设问C.①对偶②夸张③比喻④反问D.①比喻②双关③对偶④反问4.修辞手法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胡屠户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B.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C.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D.冯老汉说起话来能冲倒一堵墙,一点情面也不讲。
5.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修剪移接。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含答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一、专题详解在回答与修辞手法相关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熟记各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1.比喻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绘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事理。
比喻需要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才能构成有效的比喻。
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某个对象比作某个事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思考】1.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银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茅屋内清幽的氛围。
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这句话并非比喻,而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这句话运用了___,而非比喻。
2.下面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什么?1)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笑》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树叶上雨点的清新柔美,营造出空灵剔透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
——《笑》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封闭的记忆渐渐开启的过程。
2.拟人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品具有人格化的效果,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某个对象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其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她的身体便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溪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溪水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溪水流入深林,被绿色植物所环绕的情景。
3.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了某个对象的特性。
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
你有没有见过一朵花从春天一直开到冬天?有没有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之间飞舞?有没有见过会唱歌的花朵?这些都是鸟儿重新为冬天带来了生机。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比)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铭记英雄历史】对联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对联二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对联三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3.下列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B.电影《芳华》是冯小刚与严歌苓联手打造的一部反映我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工团生活的大片。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4.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
(比喻)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对偶)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比)D.我(指雨)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拟人)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反问)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面是文物组同学在网上参观敦煌文物之后,对自己喜爱的一件展品所作的描述赏评,其中修辞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伎乐图》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性杰作,画中的天宫乐伎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翩翩飞舞,当她使出“反弹琵琶”的绝技时,天国为之惊羡,时间不再流逝。
B.莫高窟第45窟的大势至菩萨塑像是理想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晶,俊美中蕴含着女性的妩媚,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侧耳聆听朝拜者的倾诉,实在是精妙绝伦。
C.敦煌佛爷庙唐墓出土的“胡人牵驼图”花砖在敦煌画像砖中最为著名,砖上浮雕构图细腻,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生动地刻画出西域商人风尘仆仆奔波于丝路的情景。
D.敦煌竹简内容包罗万象,除了有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的记录,还有对《九九口诀》这本数学古籍的记载,谁能否认这些竹简在敦煌文物中没有独特价值?2.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比喻、排比)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比喻、对偶)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设问)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象征)3.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山雀是顽皮的,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
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它们跳跃像一群精灵轻移。
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
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撒野”、“呼朋唤友”、“吵闹”,形象地写出了山雀顽山雀们的皮可爱的特点。
中考语文常考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通过描绘事物间的共同点来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比喻手法有:- 比如,作者用"他的笑声如同春风拂面"来形容他笑起来的声音温暖而愉悦。
- 再如,课文中出现"月亮像一颗银钩",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明亮和形状。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拟人手法有:- 比如,"江水快快地跑着",将江水赋予了运动的属性。
- 再如,"树枝在风中摇曳",将树枝赋予了舞动的形象。
3. 借代借代是通过用其他词汇代替原词来产生形象和表达特定含义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借代手法有:- 比如,"江山如此多娇"中的"江山"指的是美丽的山水景色。
- 再如,"飞翔的起点"中的"飞翔"指的是追求梦想和成功的开始。
4. 对偶对偶是通过相对或相同的方式表达,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对偶手法有:- 比如,"人比黄花瘦,雁过也孤单"中的"人比黄花瘦"和"雁过也孤单"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和相似的表达方式。
- 再如,"我路过,你离开"中的"路过"和"离开"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和相对的意义。
5. 排比排比是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短语或句子,以强调修辞对象的修辞手法。
中考常考的排比手法有:- 比如,"你有善良、勇敢、聪明、坚强的品质"中列举了一系列好的品质。
- 再如,"高山、大海、蓝天,一切都美丽"中列举了一系列美丽的自然景观。
以上是中考语文常考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对偶)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
