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 格式:pdf
- 大小:309.00 KB
- 文档页数:3
肾病综合症【定义】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丢失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③高胆固醇血症;④不同程度的水肿。
【分型】先天性单纯性肾病肾病综合症原发性继发性肾炎性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单纯性肾病的发病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肾炎性肾病患者的肾病变中常可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沉积,提示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先天性肾病与遗传有关。
【病理生理】1、大量蛋白尿是本病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导致本征其他三大临床特点的基本原因。
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
肾病时由于基底膜构成改变使血浆中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能经肾小球滤出(非选择性蛋白尿);另一方面由于基底膜阴电荷位点和上皮细胞表面的阴电荷减少,使带阴电荷的蛋白(如白蛋白)能大量通过(选择性蛋白尿)。
长时间持续大量蛋白尿能促进肾小球系膜硬化和间质病变,可导致肾功能不全。
2、低蛋白血症是病理生理改变中的关键环节,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是造成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蛋白质分解的增加是次要原因,同时蛋白的丢失超过肝脏合成蛋白的速度也使血浆蛋白减低。
血浆白蛋白下降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低白蛋白血症还影响脂类代谢。
3、高胆固醇血症低蛋白血症促进肝合成蛋白增加,以及其中大分子脂蛋白难以从肾排出而导致患儿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形成高脂血症,持续高脂血症可促进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
4、水肿肾病综合症时水肿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传统理论认为由于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和电解质由血管内往外渗到组织间隙,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时,液体主要在间质区潴留,低于15g/L时可同时形成胸水和腹水。
此外由于水和电解质由血管内外渗到组织间隙,有效血循环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造成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及其相关的状况)(1)肾小球轻微病变(glomerular minor 1esion)。
(2)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病变(focal segmentalglomerular change)[其他肾小球轻微病变(otherglomerular minor lesion)包括局灶性肾炎(focalnephritis).(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①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②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b.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docapillary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C.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cap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及Ⅲ型(membrano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 type I and 111)];d.新月体性(毛细血管外)(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necrotizing glomerulonephritis)。
③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clerosing glomerulonephritis)。
(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unclassified glome—rulonephritis)。
2.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肾小球肾炎(1)狼疮性肾炎(1upus nephritis)。
(2)Iga肾病(IgA nephropathy)[Berger病(Ber—ger’S disease)]。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以高度浮肿、大量蛋白尿、血脂过高、血浆蛋白过低和尿中常出现脂肪小体为其特征。
本综合征可由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
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和负电荷的损失导致体内大量蛋白质的丢失有关。
属中医学“水肿”范畴,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使脾肾两脏受损,精微流失,生化乏源所致的全身虚损性疾病。
[主要症状]腰痛,全身水肿,大量蛋白尿。
[诊断要点]起病可急可缓,常因感染劳累诱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高一低”的特点:1.高度水肿:头面部、腰背部、会阴等处水肿,严重者可有胸、腹水。
2.大量蛋白尿:一般尿蛋白定量++~++++,尿蛋白> 3.5克/日,尿沉渣镜检有多种管型、双屈光的脂肪和脂质小体。
3.高脂血症:血清呈乳糜样,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增高。
4.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克/升。
5.分型诊断:具有上述“三高一低”,即可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型;若还伴有血尿、高血压、持续性肾功能损害则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
6.必须除外继发性病因(如先天性或遗传性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淀粉样病变,淋巴瘤或实体肿瘤后肾病等)方可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7.必要时做肾组织活检,根据临床、病理、免疫病理综合分析,做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三高一低”特点,即可初步诊断;肾组织活检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型的鉴别(1)糖尿病肾病: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
初起为活动后蛋白尿,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
病史、血糖检查、眼底改变均有利于鉴别。
(2)肾淀粉样病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眼底化脓性感染、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后)淀粉样变,是全身性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呈肾病综合征I型表现,渐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巨舌、心肌肥厚、胃肠道蠕动僵硬,肝脾大等可提示诊断。
56例小儿肾病综合征的辨证治疗【摘要】目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
