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 与妻书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6
与妻书林觉民妻子回信作文亲爱的觉民:
你寄来的信,我收到了。
每字每句,都像是刻在我心上一般,让我既感动又心疼。
你说你要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去奋斗,我明白的,你是个大丈夫,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可是啊,每当我夜深人静时,想到你,想到你为了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而离开我,我心里就空落落的。
你可知,我在家里是多么盼望你能平安回来,哪怕只是短暂的相聚也好啊。
你写的那些关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话,我都懂。
可我也是个普通的女子,只希望你能平安、健康,能在我身边。
但我知道,你做不到,你心中有更大的世界,更大的抱负。
我记得你曾经对我说过,要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一个不用担忧未来的家。
现在,我虽然身处家中,却感觉那温暖有些遥不可及。
但我知道,这都是暂时的,你会回来的,带着胜利的消息,带着我们的未来。
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也会照顾好我们的家。
等你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享受那份期盼已久的平静和幸福了。
你在外面,一定要小心,一定要保重自己。
觉民,我爱你,这份爱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反而会因为你的坚持和付出而变得更加深厚。
我相信,我们的爱情会如同你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一样,坚不可摧。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教材解析CAIJIEXI林觉民是清代末年著名的革命志士,曾于1911年4月参加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后从容就义。
在参加起义之前,他就已经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信中,林觉民委婉地向妻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表示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将自己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爱融为一体,生动地诠释了“国家不强大,人民不幸福,个人就没有幸福可言”的道理。
这封书信情感真挚,语言委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笔者就解读一下《与妻书》中的情感。
一、对挚爱之人的无限依恋在这封信的开头,林觉民写道:“意映卿卿如晤。
”“意映”是林觉民妻子的闺名。
林觉民生于1887年,18岁时由母亲做主,娶了陈意映为妻。
两个人虽是包办婚姻,但感情笃厚,极其恩爱。
在黄花岗起义爆发之前,陈意映已经有孕在身。
在这种情况下,林觉民并未迟疑,而是留下绝命书后毅然奔赴广州。
他何尝不想留在妻子的身边,陪她一生一世呢?但是国难当头,他不可独善其身。
在书信当中,他以“卿卿”二字称呼妻子,充分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之情。
他先简要交代了事情的缘由,然后说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汝其勿悲。
”林觉民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自从遇到妻子之后,便愿天下有情之人皆能成眷属。
不过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饱受磨难,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人间,又有几个人能过得舒心如意?他虽然已经作出了决断,但在临别之际,心中仍有千言万语想细细倾诉。
可时间不等人,他最终只留下这封书信,便匆匆离开了。
也正是因为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才会毅然踏上这条未知的道路,弃“小爱”而成就“大爱”,舍“小家”而守护“大家”。
二、对昔日之事的深切追忆林觉民与妻子成婚已有数年,两人携手并肩,也曾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
在决定参与起义后,他提笔写下了这封信。
在信中,他思及昔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吾真不能忘汝也!……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与妻书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wù),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suì)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chèn)心快意,几家能彀(gòu,同“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yù)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jīn)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qī)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与妻书关于对爱情的理解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信里满载着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操和伟大情怀。
在这封信中,林觉民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切爱意和眷恋之情。
他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融入到文字之中,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对妻子的真挚情感。
以下是一些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所表达的对爱情的理解:
1. 真挚深厚的感情:林觉民在信中多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强调了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深厚的情感连接,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相互扶持和理解:林觉民提到他和妻子相互扶持、理解和支持。
他认为在爱情中,双方应该相互关心、支持对方的梦想和追求,并在困难时给予彼此力量。
3. 无私奉献: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他愿意为了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的决心。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不仅是对个人的关爱,还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4. 永恒不变的承诺:尽管面临生死离别,林觉民在信中强调了他对妻子的爱是永恒不变的。
他承诺即使在死后,他的爱也将永远存在。
《与妻书》展示了林觉民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他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爱情和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封信不仅是一封情书,更是一份对爱情和生命的崇高宣言。
《与妻书》文言文知识点《与妻书》是林觉民在 1911 年黄花岗起义之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学习这篇文言文,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通假字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彀”通“够”,能够。
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通“傍”,依傍,靠近。
