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香港股市十大事件回眸(组图)
- 格式:doc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股市大事记(1984.11—2009.12)序言本大事记是为写作小说《沪吉诃德和深桑丘——戏说中国股市二十多年》做准备而编。
从最初的股市——静安柜台市场到2009年是23年。
如果从上海交易所成立的1990年开始算是19年。
我参看了网友“悠悠白云”收藏的帖子《中国大陆股市17年大事记》1,但是找不到作者。
笔者也看过网上转载的张志雄的《中国股市17年》2以及其他一些文章。
在定稿之前,我看到了阿奎的《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3。
该书史实较为详尽,我参考阿奎的书为本大事记添加了一些内容(一千多字)。
小说中前几节内容(1988-1991)的写作也参看了阿奎的书。
本人在此向以上作者致谢。
本大事记还包含关于法人股市场、柜台市场、H股市场、次贷危机等内容。
各种恶性事件也是本大事记重点,笔者希望本大事记是到目前为止恶性事件最全的大事记。
技术上,笔者将前后关联的事件尽可能地放在一处叙述。
另外,笔者还提供了《沪深股市走势图1990.5—2009.5》(参看封底),同时减少了行情的文字叙述。
希望本文有助于读者对中国股市的认识和理解,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1991年及之前(1) 1984年11月14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
小飞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
1986年11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赠送了一张飞乐音响的股票。
虽然有报道说深宝安和北京天桥成立股份制企业更早,但是发行股票,小飞乐在先。
1 行情和政策叙述较多,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德隆事件。
见/blog/static/ 3063229520089972310607/。
2 分析讨论有深度,作者经历的事件突出,但是作为大事记,内容缺很多。
离股市较远的铁本事件反倒被重点讨论。
见/bbs/dispbbs.asp?boardid=57&id=163747和/ viewthread.php? tid=226761&page=1&authorid=59936。
香港股市历史香港1973年3月恒生指数P/E被炒高到70倍(当年恒指见1774点),其后大调整到1974年12月,恒生指数P/E 只有6倍(当时恒指见150点)。
1973年高点曾在1981年略为打破,但真正打破1774点阻力是1986年4月四合并联交所成立,外资大量流入,足足距离1973年13年。
在这13年里,香港GDP除了1974年石油危机外,平均每年GDP增长率高达10%,为什么香港经济繁荣无法在1986年前的恒生指数上面反映出来?理由是1973年3月将股票炒得太贵,需要13年时间企业纯利上升才追得上。
(笔者注:这和目前大陆经济蓬勃发展,而股市迭创新低何其相似)2001年深圳A股P/E高达50倍,仍不及1973年恒指当年P/E70倍,73--74年18个月内恒指跌91%,由偏高跌至偏低,1975年进入复苏期。
深圳A股指数过去10年只回落57.7%,以19倍P/E计,仍欠吸引力(起码不及香港上市的国企股),估计今年及明年内地股市指数仍将反复向下,最快亦要到2007年内地股票才有吸引力。
2001年6月A股开始回落,并非反映经济,只是反映2001年6月前内地股市炒得太猛,2001年5月开始展开漫长熊途,由极不合理价重返合理价(根据钟摆理论,必须由极为偏高进入极为偏低,一如1974年12月恒指150点),才可重返合理价,因此不排除A股P/E未来同香港国企股P/E看齐(甚至略低),整个熊市才能完成,因为熊市三期P/E只有8到12倍(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见P/E6倍),而目前A股市场距离8到12倍P/E还差好远。
成熟市场必须经历大熊市。
例如美股1929到32年,香港1973至74年,日本1990至2003年,目前A股从2001年6月开始调整,什么时候着陆……这才是股市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痛苦但又无可奈何,如政府阻住股市下跌,只会延长熊市;反之,香港政府73--74年放手不理,港人只痛苦了21个月。
+熊市的一些数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算过,每一次熊市的跌幅有多大?每一次的跌市持续的时间又有多久?以下是本港过去有恒生指数以来,五次熊市的资料。
中国股市十大事件一. 沪深交易所成立这两个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开端。
上交所1990年12月19日鸣锣开业,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
深交所1990年12月1日试营业,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第一任总经理王健(已逝世)。
现在一般以上交所成立日期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日。
当时两个交易所的筹备其实都很匆忙,而且很多东西都不完备,颇有“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味道。
刚创立的,交易所内挂牌交易的股票也非常少,深圳老五股,上海老八股。
其中至今仍未更名的恐怕只有大名鼎鼎的万科还有上海的小飞乐了。
查看原图二. 深圳8.10事件 -- “百万人争购”公元1992年8月9日(星期天)和8月10日(星期一)。
120万涌进深圳的股民盼望已久的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
8月10日,深圳。
“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
当时预发认购表500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1张,时称有“百万人争购”,不到半天的时间,抽签表全部售完,人们难以置信。
