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民俗文化 (1)
- 格式:ppt
- 大小:981.00 KB
- 文档页数:16
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行于鲁南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通常称作“拉魂腔”。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中国工匠界的鼻祖。
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最原始。
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
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枣庄市的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
这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
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详细描写枣庄地区独特的节日风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枣庄地区特色节日风俗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给大家讲讲我家乡枣庄地区一些独特的节日风俗。
枣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每逢佳节时节,这里都会上演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正月初一-新年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我们一家人一大早就会穿上最雅致的新衣服,吃上一年中最大一顿团圆饭。
吃完饭后,孩子们就去拜祖宗、拜年长辈,长辈会给我们发红包呢!元宵节-舞龙灯狮子枣庄地区的元宵节绝对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了!到处都是锣鼓喧天的舞龙舞狮队伍,热热闹闹地挨家挨户地行"逐年"之俗,驱邪纳福。
晚上,全城的柿子园、义村公园等处都会燃放彩灯,人们手捧彩灯,疯狂一夜。
最精彩的是柿子园里的大型舞龙舞狮大巡游,队伍中龙腾狮跃,精彩纷呈!清明节-祭扫清明时节,枣庄人们都会回到乡间,扫墓祭祖。
墓地周围就会聚集很多小贩,卖祭品、菲品、糖果什儿的。
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去捡掉在地上的糖果和小零食了。
外婆还会给我们买些临时搭起来的小摊上的风车、柳条编的蛇等小玩具。
端午节-荷包蛋龙舟枣庄最出名的就是端午节的"荷包蛋"了。
这是把嫩鸭蛋用芦苇叶箕裹住,在开水中煮熟而成的特色传统美食。
每年的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炖上这种芳香四溢的荷包蛋。
除了吃荷包蛋,我们这里还有龙舟赛等娱乐活动。
实在是热闹极了!七夕节-乞巧每到七夕,姑娘们都会来着手工活儿。
有的在纺线,有的在编织,都在"乞巧"求个手工巧。
据说这一天纺的东西特别巧,织成的也会格外漂亮。
女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针线活儿能越来越好呢。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中秋是一年一度的团圆日子。
晚上,街上的月饼店门庭若市,各式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
待月上中天,全家人就会一起踏着清凉的月色,吃着香甜的月饼,赏月庆团圆。
姐姐还会教我们这些弟弟妹妹用树枝插上菊花做"插牛"呢!重阳节-登高九九重阳,枣庄的老人们都会组队登高。
枣庄特色民俗——柳琴戏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还有“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等民谣。
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枣庄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
一、柳琴戏的由来与定名柳琴戏与淮海戏、泗州戏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统称“拉魂腔”。
拉魂腔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形式。
因其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土腔土调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它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异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苏鲁豫皖交界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体现了这一地区的人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所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柳琴戏”一名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邵明思《峄县柳琴戏》云:“1954年华东地区会演,正式把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
”在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之前,有关人士因嫌“拉魂腔”一名流于“土俗”,故决定更名为相对高雅的“柳琴戏”,并于文艺会演时正式启用。
二、柳琴戏的起源和发展柳琴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
解放后,由政府出面,相继成立了滕县柳琴剧团、峄县柳琴剧团、枣庄市柳琴剧团、台儿庄柳琴剧团、齐村柳琴剧团。
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有200多出,主要有《东回龙》、《西回龙》、《二反》、《五反》、《樊梨花点兵》、《四告》、《王二姐思夫》、《五女兴唐》、《葡萄架》、《姊妹易嫁》、《张郎与丁香》等。
十年动乱期间,剧团几乎凋零殆尽。
新时期以来,剧团逐步得到恢复,除了上演传统戏以外,还创作了许多新的剧目,如《山乡锣鼓》(张晶执笔)、《匡衡进京》(邵明思创作)、《墨子》(王中编剧)等。
枣庄的节日风俗
枣庄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里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节日风俗。
1. 清明节
每年的清明节,枣庄市民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悼念先人。
此外,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踩麦场。