方法选取我院56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分型法对其进行治疗,以治疗前后血尿胆固醇、血尿蛋白和尿蛋白的参数变化为评定疗效的依据。
结果接受治疗的56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达到预期效果,10例患者症状部分缓解,4例患者无效,有效率达92.86%。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法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不会产生副作用,具有很强的优势。
【关键词】小儿肾病综合征;辨证治疗;治愈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可分为先天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三种,作为小儿临床上发病率很高且难医治的疾病之一,具有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等临床症状,隶属中医“虚劳”、“水肿”范畴。
在西医治疗中,以激素为主,但这种治疗方法只能临时性的好转,经常反复发作,给小儿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我院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56例,使大部分小儿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疗,现对治疗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56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男38例,女18例,其中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15.8岁,平均年龄4.2±1.3岁,病程5个月-3年不等。
56例患者中均患有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3.2g)[1],血浆蛋白小于30g/l,胆固醇大于5.9mmol/l等症状。
1.2由于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所以按照中医水肿分型论治疗。
在中医上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包括脾肾阳虚型、肺脾气虚型、风水相搏型和湿热内蕴型。
在本次研究中,共有脾肾阳虚型18例(占32.14%),肺脾气虚型23例(占41.07%),风水相搏型9例(占16.07%),湿热内蕴型6例(占10.72%)。
1.3中医辨证治疗分型法治疗1.3.1脾肾阳虚型治疗患者多见全身浮肿,面色皖白,腹泻便溏,舌淡且胖,形寒肢冷,小便短少,脉沉弱,严重者胸闷气急。
小儿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2000.11 珠海)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及肾病综合征治疗方案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一、肾小球肾炎(一)急性肾小球肾炎(AGN)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可分为:1.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有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起病6~8周内有血补体低下。
2.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
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若缺乏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严重。
(三)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但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的肾小球肾炎。
二、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尿蛋白(+++)~(++++);1周内3次,24h尿蛋白定量≥50mg/kg];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血浆胆固醇高于5 7mmol/L;不同程度的水肿。
以上四项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必要条件。
依临床表现分为两型:1.单纯型NS。
2.肾炎型NS。
凡具有以下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属于肾炎型NS:(1)2周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RBC≥10个/HPF,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
(2)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130/90 mmHg,学龄前儿童≥120/80 mmHg;1 mmHg =0.133kPa)并除外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
(3)肾功能不全,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等所致。
(4)持续低补体血症。
按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反应分为:1.激素敏感型NS: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者。
遗传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最全版)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 SRNS)是儿童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常见肾脏疾病之一。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提高,越来越多的资料提示SRNS 相关的基因型决定了该类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也随之提出了遗传性SRNS的概念,即单基因致病变异所致的直接相关的SRNS[1]。
已报道60余个单基因致病变异可导致遗传性SRNS。
现就遗传性SRNS的临床表型、肾脏病理、诊断和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一、遗传性SRNS的临床表型1.非综合征型SRNS:患儿无肾外表现。
大多数隐性遗传的患儿发病早,外显率高;显性遗传的患儿发病晚,外显率不全,有些携带者甚至可以无症状[1]。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 nephrotic syndrome, CNS)的致病变异主要发生在NPHS1、NPHS2、WT1、LAMB2和PLCE1 5个基因[2]。
患儿大多在出生后头几天就出现激素耐药性蛋白尿,并在2~8岁迅速进展为ESRD。
其中,NPHS1基因致病变异是CNS的主要病因,既可导致芬兰型CNS 也可导致非芬兰型CNS。
NPHS2基因致病变异也是CNS的常见病因,临床表型从严重的芬兰型CNS到较轻表型,蛋白尿发生晚于NPHS1基因致病变异。
4~12月龄婴儿SRNS的主要病因是NPHS2基因致病变异。
此外,NPHS2基因致病变异还可导致儿童期SRNS。
NPHS2基因致病变异患儿通常在10岁前进展至ESRD。
在婴儿期和儿童期SRNS患儿中NPHS1基因致病变异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患儿呈现较轻微的迟发型表型。
一些婴儿期和儿童期SRNS由PLCE1基因致病变异所致,患儿表现为严重的早发型SRNS并快速进展至ESRD。
在出生几天到2岁的非综合征型SRNS患儿中也检测出WT1基因致病变异[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肾病综合症遗传吗?肾病综合症有什么症状?
导语:得了肾病综合症会遗传吗,很多人都会担心肾病综合症是否会遗传,害怕会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命和健康。
然而很多的肾病是不会遗传的,但仍然
得了肾病综合症会遗传吗,很多人都会担心肾病综合症是否会遗传,害怕会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命和健康。
然而很多的肾病是不会遗传的,但仍然会有一些肾病会遗传。
那么肾病综合症会遗传吗?