秩序就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混乱,并发生冲突。
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酿成“8·10事件”。
深圳市政府当夜紧急协商,决定增发500万张新股认购兑换表,事态慢慢得到平息。
深圳新股认购中,有来自全国的一百万人参加了发售前的排队。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三. 327国债事件 --- 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327是一个国债的产品,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8%加保值贴息。
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成为了当年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发的327案,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民间(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则将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解释:327是国债代号,并不是案发当日,出事的那天是95年的2.23)查看原图四. 5.19行情 --- 传奇牛市的开端5.19是中国股市上一段传奇牛市的开端。
中国股市“铁达尼号”————琼民源琼民源:1996年4月1日收报2.08元,1997年2月27日摸高至26.18元,加上1996年中的10送3除权因素,其理论最高价应在34元以上。
也就是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琼民源的最高理论升幅达1637%。
1.87亿流通盘的股票,1996年跑完全程,1997年开市后仍然是“快马加鞭未下鞍”。
琼民源:这艘超豪华的巨轮,满载充满梦幻的股民启航,向着希望的彼岸汽笛长鸣。
然而,股海无情,1997年2月28日,中国“铁达尼号”琼民源股海沉船。
沉船当日成交5635万股,均价23.75元,有13.38亿元的资金胜利逃生。
同时,有13.38亿元的资金在最后一天入套。
琼民源的庄家以气冲霄汉的凌云壮志,将股价一年之内翻了17倍。
以其巨型的流通盘和豪华的“成长性”而言,是中国股市名副其实的“铁达尼号”。
耐人寻味的是,在最后的日子里,市场上却传出“快买琼民源”的消息,消息的来源是“有背景”的权威人士。
因此而造成的一日之内13.38亿元的成交额,使多少机构和散户从此落入暗无天日的深渊中国股市曾经的航空母舰————上海石化上海石化,中国超级大盘股,总股本72亿股,流通盘7.2亿股。
该股为主力部队驾驭的航空母舰。
从1994年开始有超级主力进驻,每年中期发作一次,一方面以旗舰的姿态炒作;另一方面通过它调控沪市大盘。
在1996年刚刚完成一轮炒作之后,又赶上下半年的中国牛市大行情。
该主力不失时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作出反映,开始了一轮惊心动魄的炒作。
1996年9月20日,该股以完成为期1个月的W双底的底部形态打响了本轮炒作的第一枪。
当日开盘3.90元,报收4.19元。
至10月25日,股价已上摸8.28元,1个月的时间,股价升幅达212.3%。
其间两次连拉7阳,中间只隔1天的喘息时间,在这23个交易日中,如以日K线形态中的酒田战法分析,几乎日日都该卖出。
从10月22日起,主力已开始出货,至11月6日经过12个交易日,主力已将大部分筹码交给了散户或其他大户,而此时的大盘正处于最疯狂的冲高阶段。
股市历史事件: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股市作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走势和波动对于投资者和整个经济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股市的历史中,曾经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仅改变了股市的格局,也对整个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并分析这些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包括股市崩盘、金融危机、政治事件等。
1. 股市崩盘事件股市崩盘是指股市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下跌并引发市场恐慌的事件。
历史上最著名的股市崩盘事件之一是1929年的“黑色星期四”,也被称为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起点。
在这一事件中,股市崩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衰退,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2. 金融危机事件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系统出现严重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事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该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
这场危机对全球股市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公司倒闭,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市场信心受到极大打击。
3. 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也是对股市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例如,英国脱欧公投是2016年股市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投票结果意味着英国将离开欧盟。