枣庄人会在春天来临时将麦草撒在场地上,等到清明节那天,人们便会跳起踩麦舞,表示祈求丰收和平安。
2.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在枣庄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和赛龙舟。
此外,枣庄市惠民广场上还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
3.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在这一天,枣庄人会与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而在市区的一些商业街区,还会布置起美丽的彩灯,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赏。
4. 荷花节
每年夏季,枣庄市郊的南湖附近都会举办荷花节。
这里的荷花种类繁多,数量也很大,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玩。
而在节日期间,还会有荷花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
以上这些节日风俗,都是枣庄市民传承的文化宝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内涵。
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在我国,丧葬习俗千千万万种,但无论是哪里的葬礼,都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那么,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那么,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旧时,年老死在家中,停灵在堂屋正中间,俗称“寿终正寝”。
人死了,忌说死字,一般说“老了”、“走了”、“过去了”、“回去了”、“去世”、“逝世”、仙逝、与世长辞了等。
停止呼吸叫“倒头”,应该说咽气了,有时候,连咽气也不忍说,只说准备后事吧。
停灵老人在停止呼吸之前,儿女要亲自给洗脸,洗手、洗脚、净身(擦身子),然后给穿上寿衣,寿衣称“送老衣裳”,一般是蓝缎子或蓝布做的,穿上寿袜、寿鞋有的地方也称寿鞋为靴子,带上寿冠即寿帽。
寿衣、寿帽、寿鞋在老人病重期间已准备就绪,也有临时到寿衣店选购的,上面都绣有寿字。
穿送老衣服,一般只穿单数,忌讳穿双数。
穿戴完毕,把死者抬到灵床上,停灵。
认为如果停止呼吸后再穿戴,死者就得不到了,即死者的亡灵就带不走了。
灵堂设在堂屋中间,按方位摆放。
死者头垫寿枕,束双脚,白纸蒙面或蓝布蒙身,头南脚北,仰面向上。
燃“长明灯”,摆上“打狗饼”,盛“倒头饭”,立“影身草”,灵前放“老盆”,孝男孝女举丧、烧纸钱、喊路。
制钱山亭地区用红线系铜钱(俗称制钱)放入死者口中,有仿古人含玉之意。
死者的两手,一持打狗“鞭”,即用棉花絮搓成的棉条段;一握打狗饼子,即按死者寿终时的岁数数烙制的小面饼,用线串成串,挂在死者的手腕上;有的还在死者袖筒内装些茶叶。
据说人死之后有三魂(俗话有三魂六魄之说),一魂驻守尸骨,一魂转胎投生,一魂奔赴西天。
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以用鞭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子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顺利到达西天冥国。
人棺入敛成服死者人棺,谓之“大敛”、“成敛”。
棺材是死者的房子,俗称“棺木”、“木头”、“盒”,要用上等木料,精心制作。
旧时,对棺材的质地非常讲究。
一是木材的品种,多以柏木、桐木为佳,柳木次之。
介绍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你们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枣庄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枣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哦!我最喜欢的就是台儿庄大鼓书啦。
台儿庄大鼓书可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流传于台儿庄古城的民间说唱艺术。
表演者手持两面大鼓,边击鼓边高亢吟唱故事,节奏优美,声情并茂,实在是太棒了!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们家门口就会聚集一些大鼓书表演者,他们穿着绣有精美图案的戏服,头戴孔雀翎,相当好看。
表演开始后,鼓声阵阵,唱腔铿锵有力,把大家带入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中。
我最喜欢听《三岔口捉贼记》和《武林外史》这两个戏文啦!除了台儿庄大鼓书,枣庄还有非常有特色的祭曲和碗碗舞呢。
祭曲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通过优美婉转、哀而不伤的旋律,表达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碗碗舞则是一种源于民间的舞蹈,舞者手捧两个小碗,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场面十分热闹。
我的一个小伙伴特别喜欢陶瓷扎花哦,枣庄素有"中国陶都"的美誉,制作陶瓷扎花可是一门非常考功夫的手艺。
首先要把泥料捏成长条,然后利落地剪出各种造型别致的小花朵,临时组合成精美的花束图案,着色烧制后就成了漂亮的陶瓷扎花作品了。
真不敢相信这些精巧绝伦的花朵竟是出自匠人的手工哦!如果你也对枣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感兴趣的话,就一定要亲自来感受一番。
在这些活动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更能领略到枣庄人民朴实质朴、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希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热爱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篇2题目:枣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真有趣!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枣庄市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枣庄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位于省内西北部。
虽然枣庄不是很大,但是这里有着许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庄特色的民俗我的家乡是山东枣庄,一个美丽安逸的地方。
说起我的家乡有什么特色的民俗呢,那一定是我们枣庄的庙会啦。
接下来,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庙会吧。
枣庄地区的古会、庙会(山会)起源较早,据《滕州商业志》记载,公元前415年(战国时期),滕县(今滕州市)羊庄的“北庙会”已具有相当规模。
