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结构之六书
- 格式:ppt
- 大小:271.50 KB
- 文档页数:38
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另外,六书还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基本概念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
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
“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简介“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概念基本概念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
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
“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简介“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历史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
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
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
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
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
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如:釜,从金省,父声。
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汉字六书造字法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最古老、最独特的书写系统
之一。
汉字六书造字法是汉字形体结构的理论基础,也是汉字演化的
总结和归纳。
首先,六书指的是汉字的六种基本结构,即“横、竖、撇、捺、点、折”。
这六种结构可以组合成各种形态,构成了汉字形体的多样性。
其中,横、竖、撇、捺是汉字的基本构成要素,点、折则是辅助
构成要素。
其次,造字是指依据汉字六书法则,通过组合、变形、衍生、借
用等方式创造新字的过程。
造字涉及到丰富的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
内涵,对于丰富和拓展汉字体系,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汉字演化长达几千年,造诣至深,体系至广,表现出了我国古代
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六书造字法的探讨,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
汉字的形体特点和演变历程,还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汉字,弘扬中华文化。
因此,汉字六书造字法是我们传承汉字文化的重
要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总之,汉字六书造字法作为汉字形体和演化的理论基础,对于我
们深入理解和应用汉字都极其重要。
相信随着我们对汉字的学习和理
解越来越深入,汉字文化的瑰宝也会在我们的心中越来越闪耀,成为
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
一、六书例说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之说。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是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目。
直到西汉末年,刘歆修《七略》,六书名目方始得见:“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其后郑众在《周礼·保氏注》中将这六书名目及次第修正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仍然没有具体的解释。
又过了几十年,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才在叙中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并举例字以明之。
许慎又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依刘歆的次第。
几点说明:第一,汉字非一时一地一人创造,故非先有六书而后造字,而是先有汉字,后有人总结出造字(及用字)之法。
第二,六书之中,前四种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后二种则属用字方法(按:实即字的形义之间的复杂关系,转注为同义异形即同义词或同源字;假借为同形异义即同形词)以下分别说明“六书”:(一)象形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
《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例字如日月山水人手目,木鱼虫鸟马牛弓。
其他再如车、虎、止、又、女、行、贝、鼎、皿、页、眉、文、州、瓜、果、龟等。
象形字可分为两类:1、独体象形——象形正例:车、牛、犬、女、贝、鼎、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