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的剧烈波动,股市指数下跌,投资者对市场前景产生了担忧。
4. 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也会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日本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事故,对日本股市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生产设施损毁等问题,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价。
5. 经济政策调整事件当政府宣布或实施重大的经济政策调整时,也会对股市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政府的股市救市行动和经济改革政策调整,都对中国股市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类似的事件也出现在其他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能够直接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投资氛围。
综上所述,股市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股市崩盘、金融危机、政治事件、自然灾害以及经济政策调整等,都曾改变市场的格局,对投资者和经济带来了长期的影响。
2008一月:开门红后9天好日子1月2日是2008年中国股市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开盘5265,最高5295最低5201收盘5272,从这个位置开始经过9天短暂的上涨后,从1月14日开始进入一年的漫漫熊途。
1月21日,中国平安融资近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一出,导致股市暴跌。
四月:降低印花税4月23日晚宣布从24日起印花税从3‰降为1‰。
次日,大盘涨幅为9.29%,几乎就要涨停。
六月:“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越南金融危机”行情因越南发生金融危机,6月7日,央行宣布提高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6月10日,沪指崩跌7.73%,以跳空的方式彻底封补了印花税的暴涨缺口,近千只个股跌停!6月12日沪指本轮收盘首次跌破3000点,至6月17日沪指走出10连阴,收2794.75点。
九月:双率下调+利好频出9月16日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
9月19日三大利好齐发促股市健康运行,证券交易印花税只向出让方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
随即金融板块全部涨停,包括工行中行建行这三大权重股,券商、保险、信托也全线涨停。
十月:政2009影响股市的大事件2009-12-29 06:03:00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成都) 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2009年的股市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
这一年,由于政府强有力的救市政策、宽松流动性以及经济逐渐复苏的支撑,中国A股产生了V形反转行情,沪深股指双双翻倍上涨,相当一部分股票甚至翻了三四倍。
上半年,A股牛气冲天。
下半年以“7·29”暴跌为标志,股市结束了单边上涨;8月暴跌、迪拜危机、12月新股密集发行……导致市场信心渐失;IPO重启、创业板问世、新股破发,令人们对新股发行机制又多了一层思考。
2009年,这难得一遇的牛市究竟给投资者带来了什么?本报在此对2009年股市本身发生的或影响股市的大事件进行一番梳理。
1关键词10大产业振兴规划今年初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10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到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
2000年4月吴江丝绸第一家可转债公司发行股票2001年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怒斥股市黑庄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
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爱护股市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学费论”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利好因素。
”,后来股民们认识到,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而按照新股发行价格减持是杀富济贫。
沪指创下此前11年来新高2245点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
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
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
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
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
股指下挫已势如泄洪有研究员大小有21个原因导致了当年2001年股市暴跌,其中包括:1999年政策利好释放完毕,央行规范资金,银广厦等庄股内幕彻底曝光,当年股市整顿等等。
