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曲靖市沾益区打造云南省蚕桑核心基地的SWOT分析王建明1王芳红2(1曲靖市沾益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曲靖655331;2曲靖市沾益区财政局,云南曲靖655331)摘要蚕桑产业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农民增收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区委、区政府按照“规模调大、区域调专、产品调优、产业调特”的思想,把蚕桑产业作为全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来重点培育,推动了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本文介绍了沾益区的基本情况,采用SWOT分析法对曲靖市沾益区打造云南省蚕桑核心基地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产业发展建议,以期为当地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桑产业;核心基地;家蚕;SWOT分析;云南曲靖;沾益区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5-0213-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5.05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多年来,沾益区以“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模式求突破、精深加工促提升、市场开拓增效益,加快推进现代蚕业建设步伐,以创建全省十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为目标,初步形成了基地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良好发展态势[1]。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曲靖市沾益区打造云南省蚕桑核心基地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沾益区地处低纬度高原季风亚热带,平均海拔为200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在14.5℃,无霜期254d,年降雨量在900~1100mm 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98h,日照率47%。
全区宜桑土地资源丰富,基本上都适宜种桑养蚕,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及土地资源为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
境内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农业生产条件,交通、通信等已形成网络,区、乡、村公路和田间机耕路已趋于完善,320、326国道和贵昆、昆柏铁路穿境而过,产业发展有较大潜力,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曲靖市蚕桑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浅析作者:肖强黄亚勤刘江晏陆卿董一芃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曲靖市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其发展过程起起落落,蚕桑产业循环经济附属产业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践行蚕桑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曲靖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曲靖市蚕桑产业循环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蚕桑产业;循环经济80年代中期以来,曲靖市利用自身优越条件,将蚕桑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长期以来,蚕桑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开阔起来,桑叶、桑枝、桑葚、及相关附属产物的价值和效益得到空前的开发和提升,蚕桑产业发展渐渐行成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但在曲靖蚕桑产业发展中,蚕桑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或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曲靖市实际探索性质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对促进蚕桑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曲靖市蚕桑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目前,曲靖市蚕桑产业形成了以麒麟区、沾益县、师宗县、陆良县为核心的沿珠江流域分布的优势产业带。
全市已完成桑园面积种植3万余公顷,鲜茧产量3000多万公斤,实现综合收益7亿多元。
为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曲靖蚕桑产业发展步伐,曲靖市农业局、财政局审核确定陆良、沾益、麒麟、师宗、富源五县(区)参与项目申报,并圆满完成2013年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工作,项目拟建地点涉及14个乡镇的45个村委会。
拟建内容及规模为标准示范新桑园2.4万亩;中低产桑园改造4.2万亩;新建蚕种催青室4座(间)270平方米,小蚕共育室480座、蚕茧收烘站2座;蚕农管桑养蚕技术培训8700人次、开展桑蚕品种对比试验3对、引进示范新蚕品种1000张、建立桑蚕病虫害测预报观测点3个、实行统防统治25000亩。
全市现有加工企业二十余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今年,曲靖市还拟建2万亩蚕桑生产基地及4条自动缫丝生产线项目,达产后每年可生产2400吨鲜茧、加工5000吨蚕茧,年产生丝400-500吨,生产丝绵200吨,附属产品1200吨,加工项目占地50亩。
云南蚕种业发展概况与分析作者:张丽冯群如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9期张丽冯群如蚕种是蚕桑产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本文在对云南省蚕种业40年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蚕种业发展中存在养蚕环境质量下降、蚕种生产效益差、蚕种市场不规范、蚕种质量管理亟需加强的问题,并给出了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保障蚕种生产用种安全;合理规划蚕种生产布局,促进优质蚕种生产基地建设;推进蚕种产业化发展,增加经营效益;加强管理,规范蚕种流通秩序,以保障蚕种生产安全发展。