公元7年,峄县境内西北处“沧浪渊庙会”甚盛,每年三月初三前去焚香拜祷“苍老爷、苍奶奶”者络绎不绝,一直“香火甚旺”,延续至今。
隋朝大业年间,峄县南的“白庙会”,滕县南的“官桥会”,都是本地最大的古庙会。
唐宋时期,峄县西的“青檀寺庙会”、滕县东沙河的“香火会”盛况可观。
据明代《峄县志》、《滕县志》记载,明代枣庄地区内建起各类寺、庙、坊等数以百计。
寺、庙内各祀一神,每当某个寺、庙落成时,信奉这些神灵的人们,便前去烧香祈祷。
每逢祀日,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道为之满,途为之塞,行商走贩云集,逐步演变成购销活动的交易场所。
这些庙会、香会、骡马大会一般是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或数次的,会期三、五、七、十天以上不等。
参加古会的成员主要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者、小商小贩。
庙会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清末,枣庄境内的传统古庙会有龙头会、郭里集会、税郭会、齐村会、周村会、西集会、沧浪渊会、山亭会、徐庄会、峄城会、底阁会、青檀寺会、峨山会、曹庄会、白山会、古邵会、阴平会、仙人洞会、泥沟会、库山子会、马兰会、台儿庄会、涧头集会、侯孟会、张山子会、千山头会、周营会、邹坞会、临城会、陈郝会、东戈会、界河会、官桥会、望冢会、柴胡店会、尚岩会、庄里会、云凌阁会、滕城会等等,粗略统计,有115处之多下面介绍几处枣庄地区较有影响的古庙会情况:千山头庙会:千山头,当地民众也称之为青山头,它地处滕州与薛城区交界处。
清代文人郝质瑜在《游昭阳湖记》中写道:“东眺滕峄,而崇岭峻崦,危磴千云,乔林拂日者,则千山头也。
”据文献记载,这里的庙会始于明代,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山东枣庄山东枣庄物华天宝,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山势险峻突兀,如擎天柱直插霄汉,园内森林植被面积大,是我国罕见的亚热带长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的汇集区,珍贵树种繁多;台儿庄古运河雄伟壮丽,百舸争流,像条玉带一样绕城而过;峄城石榴园风景区榴树茂密,青檀缠绕,曲径通幽,奇树、山泉、古冢、寺庙、碑刻隐现于榴园之中。
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的故乡。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北辛文化遗址、古滕国、古薛国遗址及众多的汉墓和蔚为壮观的汉画像石,都在市区境内。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人志士,“自荐”而名传后世的毛遂,“凿壁偷光”的大经学家、西汉丞相匡衡,明代翰林大文学家贾三近等,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胜迹给后人以启迪、以影响。
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劳的铁道游击队其纪念碑、群雕巍然屹立在美丽的微山湖畔;占地三万四千平方米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参加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的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宏伟场面。
这许许多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枣庄这块锦绣山川点缀得更加威武雄壮。
?枣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是南北交通要道。
枣庄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滕国、古薛国、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文化形象的代表。
柳琴戏、山东快书发源于枣庄。
奇石、根雕、盆景、唢呐、高跷龙、狮子、龙灯、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品丰富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陶器、汉画像石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充分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
女娲神话、柳琴戏、鲁班传说、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洛房泥玩具、鲁南花鼓、皮影戏、鼓儿词等先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庄文化艺术柳琴戏鲁南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
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
枣庄地区的婚嫁习俗枣庄为孔孟之乡一脉之地,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较深。
特别是旧时的婚嫁礼仪更为隆重,娶妻有“小登科”之称。
要进入洞房花烛之夜,需行过“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俗称提亲、说媒、说亲,对男方而言叫“说媳妇”;对女方来说叫“说婆家”。
旧时提亲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注重门当户对。
多数男大于女,同岁的也好。
也有女大于男的,但不能大太多,有“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没意思”,“女大五比老母”之说。
问名俗称查“八字”,男方把女方生辰八字、属相要来,请算命先生查一查双双“八字”、属相是否相合。
纳吉俗称“合年命”。
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双生辰八字,属相相配,如果相合即可订婚;如果相克就不能订婚。
古时有属相相克口诀相沿至今,如:白马犯青牛,鸡犬泪交流,乌猪犯猿猴,龙虎相斗,鸡猴夫妻不到头等。
纳征俗称“定亲”。
婚事一旦说妥,男女两家先下“通书”,即男方求婚的红纸小贴,俗称“定亲喜书”。
下“通书”一般不行重礼,男方以禽类、美酒、糖果、布帛、首饰为彩礼。
女方回以文房四宝,鞋袜等物。
下“通书”后,还要正式签订婚约,俗称“下大启”,亦叫“传启”。
仪式较为隆重,双双都在同日宴请媒人,男家早宴,女家午宴。
下完“大启”,表明婚约正式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一方毁约,要通过家长、族长、媒人重新议定,双双退回启贴、彩礼、信物,方可解约。
“下启”后,双双议定佳期,准备迎娶新人。
根据女方属相和生辰八字议定婚期,属兔鸡的阴历正、七月,属虎猴的二、八月,属牛羊的五、十一月等。
至于婚期定于哪一天,要看女方的八字和黄道吉日才能确定。
婚期定下来就是娶亲了,俗称“办喜事”。
对男方来说称“娶新媳子”;对女方来说则叫“出门子”。
娶亲之前,男方要做好一切迎娶的准备。