股权割裂成为中国股市的“原罪”2001年中国股市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股权分置也逐渐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装。
”“海归派”官员又陆续推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在强力推行中,又在股权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
从2001年到2005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
此前的“国九条”也不敌颓势,温总理讲话也被视为利空。
被套股民比比皆是。
“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呼声成为交响。
2001年后中国股市开始过度扩容,尽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资额却达到了近15年来融资额的40%左右。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
以下是一些香港股市的退市案例:
1. 雅虎中国(阿里巴巴集团):雅虎中国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子公司,于2012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阿里巴巴集团决定将其核心业务在美国上市,雅虎中国于2016年退市。
2. 乐视网:乐视网是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于2010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公司财务困境和高额债务,乐视网于2018年被香港交易所强制退市。
3. 银泰资源:银泰资源是一家中国煤炭公司,于2009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公司财务问题和煤炭行业的困境,银泰资源于2015年被香港交易所强制退市。
4. 东方电子:东方电子是一家中国电子制造公司,于1997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公司业绩下滑和财务问题,东方电子于2019年被香港交易所强制退市。
这些案例展示了香港股市中退市的一些原因,包括公司财务问题、业绩下滑、行业困境等。
退市对于投资者和公司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香港股市时需要注意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表现。
2009年的股市发⽣了什么?本⽂⾸发于微操盘⾃媒体,抄袭⾏为微操盘保留司法维权的权⼒,感谢关注⽀持。
今天是业绩预披露的最后⼀天,也就是说这两天轰轰烈烈的暴雷潮已经结束,尽管看起来光怪陆离,但实际上这正是A股的底⾊。
绝⼤部分公司都在⽤财务技巧合法的进⾏市值管理,等到⽜市来了,他们毫发⽆损。
那么谁是受害者?是那些信任并买⼊公司的股民,尽管有些残酷,但世界就是这样冷⾎。
请记住这些暴雷的公司,他们不仅仅是业务上出现了问题,更是公司的道德⾎液发⽣了腐化,今后哪怕他们的业绩再好、概念再新潮,我们也不能碰这些公司了,他们迟早有⼀天要对⼩股东抽筋扒⽪的,我们就不要凑上去了,天神娱乐,拜拜了您内!昨天晚间还有⼀则重要消息发布,那就是科创板的细则。
与我们此前预计的也差不多,门槛就是50万,还需要2年的交易经验。
⾜以保障⾲菜切⼊,但⼜不会造成⼤部分投资者亏损。
科创板是由最⾼领导战略宣布的,会⾥新主席上台,⽆疑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好科创板。
这就不得不让⼈回想起2009年,那⼀年是创业板正式开启,虽然创业板指数直到2010年才出台,但最早的8只创业板公司,就是2009年上市的。
其实在最初,创业板并没有对中⼩板形成所谓的抽⾎概念。
创业板真正⾛强,还是因为移动互联⽹的产业逻辑。
没有带来新资⾦的科创板,最初的⾛势我们认为可能还不如创业板,最多就是⽬前的战略新兴基⾦⼊市投资,但也不会活跃到改变市场⽣态的地步。
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股市活跃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如2009年呢。
过去⽤货币政策推升资产价格的套路未必还能⾏得通,⼀切都需要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那就是资产本⾝的质量究竟如何。
对于股票来说,公司质地好才是关键,泡沫带来的只能是亏损。
科创板预计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真正出台,在今年上半年围绕相关主题肯定将展开⼀系列的炒作。
我们在这⾥提醒⼤家不要过于沉迷,科创板不是救世主,改变不了市场的格局。
真正改变格局的是产业逻辑,今天移动互联⽹⾯临着增长乏⼒的局⾯,下⼀个窗⼝在哪⼉,我们需要到⽣活中寻找。
港股50年走势回顾09-02-12 16:48 作者:大管家相关股票:1969年11月24日,为配合股市的发展,恒生银行推出香港股市指数——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以1964年7月1日为基准点,当日的指数为100点,1969年11月24日公开推出时为158点。
在近50年中,从恒指走势来看,港股市场共经历七轮牛熊市交替。
第一轮:1774点-150点(1969年至1974年)恒生指数推出之后,香港股市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1970年和1971年先后有25家和16家公司上市,1971年底恒生指数已升至341.36点。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刺激香港股市进入高潮,当年股市总成交是1971年的3倍,其中不少股票升幅达到1-3倍。
随后又由于越南战争的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下铁路,各公司加息和送股,股市进一步狂热,恒生指数终于在1973年3月9日冲上1774.96点历史高位。
