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治疗药物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与药物治疗进展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心脏疾病,患者心脏无法有效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身体组织的需求。
它通常与左心室功能减退相关,导致全身循环淤血和肺淤血。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展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1. 心肌损伤和重构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长期存在的高负荷使得心肌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
持续的高压负荷会引起心肌重构,包括增加左心室质量和体积,并且导致左心室壁厚度增加。
这些改变通过激活纤维母细胞增殖以及基质合成来实现,最后导致病理性重构。
2. 肥厚与扩张之间的转化随着时间推移,单纯的肥厚逐渐转变为同时存在异常舒张和缩短时间间隔两个特点的肥厚-扩张型心肌病。
心肌功能降低和组织水平异常,可能与微循环的改变以及线粒体功能减退有关。
3. 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在发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过程中,神经内分泌系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低灌注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并且促进了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前列腺素E2等内源性储备物质的释放。
这一系列反应导致了静脉回流障碍、容量超负荷以及水钠潴留。
4. 细胞内钙离子调控失常正常心肌收缩需要细胞内外部环境之间精确的钙离子调控。
而在CHF患者中,细胞内钙离子调节机制出现紊乱。
局部Ca2+浓度升高导致抑制舒张和阻滞顺序排列进行性传导,从而影响心室舒张功能。
5. 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有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可以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并且激活钙离子抑制机制,进一步损害心肌功能。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虽然目前尚无完全治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但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促进水钠盐排泄以及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降低死亡率。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摘要心力衰竭早期,药物治疗是关键,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治疗心衰的药物主要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肼苯哒嗪和硝酸盐等。
关键词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近展病理生理学改变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反应:交感系统活动增强;心室肥厚与扩张;肾素-血管紧张素与加压素(抗利尿激素)系统被激活,心房利钠肽、缓激肽等分泌增加。
早期可维持一定的排血量,但晚期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加剧心功能不全。
心衰分期和治疗原则a期: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心衰症状。
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心衰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降低心衰危险。
高血压是心衰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显著增加a期患者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影响心衰患者预后,因此要严格控制血糖。
调脂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衰的发生。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史、糖尿病或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
治疗的目的是延缓左心室重构,预防心衰发生。
所有a期建议均使用于该期患者。
对于所有适应症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可降低梗死和死亡率。
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
a期和b期患者的建议也适用于该期患者。
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治疗c期心衰的基石;有液体潴留史的患者,应用利尿剂并限制钠盐摄入。
及早联合使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
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acei患者,arb 为有效替代物。
d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
a、b、c期的所有措施;晚期患者的关注治疗;慢性正性肌力的药物等。
药物治疗进展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对于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arb在不耐受acei的症状性心衰患者可代替acei使用,以减少死亡和并发症。
arb和acei对慢性心衰死亡率和发病率降低似乎有类似的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导致疲劳、呼吸困难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药物治疗一直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我们来看看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心衰治疗药物主要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心脏,帮助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ARNI是一种新型的心衰治疗药物,它是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两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
临床研究表明,与传统的ACEI相比,ARNI在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再住院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ARNI已经成为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
除了ARNI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药物是心衰患者的新型利尿剂—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通过抑制肾脏中的血管紧张素II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比传统利尿剂更好的利尿效果,并且对心脏和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更为明显,因此在一些难治性心衰患者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心衰患者的免疫调节治疗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疗效。