专家介绍,肾病综合症简称肾病,是多种病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从而大量血浆蛋白由尿中丢失而导致的一种综合症。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
原发性肾病病因不明,按其临床表现又分为单纯性和肾炎性肾病二型,其中以单纯性肾病多见。
继发性肾病是指在诊断明确的原发病基础上出现肾病表现。
先天性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于新生儿或生后3个月内起病,病情严重,多致死亡,其他遗传性疾病不多见。
肾病综合征的症状
1.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是NS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肾病综合征的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
大量蛋白尿是指成人尿蛋白排出量>3.5g/d。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致使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当远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
在此基础上,凡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及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均可加重尿蛋白的排出。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降至饮食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也是加重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
除血浆白蛋白减少外,血浆的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G)和补体成分、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依据:1.腹痛、腹泻,排粘液血便。
2.全身表现及肠外表现。
3.多次粪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发现病原体。
4.X线钡灌肠显示肠粘膜颗粒样或结节样,皱襞粗大、紊乱。
5.结肠检查见病变部位肠管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附有脓苔,或可见肠管增厚、狭窄、假息肉。
钡灌肠可见粘膜皱襞粗乱或细颗粒改变,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诊断标准:①有结肠镜或X线的特征性改变中的一项;②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结肠镜或x线表现或病理活检证实;③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及Crohn病、放射性肠炎等结肠炎症。
临床表现:1.起病缓慢,多呈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性。
2.消化系统表现:腹痛和腹泻最为常见,腹痛位于左下腹,隐痛、绞痛。
3.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精神焦虑。
4.肠外表现:常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口腔溃疡等。
5.左下腹压痛6.并发症相应表现。
克罗恩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缓慢起病,病程常在数月至数年以上,少数急性起病,可有高热、毒血症状和急腹症表现,多有严重并发症。
主要表现:1.腹泻常见,多数每日大便6~9次,一般无脓血或粘液;2.腹痛常见,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
3.发热,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
4.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
5.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多,量一般不少。
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稍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和肠道外表现以及由并发症引起的临床表现。
6.结肠镜检查:利用结肠镜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是诊断克罗恩病最敏感的检查方法。
这一检查的风险主要为肠穿孔和出血。
7.钡剂灌肠检查:X线钡影呈跳跃征象。
这一检查不如结肠镜敏感和可靠,因此通常并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可用于不适宜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附]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ongenitalnephriticsyndrome)通常指生后三个月内发病,临床表现符合肾病综合征,并除外继发所致者(如TORCH或先天性梅毒感染所致等)。
其中包括典型的芬兰型肾病综合征、弥漫性系膜硬化(DMS)和生后早期发生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此将主要介绍芬兰型肾病综合征。
芬兰型肾病综合征在芬兰占新生儿1/8,000,估计基因频率为1/20。
但不仅发生于芬兰人,也见于世界各地非芬兰血统的其它各族人群罹患家族性或单发先
天性肾病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疾病,基因定位于19q13.1,存在遗传标记D19S610,D19S608,D19S224和D19S220连锁不平衡。
新近发现无论芬兰血统还是非芬兰血统(北美和欧洲)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基因位点相同。
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不清,1996年芬兰学者的研究提示本病可能与构建基膜超分子结构的另一关键分子巢蛋白异常有关。
1998年Tryggvason等发现裂孔膈膜上的蛋白分子nephrin的基因NPHSl突变导致了芬兰型肾病综合征的大量蛋白尿。
[病理]
本病患儿肾脏体积及重量是正常肾脏的2—3倍,肾单位也明显增多。
光镜下没有特异性的病变。
生后1月肾脏可出
现皮质小管囊性改变和增生性肾脏损害;最终小囊中的上皮细胞扁平,刷状缘结构消失,小管萎缩。
晚期可见终末期肾病病理改变。
免疫荧光学检查一般阴性,但在肾小球硬化区可见IgM和C3沉积。
电镜所见几乎与年长儿肾病综合征无异,即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生后3月已表现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
常有早产史或胎儿窘迫史,常见臀位,大胎盘(胎盘重量>胎儿体重的25%)。
患儿出生时即有明显蛋白尿,镜下血尿也常见。
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大多数正常。
几乎所有患儿出生后2月内出现水肿,部分出现于出生时,伴有腹胀和腹水。
血清白蛋白很低,血浆胆固醇正常或升高。
部分病例可发生缺铁性贫血、生长障碍、骨化延迟和甲状腺机能低下等。
母亲孕期常合并妊娠中毒症。
[实验室检查]
除大量蛋白尿外,常有镜下血尿。
可见轻度氨基酸尿和糖尿。
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高或不高。
血清C3正常或下降。
母血和羊水中甲胎蛋白阳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主要依据阳性家族史,大量蛋白尿(开始于宫内,出生时已可检测到),巨大胎盘,出生6月内肾功能正常,必要时应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本病发病早(3个月内)有助
于诊断。
检查孕妇血清或羊水。
—胎儿蛋白增高,尤其对有阳性家族史的孕妇很有诊断意义。
已有用遗传标记物进行产前诊断。
临床上需与下列类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鉴别:
1.弥漫性系膜硬化
2.婴儿肾病综合征继发于全身疾病①先天性梅毒伴肾病综合征,发生在生后1-2月。
青霉素治疗对先天性梅毒及肾病均有效,不宜用激素治疗。
②伴有生殖器畸形的肾病综合征。
③肾胚胎瘤及肾静脉栓塞。
3.其他类型肾病综合征约有5%的微小病变型和5%~10%的灶性肾硬化型肾病起病在1岁以内,但常见于后半年,偶有3个月内起病者。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
[治疗]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肾移植是最佳选择。
移植前应尽可能改善一般营养状况,控制水肿,防治感染,治疗高凝状态等,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有些学者提出于生后6~10个月先行双侧肾脏切除,以透析维持3—4个月,再行肾移植。
这样不但终止蛋白尿,有利于患儿生长、改善营养状况,也有助于纠正高凝状态。
[预后]
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
绝大多数在生后一年内死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