然而在此期间,香港的经济并没有随着股市的暴升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善,危机早已酝酿。
1973年3月12日,被称作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的合和实业有限公司发现了三张1000股的假股票后,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此时又恰逢银行银根收紧、上调息率,恒生指数从高位急速跌落。
4月4日,香港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利得税》的公告,人心更加不安。
至1973年底,恒生指数跌至433.68点。
1974年,受中东石油危机影响,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进入严重衰退之中,世界股市暴跌,港股市场也进一步下挫,至1974年12月10日跌至150.11的历史最低点。
第二轮:1810点--,676点(1974年至1982年)进入1975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香港经济也日渐繁荣,1978年的成交量接近1972年和1973年高峰时的水平。
随后两年股市气势如虹,到1980年6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当时最大的英资财团——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与“世界船王”包玉刚展开九龙仓股权的争夺战,最终以包玉刚用每股105港元增购股份而胜利告终。
2009年证券市场大事记2009年1月6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将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执行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政策。
2009年1月9日有中国“券商内幕交易第一案”之称的董正青等3人涉嫌泄露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案由广州市天河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董正青泄露内幕信息罪名成立,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2009年1月14日至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陆续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造船、石化、轻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涵盖了解决就业、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
2009年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
1月的天量新增信贷成为宽松信贷政策的开端,直至8月初央行提及“动态微调”为止。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创业板的上市发行门槛不变,仍采用两套上市财务标准。
创业板管理暂行办法五月一日起实施。
2009年4月3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公告,已通过“会后事项发审委会议”否决了立立电子的上市申请。
由此,立立电子成为中国证券史上首例“募集资金到位但上市申请最终被否”的公司。
2009年5月12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对“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的投资者参与门槛、资产管理计划的设立条件、资产管理计划的销售方式以及开放参与和退出频率等做出明确规定。
《规定》于6月1日施行。
2009年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70亿元补贴汽车家电“以旧换新”。
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批转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提出,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要求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部委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开征物业税。
中国股市大事记(1990-2000年)(转摘自网络)1984年11月14日,飞乐音响成为第一支公开发行的股票。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4月11日,深发展普通股挂牌上市买卖。
--------------------------------------------------------------------------------1990年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2月19日:上证指数诞生的第一天。
基点为100点,当天开盘96.05点,最低95.79点,这也成为一个永远看不见的点位,当日收于最高99.98点之后在年前的最后几个交易里,整个市场无量空涨,90年收于127.61点。
--------------------------------------------------------------------------------1991年在整个91年里,由于是股票市场成立的初期,基本呈现一路单边暴涨或单边回调的特征,结果91年再次收在最高点292.75点,全年涨幅129.41%1991年10月31日:首家B股深南玻B公开招股。