虽然免疫调节治疗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它的出现无疑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衰治疗的最新药物治疗选择“金三角”变“四重奏”,用药时机翻天覆地
以往治疗心衰的“金三角”是由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B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组成。
经过ACEI/ARB 和P受体阻滞剂这一“黄金搭档”治疗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1VEF)降低<40%,则加用螺内酯。
自从DAPATF试验及其亚组分析结果发布后,心衰治疗“金三角”变成了“四重奏”——ACEI∕ARNI+β受体阻滞剂+MRA+SG1T2i。
目前,心衰治疗一线用药已发生巨大改变,有学者提出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SG1T2i(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其次加用ACEI/ARB或ARNI,接着再用MRA o因为降低心衰死亡率的主要作用是B受体阻滞剂,而达格列净剂量(IOnIgqd)无需调整,DAPA-HF试验也已证实其治疗的心衰患者(不管有无糖尿病)临床获益远超风险。
而ACEI/ARB以及ARN1需剂量调整,因此在β受体阻滞剂和SG1T2i之后启动。
经过上述治疗后,若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则可减少螺内酯的用药几率。
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完整版)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类影响着全球2600多万患者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系统最难攻克的战斗堡垒之一。
关于其治疗,近年来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患者年病死率、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患病率仍在升高。
随着今年多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及相关指南的颁布,心衰在药物及器械等治疗方面均有新的进展,现对其进行一一总结归纳。
一、药物相关治疗进展1.SGLT-2抑制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2016年发布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心衰指南已经明确了恩格列净的地位与作用,此后新出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SGLT-2抑制剂在心衰中的作用。
这其中的支撑试验如下几个。
EMPA-REG OUTCOME是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
该研究结果表明,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可以明显降低该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
该研究共入组7020例患者,在基于指南指导的心衰治疗方案基础上每人服用10或25mg的恩格列净或安慰剂。
随访3年后,结果显示恩格列净明显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相关,同时也有一个心衰相关的住院率的明显降低。
不足之处在于,与对照组相比泌尿系感染率的增加。
CANVAS研究是应用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风险患者的研究。
该研究有10142例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卡格列净100或300mg或安慰剂,平均随访188周。
研究结果提示卡格列净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率的降低密切相关。
同时也显示术心衰相关的住院率与卡格列净明显相关。
DECLARE TIMI-58 临床试验是基于达格列净进行的。
该研究结果提示,达格列净的应用降低了心衰和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
在其亚组分析结果中提示,达格列净还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心梗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发生率。
诺欣妥——心衰治疗的划时代进展重庆合川人民应用曹优文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而且一直是心血管领域尚未被征服的“挑战”。
心力衰竭的治疗经历了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也就是从洋地黄到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重大变迁,从而实现了心力衰竭治疗较大获益。
现在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神经内分泌激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是近20年来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重大进展,RAS抑制剂、交感神经抑制剂因此走进心力衰竭治疗的舞台中央。
ACEI、ARB、B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近几年无论是使用率,达标率都稳步增加,心力衰竭的预后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是,是不是心力衰竭就被我们攻克了呢?没有!实际上至从ACEI;BB;MRI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心力衰竭的治疗遇到侄楛,没有发展和进展。
心力衰竭的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那么,心力衰竭治疗怎么样优化呢?实际上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亟须转变理念好在ARNI的出现心力衰竭的诊治——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今天就一同来回顾一下ARNI走过的历程2014 ESC发布PARADIGM-HF试验,在心力衰竭领域激起一层涟漪,研究中位随访27个月,提前终止试验。
结果显示:主要终点事件减少20%,心血管死亡减少20%,全因死亡减少16%,再住院率减少21%。
研究提示,诺欣妥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显著优于ACEI。
PARADIGM-HF试验是心力衰竭治疗中重要的里程碑,诺欣妥双重阻断RAS和NPS降解所获得的惊喜促使2016,2017ESC\ACC 重新修订了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对于2—3级心功能的慢性心力衰竭,如果能耐受ACEI,ARB,推荐使用ARNI替代,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预死亡率。
那么,急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启动抗RASS治疗时,直接应用ARNI替代传统ACEI,ARB是否可以呢?2018AHA/ACC,发布了PIONEER-HF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ADHF住院患者,无论既往有无心衰病史,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院内起始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8周可较依那普利进一步降低NT-proBNP水平(46%/25%)、减少心衰再住院率。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作者:黄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慢性心衰药物临床研究的进展1.1 EMPHASIS-HF研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标准治疗后NYHAⅡ级患者EMPHASIS试验(依普利酮对轻度心衰患者住院和生存影响的研究,Eplerenone in Mild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and Survival Study in Heart Failure,EMPHASIS-HF)研究入选2737例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随机至依普利酮或安慰剂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心衰治疗。