一、蚕种生产概况2018年云南省桑园面积11.67万hm2,发种量180万张,鲜茧产量7.2万t,均居全国第三位。
全省共10个蚕种场。
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核发蚕种生产许可证的蚕种场有8个:生产原种的蚕种场1个,即云南省家蚕原种场;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的普通蚕种场7个,即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陆良县蚕种场、昆明同云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保山海宏蚕种生产经营有限公司、祥云云源蚕种有限公司、姚安天硕蚕种有限公司和楚雄鼎丰蚕种有限公司。
其中祥云云源蚕种有限公司2018年起已不再生产蚕种。
此外,还有鹤庆蚕种场和普洱蚕种场未通过蚕种生产经营许可。
据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2018年全省蚕种场生产用房面积8.1万m2,职工237人,自有桑园面积38.3 hm2,蚕种总产量达187.7万张,创历史新高。
其中陆良蚕种场全年生产蚕种93万张,占全省蚕种生产量的49.5%。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蚕种生产量随蚕桑生产用种变化而波动,呈总体上升趋势(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至1994年之前全省蚕种生产与发种情况基本吻合,蚕种生产围绕蚕桑生产需求而进行生产;随着改革的推进,1995-2005年,云南蚕种市场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有省外蚕种流入省内市场,出现了省内蚕种总产量低于全省用种量的现象;随着国家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云南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蚕种需求量增大,蚕种场生产设施、设备逐步完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云南蚕种生产量呈波浪式递增,实现了蚕种市场化发展,各蚕种场按订单生产,自负盈亏。
探讨云南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作者:罗正宏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08期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云南省桑蚕产业的发展现状、区域布局、发展目标和发展优势,探讨了云南省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现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在“东桑西移”的桑蚕产业发展背景下,云南省成为了我国桑蚕产业的重要基地,其依靠自身良好的环境条件成为了我国的“桑蚕天堂”。
随着桑蚕产业的逐渐成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地桑蚕产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纵观云南省的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是具有诸多优势的。
为了能够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当地的桑蚕产业提供长远发展保障,解决桑蚕产业现存问题刻不容缓。
1 云南省桑蚕产业现状云南省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桑西移”的产业基地,是因为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好,适合栽桑的丘陵缓坡土地资源丰富;考虑到云南地区环境污染小,有助于生产出更高质量的茧,可谓是“天时、地利”完全占据,为桑蚕产业提供了最为优质的生产环境。
自桑蚕产业成为云南省重要产业之后,当地已经先后有30余个县市加入到了蚕桑产业发展当中,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中、滇东、滇南、滇东北、滇西北等区域。
随着当地桑蚕产业的逐渐成熟,发展桑蚕产业的县市还会增加,桑蚕产业在云南省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指日可待。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云南省可发种养蚕就已经达到140万张,鲜茧产出5.4万t,农民售茧收入达到23亿元之多,连同蚕沙、桑条综合利用和桑园间套种等,云南省蚕桑农业产值可达35亿元,蚕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
其中,春蚕发种量25万张,同比增加5万张;春茧产量1万t,同比增加0.23万t;鲜茧收购均价42.91元/kg,同比增加5.67元/kg。
2 云南桑蚕产业布局2.1 桑蚕优势区域布局从云南省桑蚕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地的桑蚕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滇西、滇南3个区域,其中滇中和滇西是优质蚕茧的主要生产区域,滇南则是以果叶、桑蚕生产双向并行为主,金沙江沿岸生态桑蚕生产区也是桑蚕产业优势产区。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问题分析作者:杨立丽
来源:《财讯》2018年第01期
蚕桑产业是曲靖市沾益县农民增加收入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沾益恢复县制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规模调大、区域调专、产品调优、产业调特”的思路,把蚕桑业作为继烤烟、粮食、畜牧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进行培植,推动了蚕桑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栽桑、养蚕、收烘、销售、缫丝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沾益县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坚持培育蚕桑产业的思想,形成了栽桑养蚕、蚕种生产、茧丝绸加工、桑芽制茶、桑条造纸、蚕沙提取叶绿素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走上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沾益蚕桑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现已具备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是省列十大蚕桑核心基地县之一,生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五位,蚕茧质量名列全省前茅,所产蚕茧能缫制4-6A级高品位生丝,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质茧生产区。