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 股--------------------------------------------------------------------------------1992年1992年注定是中国证券市场大幅波动的一年,这一年让许多新股民品尝了暴涨的兴奋,也体验到暴跌的痛苦。
中国股市1992-2009年的变动分析中国股市自1990年开市到如今,走过风风雨雨19年历史,经过四次大牛市和大熊市的大幅震荡和无数次小规模的涨涨跌跌,走势图如下图所示:上证指数年线变动情况深圳成指年线变动情况从1992年到2009年,可以大体把中国股市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以下是详细分析。
(1)90年到97年的“摸石过河”时期。
1990年到1992年,1992年到1997年为股市的象征性及试点阶段。
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
然而在南巡之前,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制约。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保护了股市。
而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
但在监管机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问题:黑市行为大量滋生。
而打压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中国股市在开市后经过短暂的运行后,就开始了一轮牛市,走势图显示这轮牛市从1990年底开市时的100点左右,2年后爆涨到最高1558点,当时只有少数的几只股票挂牌交易,严重的供求失衡因此产生的股市的赢利效应导致了市场的失控性爆涨,这是1992、1993年的牛市产生的主因。
疯狂的股市引来的不仅是疯狂的资金,同时更多的是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大量发行。
92年有30多只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长了3.88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金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点,出现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
但不久就反弹,在当年年底,上证指数收在780点上。
与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额的几十倍地放大,1992年,深沪两地市场的A、B股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
A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元,1993年为276亿元(其中81.5亿是配股),1994年为99.78亿元(其中50亿元是配股),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
1993年上证指数尽管达到了最高点1,558点,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开始进入真正的低迷期,当年年底收在833点。
香港金融市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经历了大上大落的一年,不少新闻与这场金融危机息息相关。
随着风起云涌的09年即将过去,香港大公报总结回顾10宗重大财经新闻,温故知新,前车可鉴,以为充满挑战的2010年作好准备。
1 汇丰世纪供股
图:汇控供股震撼市场
一场金融海啸令欧美金融机构惨遭滑铁卢,财政稳健的汇丰控股(00005),亦因资产价值大跌及巨额撇帐而面对资金压力。
集团3月初派发08年度成绩表,纯利倒退七成并劲削股息。
更震撼市场的是同日宣布供股计划,为集团自1987年以来首次供股集资。
汇控宣布以每12股供5供的方式,集资净额125亿英镑(约1384亿港元),供股价每股254便士(约28.1港元),较对上一个交易日收市价(56.95港元)大折让超过五成。
里昂、大摩、高盛、瑞信等券商相继在「伤口撒盐」。
3月9日汇控收市竞价时段完结前10秒钟股价由37.3元一口价「唛」低逾10%至33元,创近14年新低,单日跌幅扩大至24%,市值一天蒸发1275亿元,事件逼使港交所取消收市竞价时段。
2 港股V型反弹
恒指从低位11344点持续反弹。
金融海啸于08年底突袭全球股市,踏入09年,股市未见起色且反复沉底,汇丰控股3月初公布供股计划,股价惊见33元,恒指跌荡至谷底,不过成熟的
港股市场重新起步,逐步收复失地,在热钱涌入推波助澜下,恒指每每抽高逾千点,全年成功作出「V型」反弹。
恒指自低位11344点反弹,最高见23099点,透过不足10个月的调整期,恒指收复超过11700点,重返金融海啸爆发前的水平。
不过最近受迪拜主权基金迪拜世界的债务危机消息拖累,加上市场担心资金流走,累升逾万点的港股,难免需要作出调整,恒指单日狂泻逾千点,成交额大增至超过1000亿元。
幸而,迪拜世界陷入财困事件最终获阿布扎比政府提供百亿美元援助而纾缓,但证券分析员预期,经过09年「V型」反弹,港股踏入2010年初将先行下调,才能继续「上路」。
3 任志刚离任金管局
图:任志刚执掌金管局长达16年
执掌金管局长达16载的总裁任志刚,9月底划上38年公职生涯的句号。
任志刚71年加入政府后一直平步青云。
港府83年推行联汇制度时,他是唯一参与的华人官员。
金管局成立后,他一直捍卫联汇机制,为香港金融稳定奠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97至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拆息抽高至300厘,港府动用逾千亿港元外汇基金入市,击退港元炒家。
当时外界批评有违一贯推行的自由市场及积极不干预机制,但事隔10年后,已离任的前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亦盛赞任志刚,当年入
市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并称其为全球最有效率央行行长。
不过,任志刚的千万年薪,在国金中心顶层设总裁办公室,以及迷债事件使其仕途蒙上污点。
4 新股集资再起风云