结果表明,主要复合终点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依普利酮组较之安慰剂组显著降低37%;此外,全因死亡率降低24%,全因住院率降低23%,因心衰住院率降低42%。
而且,亚组分析表明,在各种不同状况的患者中,依普利酮同样显示了对主要复合终点的有益影响,其结果与整个研究完全一致。
由于上述结果是在该研究预定的中期评估中获得的,尤其是由于研究结果显示依普利酮的应用对患者产生“压倒性”的有益结果,该研究提前中止。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并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因高钾血症住院或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两组也无显著差异。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证据水平增强,适用范围扩大。
此前的研究(RALES、EPHESUS 试验)对象均为NYHAⅢ-Ⅳ级患者。
刚颁布的EMPHASIS试验主要复合终点或二级终点,整体研究结果或各亚组结果,均为阳性,试验验证了EMPHESUS的结果。
两个同样的研究,且均为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证据水平可以上升至A 级,从而确定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ARB)同样的地位,即是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不仅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而且能够改善预后,降低全因病死率。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心衰的范围扩大。
EMPHASIS试验对象均为轻度心衰患者(NYHA Ⅰ~Ⅱ级,主要为Ⅱ级)。
治疗心衰的3种最新药物,你知道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在我国,估计心衰人数在1370万左右,而心衰的5年生存率只有34%。
心衰的治疗,对于全世界的心内科医生来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当然,人们也一直在探索心衰的治疗方法。
今天,陈大夫就给大家讲一讲从17世纪到现在,心衰的治疗药物都有哪些进展?在今年的第15届东方心脏病学会上,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的金玮教授,对心衰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心衰的治疗演变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切脉切开放血术在17世纪末,当时医学很不发达,对心衰的治疗唯一的方法就是静脉切开放血术,就是把血管切开放一些血出来。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方法无疑是简单粗暴,而且还很危险。
血要是放多了,可能当场就死亡了。
第二阶段:强心、利尿、扩血管1785年,发现了洋地黄类的强心药,开创了强心治疗的先河。
心脏相当于人体的发动机,心衰也就是这个发动机不行了,心脏收缩功能变差了。
强心药相当于让心脏收缩能力变强。
但是,强心药给人的感觉,好像有些蛮干一样。
比如,古代的奴隶,干活干的已经很累了,但是奴隶主还是嫌不够,不停地用鞭子抽他,短时间内奴隶可能干活会干得快一些,但是肯定是越干越累,最后干倒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了利尿剂。
心衰的主要问题是心脏收缩力下降,心脏内的血液排不出去,血管里面的血液流不进心脏,导致身体内液体的潴留。
利尿剂的作用就是将人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排出去。
利尿剂是改善心衰症状,消除体内多余水分最有效的药物。
直到目前都是无可替代的药物。
心衰治疗必不可少的药物。
20世纪60年代末,血管扩张剂用于心衰的短期治疗。
血管扩张剂就是将心脏以外的血管扩张,这样就能容纳更多的血液,血液回流到心脏也就少了。
但是,这种药物只能在心衰急性发作的时候用一下,不可能一直用着。
20世纪70年代末,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包括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和洋地黄差不多,都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但是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像是饮鸩止渴。
2021年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器械辅助治疗进展(全文)心力衰竭是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射血及充盈功能减低,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早已成为全球医疗的负担。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中推算,中国现有450万心力衰竭患者。
慢性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1]。
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一)血管紧张素酶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全球首个用于临床的血管紧张素酶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由前体药物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两种成分以1:1摩尔比例结合,以钠盐复合物晶体形式存在[2]。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和脑啡肽酶,抑制RAAS系统的激活,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心肌肥厚和心血管的纤维化;并提高内源性利钠肽浓度,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室重构[3,4]。
2014年发表的PARADIGM-HF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的Ⅲ期临床药物研究,其结果奠定了LCZ696在心力衰竭领域的地位。
该研究发现,与依那普利相比,LCZ696能使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住院风险下降21%(P<0.001),心血管死亡率下降20%(P<0.001),全因死亡率下降16%,且患者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5]。
基于此,2016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接受ACEI、β阻滞剂或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最佳治疗后仍有症状的HFrEF患者推荐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替代ACEI以进一步降低因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Ⅰ,B)。
2017年ACC/AHA/HFSA指南推荐,对于HFrEF慢性心衰患者推荐给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或ARB,或ARNI)联合循证医学指导的β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Ⅰ,B)。