二、一词多义1、竟(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2)何竟日默默在此(整)2、身(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自己)(2)且以汝之有身也(身孕)3、及(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及)(2)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等到)4、书(1)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书信)(2)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5、其(1)汝其勿悲(表祈使,希望)(2)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代词,代腹中之物)(3)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些)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汝幸而偶我(婚配)(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2、形容词用作动词(1)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2)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切瓜一样)3、动词用作名词(1)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事业)四、古今异义1、汝可以模拟得之古义:想象,揣摩。
今义:模仿。
2、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古义:无喜怒哀乐之情。
今义:对感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忘掉。
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1)钟情如我辈者(定语后置,“如我辈之钟情者”)(2)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定语后置,“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之天下人”)2、省略句(1)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省略宾语)(2)吾与(汝)并肩携手(省略宾语)3、判断句(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是”表判断)六、重点语句理解1、“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不舍,即使身处九泉之下,也希望能与妻子心灵相通,相互感应。
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 作者表明自己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而英勇赴死,体现了其高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与妻书/林觉民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资料内容:古文的【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文】意映卿卿如晤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③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④,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⑤。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⑥。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⑦前后,窗前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⑧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⑨,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⑩?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与妻书解读摘要:一、与妻书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与妻书》的创作背景2.作者林觉民简介二、与妻书的内容解读1.与妻书的主要内容2.书信中表达的情感3.书信中的家国情怀三、与妻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1.文学价值2.对后世的影响四、总结正文:《与妻书》是近代民主革命者林觉民在1911 年广州起义前夜,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这封信充满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对家国的忠诚,被誉为“百年情书”。
一、与妻书的背景与作者简介林觉民,字意洞,福建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
他早年留学日本,结识了黄兴、孙中山等人,加入了同盟会。
1911 年,林觉民参加了广州起义,担任先锋队队长,起义失败后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 岁。
《与妻书》就是在广州起义前夜,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
二、与妻书的内容解读《与妻书》是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的深情告白,书信中充满了对妻子的爱恋、愧疚、期望等多种情感。
作者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愧疚,因为自己的革命事业,不能尽到丈夫的职责,甚至无法给她一个安稳的生活。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爱恋,希望能与她共度余生,携手白头。
然而,面对家国的危难,作者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家国情怀。
三、与妻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与妻书》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辞,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的瑰宝。
这封信不仅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也展示了他对家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封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人传颂的佳作。
总结:《与妻书》是林觉民在革命事业中留给妻子的一封深情告白,这封信展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对家国的忠诚。
与妻书原文及注释【原文】与妻书林觉民〔清代〕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与妻书妻子的人物分析和性格特种《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林觉民返回老家后,还专门去看望自己阔别许久的妻子。
此时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已经身怀六甲,而林觉民不敢保证自己此次前往参加起义,能够活着回来。
于是,林觉民只好强压自己内心的千头万绪,强颜欢笑,唯恐妻子知道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从而影响身体。
要知道,孕妇的身子骨很弱的。
林觉民探视完妻子以后,借故离开了家里,继续参与起义活动。
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黄兴率领起义军在广州发动起义。
林觉民参与攻打总督府的战斗。
不过,结局是意料之中:少数民间武装组成的小股起义军,和清军打游击战或许还绰绰有余,但如果正面冲突,结局可想而知。
陈意映嫁给林觉民的时候,是光绪三十一年的事情。
从光绪三十一年陈意映嫁给林觉民,到宣统三年林觉民英勇就义,陈意映在林觉民家里一共生活了七年。
而这七年时间里,林觉民很少在家。
和一般的女子往往会因为丈夫不在家而产生怨恨心理、深闺寂寞不同,陈意映十分支持林觉民的想法:因为陈意映虽然没有参与革命,但却也是一个开明且进步的女子。
并且,因为林觉民的有见识和果敢担当,陈意映对林觉民,还夹杂着一丝敬仰的感觉。
但即便这样,当陈意映收到林觉民的《与妻书》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起来。
对于丈夫的牺牲,陈意映还是感到很痛苦和伤心。
但毕竟陈意映还怀着林觉民的遗腹子,因此,陈意映强行让自己振作,最终,生下了林觉民的孩子。
随后不久,在郁闷中,陈意映去世。
好在,陈意映已经目睹了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新生。
或许,九泉之下,她可以让林觉民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