图:民生银行集资额最多成为新股王
尽管金融海啸于去年底横扫全球金融体系,新股集资活动亦受到牵连,不过香港新股集资活动频繁。
根据资料统计,香港今年的新股集资额高达2460亿元,是全球新股集资的重镇地。
新股首日挂牌可谓荣辱互见,集资最多的「新股王」要数民生银行(01988),H股集资额超过300亿元,不过民行上市首日全日「潜水」,令28万名中签散户大为失望;而首只以「先A后H」上市的中冶(01618)更惨不忍睹,首日跌幅超过11%;相反,三一重装(00631)首日股价抽高48%,散户每手账面获利2230元。
至于冻结资金最多的新股王,非国药(01099)莫属,冻结资金超过5000
亿元,一手中签率仅得6%,不过仍然未能打破中铁建(01186)冻资王的地位。
除了66只新股成功上市,亦有新股打退堂鼓,受中央两度调整内地楼市的政策取向,两只内房股卓越置业(01028)及融创中国(01918)先后退阵。
5 中信泰富巨变
图: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左)及董事总经理范鸿龄请辞
中信泰富(00267)炒?外汇合约(Accumulator)劲蚀超过155亿元,事件早在08年底发生,不过余波未了,全体17名董事今年初被证监会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更到中信泰富总部,带走大批文件,在3月中旬公布的08年全年业绩显示,集团录得成立有史以来,首度亏损高达127亿元,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
事件亦震动中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不插手干预」的立场,认为在弄清事实作出处理后,要认真汲取教训,包括经营方向、管理水平、架构健全等。
主席荣智健及董事总经理范鸿龄请辞,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空降,随即展开连串清理资产行动,先后出售非核心资产,包括以「难舍之情」出售国泰(00293)股权。
6 人民币业务多元化
图:7月6日,中银完成香港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香港04年开办人民币业务,而今年可谓是发展最多元化的一年,由以往集中零售层面扩展至商业应用。
在香港回归12年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与金管局签订跨境贸易结算补充合作备忘录,今后内地的试点企业,与香港的对口进出口公司,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减少汇率风险、降低成本及方便定价。
香港人民币债券推出两年后,汇丰中国于年中向机构投资者发行10亿元人债,成为首家发行人债的外资银行。
其后东亚更发行零售人债,为首只由外资行发行的零售人债。
为迎接中国60周年国庆,财政部宣布在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债券,不但是内地首次在境外发行官债,亦令香港人债市场更多元化。
7 迷债和解
图:苦主斥责监管机构监管不力
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香港雷曼相关投资产品风波实时引爆,持有雷曼迷你债券、股票挂钩票据(ELN)及信贷挂钩票据(CLN)的散户,「血本无归」。
一众苦主痛骂被银行误导,甚至斥责监管机构对银行及产品的监管不力。
10个月后,证监会及金管局与分销行达成协议,推出回购方案。
一般散户可获发还至少60%本金,65岁以上人士的回购比例至少达70%。
金管局日前披露,约2.5万名合资格散户,已有98%接纳方案,而全数2.2万宗迷债与非迷债的投诉,目标于2010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
8 电盈私有化遭否决
图:小股东鼓掌庆祝电盈私有化被否决
盈拓及联通(00762)08年底建议以每股4.5元私有化电讯盈科(00008),在股东会前的一刻,大股东临门加价,在今年初再次召开的股东会前夕,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指有大批新股东出现,怀疑有人种票,引起小股东齐齐上街游行抗议。
证监会更高调在电盈股东会上取得投票文件,并首次介入法律程序。
在法院聆讯期间,证监会调查发现在私有化投票中有849票出现问题,当中涉及前身为弘海有限公司的富通保险,以及身兼盈拓副主席的盈科保险前主席袁天凡。
上诉庭4月下旬否决电盈私有化,判词批电盈私有化种票不诚实,盈科在不足12小时考虑,便宣布决定上诉,虽然盈拓最终直接向终审法院申请上诉,但最终亦宣布放弃就电盈私有化事件上诉至终审法院。
电盈私有化事件扰攘超过九个月,最后盈拓以「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和顾及股东利益」为由,突然向终审法院提出「撤销上诉」的申请,电盈私有化风波终于划上句号。
9 外汇基金亏扭盈
图:金融管理局
金融海啸肆虐全球,一向标榜稳健投资的外汇基金亦难逃一劫。
继08年全年蚀750亿元后,在股汇债全线失利下,09年首季续亏335亿元。
不过,随着金融市场于3月中见底回升,投资表现戏剧性反弹,第二季已赚585亿元,足以抵销首季损失,上半年则净赚250亿元。
受惠全球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且亚洲市场前景亮丽,大量热钱流入区内推高资产价格,第三季投资收入按季高出23%至719亿元,累计首三季赚969亿元,全数收复08年的失地。
10 豪宅天价节节升
图:恒基地产新盘天汇
香港地寸金尺土,港岛半山豪宅供应罕有,发展商往往善价而沽,恒基地产(00012)新盘天汇,首推呎价要3万元起,随着豪宅新盘接踵登场刺激楼价节节攀升,发展商开价越见进取。
天汇68A复式户以呎价近7.128万元易手,以实用面积计算,呎价高达8.8万元,破尽全球最贵的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一号顶楼每呎6000镑纪录,荣登全球最贵宝座。
天汇以天价成交,成为国际盛事,连《纽约时报》亦以「crazy price」来形容香港豪宅楼价。
市场一直质疑买家的身份,不过最后证实由年仅42岁的前唱片骑师(DJ)秦善文,以超过11亿元扫入6伙天汇,当中包括68A复式天价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