对于NYHAⅡ~Ⅲ级、能耐受ACEI或ARB的慢性症状性HFrEF 心衰患者,推荐替换为ARNI以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Ⅰ,B)。
心衰治疗药物的变迁
急性心衰患者药物管理建议
利尿剂可更快地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是能够控制心衰液体潴留的药物,是心衰失代偿或恶化时改善心衰症状的关键药物。
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急性心衰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有容量超负荷证据的急性心衰患者应在初始治疗中采用静脉利尿剂,有低灌注表现的急性心衰患者,在达到足够的灌注前,应避免用利尿剂。
襻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和托拉塞米)是治疗急性心衰的一线药物。
利尿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由于过度利尿可能发生的低血容量、休克与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若出现利尿剂抵抗,可针对具体病因治疗急性肾损伤,如补充血容量或停用引起急性肾损伤的药物。
酌情停用可能降低利尿剂疗效的药物,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利尿剂或换用其他襻利尿剂。
也可将利尿剂由静脉注射改为持续静脉滴注、换用或再加用新型利尿剂,如托伐普坦;襻利尿剂联合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滴注;提高血浆晶体或胶体渗透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衰可考虑超滤治疗。
血管扩张剂可用于急性心衰早期阶段。
收缩压水平是评估此类药是否适宜的重要指标。
收缩压>110 mmHg 的患者通常可安全使用;收缩压在90~110 mmHg,应谨慎使用。
下列情况下禁用血管扩张药物:收缩压<90 mmHg,或持续低血压伴症状,尤其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严重阻塞性心瓣膜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也不宜应用。
凡前负荷不足者(PCWP<12 mmHg),使用血管扩张剂将使病情恶化。
在血管扩张剂用药过程中,推荐硝酸酯类用于冠心病心衰患者;硝普钠用于高血压性心衰;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各种心衰症状缓解有作用。
迄今为止,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使用血管扩张剂可以改善急性心衰患者预后,无论是硝酸酯类还是更新的药物。
目前的指南建议,血管扩张剂仅适用于收缩压≥90 mmHg 有症状的急性心衰患者,以及作为缓解症状的利尿剂治疗的辅助药物。
若患者存在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 和/或低灌注症状体征,不论机体充盈状态如何,建议短期静脉泵入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左西孟旦、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以提高心排出量、升高血压、改善外周灌注和维持终末器官功能; 对于考虑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低血压及低灌注,可考虑静脉泵入左西孟旦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以拮抗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出于安全考虑,对于无低血压或低灌注的患者,不推荐使用正性肌力药物。
对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即使已经使用了正性肌力药物,仍可考虑使用升压药(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以升高血压并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
由于正性肌力药物和升压药合用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左西孟旦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也可造成低血压),故建议在应用上述药物期间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在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和升压药期间也可考虑动脉内血压监测。
对于未行抗凝治疗且无抗凝禁忌症的患者,建议进行血栓栓塞预防(如应用低分子量肝素) 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的风险。
对于急需控制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地高辛或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也可考虑胺碘酮,注意应谨慎应用阿片类药物来控制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呼吸困难和焦虑症状,但应警惕恶心、低通气作用。
慢性心衰的治疗药物
报告中,张教授详细介绍了几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改善预后药物:ACEI/ARB(I 类,A 级)、ARNI(I 类,BR 级);β-受体阻滞剂(I 类,A/B 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I 类,A/B 级) 及伊伐布雷定(Ⅱa/b 类,B/C 级)。
改善症状药物:利尿剂(I 类,C 级)、地高辛(IIa/b 类,B 级)。
更新版指南中提出,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可与利尿剂同时使用,因此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开始应用时间应尽早; 至于二者使用先后的问题,张健教授建议先后可根据医生习惯决定,但应坚持尽早联用的原则。
此外,醛固酮拮抗剂(Aldosterone antagonist,ALDO)的使用应提前至NYHA II 级患者,ACEI+β-B+ALDO =「金三角」是目前治疗的关键部分,张教授提醒使用中应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钾以及肾功能。
新版指南中提及,伊伐布雷定适用于:窦性心律的HErEF 患者;使用ACEI/ARB、B-B 和ALDO,已达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心率仍>70 次/min,并持续有症状(NYHA II-IV 级)(IIa,B 级);不能耐受B-B,心率>70 次/min 的有症状患者(IIb,C 级)。
用法: 起始剂量25 mg 次bid,最大75 次mg bid,根据心率调整用量,静息心率宜60 次分,不宜低于55 次分。
在用药同时,也应注意伊伐布雷定的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光幻症,视力模糊,心悸、胃肠道反应等。
心衰治疗药物的演进
报告期间,张健教授运用详实数据和图文介绍了PARAMOUNT 研究(用于HFPEF 患者)、Edify 研究(用于HFPEF 患者)、重组
人纽兰格林临床研究、RELAX-AHF 1 研究(用于急性心衰患者)、Athena-HF 研究-大剂量螺内酯的安全有效性、ART-HF 研
究:Finerenone (针对恶化的心衰患者)、SOCRATES-REDUCED 研究等。
最后,张健教授总结,当前ACEI、β-B 和醛固酮受体抑制剂以及新药ARNI 在临床上用于拮抗过度兴奋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症状、长期应用逆转重塑、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未来SGLT-2 受体阻滞剂、维利西胍、Omecamtiv mecarbil-肌球蛋白激动剂、Finerenone-新型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重组人松弛素等; 改善和补充能量药物(肌酸磷酸、曲美他嗪、卡尼汀、辅酶-10、D-核糖) 等及中药等将在治疗心衰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