例如下喜帖、安客、请执事、厨师、乐队、伴娘、雇花轿、布置新房等。
娶亲的一切事都由执事操办。
娶亲前,要套被褥,即绿褥子、红被,意为越过越滋。
套被褥得找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忙,套被的时候在四个被角都放上染红的花生、栗子、硬币等,谐意“早生贵子”。
关于枣庄地区元宵节送灯的习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盛况。
虽离此间盛况距离已久,但是元宵节的习俗依旧传承下来,枣庄地区也不例外。
接下来将要讲述枣庄地区的元宵节送灯习俗。
一、元宵节送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据正史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宫廷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动。
随着朝代更迭,这一节庆逐渐由宫廷延伸到民间成为重大节日,到唐宋时期空前繁荣,称为“元宵节”。
而据民间野史杂录记载,元宵节的一些庆祝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天官的生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地官的生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水官生辰。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故人们为迎接天官赐福,到处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公元前108年,汉文帝为纪念平息吕氏家族叛乱的日子而首次设置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街头开始流行放灯的习俗,元宵节也被人们称作灯节。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族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到了隋唐时期,赏灯活动更加兴盛。
皇宫、街道上到处挂灯,还要建灯轮、灯楼和灯树。
宋代更是重视,赏灯活动愈加热闹,而且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丰富多彩。
清代的赏灯活动虽然改成了三天,但是赏灯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除了燃灯之外,嗨放烟花助兴,后来又添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的内容。
而关于元宵节送灯的传说更是很多,如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山东枣庄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山东枣庄篇1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端午节”由来已久。
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
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
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
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
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
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
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
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起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
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
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
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
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
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
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
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
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山东枣庄篇2家乡的风俗我出生在山东枣庄这个美丽的城市。
枣庄地处山东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每一个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枣庄的民俗文化范文枣庄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介绍枣庄的民俗文化,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展开描述。
首先,枣庄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夜郎庙会”。
夜郎庙会是枣庄市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至六月二十日举行。
这个庙会恢弘壮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商贩前来参观和交易。
庙会期间,各种表演、游艺和市集活动举行不断,如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杂技等,热闹非凡。
除了夜郎庙会外,枣庄还有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年画、设立年货市场,举行舞狮子、舞龙灯等庆祝活动。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时刻,人们会在夜晚的庭院里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清明节则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先的坟墓,焚烧纸钱、献上鲜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除了节日,枣庄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面塑。
面塑是用糖面做成的各种形状的艺术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面塑技艺独特,需要手工巧夺天工才能完成。
