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概况
自然环境 普 宁市南部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为峨嵋 嶂山地和南阳山丘陵,东北部为铁山、洪 山的低矮丘陵,中部为宽广平原,在平原 与丘陵之间有台地分布。全市诸山为莲花 山 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市境东西最长距 离50公里,南北最长距离38公里,市界线 周长约206公里,全市区域总面积1620平 方公里,折243万亩,其中耕 地38.4万亩, 占15.8%,山地144.7万亩(指林业用地, 不含侨场),占59.6%,市区规划控制区 220平方公里,建成区26平方公里。普宁 市的气候除北部少数农村外,处于北回归 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 平均气温21.3°C,年平均降水量2124毫 米。
历史 沿革
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加和土 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 戎水、黄坑三都日渐殷实富足,但 三都离县城一百七十余里,“势难 遥制, 重以山寇屡扰”,巡按陈联芳、 总督张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设县治, 以便统驭, 取名曰普宁”。嘉靖四 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 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 水、黄坑三都地域,可能取“普遍 宁谧”之意或沿用移民至此的莆田 人的“莆田安宁宁 谧”之意,莆谐 音普,命名普宁,首在今普宁市境 内首置普宁县,并建筑城郭。明嘉 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置普安县。 万历年间改安为宁。
历史 沿革
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革命军于武昌发动首义,同 盟会方次石(普宁早期赴日留学生)于普 宁起兵响应。1911年11月,同盟会员刘任 臣率先领军入普宁城。1923年5月25日, 普宁再次为陈炯明军所控制。1925年3月 12日,蒋介石、何应钦、周恩来领导的国 民革命军东征军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在 普宁城西的里湖打败陈炯明部林虎劲旅。 1925年11月2日,东征军由里湖经安仁抵 普宁城,周恩来在县商民大会演讲,筹措 军饷。同年,师长何应钦任方芝庭为普宁 县长。 民国时期行政隶属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 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