(比喻)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对偶)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比)D.我(指雨)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拟人)2.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排比对偶比喻拟人B.比喻拟人对偶排比C.拟人排比比喻对偶D.比喻排比对偶拟人3.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排比)C.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拟人)D.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对偶)4.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⑴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⑴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⑴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⑴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排比对偶比喻拟人B.比喻拟人对偶排比C.拟人排比比喻对偶D.比喻排比对偶拟人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聪慧的华夏先民将祖国大地的许多地名“染”上颜色,如黄河、赤峰、蓝田、青岛等等,真是巧夺天工.这句话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
B.大雪覆盖的野地,有鸿爪印记;春雨弥漫的农田,有鹭鸶照镜.这组对偶句,对仗工整。
C.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七篇文章,其中《故乡》和《孔乙己》都选自《呐喊》。
2023年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双关)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②“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③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④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A.比喻排比夸张双关B.拟人排比比喻双关C.夸张排比比喻拟人D.排比夸张比喻拟人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B.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C.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D.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3.由汉字谐音而派生出来的“吉祥语言”,并由此创作出的“吉祥图案”,可谓妙趣横生。
下列含有生肖的“吉祥语言”和“吉祥图案”没有借用谐音的一项是()A.A B.B C.C D.D4.《变色龙》借一种动物为题而实写人,这种写法是()A.借喻B.借代C.双关D.暗喻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②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设问夸张对偶比喻B.反问引用夸张双关C.设问引用对偶对比D.反问夸张拟人对比6.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烟笼寒水月笼沙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中考语文常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你掌握了多少?众所周知,修辞手法的考查是中考必考题型之一。
然而事实上,掌握修辞,不仅能帮助大家在写作方面进行有效表达,改善作文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轻松解答关于诗歌鉴赏和阅读等的题型,提高成绩。
所以,对于中学阶段常考的八种修辞大家务必要掌握清楚。
眼看各种考试即将到来,为了让大家得到该拿的分数,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修辞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多,记得查收!顺便动动你们的小手指,分享给身边更多需要的小伙伴~修辞手法共有12种: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对比、引用、借代、反复、反语。
中学阶段掌握其中八种就行。
八种重点修辞手法:由易到难排序:反复-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比喻-对偶1.反复【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这就叫反复。
【类型】:1、连续反复2、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2【定义】: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就叫拟人。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能增强表达效果,引起人的丰富想象,起强调的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修辞手法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初中阶段需要掌握了解的修辞有哪些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考纲》要求:“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
三、考试题型
主要有判断(选择题)、辨析表达作用(赏析句子)题、仿写或续写题。
四、作用分析的一般公式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思想情感) 。
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五、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
定义: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使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明白;便于感情的表达。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拟人】
定义: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状态和语言。
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便于感情的抒发。
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者缩小的修辞方式。
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作用:烘托气氛,突出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鲜
明的印象,增强表达效果。
【排比】
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作用:使内容集中,气势增强,长于抒情;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条分缕析。
答题格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语势,集中写了……,增强了……气势,抒发了……感情;句式工整,节奏感强。
【反复】
定义: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之情。
【对偶】
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密切相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的景物(或:抒发了……的情感;或:阐述了……的哲理),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设问】
定义: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方式。
种类:包括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
作用:
①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
②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③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答题格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表现了作者对……的思考,也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反问】
定义: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设问是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我们去思考。
(2)反问是心中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问而不答,答案其实就在句子中。
反问如果句子形式是肯定的,意思就是否定的;如果句子形式是否定的,意思就是肯定。
答题格式: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感情。
【借代】
运用借代,突出人(事物)的特点(特征),使意思表达更加典型(形象、生动)。
【引用】
通过引用的(名言或警句或资料等),使表达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反语】
运用反语的形式,突出强调了的意思。
赏析句子
1.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3.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老舍《骆驼祥子》)
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的酷热,使北京的夏天给人的热的感觉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4.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谁是最可爱的人》)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5.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芦苇”和“竹笋”的特点。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7.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不与他人攀比吃穿,要勤俭节约,懂得要用自已的双手来创造财富。
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这能全怪我吗(《羚羊木雕》)
答: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