曲靖市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传统的小农经济与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
桑园整体规划缺乏,规模连片种植面积少,集中经营规模小,栽桑养蚕零星分散,种植不规范。
蚕桑业发展规模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种桑规模与养蚕规模不相一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及规模效益不明显、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桑园水利化程度不高,全县仍有近万亩的低产桑园亟待改造,蚕桑生产防灾避灾抗旱保收能力不强,专用蚕房少,蚕畜共室现象突出。
同时由于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缺乏,省力化养蚕设备跟进不足,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桑农对桑園管理粗放,间种高科作物现象普遍;树势衰败,产叶量低,病虫害严重;桑园基础功能萎缩,兴桑养蚕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桑园生产能力出现退化,种桑规模与养蚕规模不相一致,种养精细化程度及规模效益还未体现,资源有效利用率低,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3)蚕茧收购体制不健全,私建茧灶、非法抢购现象十分突出,自烘茧、茧贩子大量存在,严重扰乱收购市场,影响了蚕茧质量。
现行的管理体制及办法计划经济色彩浓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蚕桑业内部各环节脱节,农、工、贸产业链不能紧密对接形成整体,资源分散配置,经营管理不科学,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利益分配缺乏合理的调控机制和保护措施,使农民在生产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加之蚕茧价格跌涨幅度过大,市场不稳定,使农民兴桑养蚕积极性受影响,生产难以持续、稳定、迅速发展。
(4)沾益县蚕桑产业出现技术力量不足,指导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因蚕业经济的时好时差,技术服务人员的待遇不稳定,导致蚕桑老区的蚕桑主管部门被撤并或减员,使大部分技术人员流失转行;技术人员少、任务重,他们多忙于定计划、抓统计、订蚕种和发蚕种,很少有
时间到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
特别是新发展的蚕区,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蚕桑工作均由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兼任,不仅业务不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行家;而且他们身兼数职,根本没有精力抓好繁杂的育苗、栽桑、订种、养蚕、防治病虫等技术指导工作。
推动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改造低产桑园时,针对造成桑园低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改造,以达到桑园增产的目的。
低产桑园改造的基本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效益优先,注重质量,讲求实效。
科技创新是蚕桑产业发展关键核心,积极推行优质桑、蚕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沾益蚕桑品牌,提高整体效益。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蚕农的生产技术水平。
二是继续做好桑、蚕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等推广工作,提高优良桑、蚕品种的覆盖率,为实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是积极推广节本增效养蚕技术,重点推广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等先进实用技术,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四是加强桑树的肥培管理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努力提高亩桑产出率及经济效益。
五是积极开展蚕桑综合经营,加强蚕桑副产物的开发和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
提高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应整合公共资源,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产品供求、市场价格、技术装备、市场营销以及人才交流等信息服务;应建立一支过硬的科技服务队伍,贯彻优质蚕茧和高品位生丝的生产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
深度多元开发,提高沾益县蚕桑资源利用率桑蚕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会使传统的种养殖业,向多元化桑、蚕、丝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全面提高蚕桑行业的综合效益。
桑蚕茧丝综合利用素材丰富,如虫蛹草,桑皮纤维,蚕蛹和蚕沙,茧丝新材料,沙漠生态桑树立体开发研究等诸多领域,全面展示了桑蚕茧丝生物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源泉。
总之,随着国家“东桑西移”的格局调整,对沾益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东桑西移”不是仅仅把栽桑养蚕转移到西部,让西部继续成为东部茧丝绸的原料基地,而是要把最关键的东部先进蚕业生产理念、技术等引进来,在茧丝绸的深加工上做文章,引进东部优势企业,限制低技术的淘汰企业进入,避免低层次无序竞争。
因此,沾益在打造全国优质蚕茧基地的同时,应以发展现代蚕业为抓手,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把蚕桑产业发展成为真正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打响蚕桑茧丝绸品牌,重现“西南茧丝绸之花”的辉煌。