在枣庄的传统庙会和民俗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面塑艺术家们展示他们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枣庄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刺绣等。
此外,枣庄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制作、木雕、织布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枣庄的瓷器制作。
枣庄的瓷器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都”。
传统的枣庄瓷器以蓝釉为主,采用青花、彩绘等技法,造型精美,纹饰瑰丽,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瓷器,枣庄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手工艺,如纸伞制作、剪纸、手绣等,这些手工艺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来说,枣庄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枣庄非遗项目:女娲神话简介女娲神话是中华民族长期流传的创世神话。
女娲神话包括造人、补天、创立婚姻制度等三个方面内容,传说中的女娲生活在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
也就是母系氏族时期,人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关于杰出女性的优美传说,最终积淀成女娲神话。
女娲神话的记载很早就见之典籍,如《淮南子·览冥训》、《春秋世本》、《春秋运丰枢》、《世本》、《春秋世本》等,及至汉唐以降,各类典籍中关于女娲神话的记载更加丰富。
枣庄为女娲神话的主要地区。
据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考证,伏羲氏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在山东中南部一带,生活在距今7000多年前,与传说中女娲、伏羲的兄妹婚姻时间相吻合。
《太平御览·风俗通》记载的女娲“抟土造人”实际上是后世子民对女娲怀念升华的结果。
后来,炎黄之争使东夷子民遍及华夏各地,女娲神话由此传布开来。
据地震史学家提供的资料,大约7000多年前,峄城曾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作为部落首领的女娲率领民众抗震救灾。
其事迹经后人夸张变形后,就成了“炼石补天”,这样“造人”和“补天”经过代代相传,到炎黄时期,基本上传遍了华夏地区。
考古资料证实,以泰山核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正是原始部族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关键阶段,后世相传的女娲、伏羲的兄妹婚姻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在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有一个叫伏里的小村庄,据传,这里就是伏羲的故里,现在当地还有伏山、伏羲庙、磨脐里、阴母娘娘山弯、古龙沟、大九峪、小九峪等等与伏羲女娲相关的历史遗存。
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在枣庄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清楚地再现了伏羲女娲交媾的情形。
伏羲和女娲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其丰功伟绩,从远古流传至今。
根据对枣庄市峄城区地名地貌、文物遗迹和民俗的实地考查,可以推断出女娲神话在枣庄市峄城区的基本传承脉络。
如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生活处、女娲部落遗址、“抟土造人”、“扫云娘娘”的风俗等近年来,枣庄市加强了对女娲神话的研究,出版了部分相关著作,如《枣庄历史人物志》、《枣庄运河文化丛书》、《枣庄史话》等等,但是,与女娲神话本身承载的丰厚的历史、美学价值相比,还有很多不足。
枣庄的人生仪礼介绍及其社会功用摘要:历史悠久的枣庄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习俗更是多种多样。
除了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习俗外,枣庄的人生仪礼也是根深蒂固。
本文就围绕者人生仪礼来窥探枣庄的民间习俗。
关键词:枣庄;人生礼仪;社会功用一、枣庄简介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曲阜、邹城,是山东省第四个设立的地级市。
处于“一山、一水、两汉、三孔”黄金旅游线上,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
既有北方城市的豪放,又兼具江南水乡的秀美,素有“鲁南明珠”之称。
历史悠久的枣庄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习俗更是多种多样。
除了普遍的,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习俗外,枣庄的人生仪礼也是根深蒂固。
本文就围绕者人生仪礼来窥探枣庄的民间习俗。
二、枣庄的人生仪礼(一)诞生礼。
诞生礼诞生仪礼作为人生的开端仪礼,具有持续时间长、仪式隆重等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由无数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成,特别重视子嗣承续,婴儿的降生便受到了父母乃至整个家庭、家族的莫大重视[1]。
诞生礼是一个人降临于世的开端,是人生的第一个大礼,是人由母体“走”向外界的重要转折。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 [2] 回族的诞生礼回族人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
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
[3]诞生礼生育的动力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的需要,在盘根错节的红瑶村寨中,家族人口的数量通常与这个家族在村寨中的势力成正比。
生儿育女是红瑶家族中的大喜事,人们往往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来表达喜悦之情。
[4]当然,有些地方的诞生礼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的,甚至违反了仁道。
例如“割礼”,割礼是广泛流行于非洲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有的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非常盛行割礼的做法,有的民族在割礼的同时还要敲掉受礼者的一两颗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